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肥胖典故(关于肥胖的幽默小故事)

文章目录:

古代胖子有哪些趣事?与这些“胖前辈”相比,我们只能算吃多了

现在体重多少斤算胖?

好女不过百,好男,大概不能超过一百二吧,当然这是明星模特的体重,普通人可以适当放宽一些。比如身高165cm的女孩,体重55kg,标准。若是60kg,穿衣服就不好看了。

男孩稍重一些,身高175cm体重65kg, 若是再长个倒三角身材,就是一副行走的衣架,咋瞅咋顺眼。若是80kg或者90kg,好吧,无论多大年纪都给人一种中年油腻的感觉。

那么如何才能控油、去油呢?

各位放心,在这里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咱们只需看看历史上的大胖子,就能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晚上再多吃两碗大米饭。

那么和谁比呢?按照时间顺序,咱们先来看东汉的边韶。

01

《后汉书》中说边韶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先生,但这个人很胖,胖就不爱动,不爱动就想睡觉。因此他经常白天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晒太阳,学生看到了就编了一套顺口溜。

“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只想眠”。

孝先是边韶的字,腹便便,据说就是“大腹便便”一词的由来。

边韶只是太胖了不爱动,又不是真的睡着了。听到自己变成了学生嘲讽的男主角,自然要睁开眼反驳几句。

“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只想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我是大腹便便,但我的肚子里都是学问。我确实想睡觉,但我能与周公、孔子在梦中相聚,你们行么?竟然敢嘲笑老师,哪本经典书籍教你们的?

边韶仗着自己老师的身份和利索的嘴皮子,巴拉巴拉一通忽悠,一大群弟子都不敢说话了。

从这个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谁若是再用“大腹便便”说我们,记得霸气十足的怼回去。

老子这肚子里都是学问,都是墨水,你这是嫉妒。

02

魏晋南北朝是美男集中营,掷果盈车的潘安、粉丝太多被看死的卫玠、因为长得太漂亮而被苻坚看中的小凤皇慕容冲、兰陵王破阵曲里的高长恭等等,随便拎出一个都能进古装美男排行榜前十。

这些人长什么样呢?

应该都是身高体瘦偏阴柔的,不然高长恭也不至于因为长的没有杀伤力而带个面具上战场。

在这样的审美体系中,胖子自然是没有市场的。因此生活在魏晋南北朝的胖子也都想瘦下来,比如说王绥。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儿子,据说小时候长得特别漂亮,但一胖毁所有,长大后的王绥五官依然精致,却一点都不好看了。好不容易有一个底板好、可以到处炫耀的儿子,王戎自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越来越丑,就用各种偏方来帮助儿子减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吃糠。

这个方法现代人绝对不会用,先不说能不能减肥,这玩意也太难吃了。魏晋时期也不会做得像今天这么精细,估计吃下去嗓子得十分不舒服。

虽说难吃但父命不可谓,胖子王绥只能含着泪往下咽。结果怎么样呢?每块肉都有它的脾气,绝不是你想抛弃就能抛弃的。

王绥吃了一段时间的糠,更胖了。

节食减肥反弹了,王绥很伤心,接到朝廷任命都不去上任,十九岁就去世了。

但王绥在情感方面是幸福的,他的未婚妻、裴遁的女儿哀伤过度一直没有嫁人。

这证明小胖子也会得到爱情的春天,但记得,你得保护好身体。

活着,是一切的本钱。

03

来说个恶心的吧,董卓。

都知道他胖,可你知道他胖到什么程度么?

《三国志》中说“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

董卓被杀后,他的血把草地都染红了,身体内的膏油浸湿了大片土地。看守尸体的小吏拿来一根蜡烛放在董卓的肚脐上,这根蜡烛的光竟然可以照出200瓦灯泡的能量,还连续几天才熄灭。

这段文字的出处若不是《三国志》,只怕没几个人敢相信。

到底要有多少脂肪才能让一个小小的蜡烛爆发出这样骇人的能量呢?我看到有人把燃烧脂肪转化为化学公式的效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董卓大约在200kg左右。

我认为这个数,还挺符合常理的。

04

再来说一个更恶心的,安禄山。

对于这个终结盛世大唐的死胖子,史官真的是什么词恶心就用什么词,正在吃饭的朋友可以把这段文字越过去。

《新唐书·逆臣传·安禄山传》中说“禄山腹大垂膝,每易衣,左右共举之,猪儿为结带。”

这段文字别的都不用看,“腹大垂膝”四个字,就够惊悚的了。因为肚子胖到下垂到膝盖的程度,每次穿衣时都需要有一个专人蹲下来系衣带。

“及老,愈肥,曲隐常疮。”

一个老、肥、恶心的死胖子,就在这几个字中勾勒出来,每次我读到这句话时都不敢细想当时的场景,真的怕吐了。

但在这方面安禄山还不是最恶心的,史书上对西晋南阳王司马保的描述是“肉帘阻碍还有痿疾,不能御妇人。”

肉帘,多么吓人的两个字。

在八百斤司马保的对比下,三百五十斤的安禄山,身材真的堪称轻盈。能把胡旋舞跳的美轮美奂,也就不奇怪了。

05

最后来说几个好玩的。

许褚是三国时的名人,史书上说他“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这是一员实打实的猛将。可是有些人把他纳入胖子的行列,这就不对了。

许褚“腰大十围”虽说骇人听闻,但这绝不是胖,这是壮好不好?

但这么壮也挺吓人的,每次想起来我都会心疼被许褚骑着的那匹马。他裸衣斗马超那次,他的马一定分外羡慕马超那匹马。同样是驮着主人激战多少回合,为啥那匹马如此轻松,自己却要这么吃力?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是个胖子,史书上描写他外貌的四个字特别传神:短项肥体。大家可以把这四个字记住,骂人的时候很有杀伤力。

桓楚政权的建立者桓玄篡位后洋洋得意的往龙椅上一坐,本以为威风八面,却不想屁股下的龙椅塌了。这事忒尴尬,不想惹事上身的众人全都低头看鞋尖,一片静默中一个叫“殷仲文”的人开口了:“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

拍马屁也是门学问呀,既要拍的稳,还要拍的准。

今天的我们不用拍马屁,但记住这句话,调侃一下好哥们还是可以的。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12岁男孩因肥胖患重度脂肪肝 爱吃垃圾食品喝甜饮料

【12岁男孩因肥胖患重度脂肪肝 爱吃垃圾食品喝甜饮料】广州12岁的小陈(化名)因平时喜欢吃垃圾食品、喝甜饮料,三个月前体重已飙升至79.8公斤,出现疲劳乏力、疼痛等症状,家人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带着他前往广医三院就诊。医生发现,小陈竟存在重度脂肪肝、肝纤维化2期,空腹胰岛素高,肌酐和尿酸异常等症状!经过专业营养医师指导,目前小陈已减重21斤,脂肪肝也消失了,空腹胰岛素和尿酸都降下来了,整个人变得精神、自信、开朗起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翁淑贤)

来源: 广州日报

微史记 | 这些古人不是死于肥胖,却因肥胖而死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随着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在审美上,胖和瘦具有不同的美感,都有人欣赏;但从健康的角度,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与肥胖有密切的关系。而对古人来说,肥胖不光带来健康问题,还能为他们带来杀人之祸。

肥胖的确能要人命

史书上记载的肥胖故事有很多。

这两年古装电视剧很受欢迎,其中有不少角色的原型就比较肥胖。前两年的清宫剧,傅恒圈了一大波粉。事实上,傅恒也是个大胖子。《啸亭杂录》记载,乾隆倚重傅恒,每每晚间召见他。有一天傅恒“踉跄而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侍卫就说他:“相公身肥,故尔喘吁。”太胖了才会跑得气喘吁吁。

有些讲述明代宫廷故事的古装剧,就很好地还原了明仁宗的形象。明仁宗朱高炽的确肥胖,不要说骑马射箭,走路都要两个太监搀扶,夜里翻身都得有人帮忙。他的后代中,明神宗朱翊钧也比较肥胖,给太后请安,因为太胖,走不动道,要“膝行前进”。

唐代的安禄山,“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进京觐见,驿站都得专门为他买马,先要“以五石土袋试之,能驮者,乃高价市焉”,不经此考验的马,根本驮不动。马鞍前还要置一小鞍,以承其腹。即便这样,还得在两个驿站之间“筑台以换马,不然马辄死”。这样特别健壮的马匹竟跑不完一个驿站的距离。

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篡位登基时,“啪嚓”,把龙床坐塌了。完全是大型社死现场。还好,有心腹殷仲文帮着说话。“皇上,您的仁德如此厚重,连大地都承载不动啊!”这话说的,和珅听了都要伸出大拇指,真是千古第一马屁。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肥胖又是怎样的呢?

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元·王和卿《小桃红·胖妓》。

这是元代作家王和卿写的一首曲,其中写到,胖妓半夜翻身,“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沈东阳是南朝齐梁间诗人沈约,曾官东阳太守。因多病而腰围瘦损。这里用来借称瘦弱男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唐朝以肥为美,六朝却不那样。沈昭略与王约二人互开玩笑,说王约“何肥而痴”,王约回敬沈昭略,说他“何瘦而狂”。沈昭略就说,瘦已胜肥,狂又胜痴,总之比你强。

在史书上,肥胖不光影响健康,还能致人于“死地”。

金哀宗完颜守绪最惨,被元兵困在蔡州城后,他想突围出去,但因为太过肥胖,几次被扶上马,又都坐不稳,掉了下来。无奈之下,只好传口谕,将皇位禅让给一个身手敏捷的宗亲。希望对方能跑出去,保住皇脉不会断绝。之后他便自缢而死了。

还有曹操的父亲曹嵩。陶谦杀上门来的时候,曹嵩同小妾一同逃走,“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后垣”,就是后墙。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墙上有窄缝,小妾穿墙穿不过去;一是小妾爬翻后墙爬不过去,总之,因小妾肥胖的缘故,曹嵩拉着小妾“逃于厕,与妾俱被害”。

与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南朝宋时的贵族谢晦。谢晦起兵反叛朝廷,最终失败,带着弟弟谢邂以及侄子等七个人逃跑,可谢邂有些肥胖,骑不了马,只能跟在大家后面走。谢晦舍不得这个弟弟,只能骑一段路,便下马等一会儿弟弟,结果被一网打尽,送往南京处斩。

古人怎么减肥

过于肥胖既然能造成这样的惨剧,那么,古人有没有想过“减肥”呢?

想过的。

在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关于肥胖的记载:“肥贵人”“肌肤盛”“肥人……”等等。

关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古代医家多认为是“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以及“久卧、久坐、少劳”所致。像对明仁宗的肥胖,宫廷御医也是这么判断的。

原因找到了,又该如何减肥呢?古代医学家认为,“凡食之道,无(勿)饥无饱”,要“饮食有节,节劳而不倦”。少吃肉,多食饭及蔬菜,“食毕当行步”。

管住嘴,迈开腿,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少吃多动,古人还发明了“物理疗法”以及减肥茶饮。

宋代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发明了毛巾擦身法。就是用冷毛巾搓擦身体各个部位约20下。到了元朝,这个方法得到了改进,他们改用鬃刷。鬃刷软中有硬,用它反复刷遍全身,直到皮肤微红发热。这相当于现在的减肥按摩仪。

明代戴元礼写过一本医书,名为《证治备要》,那里记载了一个瘦身的茶饮方子:

荷叶、山楂、决明子、桑叶以及罗汉果,各取适量煎煮,可除湿利尿,从而瘦身。

另外,《肘后方》《千金药方》也都有桃花茶减肥的方子。

以茶饮减肥,到现在也是非常流行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