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年人更易出现“大肚腩”?
一、新陈代谢迟缓与脾虚之困
中医理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气血流通亦不如年轻时顺畅。这种变化与中医所说的“脾虚”紧密相连。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并输布至全身。脾虚则运化无力,食物不能充分转化吸收,形成痰湿等废物,这些废物排不出去,往往容易堆积在腹部,形成大肚腩。
二、饮食习惯转变与痰湿孳生
有些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可能发生变化,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在中医看来,这类食物容易孳生痰湿。痰湿通常表现为黏稠、重浊的特性,它会在体内积聚并阻碍气血的正常流通,这种阻塞不仅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还特别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从而形成所谓的大肚腩。此外,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可能会有所减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和便秘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会促进腹部脂肪的堆积。
三、运动减少与气血不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运动量也随之减少。中医强调“动则生阳”,运动是调畅气血的重要手段。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不畅,痰湿等废物难以排出,从而在腹部堆积,形成大肚腩。
四、慢性疾病与腹部肥胖的关联
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导致腹水,使腹部膨隆。在中医看来,这些疾病与体内的水液代谢失衡有关。当水液代谢失衡时,体内多余的水分无法及时排出,便形成腹水等病理产物,导致腹部肥胖。而便秘、肠炎等疾病则可能导致肠道内积存较多的排泄物,使腹部异常凸起。这些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减轻对腹部的影响。 (转自:北京老年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那些容易导致老年发胖的饮食习惯,你中了几个?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身材逐渐走样,体重也在不知不觉中上升。而这其中,饮食习惯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有哪些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老年发胖呢?别急,让我们慢慢道来,看看你中了几个。
首先,有一种饮食习惯特别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过度依赖精细主食。很多老年人习惯吃白米饭、白馒头等精细粮食,觉得这样容易消化。然而,这些精细主食往往缺乏膳食纤维,且升糖指数较高,容易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进而促使身体储存更多的脂肪。
其次,无肉不欢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虽然肉类能提供蛋白质等营养,但如果摄入过多,尤其是肥肉、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肉类,不仅会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热量过剩,最终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
还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喜欢吃高糖食物。像糕点、糖果、甜饮料等,这些食物看似美味可口,但其中的糖分含量极高。过多的糖分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且还会加速皮肤的老化,对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再者,饮食不规律也是导致老年发胖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时而暴饮暴食,时而又过度节食。这种不稳定的饮食习惯会打乱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得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此外,很多老年人在吃饭时容易忽略食物的分量。觉得只要能吃完就不算浪费,却不知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摄入了过多的热量。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容易导致老年发胖的饮食习惯呢?
一方面,要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如糙米、燕麦、玉米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既能增加饱腹感,又有助于消化。另一方面,要控制肉类的摄入量,多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
对于高糖食物,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可以选择用水果等天然食物来满足对甜味的需求。同时,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在日常饮食中,还要注意控制食物的分量,做到每餐七八分饱即可。
老年朋友们,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看看你中了几个容易导致发胖的“陷阱”。如果有的话,不妨及时调整,为自己的健康和身材负责。大家对于这些容易导致老年发胖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让我们一起为健康的生活努力!
老年人饭量大,说明了啥?吃的越多,能活得越久?听医生说出实情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爷爷,你这碗米饭能喂饱一只小象啊!”小马一边帮着爷爷夹菜,一边惊讶地看着他那盛得像小山一样的饭碗。
这是小马多年来第一次和爷爷共进晚餐,尽管每次视频聊天时爷爷总是兴致勃勃地讲述他的烹饪技巧,但这次小马亲眼看到爷爷的饭量,还是忍不住觉得新奇。
爷爷已经七十多岁,按理说年纪大了,食量应该减少才对。
可爷爷似乎完全颠覆了这一常理,每顿饭都能吃得比小马还多。
正好,明天他们要带爷爷去做年度体检,小马决定到时候问问医生,老年人食量大是怎么回事,吃得多是不是真的能活得更久。
第二天,小马陪着爷爷来到了医院,体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和蔼可亲的王医生。
王医生在查看了爷爷的体检结果后,笑着对他们说:“你爷爷的身体状况很不错呢,很多指标都很稳定。”
小马趁机问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王医生,我注意到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食量特别好。”
“这是不是说明他的身体特别健康?”
“老人家吃得多,是不是能活得更久啊?”
王医生微微一笑,调整了一下眼镜,认真地解释道:“首先,食量和长寿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虽然营养充足是健康的基础,但过量的饮食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可能是一种负担。”
“尤其是老人家,吃多了高热量的东西,可能一不小心就胖起来了,还可能惹上心脏病和其他一些慢性病。”
小马听得非常认真,王医生继续说:“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吃得少就好。”
“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千差万别,有的人可能因为身体健康,新陈代谢旺盛,所以食量依旧很大。”
“这种情况下,适量的饭量对他们来说是合适的。”
“而有的老人可能因为健康问题需要特别的饮食调整。”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爷爷的饭量是否合适呢?”小马追问。
王医生指了指爷爷的体检报告:“看,你爷爷的血糖、血脂和血压都控制得很好,这说明他的饭量对于他来说是合适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老人也应该像他一样吃那么多。”
“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咱们吃饭的量也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王医生见小马十分重视爷爷的饭量问题,便决定再多提供一些有关老年人饭量与健康的深入信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解释起来。
“你知道吗?其实老年人的饭量虽然和他们的健康状况有关,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实多吃点儿也没啥,问题在于得吃那些对身体有好处的食物。”
“就拿坚果和水果来说吧,适量吃一些,能给身体补充必需的脂肪酸和维生素,这对脑子的清晰和保持活力特别有好处。”
他接着又补充说:“我们通常忽视的一点是,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他们的情感状态也有很大的关联。”
“特别是对一些独居的老人来说,美好的饮食体验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比如,那些经常和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的老年人,他们的整体幸福感要高于常常独自用餐的老人。”
“这种社交活动,使得用餐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满足了老年人的社交需求,给他们的精神状态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关心老年人的饭量时,不应该只关注他们吃了多少,更应该关注他们怎么吃,和谁一起吃。”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对他们的健康影响是巨大的。”
王医生看到小马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便又加了一把火:“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年人的饭量还能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一个对生活有兴趣和热情的老人,往往饭量也不会太差。”
“所以,我们在照顾老年人的时候,除了物质上的供给,更不能忽视他们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
他顿了顿,又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鼓励无节制的饮食。”
“健康的饮食习惯仍然是基础,包括适量的摄入和营养的均衡,但我们在强调营养的同时,不应该忽视食物对情感的疗愈作用。”
王医生的话让小马深思,原来关心老年人的健康,不只是单纯地看他们的体检报告,更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观察和思考。
关于老年人饭量大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存峰.关于老龄群体饮食营养与健康的探析,食品安全导刊,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