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山大,为何还胖了?揭秘皮质醇与压力、肥胖的三角关系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困扰: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明明累得不行,体重却蹭蹭往上涨?这可不是错觉,压力确实会让你更容易发胖,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种关键的激素——皮质醇。
一、压力山大,皮质醇来“救场”
皮质醇,俗称“压力激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无论是工作deadline、考试焦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身体都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皮质醇水平随之升高。
皮质醇的“救场”作用:
- 快速供能: 皮质醇会促使肝脏将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为身体提供即时能量,帮助我们应对压力。
- 提高警觉: 皮质醇可以增强大脑的警觉性和专注力,让我们在压力下保持清醒,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皮质醇的“双刃剑”效应
短期内的皮质醇升高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就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肥胖。
皮质醇如何导致肥胖:
- 食欲暴增: 皮质醇会刺激大脑中与食欲相关的区域,让我们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产生强烈的渴望,尤其是那些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comfort food”。
- 脂肪囤积: 皮质醇会促进脂肪的合成,并将脂肪更多地储存在腹部,形成“苹果型”肥胖,这种肥胖类型与多种代谢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 代谢减慢: 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抑制甲状腺功能,降低新陈代谢率,使得热量消耗减少,更容易发胖。
三、打破压力-皮质醇-肥胖的恶性循环
压力、皮质醇和肥胖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压力导致皮质醇升高,皮质醇升高又促进肥胖,而肥胖本身也会带来压力和焦虑,进一步加剧皮质醇的分泌。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 管理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例如运动、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等,可以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
- 健康饮食:选择富含蛋白质、纤维和健康脂肪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可以稳定血糖,减少皮质醇的分泌。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加剧压力反应,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压力过大,难以自我调节,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四、总结
压力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避免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从而预防压力性肥胖,保持身心健康。记住,照顾好自己,才是应对压力的最佳方式!
#为什么工作很累还会变胖呢?##你感觉现在生活压力大吗##为何压力会让人感到饥饿#
这些减肥误区,千万要警惕
减肥,说难也简单,说简单也难。管住嘴、迈开腿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比做不到、管不好更糟糕的是急功近利减肥,跟着网上各种听上去新颖其实换汤不换药的“速瘦秘笈”日瘦5两、月瘦10斤,换来一点儿都不意外的瘦后反弹 越减越胖,直至生生把自己塑造成喝冷水都长肉的易胖体质……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近期发布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的《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20条:基于科学循证的专家建议共识》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误区一
半夜加餐和不吃早餐
不仅无益于减重,甚至可以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因为,夜宵可能干扰健康的代谢和昼夜节律。而因为不吃早餐而增加的饥饿感,会增加午餐和晚餐的进食量,并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和维持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误区二
控热卡、高蛋白、间歇性断食
控制总热量、改变三大供能营养素配比(低碳水、低脂肪、高蛋白等)的饮食模式、间歇性断食(又称“轻断食”)饮食模式,都有短期减重效果。但前两种的长期效果不明显,“轻断食”的长期效果证据不足。因此,不建议长时间坚持这几种饮食模式,以免出现任何不利于长期健康的“意外效果”。
真相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即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从55%-65%减少到40%以下,脂肪供能占比大于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虽然中短期内可以见到减重效果,但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不足。而生酮饮食(比低碳饮食更低碳)减重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益处尚不明确。因此,务必在医疗团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乱尝试。
误区三
靠服用补充剂减重
减肥是个慢活儿,急功近利的小伙伴们往往寄希望于省时省力号称可以帮助自己“躺瘦”的各种膳食补充剂。包括但不限于咖啡因、肉碱、白芸豆提取物、壳聚糖、辣椒素、共轭亚油酸、葡甘露聚糖、瓜尔胶等。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实这些“天然膳食补充剂”对减重是否真的安全有效。《共识》建议大家谨慎使用。
误区四
运动减肥只能靠有氧
只要运动,无论任何形式,都能帮你减肥,别只盯着有氧。并且,最好可以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组合,减脂的同时增加肌肉及肢体灵活性。本次《共识》也是这样建议的: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可有效减重。
误区五
熬夜增加消耗、帮助减肥
很多小伙伴认为,熬夜肯定增加消耗,不然怎么会觉得那么累。刷剧熬夜既能增加个人娱乐时间又能减肥,何乐而不为?
真相是:每天睡眠时间150分钟可达到适度减重目的,维持中等强度运动>250分钟可达到明显减重并维持的效果。运动强度推算方法:靶心率=安静心率 (最大心率-安静心率)×运动强度百分比,最大心率=220-年龄。长期持续的心理压力会增加肥胖风险,保持良好心理和情绪也有利于保持健康体重。
所以,普通人减重,并没有那么多玄机,只要适当克制一下对美食的欲望和对偷懒的纵容,就能让自己离健康更近一步。
文/刘遂谦(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这些减肥误区,千万要警惕
减肥,说难也简单,说简单也难。管住嘴、迈开腿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比做不到、管不好更糟糕的是急功近利减肥,跟着网上各种听上去新颖其实换汤不换药的“速瘦秘笈”日瘦5两、月瘦10斤,换来一点儿都不意外的瘦后反弹 越减越胖,直至生生把自己塑造成喝冷水都长肉的易胖体质……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近期发布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的《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20条:基于科学循证的专家建议共识》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误区一
半夜加餐和不吃早餐
不仅无益于减重,甚至可以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因为,夜宵可能干扰健康的代谢和昼夜节律。而因为不吃早餐而增加的饥饿感,会增加午餐和晚餐的进食量,并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和维持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误区二
控热卡、高蛋白、间歇性断食
控制总热量、改变三大供能营养素配比(低碳水、低脂肪、高蛋白等)的饮食模式、间歇性断食(又称“轻断食”)饮食模式,都有短期减重效果。但前两种的长期效果不明显,“轻断食”的长期效果证据不足。因此,不建议长时间坚持这几种饮食模式,以免出现任何不利于长期健康的“意外效果”。
真相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即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从55%-65%减少到40%以下,脂肪供能占比大于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虽然中短期内可以见到减重效果,但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不足。而生酮饮食(比低碳饮食更低碳)减重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益处尚不明确。因此,务必在医疗团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乱尝试。
误区三
靠服用补充剂减重
减肥是个慢活儿,急功近利的小伙伴们往往寄希望于省时省力号称可以帮助自己“躺瘦”的各种膳食补充剂。包括但不限于咖啡因、肉碱、白芸豆提取物、壳聚糖、辣椒素、共轭亚油酸、葡甘露聚糖、瓜尔胶等。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实这些“天然膳食补充剂”对减重是否真的安全有效。《共识》建议大家谨慎使用。
误区四
运动减肥只能靠有氧
只要运动,无论任何形式,都能帮你减肥,别只盯着有氧。并且,最好可以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组合,减脂的同时增加肌肉及肢体灵活性。本次《共识》也是这样建议的: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可有效减重。
误区五
熬夜增加消耗、帮助减肥
很多小伙伴认为,熬夜肯定增加消耗,不然怎么会觉得那么累。刷剧熬夜既能增加个人娱乐时间又能减肥,何乐而不为?
真相是:每天睡眠时间150分钟可达到适度减重目的,维持中等强度运动>250分钟可达到明显减重并维持的效果。运动强度推算方法:靶心率=安静心率 (最大心率-安静心率)×运动强度百分比,最大心率=220-年龄。长期持续的心理压力会增加肥胖风险,保持良好心理和情绪也有利于保持健康体重。
所以,普通人减重,并没有那么多玄机,只要适当克制一下对美食的欲望和对偷懒的纵容,就能让自己离健康更近一步。
文/刘遂谦(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