肥胖值36(肥胖值34)

文章目录:

海南第三例死亡病例:36岁男子有肥胖高血压病史

原标题:海南公布第三例死亡病例情况,36岁男子干咳8天就诊,有肥胖高血压病史

2月10日,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公布我省第三例死亡病例情况,是一名36岁的男子,有肥胖、高血压病史。

第38号确诊病例,男,36岁,武汉人。既往有肥胖、高血压病史。患者因“干咳8天,气促2天”于1月26日至琼海市人民医院首诊,查胸部CT示:双肺异常密度影,考虑感染性病变,未除外病毒性感染。琼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遂转至海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出现气促明显,稍事活动即感气促,伴胸闷,鼻导管吸氧8L/min下,血氧饱和度91%,1月29日20时30分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报病危。

为进一步治疗,1月30日由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转至省人民医院。2月8日检查提示患者存在脓毒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病情极其危重,2月9日8时10分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记者:王洪旭

责编:秦璐敏

这种体型的人,真的很危险

“脖子粗,肚子大”,这样的体型在很多医生眼里基本属于“不及格”的体型。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样的体型对我们的心脏等器官影响非常大。

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颈围的变化与内脏脂肪面积呈正相关。该研究纳入了1421名24-80岁的上海居民,平均年龄57.8岁,其中男士占40.7%。

研究表明,颈围每增粗5%,腹型肥胖风险增加36%。测量颈围这样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可辅助评估腹型肥胖。

内脏脂肪如何影响健康?

胖在肚子,也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内脏脂肪,会导致这些器官功能下降,出现器官功能代谢异常。

1. 心脏——衰竭

心脏如果被厚厚白色脂肪包裹,会影响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和养分的能力,最后可能只能逐渐衰竭而死。

2. 肝脏——硬化

内脏脂肪沉积在肝脏,可导致脂肪肝,严重的可出现肝炎、肝硬化。

3. 肾脏——损伤

2009年刊发的《脂肪异常分布与慢性肾脏病变》指出,腹型肥胖的内脏脂肪蓄积明显,更易导致脂肪细胞分泌异常,如游离脂肪酸释放增加、促炎症脂肪细胞因子增多等,从而引起肾脏损害。

4. 全身——“三高”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曲伸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身上2个地方要细,1个地方粗点也别怕!

1. 脖子要细

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侯爱洁2011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颈围理想值为男性<38厘米,女性<35厘米。一般而言,颈围应与小腿肚围相等。

测量时将皮尺水平置于被测者颈后第七颈椎(低头时可摸到的颈后最突起处)上缘,前面于喉结下方(即颈部最细的部位)进行测量。

2. 腰部要细

腰围的理想值为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在这个腰围值以下得病机会少。

测量时,站立,皮尺沿肚脐上缘和肋骨以下的部位围绕腰部1圈,在常态呼吸下进行测量。

3. 大腿粗点也别怕

不少人烦恼大腿粗,其实要比腰粗健康。2020年4月刊发在《内分泌联系》(Endocrine Connections)的研究就发现,在超重和肥胖的中国男性和女性中,大腿的周长与血压高低有关。简而言之,大腿越粗,肥胖症患者的血压和心脏病风险就越低。

远离胖肚子、粗脖子,记好3点!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曲伸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提醒腹部肥胖的人,应:

首先,规律生活,不要熬夜。熬夜后人体容易饥饿,饿了就想吃东西,越吃越上瘾;

其次,坚持耐力运动,包括无氧、增肌等,让脂肪从腹部往四周转移;

第三,让自己心情舒畅,因为心情不好就容易导致炎症,进而让脂肪储存。

资料:健康时报

编辑:高 琴

美国研究:肥胖与进餐时间有关

【环球网综合报道】 随着美国成人肥胖率持续上升,寻求解决方法以遏制其增长显得尤为紧迫。科学家们正围绕解决方法展开研究,从手术、药物治疗到节食计划、心理干预等等。引起科学家关注的是,改变进餐时间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据外媒3月25日报道,近日一项小范围研究进一步证实:体重增加与晚饭推迟之间存在关联。研究人员使用独特的记录手段,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支撑。

来自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科学家们最近做了一项实验,利用深度个人监测法以获得最新数据,并在洛杉矶新奥尔良举行的2019年ENDO大会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体重与进餐时间

一些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晚饭推迟和体重增加之间的一种规律。例如,2011年有研究者得出结论,晚上8点之后再摄入热量可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晚些进餐的人是否会因此整体睡眠更少。这一因素很重要,因为专家认为肥胖可能也与睡眠不足有关。

这项最新研究的第一作者Adnin Zaman博士解释说:“很少有研究会对成人肥胖者的进餐时间和睡眠时间同时进行评估,目前还不能确定晚进餐是否会缩短睡眠时间或增加体内脂肪。”

科学家们招募了31名平均年龄为36岁的肥胖者,为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科学家们评估了参与者的睡眠质量、运动水平和饮食习惯。

每个参与者都佩戴运动手表,以监测他们的睡眠周期。他们还在大腿上佩戴了运动伴侣电子设备,用来监测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和久坐的时间。参与者还使用手机软件记录饮食。通过这款软件,他们拍摄自己吃的每顿饭和零食,并提供他们每天进餐的时间。研究人员用一个持续运转的血糖监测器来检测参与者的饮食摄入量。

睡眠、进餐时间与体重

分析表明,平均而言,参与者在11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内进食,每晚睡眠7小时。

正如所料,那些晚餐较晚人群的BMI指数更高,身体脂肪水平也更高。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称那些在白天晚些时候进餐的人平均仍有7个小时的睡眠,这意味着缺乏睡眠并不是影响肥胖的首要驱动因素。

Adnin Zaman博士称,“我们使用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来证明,超重或肥胖者可能会每天晚些进餐。这些研究数据也支持我们的整体项目研究,那就是着眼于每天早些进餐是否会降低肥胖概率。”

由于现代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像这样的实验现在才有可能进行。然而,由于这是一个短期的小范围项目,因此需要慎重看待研究成果。如果完整的项目研究出了结果,那可能会很有参考价值。研究人员还希望对体重正常者进行类似的实验,看看这一群体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规律。由于目前的研究结果与早期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进餐时间可能会成为研究治疗肥胖疾病一个愈加重要的焦点。(实习编译:左萌萌 审稿:刘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