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型”肥胖与更多的健康风险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因为肥胖而烦恼,但是要知道,肥胖还会引起脂肪肝。当然,脂肪肝并不只有这一个因素,那么脂肪肝的原因有哪些呢?有哪些症状呢?脂肪肝应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走在马路上,看着大家的体型,胖子渐多,但同样是胖子,为什么有的体型像梨。
“梨型”肥胖,脂肪在臀部;“苹果型”肥胖,脂肪在腹部。他们的区别:就好像一包冰激凌拿到家里,应该放进冰箱里冷冻,后者却放进冰箱里冷藏。冷藏的冰激凌很容易融化,“苹果型”肥胖与更多的健康风险相关。
脂肪肝就是脂肪储存在肝脏细胞中的例子,这种脂肪储存在肝脏和胰腺等非脂肪组织的现象称为“脂肪异位储存”,脂肪转存到腹部形成腹型肥胖。我们的民族有些人看起来并不胖,但是当露出腹部时发现,脂肪堆积到了这里。 肌肉、脂肪中的脂肪异位储存可以引发胰岛素抵抗,胰腺中的脂肪异位储存可以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这些过程可能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运动调整是关键
遗传的因素虽然占比很高,但是如果我们在遗传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当运动能明显减少脂肪肝、腹型肥胖的发生。腹部区域的肥胖即便减少一小部分也能给健康带来明显的益处。
脂肪怎么就跑到您的肝上了?
提醒,减少脂肪摄入,同时记住不是单纯减少脂肪食物就可以了,因为:碳水化合物(粮食)吃多了可以引起体脂的堆积,不是以碳水化合物转变成脂肪为主,而是食物中脂肪氧化减少了,食物中的油脂没有燃烧,储存到了脂肪细胞里,导致脂肪细胞增大,我们就逐渐胖了。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虽然很多的患者会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但是也有一些轻微患者采用了其他的治疗方法。其中运动治疗脂肪肝就是很多患者所选择的治疗方法。脂肪肝患者如何进行运动治疗呢?
1、运动误区要纠正
“脂肪肝是吃出来的,多运动、少饮食,自然会好”,这个粗浅的概念似乎人人都懂。于是乎,一些误区也随之出现。诸如:“我每天动个不停,家务全是我做的”;“平时我没空,逢节假日我会去健身中心锻炼个半天”;“我每天工作量很大,已经够我消耗的了,不必再作其他运动”等等。其实,合适的运动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运动治疗方案。
2、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平时活动量的大小,锻炼场所的条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等等。比如说一般以餐后散步为宜,但对有些患者来说可能就不适宜;对一些伴有下肢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来说,则不宜选择类似慢跑、登梯等关节活动度较大的运动;同样年龄和其他健康状况相似的男女青壮年,由于性别、体型的不同,所给予的运动量也应不同,这就是为何在治疗脂肪肝时一定要由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作出相应的指导。
3、运动也需开处方
治疗性运动需要在消化科医师和康复科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作出客观、综合的评估后,制定一个科学的运动处方,在运动的方法、时间、强度、频率和运动量各方面作出具体量化指标,然后再对患者的适应性和疗效进行阶段性评估,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各项运动项目,由于其量化指标不同,所产生的“耗氧量”也不同。专科医生为你开设的运动处方,将为你度身量制。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并不是所以的人都适合这种治疗方法。如果患者想要通话运动治疗方法治疗脂肪肝,就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医生的建议和运动规划,这样,才能让患者的病情得到痊愈。
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脂肪肝?
1.饮酒
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病因,饮酒致脂肪肝可能是酒精对肝内甘油三酯的代谢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健康者,每日饮酒含乙醇100-200克,连续10-12天,不论其饮食是否含蛋白质,均可发生脂肪肝,低蛋白质只是一种加重因素。
2.饥饿
由于血糖降低,脂肪肝组织中的脂肪酸被动员入血,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肝内有中等度脂肪堆积。
由于蛋白质缺乏,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这样造成肝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脂肪在肝内堆积。
4.肥胖
50%肥胖者有肝内脂肪浸润,这是由于脂肪组织增加,游离脂肪酸释出增多所致。肝炎后脂肪肝是由于摄食过多、运动减少,加之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极易造成脂肪在肝内存积。慢性肝炎病人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体力活动,也常伴有脂肪肝。
约有半数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这是因为糖尿病病人,葡萄糖不能利用,造成三大代谢紊乱,最终使脂肪酸在肝内存积引起脂肪肝。
6.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激素可使人肥胖并发生脂肪肝。
7.四环素
可引起脂肪肝,特别是在妊娠妇女,常引起与妊娠急性脂肪肝表现相似的脂肪肝,死亡率高达75%以上。
8.其他
妊娠能引起妊娠脂肪肝、先天性痴呆综合征、半乳糖血症、家族性高脂血症、非β-脂蛋白血症、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都能引起脂肪肝。
脂肪肝有哪些症状
1、恶心与呕吐是中后期度脂肪肝临床的常见症状,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有恶心欲呕、厌油、上腹胀等肝系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症状。
呕吐是指将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入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肝胆胃系统疾病常伴有恶心、欲呕或呕吐的症状,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乙型、甲型等)、肝硬化等。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恶心欲呕、厌油、上腹胀等肝系症状。
2、脂肪肝是常见的表现为肝脏肿大,若肝包膜受伸胀、肝韧带被牵引、脂肪囊肿破裂或发炎,则可见肝区痛及压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增多。
脂肪肝患者的肝肿大
约90%患者的肝脏可扪及,30%轻度肝肿大,如肝脏贮脂占肝重的40%以上时,可有明显肝大,但为无痛性。肝脏虽肿大,而其形态依然保持正常。若检查肝脏时其质地正常,或稍觉柔软。并且表面平滑且无触痛,便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性。但因为脂肪肝其质地较柔软,所以虽然肿大而在腹壁下触诊往往难以触知。如有营养过多所致的肥胖症、慢性酒精中毒、糖尿病、慢性结核病、各种严重贫血等疾患存在时,则可帮助判断是否已患有脂肪肝。肝肿大还多见于各型病毒肝炎、肝脏肿瘤、阿米巴脓肿、肝硬化、肝结核等,故明确诊断时还应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等)来确诊。
3、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
蜘蛛痣出现的部位多在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其痣的大小不等,直径可以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时用指尖或 (针)火柴棒压迫痣的中心(即中央小动脉干部),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退色,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肝脏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时。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如压后退色,称为肝掌,发生机理与蜘蛛痣同。据报道,270例肝活检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8%有蜘蛛痣,脂肪肝好转后蜘蛛痣消失,3例由脂肪肝转成肝硬变,蜘蛛痣增多。
4、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使肝被膜膨胀、肝韧带牵拉,而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重度脂肪肝症状,易误诊为急腹症而作剖腹手术。
5、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又称产科急性假性黄色肝萎缩,是妊娠晚期特有的致命性少见疾病。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临床表现与暴发性肝炎相似。
6、可有疲倦乏力、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和肝掌的重度脂肪肝症状。
7、常有口角炎、舌炎、皮肤淤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改变。少数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症状。
8、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症状。
脂肪肝临床并发症
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并发表现。
1、常并发有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现,如酒精依赖胰腺炎周围神经炎、贫血、舌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2、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关联其他基础疾病并发出现,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等;
3、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存,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4、妊娠急性脂肪肝常并发有肾功能衰竭、低血糖、胰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5、重症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其他还可有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女子有闭经不孕等。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都了解到了脂肪肝的原因有哪些了吧。我们都知道,脂肪肝是一种大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都害怕。所以就需要及早发现哦。希望小编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吃出来的脂肪肝真能“吃回去”吗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要知道,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而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吃出来”的脂肪肝
如何把吃出来的脂肪肝再“吃回去”,先了解下脂肪肝的形成。
1、新摄入:我们三餐摄入的脂肪,在消化吸收后,可以被直接运到肝脏、腹部、或皮下储存起来。因此脂肪的摄入会鼓励肝细胞储存脂肪。
2、新和成:当人体热量摄入大于支出,多余的碳水化合物首先在肝脏被转化为糖原。在糖原库填满后,肝脏开始利用葡萄糖合成脂肪,储存起来。另一个合成脂肪的途径是通过酒精。大量饮酒导致肝脏生成乙醛,乙醛为合成脂肪提供了最好的原料——NADH。
3、储存:在饥饿的时候,全身脂肪组织的脂肪储备被调动,通过血循环进入肝脏。其目的是在这里被氧化,提供燃料。
但是肝脏的脂肪也是一个进出平衡的动态系统。脂肪离开肝脏需要蛋白质载体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在极度饥饿的状态,蛋白质的合成一旦受到影响,VLDL也会断货,于是脂肪不能有效离开肝脏,进出肝脏的平衡被打破。这时脂肪也会在肝脏储存起来。
炎症反应对甘油三酯在肝细胞里的积累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造成炎症反应的因素包括动物性和高脂饮食引发的肠漏、铁过量以及肝炎病毒、心理压力等。
总而言之,高脂、高热量、动物性饮食和酒精是形成脂肪肝最主要的原因。
脂肪肝是可逆转的
脂肪肝这个病说轻不轻,说重也不重。如果你思想上重视、行为上改变,那么在早期查出来以后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但是,如果你一味放纵自己,任由肝脏处于一种恶劣的环境中,它可能就会逐渐罢工,最终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同时也会导致II型糖尿病。
单纯的轻、中度脂肪肝一般不需要用药物治疗,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恢复。生活方式医学包括:植物性饮食、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人际关系、压力调控、避免药物依赖。
如果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或肝功能发生异常(比如转氨酶升高两倍)时,就需要辅助配合一些降压、降脂或护肝的药物,但是前提一定要改变生活方式,光靠单纯的吃药而一如既往地坚持往日的生活方式,效果可能不尽人意。
检查脂肪肝的五种方式
如何早期发现脂肪肝?
1、体格检查:多数脂肪肝患者存在肥胖,肝脏轻度肿大可有触痛,质地稍韧、边缘钝、表面光滑,少数患者可有脾肿大和肝掌。进展至肝硬化时,患者可出现黄疸、水肿、扑翼样震颤以及门脉高压体征。
2、实验室检查:轻度脂肪肝,肝功能基本正常。中、重度脂肪肝,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中度升高,达正常上线的2-5倍。一般肥胖性脂肪肝ALT高于AST,反之,酒精性脂肪肝AST高于ALT。80%以上患者血清胆碱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可异常。
3、B超:B超对脂肪肝的检出比较灵敏,主要依据肝血管的清晰度、超声衰减程度等对脂肪肝进行分级诊断,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是,B超检测肝脏脂肪变性,诊断准确率较低,不能确定肝功能受损的程度,也很难发现早期肝硬化。
4、CT和磁共振:CT平扫可见肝密度(CT值)普遍降低,低于脾脏、肾和肝内血管,严重脂肪肝CT值可变为负值,肝/脾CT值比值可用于衡量脂肪肝程度。CT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低于B超,但特异性优于B超。磁共振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5、肝组织病理检查: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进行临床病理分型。提倡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肝穿刺,以提高穿刺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肝脏损伤。镜下可见肝细胞脂肪浸润,脂肪球大者可将细胞核推向一边,整个肝细胞裂可形成脂肪囊肿。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轻微或无。肝组织活检是目前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分期的“金标准”,不过,因其具有有创性及抽样误差带来的不准确性,临床应用受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医生吴春华)
来源: 文汇报
“青筋凸起”是因血管毒素淤积?小心这些部位的凸起,或是疾病
查证专家:@心血管内科侯晓平 |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有这样的文章,解说身上“青筋凸起”的。有说好的,说“青筋凸起”表示“气血充足,血流通畅”;有说不好的,说“青筋凸起”是“血管毒素淤积”;还有把“青筋凸起”和脾气性格联系起来,说“手背青筋暴起的人脾气暴躁”。
这些说法是真的还是在瞎说?今天,辟谣君邀请了心血管内科侯晓平医生,来聊聊着这些关于凸起的“青筋”的传言。
身上的“青筋”是什么?我们身上看到的一条条“青筋”,其实是在皮肤之下的「浅静脉」。
人体有动脉、静脉。静脉是负责把经过动脉、毛细血管的血液汇集起来,输送回心脏的。静脉有深有浅,深静脉在组织深处,肉眼看不到的,而浅静脉就在皮肤之下,容易被看到,尤其在末梢,比如手背、脚背。如果皮肤薄一些、皮下脂肪少一些、静脉充盈明显一些,就可以看得更清楚。
静脉里流的是血,可是血液不是红色的吗,为什么静脉看起来发蓝,成了“青筋”呢?
其实动脉血液鲜红,是因为血液里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多,氧合血红蛋白的颜色鲜红。而静脉血经过全身组织器官循环之后,氧在组织器官中被消耗掉了,氧合血红蛋白没了氧就会还原。这种还原型的血红蛋白多了,颜色就发暗发紫,从皮肤上看起来发蓝。
正常的静脉血管是软的、有弹性的,按压一下还有“中空”的感觉,并不是像“筋”那么硬实、坚韧,如果真是那样,静脉就是出现问题了。
为什么“青筋”会凸起?是好还是坏?“青筋”也就是静脉凸起,说明浅表静脉的充盈度高了,回流的阻力高了。
正常情况下,行走浅表的静脉也可以显露凸起。行走身体浅表的静脉,如果皮肤薄一些、皮下脂肪少一些,或者静脉充盈足一些,就可以从皮肤表面凸显出来。
比如手背脚背、手腕脚踝这些部位,皮肤薄、静脉表浅,又是下垂部位,就时常可以看到静脉凸起。又比如老年人的皮肤薄,老年人、瘦人的皮下脂肪少,静脉显露得也比较清楚。天热时血管扩张,静脉凸起也会明显。还有,经常运动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静脉回流也增加,所以经常劳作、运动的人,手臂浅表静脉就比较明显。
有时,我们发现生气、愤怒的人头上也会“青筋暴起”,那是因为用力屏气时胸腔内压力增高,会阻碍头皮静脉的回流。这些“青筋凸起”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是可以有的。
可是,如果身体本不该看到“青筋”的部位出现了“青筋凸起”,持续且严重,那就是有疾病了。这说明正常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了,静脉压力增高了。这种凸起,叫做「静脉曲张」或「静脉怒张」。
什么是静脉曲张?在身体里,静脉是负责把动脉流出来的血液送回心脏的。上半身除了肺里的静脉血,都是汇集到上腔静脉再回心脏,下半身的静脉血则是汇集到下腔静脉回到心脏。在静脉回流的通路上,哪一段受阻都会影响静脉回流,反映到浅表静脉,从而出现曲张。
静脉的血液回流不像动脉血流,有心脏收缩的力量加持推动,血管的力量也强。静脉血液回流,靠得是静脉里不太高的压力、肌肉收缩挤压的助力,还有呼吸时胸腔里的压力降低。如果肌肉收缩挤压的力量差,胸腔、心脏里的压力高,静脉回流也就不那么顺畅,有了阻碍。
静脉的血液回流还靠「静脉瓣」的作用。我们四肢的静脉里都长着静脉瓣,这一个个的静脉瓣,就像是单向阀门,只允许血流顺着一个方向流。如果静脉瓣出了问题,阀门坏了,静脉回流也就有了麻烦。浅静脉的静脉瓣是可以看到的:可以攥住手腕,看手背上的静脉,凸起有小疙瘩的部位,那就是静脉瓣了。
综合一下,如果静脉回流的通道上任何一个部位、环节出了问题,血管不畅通了,或者静脉瓣坏了,胸腔、心脏的压力高了,就都会影响静脉的回流,增加静脉的压力,血液就回瘀滞在静脉里,静脉就曲张了,青筋凸起,经久不下。
这些部位“青筋凸起”,或是疾病征兆“青筋凸起,可能有病”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要具体看看这些凸起发生在身体的哪些部位。
下肢静脉曲张,这是最常见的“青筋凸起”了。在我国,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在10%左右。久站、久坐、孕妇、肥胖、便秘的人都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最常见的原因是静脉瓣出了问题,“阀门”损坏了,如果再加上肌肉不常运动收缩、腹腔压力的增加、腹腔静脉受到压迫,就更加重了静脉回流障碍,下肢静脉里的压力更高,血管也会损害,静脉曲张也愈加严重了。
不过,下肢静脉曲张不一定是下肢静脉有问题那么单纯,比如髂静脉受到压迫、盆腔长了肿块或腰椎出现问题,还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发生了阻塞(也称“布加综合征”)等等问题,都会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腹壁静脉曲张,就是由于内脏静脉血流受阻,改道腹壁静脉产生的。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肝硬化。肝硬化过程中,本该回流肝脏门静脉的血流受到阻碍,只得改道。在腹腔内的改道,导致脾大、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在体表改道,就是腹壁静脉曲张了。
图片:腹壁静脉曲张
此外,还有颈静脉的充盈和怒张。正常情况下,人在坐着的时候是看不到颈静脉的,只有躺着的时候可以在锁骨上看到一小段。如果坐着的时候看到颈静脉,躺着时看到更多了,那就说明颈静脉里的压力增高了。
颈静脉的压力增高,说明血液回流心脏受阻。在右心衰竭时,或者是心包积液,心脏右心房里的压力增高;心包炎,以及肺部、纵膈有了肿瘤,则会压迫到了上腔静脉,这些都会影响头面部、颈静脉的回流,严重时就会静脉怒张。
【辟谣君总结】:
所以,不该青筋凸起的部位出现青筋毕露、凸起,那就是静脉回流出了问题,提示血流受阻。
因此,网传说法“青筋凸起是血管毒素淤积”并不靠谱,只是静脉回流障碍可能导致代谢产物堆积,也就是坊间所称的“毒素”;“手背青筋暴起的人脾气暴躁”这样的观点把静脉与性格脾气关联起来,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青筋凸起”更不是“气血充足、血流通畅”的表现。
如果身上不该有青筋凸起的部位出现了凸起,比如下肢、上臂、胸腹部、头颈部,那建议还是去正规医院看医生了,因为有时候静脉曲张的病因也不那么单纯呢!
【参考文献】
[1] 李维一,杨镛.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静脉曲张的诊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21,27(2):345-349
[2] 朱广昌,汪忠镐,卞策,等. 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1):4-10
[3] 李华,许燕,高惠舫,等. 上腔静脉闭塞超声检查与临床个案报道[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5):39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