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转诊(肥胖专病门诊)

文章目录:

上海完善青少年常见病筛查,建立脊柱弯曲、肥胖筛查转诊流程

今天,“乐享健康,与爱‘童’行”2024年中小学生健康月主题活动在闵行区明强小学东校区拉开序幕。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近年来,本市不断推进学生常见病防治管理,完善学生常见病筛查策略,建立起了脊柱弯曲、肥胖“筛查阳性—转诊”工作流程和规范,促进了学生常见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闵行区卫健委(疾控局)、闵行区教育局承办。长三角兄弟省市及本市16个区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160余人参加活动。

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第8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2024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本市组织开展“202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

近年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专家进校园行动、学校卫生标准普及行动、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改善行动、健康父母行动、重点人群关爱行动等干预活动,强化对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老师等的健康干预,家校医联动,提高对保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的关注。全市1979所学校和幼儿园参与活动,受益人群达140.8万人。

今年,本市疾控、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密切联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推进专家进校“公开课示范”宣讲活动,年内计划完成百场讲座任务,普及儿童青少年肥胖预防、心理健康、龋齿防治、脊柱健康、近视防控等知识和技能。

应对肥胖挑战 专家强调多学科协作、长期管理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8月17日,中国肥胖大会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以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4)在京举行。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围绕肥胖防治、多学科协作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

当前,中国肥胖症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肥胖率持续上升、防治知识普及不足、医院跨学科门诊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认为,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亟须以一个专业引领、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肥胖症防治网络来同心发力。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超50% 肥胖防治刻不容缓

“十年前,中国的肥胖患者比例还只是个位数,目前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已超过50%,对国民健康、劳动力状况乃至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忠涛教授指出,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并发症众多,对人民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

张忠涛教授认为,“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恰逢其时,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学科协作助力肥胖防治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张忠涛教授认为,当前肥胖防治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肥胖尚未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学科,这极大地限制了防治工作的开展。“现在肥胖症治疗呈现‘谁遇谁治’的零散状态。要打破现有学科划分,组建单独的肥胖学科,并不是每个医院都能做到,且阻力很大。”

针对传统学科划分难以打破的现状,张忠涛教授指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是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短期内无法完全打破现有的学科界限,但通过在门诊建立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中心,可以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站式诊疗服务。这种模式既方便了病人,也解决了他们就医时不知道该看哪个科的困惑。”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肥胖症为链条,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基于证据的标准化、多学科、一站式的体重管理方案。中心集诊断、治疗、教育、随访于一体,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可持续的减重方案,并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整,确保减重效果的最大化与长期维持。”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对体重管理中心的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外,张忠涛教授还强调了大型医院在体重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大型医院应建立体重管理中心,并通过医联体模式辐射基层医院,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诊疗体系。“在基层医院筛查出的肥胖患者,可以及时转诊至大型医院接受针对性治疗,并在全生命周期内得到有效管理。”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症成因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肥胖症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护其长期的体重健康。”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减肥门诊,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张忠涛教授介绍,2023年起,北京友谊医院开设了代谢疾病减重治疗多学科协作(MDT)门诊,并在国家卫健委委托制定的肥胖症指南中,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作为亮点之一进行推广。未来将通过指南的解读和巡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促进体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减重强调科学与长期管理

随着药物疗法、手术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回归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方式。

张鹏教授介绍,减重方法可分为七大类,包括教育支持、精神心理支持、运动干预、膳食营养干预以及医学治疗(药物、理疗、中医、手术等)。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肥胖程度、病因、分型分期等,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我们有很多方法治疗肥胖,根据病人的肥胖程度、肥胖病因、分型分期,去匹配某一种治疗手段为主的综合治疗,这样可以达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效果。”

张鹏教授强调,减重务必追求一次成功,并长期维持,因为体重的反复反弹不仅无益于健康,反而可能加剧身体损害。他举例说,一个初始体重为160斤的人,通过努力减至130斤,这30斤的减轻中包含了水分、脂肪以及部分肌肉的流失。然而,当体重反弹时,肌肉的恢复远不及脂肪的迅速堆积,导致体脂比上升,健康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张鹏教授进一步指出,体重反弹后往往超过初始体重,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机制在起作用。频繁的减重反弹循环,不仅可能加剧肥胖问题,还可能诱发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张鹏教授介绍,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常采用的一种综合性减重策略,其实正是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治疗模式。这些西方国家的减重中心通常会汇聚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包括精神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内分泌专家、外科医生以及理疗师等。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关注患者体重的减少,更重视心理健康、营养状况、体能恢复及潜在疾病的管理,从而确保减重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患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在一个综合、系统的治疗环境中,获得更加全面、细致的关怀与支持。”张鹏教授谈到。

上海“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发布,试点开展超重肥胖学生精准干预

不同的人群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重管理?

近日,《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印发,该《方案》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

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主要项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 图

方案指出,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显示,上海市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上述方案根据国家“健康中国”相关文件制定并实施,涉及5个部分16条主要措施。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自2024年起进一步完善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促使本市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方案注重不同人群的分类指导及其体重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如针对孕产妇,重点是提供孕期营养示范性一体化服务,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产后减少体重滞留,预防低体重儿、巨大儿等发生;而针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重在强化体格生长全面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以及身体活动和运动指导;针对学生,重点是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帮助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研制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转诊标准和肥胖干预工具包,试点开展超重肥胖学生精准干预;而针对职业人群,其重点是指导加强体重监测和定期体检,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职工健身驿站、健身角等,丰富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等;针对老年人,重点是指导适口餐食、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慢性病人群重点开展体重、腰围、体成分、血脂等监测,随访管理中提供运动干预和营养膳食指导。

方案还强调社会广泛参与,主要包括营造社会支持性环境、强化家庭作用、规范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作用和倡导消费新理念。

在社会层面,共同推进体重管理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卫生机构、进餐馆食堂等,强化家庭、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作用,引导企业研发体重管理新产品,丰富科学锻炼方法和器材;在医疗卫生层面,鼓励医疗机构设置体重管理、肥胖防治等门诊,制定体重分级管理规范,依托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运动处方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为重点人群提供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规范诊疗服务。

此外,方案同时注重科普宣传,提升公众体重管理意识。包括强化科学指导、创新科普形式、提升科普能力。强调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编发“健康体重”市民健康知识读本、组织专家和志愿者参与、运用多种媒体和渠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科普。

与此同时,方案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体重管理模式,研发体重管理智能穿戴设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定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方案中的应用。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