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大伯(肥胖老大妈图片)

文章目录:

短短一周,胸部大成“馒头”!70多岁的李大伯:“可我是男的啊”

前不久,70多岁的李大伯(化名)遇到了一件怪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的胸部好像变得越来越大。特别是右胸,短短一周就长成了“馒头”大小。

“可我是男的啊......”起初,大伯内心很疑惑,但穿上衣服后也不太明显,索性就不去管了。

直到有一天,胸部开始胀痛难受,大伯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寻求帮助。

胸部莫名变大

竟然问题出在脑子

男性乳房发育?这引起了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副主任孟柠主任医师的警觉。

“这可能和激素分泌异常有关,还需要排查颅内是否存在脑垂体瘤。”

垂体是位于人脑底部中央位置的垂体窝内的椭圆形腺体,大小像一颗黄豆,能分泌多种激素,包括生长激素、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促性腺激素等。

经垂体类激素检查发现,李大伯血清中的泌乳素指标已经超出正常范围十倍不止。

经验丰富的孟柠推断,可能是垂体瘤引发的泌乳素分泌过量,建议大伯做一下垂体磁共振。

检查结果显示,在垂体部位发现了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瘤,证实了孟柠的猜想。

图片由稿源提供

泌乳素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垂体瘤,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不孕等,而男性患者可表现为乳房发育、乳头泌乳、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

为了防止异常发育的乳腺恶变,同时兼顾美观,孟柠主刀为李大伯做了手术切除。随后,病人转到耳鼻咽喉科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不用开颅

也能切除垂体瘤

一般来说,泌乳素垂体瘤优先推荐药物治疗,但考虑到李大伯的激素分泌远远超过正常值,为防止垂体瘤进一步增大,压迫颅底视神经交叉及双侧颈内动脉等,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丁吉女主任医师还是建议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又要开刀?还是在脑子里?李大伯听得心里直发怵。

丁吉女看出了大伯的担忧,耐心地安抚道:“垂体瘤大多是良性肿瘤,现在的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可以较好地控制垂体瘤的进展,而且现在的手术是可以不用开颅的,不必太担心。”

资料图,图片由稿源提供

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路径行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垂体瘤的微创手术技术,目前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已经成熟运用。

这种术式没有可见的切口,借助鼻内镜经过鼻腔的自然通道抵达颅底的垂体窝,可以直接观察垂体瘤并进行切除,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

经过手术,李大伯正常的垂体得以完整保留,目前情况良好,术后复查垂体类激素-泌乳素指标已恢复正常。

出现这些情况

要注意垂体瘤的可能

丁吉女介绍,垂体瘤是一种非常容易忽视的疾病,日常如果有以下表现,需要引起重视,避免漏诊或误诊:

1

视力减退、视野变窄

当垂体瘤体积较大时,肿瘤可能向上压迫视交叉,继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这种视野缺损更多表现为可视角度的降低,患者可能看不到视野两侧的事物。

一些老年患者也许会认为这是年龄增大的“自然现象”,一直在眼科就诊或干脆不去医院治疗。这是垂体瘤患者最容易忽视的症状。

2

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引起的症状

生长激素瘤会导致肢端肥大症。患者可能出现前额突出、下巴前凸、鼻子变大、嘴唇变厚、手脚增大、出汗过多、体毛增加等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可表现为身高增长过快或巨人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会导致向心性肥胖,即脂肪大量堆积在面部、胸腹部及腰部,而四肢包括臀部不胖,呈现满月脸、水牛背、悬垂腹,并伴有痤疮、紫纹和骨质疏松等。

促甲状腺激素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为体重减轻、心慌、紧张或烦躁、排便频繁、出汗过多、失眠等。

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或体征,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健康。

综合:健康杭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健康小站丨71岁大伯半年减重35斤,背后到底有何妙招?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黄蓉

“早上空腹测下体重,又瘦2斤,我来测测血糖!”近日,71岁的马大伯激动地来到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李江丽医生分享自己的减肥结果。

原来,马大伯患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的体重从150一路飙升到200多斤,已属于重度肥胖,但由于平时没身体不适,他便没放在心上。

直到半年前来就诊时,李江丽医生发现马大伯说话有点气急,走路也摇摇晃晃。

在得知真相后,李江丽医生为马大伯做了常规检查,发现除体重异常外,与血糖相关的各个数值都已超标,其中空腹血糖已升至8.56mmol/L,而70周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若自行控制效果不佳,后续得住院治疗。

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我这个年纪,减肥是不是很难?”拿到报告的马大伯也被吓了一跳。

好在李江丽医生积极与马大伯及其家人沟通,从多方面入手共同抗糖:在调整糖尿病用药的基础上,鼓励马大伯积极进行饮食调整,减少油腻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戒酒,并适当有氧运动。

待这次来复查时,马大伯已瘦身35斤,空腹血糖降至6.5mmol/L,基本达标,身体其他指标明显改善,走路也变轻松了,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这感觉就像重生,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感谢。”为此,心怀感激的马大伯又特意送来一面锦旗。

半年成功减重35斤,这励志故事的背后,离不开生活方式的改变。

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早期筛查很重要,超重或肥胖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则需定期进行体检筛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能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李江丽医生说,管住嘴,迈开腿还不够,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动运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等。

说到这,医生也特别对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几大问题进行讲解。

是不是吃了降糖药,就能想吃啥吃啥?

这是门诊时,医生所遇到的高频问题,吃降压药并非是能暴饮暴食的借口,糖尿病患者仍需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治疗。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吃得越少越好。

长时间极低热卡饮食会使患者日渐消瘦,身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营养障碍,易患其他疾病。

那是不是只要血糖恢复正常,就可以停药了?

目前,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经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已痊愈,应遵循医生指导,切忌擅自停药,小心高血糖卷土重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天大鱼大肉,大伯却吃出营养不良!原因是……

在我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是10.8%,营养不良是慢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且年纪越大,概率越高。不少肾病患者知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但却因为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反而深陷误区,越吃越糟。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不少营养不良的老年慢性肾病患者往往不少体重偏轻而是偏重。

糖尿病肾病后

肥胖的大伯营养不良

前段时间,杭州市中医院肾病营养门诊来了一位67岁的蒋大伯。170厘米身高的他,体重有80公斤,看起来挺魁梧的。“他的蛋白尿很严重,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克。”杭州市中医院肾病营养门诊主任张红梅告诉记者,蒋大伯是发现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泡后,来就诊的,一查发现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肾病。人体成分测量显示,蒋大伯肌肉比例较低,脂肪含量超过30%,且主要分布在内脏周围。

“这样下去,对其病情发展是很不利的。”张红梅及其团队为他进行了多次饮食调整,实施“减肥计划”。一段时间下来,病人的体重稳步下降,蛋白尿也明显减轻了,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到了0.4克,整个人都精神起来。张红梅说,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产生代谢垃圾,需要通过肾脏排泄出去。肾病患者肾脏代谢能力减退,如不注意饮食和营养,蛋白质摄入量过高,会加快肾病的进展。营养治疗是肾病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对肾脏病人的康复、延缓肾脏病进程很重要。

营养干预要多环节、多靶点

总的来说,肾病患者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并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

2003年,在著名肾脏病专家王永钧教授的倡导下,杭州市中医院率先在省内建立肾病营养专科门诊。门诊设立初期有九成患者知道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主观上都很重视,但对饮食营养具体知识知之甚少,存在较多误区。之后几年,饮食营养管理质量显著改善,患者对饮食营养治疗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至2015年年底,门诊随访5年以上患者达到50余人,随访1年以上的300余人。

“慢性肾病患者出现营养不良,需要护理师、营养师和临床医生的“多环节多靶点”的干预。”张红梅说,饮食营养是慢性肾脏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营养治疗与药物配合,能减轻尿毒症症状,延缓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国内外指南,慢性肾脏病3期开始,就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治疗,并且要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密切监测,以防营养不良发生。

几个误区要避免

肾病患者饮食中,只吃荤菜不吃米饭是一个极端,只吃米饭不吃荤菜是另一个极端。有些患者怕蛋白质摄入超标,不敢吃荤菜,而选择大量进食米饭面食。国际临床研究显示低蛋白饮食可以有效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竭,使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6%,使50%的患者平均推迟两年进入透析期。传统观点认为动物蛋白含较多氨基酸,对肾脏有益,大豆及其制品含较多非必需氨基酸,加重肾脏损害。近年来,又有观点说,大豆蛋白比动物蛋白更具优越性,其中某些成分还有保护作用。研究证明,如果饮食蛋白质总量能控制在推荐范围内,适量大豆蛋白摄入,并与大米同餐进食,对慢性肾衰患者的肾功能、血尿酸水平并无影响,与以动物蛋白为优质蛋白来源的患者相比,适当添加大豆蛋白对患者血脂以及钙磷代谢略有优势。

有些患者认为,管理饮食就是要“少吃”,每天食物极其单调,甚至采用“饥饿疗法”,导致体重持续下降。有的为了少吃盐,每天白糖拌饭,这不仅会导致了营养不良,还加重了病情。讲到吃盐,肾病患者应该采取低盐饮食,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3克。很多病人靠口感来判断咸不咸,其实,很多人得了肾病之后,味觉敏感性会变差,有时候其实菜已经很咸了,但患者却吃不出来。

大家都在看

编辑: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