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可能是种病!对儿童来说,胖≠可爱!
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说
“小孩子胖点健康”
“白白胖胖的有福气”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儿童肥胖≠“健康”,危害远超想象!
许多家长认为“胖”只是暂时的体型问题,却忽略了肥胖对儿童健康的“隐形攻击”:
① 代谢问题低龄化:肥胖儿童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倍-5倍,甚至出现脂肪肝、动脉硬化等“成人病”。
② 生长发育受干扰:超重可能引发性早熟、骨骺提前闭合,导致孩子“长不高”;骨骼关节长期超负荷,增加脊柱侧弯、扁平足风险。
③ 心理损伤不可逆:肥胖儿童更容易因身材被嘲笑、孤立,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情绪,影响学习和社交能力。
④ 成年后健康隐患:研究显示,80%的肥胖儿童会延续为成人肥胖,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风险显著增加。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体重超标!
这些喂养误区,您是否“踩雷”?
儿童肥胖的根源往往藏在日常习惯中:
误区1:追着喂饭,总怕“吃不饱”
强迫进食、过度喂养会破坏孩子对饥饿的感知能力,导致热量摄入超标。
误区2:“高热量零食”当奖励
炸鸡、薯片、奶茶、蛋糕等零食看似“小份”,实则热量炸弹,长期摄入远超身体需求。
误区3:运动量严重不足
久坐学习、沉迷电子产品,每天运动时间不足1小时,能量消耗不足导致脂肪堆积。
误区4:“小时候胖没关系”
脂肪细胞数量在儿童期快速增加,一旦形成,成年后即使减肥,细胞体积缩小但数量不减,极易复胖。
科学应对儿童肥胖,家长可以这样做
预防和改善肥胖,需要全家共同参与,从生活习惯入手:
① 调整饮食结构
- 遵循“三减”原则:减油、减盐、减糖。
-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豆类占每餐1/2以上。
- 替换零食:用酸奶、坚果、水果替代含糖饮料和膨化食品。
② 增加身体活动
- 每天保证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球类)。
- 减少屏幕时间,家长带头参与家庭运动(如饭后散步、亲子游戏)。
③ 改变喂养观念
- 尊重孩子的饥饿信号,避免强迫进食。
- 用小碗盛饭,鼓励细嚼慢咽,饭后不立刻吃水果。
④ 定期监测体重
- 2岁以上儿童建议每3个月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体重kg/身高m²)。
- 若第85百分位≤BMI<第95百分位数,即为超重;BMI≥第95百分位数,即为肥胖,需及时就医评估。
小口诀助记忆
“5210”法则
5:每天吃5种以上蔬菜水果
2:屏幕时间不超过2小时
1:运动1小时
0:不喝含糖饮料
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可能提示病理性肥胖或并发症,请尽快到儿童专科就诊:
- 短期内体重快速增长
- 食欲异常旺盛伴多饮、多尿
- 皮肤出现黑棘皮(颈部、腋下发黑粗糙)
- 女孩月经初潮早于10岁,男孩睾丸过早发育
参考文献:
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6):507-515.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05):609-626.
防治儿童肥胖需要“复合处方”
【来源:健康报】
评论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近1/5的6岁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 一张“复合处方”,从多个维度入手,共同防治儿童肥胖。
儿童肥胖并非单纯的营养过剩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饮食、运动、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现象。不少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误区,认为胖乎乎的孩子才健康,却忽视了肥胖可能带来的长远危害。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体态和自信心,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这些都会增加孩子未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要想有效防治儿童肥胖,首先需要从饮食管理入手。现代生活节奏快,许多家庭依赖快餐、加工食品,这些食物往往高热量、高脂肪,长期食用极易导致体重超标。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荤素搭配,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此外,减少糖分和油脂的摄入也是关键,过多的糖分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稳定。
除了饮食,增加运动量也是防治肥胖的重要手段。当前,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这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保持充足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同时,社会环境和学校政策也应为儿童肥胖防治提供支持。学校可以提供更多体育活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广告和营销,保护儿童免受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此外,肥胖儿童往往面临着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可能反过来加重肥胖状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尊心。
当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发起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正在深入开展中,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7月联合印发的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也于近日制定印发。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有效防控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了遵循。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治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王琦(疾控工作者)
编辑: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X8X0LB7】获取授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中国疾控研究发现:儿童肥胖十大因素,这3种减肥方法,不要也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儿童肥胖,咱们听得多,见得也多。家里有小孩的,一般都知道,这个问题早就不是个新鲜事了。
不过,最近中国疾控的研究又给大家“送来了新鲜的冷知识”,对,这回是10个可能导致孩子胖胖的罪魁祸首!
看完之后,大家可能会觉得,“这、这、这还真是……自己也没少犯!”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减肥,试了不少方法,但那些所谓的“减肥秘籍”,其实是个坑,最好别再试了。
所以,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些让孩子越来越胖的“罪状”,以及那些根本没用的减肥法。
“你家宝宝是不是有点胖了?胖得还不只是肉,多了个“小肚腩”!”这话你肯定听过不少。你也许会想,肥胖是不是只是吃得多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
中国疾控研究指出,儿童肥胖的原因,竟然比想象中的复杂得多。啥?别担心,看看这十个“儿童肥胖十大因素”,吃个小零食,简直就是“肥胖潜力股”。
基因因素:对,可能很多人觉得,肥胖就该怪孩子吃太多。可别忘了,孩子的基因也是一个“推手”。
孩子爸妈如果都偏胖,那孩子长得也不瘦的几率真的不小。没错,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分布、代谢率等,跟基因有关。
感觉自己家孩子胖,是不是更容易放过零食,叹一口气:“啊,这也怪不了我,基因问题。”
屏幕时间过长:电视、手机、iPad,孩子们的“电子保姆”似乎永远都在。
每天看电视、打游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仅不动,吃零食的同时还容易忽略了身体的需求,坐得时间长,肚子上的肉就偷偷增加了。研究表明,每多坐一小时,孩子肥胖的概率增加14%。
不良饮食习惯:一定不要再拿“小孩子吃东西很挑剔”当借口。孩子不吃蔬菜吃零食,这种事家里多少有。
可别觉得一次两次不重要,天天吃点垃圾食品,久而久之,肚子上的肉就堆积了。尤其是甜饮料、炸鸡、薯片、甜点啥的,糖分和热量都高得离谱。
上学前一杯可乐,放学后一包薯片,孩子长胖不就是这么来的?
睡眠不足:睡得不好也会让孩子长胖。孩子睡眠时间少,体内的“饥饿激素”增加,反而让孩子更想吃东西。你不信?
研究显示,睡得少的孩子更容易有暴饮暴食的行为,吃得多了,胖就更快了。
饮食与运动的不平衡:运动是个好东西,但不见得孩子每天都有机会运动。而如今,家长忙,孩子们没有时间跑跳。
坐得多,运动少,能不胖吗?一份能量摄入跟一份能量消耗的失衡,体重自然就悄悄涨了。
过多的快餐食物:吃快餐时的心理:炸鸡、汉堡、披萨……又香又脆!关键是,这些食物的热量实在是太高了。
孩子吃多了,胃口大了,肚皮自然也越来越大。别以为偶尔吃一顿无伤大雅,研究表明,吃快餐的频率越高,肥胖的风险就越大。
不吃早餐:不吃早餐不单单是坏习惯这么简单,它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整天的能量摄入。
不吃早餐,午餐时饿得“前心贴后心”,吃得特别多。结果体内摄入热量大大增加,孩子不胖也难!
情绪问题:心情不好就吃东西,孩子们也有这种“安慰食物”需求。遇到焦虑、压力,孩子就会吃一些甜食来缓解情绪。这个行为,长时间下去,吃得多,胖得快。
过多的奶制品: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喝牛奶能长高,喝得越多越好,结果喝多了,热量超标了。
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全脂牛奶,容易导致孩子体重超标。所以适量才是关键,奶不是“长肉神器”。
家庭饮食结构:家庭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家长总是做着重油重盐的菜,孩子也会跟着吃,长期饮食不均衡,导致孩子营养过剩,体重就逐步上升。
一提到减肥,很多家长脑袋里就会想起“极限法”——每天少吃、吃一顿,节食 不动。
可是,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做这些“减肥法”不仅没用,反而可能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好吧,我们来捋一捋那些“减肥误区”。
超低热量饮食:有家长可能想,孩子胖了,那就把他的饭量给限制死。可是,超低热量饮食不仅不能减肥,反而会让孩子身体营养不足,出现免疫力下降、皮肤暗淡等问题。
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营养供给不够,怎么能健康呢?
大量运动减肥:很多人一听到减肥就想让孩子拼命运动,觉得运动越多越好。
可是,孩子的运动量需要量力而行,过度运动不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骨骼、肌肉,还可能因为身体负担过重,产生其他健康问题。所以,家长们,运动要适量。
减肥药、保健品: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服用减肥药或者一些号称“天然的”减肥保健品。可别忽视了这些药物和保健品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孩子的身体还在发育阶段,随便吃些药物,不仅达不到减肥效果,反而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大麻烦。
家长应该意识到,减肥不仅仅是一个饮食和运动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调整。家长要带头改变,做出榜样。
每天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屏幕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同时增加体育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改善体重。
更重要的是,避免给孩子带来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孩子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
过度肥胖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在不伤害孩子成长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减掉那些多余的脂肪?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潘雅琪,杜欢,林菊清.儿童肥胖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5,46(02):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