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16肥胖(血糖高16会有什么症状)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数据表明,我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此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并非全是这幅“模样”。

据统计,有近一半的糖友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以并发症相关症状为突出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非典型症状”呢?

存在这17种情况,需警惕糖尿病

1.餐前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当餐后血糖升至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尚未达到峰值,等到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才达高峰,从而导致下一餐前低血糖,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显的饥饿感,出现“餐前低血糖”。

2.乏力、消瘦

糖尿病人由于自身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致使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由于产能不足,导致身体疲乏无力。

另一方面,由于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患者体重往往有明显下降。

3.脖颈、胳肢窝发黑

在某些重度肥胖者的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处常常会发现皮肤黢黑,怎么洗也去不掉,临床谓之“黑棘皮症”,提示患者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症”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早期表现。

4.生过“巨大儿”的女性

女性在怀孕期间如果血糖偏高,胎儿在这种高糖环境下生长发育特别快,出生时体重往往在8斤以上,被称为“巨大儿”。

因此,凡是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

5.视物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增加水分含量,引起光反射变化,导致一过性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等。

6.胃肠道不适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表现为腹胀、摄食量少或顽固性便秘,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这类患者腹泻并不是因为感染,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7.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及排空,患者表现为小便困难、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

当男性出现上述症状时,不仅要想到前列腺肥大,还要注意排除糖尿病。

8.异常出汗

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导致患者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特点是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

9.直立性低血压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可造成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当患者久坐、久卧后突然站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省中医院提供)

来源: 海南日报

68岁糖友用3个月时间血糖从16降到6,看看他分享的控糖方法

半年前,糖友老周突然出现大量喝水、频繁排尿的症状,就医后确诊糖尿病。朋友和亲戚听说他患病都说他是“富贵人得了富贵病”,肯定是平时吃得太好了,老周听了很不高兴,但是他也没解释什么,只是下狠心要把血糖降下来。

你的胰岛为啥会“心累”?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占90%以上,老周的父母都有糖尿病,而且身材很胖,因为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夫妻二人都出现了并发症。所以老周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患上糖尿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糖友大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肥胖,尤其是到了45岁以后,活动量明显减少,肌肉变少,脂肪增多,体脂率上升,很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和饮食过多有关,摄入的营养超过身体消耗水平,再加上平时活动量少,就容易发生胰岛功能障碍,在国外也是如此,富人区糖尿病病例明显比穷人区多。

女性比男性患病的概率要高,因为女性有一个特殊时期——妊娠期,在妊娠期吃得好、活动量减少,还容易大补特补,如果再有遗传、肥胖、高龄等危险因素,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以上四点都可能导致胰岛“心累”,不能正常代谢糖分,慢慢地血糖水平就升高了。所以,很多人总是把糖尿病和吃糖多、大鱼大肉联系到一起,有点以偏概全了,其他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糖友老周用3个月时间血糖降到6,他是如何做到的?

老周虽然68岁了,但是有不服老的精神,确诊糖尿病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听了医生说了糖尿病的危害,又找来相关书籍阅读,随后给自己制定了一套“降糖计划”。

→饮食是降糖“助力”

  • 米面改吃杂粮,自己动手做

老周和大部分人一样,过去几十年一直吃米饭和面条,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如果米饭煮得很烂,面条煮得很软,糊化程度越高,吸收就越快,饭后血糖就会急速上升,所以不建议糖友把米饭和面条煮得很烂。

老周现在很少吃纯大米饭,里面会加上三分之一的杂粮米或杂豆,面条也是用荞麦和小麦混合制成的,保留了一定口感,又不会过度影响血糖。有时不吃米饭就直接吃煮玉米、蒸土豆、蒸红薯,这些食物中虽然也有淀粉,但是属于抗性淀粉,不易被分解和吸收,可以减慢血糖升高速度。

  • 蔬菜清炒或水煮,少放油盐糖

以前厨房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各种酱料和调味粉,每次炒菜必不可少,听了医生的话,现在他的口味清淡很淡,最爱吃的是清炒空心菜和油麦菜,韭菜、生菜、菠菜、包菜等蔬菜在水里烫一烫就吃了,配上杂粮馒头或面条,非常美味。膳食纤维同样可以延缓吸收,所以适当补充是比较好的,有助于降低血糖。

  • 肉还是照常吃,但是换成了白肉

红烧肉、牛腩这些肉虽然好吃,但是脂肪比较多,还要加很多酱油、糖、盐,经常吃不利于控制血糖,但是如果一点肉不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和优质脂肪,所以老周改变计划,将红肉换成了白肉,一周逛三次水产区,买些鱼虾回来吃,做法也很简单,要么蒸要么煮,放点葱姜蒜就已经很美味。

→运动为降糖“加分”

老周有关节炎,所以他在制定运动计划时还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他选择游泳、骑车、散步的方式锻炼身体,尽量少爬楼梯、跑步。综合对比之下,老周选择了骑车和散步两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晚上7点骑车二十分钟到公园,然后再步行30-40分钟回家,考虑到自己的年纪,他将运动频率控制在一周五次,周六周日给自己休息两天,这两天他会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还会帮身体按摩。

→吃药是降糖“基础”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坚持,那就是吃药,有的人问糖尿病能不能不吃药?答案是有,那就是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状态,但是它不容易做到,需要严格地减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由医生进行评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按时服药,避免出现手脚麻木、头晕、视力下降、肾损伤等并发症。

老周自律性很强,每天按时吃药,又做到了饮食和运动上的要求,所以他的血糖才在三个月内从16降到6。他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说不定会有更好的降糖效果。

从“空腹血糖16”到“糖尿病缓解”,非药物治疗如何帮他实现?

一位31岁的青年男性,在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16.08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经过9个月时间的治疗,他竟成功实现了“糖尿病缓解”。期间,仅使用了半个月的口服降糖药,而在剩余的时间里他主要依靠“非药物”治疗。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这位患者的经历,来看“非药物”治疗究竟能在“糖尿病缓解”当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自我摸索 效果不佳

大概是考虑到自己还比较年轻,不想三十岁出头就开始天天吃药。因此,即便空腹血糖最高可达16.08mmol/L,这位患者仍然拒绝使用降糖药,而是决定先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治疗。

这一阶段,他主要是通过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科普信息,然后完全靠自己进行尝试与摸索。

然而,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他所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家自测血糖,他的空腹血糖虽有下降,但依然波动于6-10mmol/L之间,而餐后2小时血糖也波动于10-16mmol/L之间。此外,这半年当中他的体重还下降了13公斤。

这里,关于他的体重下降,一部分源自于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的效果,但也有一部分可能与他的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关。

此时,他自己也意识到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因此,他选择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再次就诊。

能否缓解 先做评估

教学医院的专科医生接诊了这位患者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重新评估一下,他到底具不具备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条件。

所谓“糖尿闭缓解”,就是在完全停用降糖药至少3个月以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然能够维持在6.5%以内的这样一种状态,提示糖尿病患者可以暂时“摆脱”对降糖药的依赖。不过呢,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实现“糖尿病缓解”。

根据《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的建议,只有同时满足以下4项条件的患者,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才比较大:

第一,糖尿病病程不长;

第二,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并且测胰岛相关抗体均为阴性;

第三,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

第四,体型属于超重或肥胖。

经过相关的检查和评估以后,这位患者基本上满足这四项条件,因此,医生认为他的确有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

多学科合作 找对方法

考虑到这位患者当前的血糖水平不算太高,因此,医生只给他开了阿卡波糖这一种控制餐后血糖的降糖药,而把主要的治疗策略集中在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上面。

首先,内分泌专科医生与专业营养师一起,从饮食模式与食欲管理等方面为这位患者设计了一套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在饮食模式上,采取的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5 2轻断食”的模式。

具体来说,日常要把每天的饮食总热量给控制在1500kcal左右;同时,适当减少主食的比例,大约全天总共摄入主食100 g,早餐30 g、午餐40 g、晚餐30 g;剩下的就是鱼禽瘦肉类200 g,蛋类50 g,大豆25 g,坚果15 g,奶制品300 ml,蔬菜500 g以及水果200 g。

不过,只有每周一、二、三、四、六按照上述标准饮食,而周五和周日则要开展“轻断食”。就是在这两天要把每日饮食的总热量进一步缩减到只有600kcal左右,为平时的大约1/3。当然了,这种“5 2轻断食”并不需要一直持续,至少医生只要求这位患者坚持了12周,之后就逐步恢复到正常的均衡饮食。

而在食欲管理方面也很有讲究!为了更好地控制住餐后高血糖,医生要求这位患者学会刻意放慢用餐速度,减小每口食物的体积并保证每口食物咀嚼至少20次。在餐前,吃10颗杏仁或20颗花生,以此来降低食欲。此外,还要调整进餐顺序,每顿饭都先喝汤,再吃蔬菜与低升糖指数的水果,把荤菜、肉类等放在第三位,最后再吃少量的主食。如此一来,可以大大减少餐后血糖的波动,同时,也更有利于控制饮食的总热量。

其次,内分泌专科医生还联合运动治疗师为这位患者提供了运动方面的指导。

由于这位患者是一位脑力劳动者,平时工作的时候多处于静坐状态。因此,医生首先要求他改变日常的出行方式,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行,上楼时走楼梯。在办公室里,连续静坐1小时后,要起身稍作活动,减少连续静坐的时长。此外,每天要保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或慢跑。除了有氧运动以外,每周还必须安排至少两天开展深蹲等阻抗训练。

正因为有了如此强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这位患者仅仅口服阿卡波糖半个月以后,血糖水平就全面达标了。此后,医生就让他停用了降糖药,单纯依靠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维持。

反复验证 效果明显

在停用阿卡波糖并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3个月以后,这位患者回到医院复查,其糖化血红蛋白为5.8%,空腹血糖5.1mmol/L,完全达到了“2型糖尿病缓解”的标准!

之后,又过了3个月时间,这位患者接受了一次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在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6-7mmol/L。

也就是说,经过长达数月时间的反复验证,这位患者在不依靠降糖药的前提下,血糖的确恢复到了非常理想的状态,不光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大大减轻了心理上的负担。

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第一,2型糖尿病的缓解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实现这种状态。所以,大家在询问能否停用降糖药以前,一定要先找医生搞清楚,自己到底符不符合这些前提条件;

第二,要想实现2型糖尿病的缓解,减重非常重要。有医学研究显示,在确诊2型糖尿病的第一年当中,如果体重减轻超过10%,那么,糖尿病缓解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事实上,这位患者原本体重指数BMI只是刚刚超过24kg/m²,不算很明显的超重,但在确诊以后的第一年内,他的体重确实下降了共计17公斤,是非常大的一个降幅。他的经历其实很好地说明了,也并不是只有很胖的人才能从减重当中获益;

第三,生活方式的干预比大家想象的更为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有明确指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缓解2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案,也是促进超重或肥胖患者缓解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不过,这里的关键词是“强化”二字!也就是说,绝不是普通的、简单的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是有很高要求、需要做出很大努力才能够办到的。这也意味着仅靠自己“单打独斗”往往效果不好,有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支持才能够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2 型糖尿病缓解1例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2,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