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肥胖+抗肿瘤:复旦大学王立顺团队发现肥胖治疗新靶点和有效化合物
小鼠实验显示,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能够调控脂代谢,可显著减少饮食引起的肥胖,改善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抵抗。
一种中药有效成分的类似物被证明可以调控脂代谢,具有抗肥胖效果,有望被应用于肥胖症的临床治疗中。
番荔枝是一种水果,又称为林檎、释迦果等。番荔枝内酯是中药番荔枝根的活性成分。南京大学姚祝军教授团队根据番荔枝内酯合成了类似物AA005。
10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论文称,小鼠实验显示,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能够有效增加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积聚,显著减少饮食引起的肥胖,改善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抵抗。这些发现提示,AA005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一种新型药物。
该论文的标题是《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靶向线粒体三功能酶alpha亚基治疗雄性小鼠肥胖症》(Annonaceous acetogenins mimic AA005 targets 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enzyme alpha subunit to treat obesity in male mice)。
复旦大学王立顺教授,海南医科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和南京大学姚祝军教授作为前述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韩冰博士、李占明博士和上海交大医学院赵旭赟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在最新发表的论文中,联合研究团队发现,AA005可以调控脂代谢。而且,AA005的抗肥胖效应依赖于其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HADHA相互作用,从而激活解偶联蛋白1(UCP1)介导的生热途径。
如果没有解偶联蛋白1(UCP1),AA005对减轻肥胖的有益影响就会失效。
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在HADHA敲除的小鼠中失去抗肥胖活性。而且,HADHA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的小鼠也有抗肥胖效应。该发现表明,HADHA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发现,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具有脂溶性,会特异性累积在脂肪组织中,进入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HADHA相互作用,导致HADHA的心磷脂酶活性发生改变,线粒体膜上的成熟的心磷脂含量下降,激活解偶联蛋白 1 (UCP1), 促进产热,有效增加能量消耗,升高体温。
此前,王立顺团队研究发现,类似物AA005可以杀死结直肠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这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药番荔枝根治疗热毒血痢的功效的药理机制,也可能为伴有肥胖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减重3.0时代来袭!《自然》杂志盘点,7款新型肥胖治疗药物或即将问世
“
在人类对抗肥胖的漫长历史中,减肥药物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从最初的食欲抑制剂和脂肪吸收抑制剂,到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减重2.0时代,减肥药物的演进见证了医学在这一领域的不懈探索。
如今,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迎来减重3.0时代的曙光。2025年2月1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Dozens of new obesity drugs are coming: these are the ones to watch的文章。文章指出,目前有多种新型肥胖治疗药物正处于研发阶段,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获批上市,为肥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曙光。
而下一代肥胖药物的研发目标是在实现更显著的体重减轻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副作用,从而为肥胖治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
表1 7款有望上市的肥胖治疗药物
图1 肥胖治疗药物的减重疗效
一、GLP-1类药物的升级与拓展
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肥胖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类药物通过模拟人肠道分泌的GLP-1,能够有效抑制食欲、调节代谢,从而帮助患者减轻体重。
然而,GLP-1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每周注射一次,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和停药后体重反弹。此外,大约10%至30%的患者对这类药物的反应不佳。
基于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进GLP-1类药物。一方面,开发更长效的GLP-1类似物,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例如,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GLP-1药物,这将大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试图通过联合其他药物来增强GLP-1类药物的疗效,同时减轻其不良反应。例如,CagriSema是一种将司美格鲁肽与长效胰淀素类似物(amylin)联合的组合疗法。在一项为期68周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该疗法的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了近23%。此外,还有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GLP-1与胰高血糖素活性相结合的药物,如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的survodutide,其有望在2026年或2027年获得上市批准。
二、多靶点药物的崛起
除了对GLP-1类药物的改进,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成为肥胖治疗领域的又一热点。这类药物通过同时作用于多个与肥胖相关的生理通路,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更显著的减重效果。例如,礼来公司(Eli Lilly)的tirzepatide不仅激活GLP-1受体,还激活胃抑制多肽(GIP)受体。GIP是一种与GLP-1协同作用的激素,能够进一步加速能量代谢,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储存和消耗。在一项大型头对头试验中,接受tirzepatide治疗的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了20%。受tirzepatide成功的启发,许多公司正在推进其他同时激活GLP-1和GIP受体的药物的研发,至少有五种类似tirzepatide的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预计第一种将于2028年上市。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候选物采用与tirzepatide相反的策略,即阻断GIP信号通路,同时激活GLP-1。例如,安进公司(Amgen)的MariTide。尽管这两种策略看似矛盾,但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代谢研究员Jonathan Campbell解释说,从代谢角度看,这一过程好比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的燃油消耗。他指出,猛踩油门——类似于激活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会导致能量消耗效率低下,资源迅速耗尽,补充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相反,如果不完全松开手刹驾驶,就会产生持续的摩擦,这与阻断GIP的作用类似。这种状态会迫使系统更加费力地维持速度,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无论是通过激活GIP加速能量消耗,还是通过阻断GIP增加代谢系统的“摩擦力”,只要能降低能量利用效率,都有助于控制体重。
然而,他也指出,这些策略的长期影响尚不确定。由于GIP还参与骨骼健康,阻断GIP信号可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快速减重对身体其他方面(如肌肉、代谢灵活性和器官健康)的长期影响也尚不清楚。
三、新型激素类药物的探索
除了GLP-1和GIP,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与肥胖相关的激素作为药物靶点。例如,肽YY(peptide YY)是一种由肠道分泌的激素,能够增强饱腹感;胰高血糖素和胰淀素是胰腺分泌的激素,它们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稳定血糖水平和进一步抑制食欲来辅助GLP-1类药物发挥作用。目前,一些药物正在研发中,旨在通过联合这些激素来实现更全面的减重效果。
此外,礼来公司的retatrutide是一种能够同时靶向GLP-1、GIP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受体的“3G”药物。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受试者在48周内平均体重减轻了24%,为肥胖治疗树立了新的标杆。这种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思路表明,通过激活多个生理通路,可以在更低的剂量下实现相同的减重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非注射类药物的开发
目前,GLP-1类药物主要通过注射给药,这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不便。因此,开发非注射类药物成为肥胖治疗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长效药物,但口服GLP-1药物的研发进展更快。例如,礼来公司的orforglipron是一种口服GLP-1类药物,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在36周内通过每天口服一次该药物,体重减轻了高达15%。口服药物的出现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肥胖治疗带来更大的便利。
五、基于遗传学/旧靶点的药物研发
随着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遗传学研究为肥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2021年,Regeneron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对近65万人的DNA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种与低体重相关的罕见基因变异。2022年,Alnylam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名为INHBE的基因突变,该突变与低腰臀比(一种反映健康脂肪分布的指标)相关。目前,一些公司正在尝试开发能够复制这些遗传变异代谢益处的药物。
此外,一些旧的药物靶点也重新受到关注。例如,大麻素受体CB1曾因其在大麻诱导食欲中的作用而被研究用于减肥治疗。然而,早期的CB1拮抗剂药物因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撤出市场。
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CB1拮抗剂的抗肥胖作用主要通过肝脏、肌肉、胰腺等脑外代谢途径发挥作用。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无法穿过血脑屏障的CB1拮抗剂,就可能在不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发挥代谢益处。目前,诺和诺德公司正在推进一种名为monlunabant的下一代产品,其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仍可能引起焦虑、易怒和睡眠障碍,但研究人员预计,最终将找到一种能够在可接受的副作用水平下实现显著减重的剂量。
六、肌肉保护疗法的崛起
在肥胖治疗中,肌肉保护正逐渐成为研发的重点领域。目前,GLP-1类药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会导致肌肉流失,而不仅仅是脂肪减少。这种肌肉流失不仅会引起外观上的问题,还会降低力量、活动能力和整体生理健康。此外,肌肉在血糖调节和能量消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肌肉流失被认为是“持续、可持续减重的重大阻碍”,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内分泌学家梅兰妮·海恩斯(Melanie Haines)指出。
目前,使用GLP-1药物的患者被建议同时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进行抗阻训练以维持肌肉量。然而,针对肌肉生长的主要分子抑制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提供更实用且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康涅狄格州杰克逊基因医学实验室的肌肉生物学家Se-Jin Lee指出,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提供更实用且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性药物bimagrumab可通过阻断肌肉生长抑制素及其相关蛋白的受体来抑制肌肉流失和促进脂肪减少。Kristian Cook在接受了近一年的bimagrumab和司美格鲁肽联合治疗后,减少了近18公斤的脂肪,同时增加了1公斤的肌肉。然而,他也经历了间歇性的肌肉痉挛和抽搐,甚至包括舌根部的肌肉。尽管如此,Cook表示:“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改变生活的经历。”
bimagrumab最初是作为一种针对年龄相关肌肉流失和其他肌肉消耗疾病的药物而开发的。在试验中,它显示出能够增加肌肉质量且没有重大安全问题,但在手握力和步行能力的功能测试中并未优于安慰剂。瑞士诺华公司在2017年停止了该药物的开发。不过,研发团队仍然对bimagrumab充满信心,因为它在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脂肪方面显示出潜力,尤其是在那些患有或有患2型糖尿病风险的小型试验中。诺华前生物医学研究总裁Mark Fishman表示:“这种药物非常有效且相当安全,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
许多肌肉靶向疗法的支持者承认其中的不确定性。路易斯安那州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肥胖专家Steven Heymsfield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真正尚未被研究过的领域。”无论结果如何,Heymsfield和其他人预计肌肉靶向药物将成为治疗肥胖及相关健康挑战的多样化药物库的一部分。Regeneron制药公司内部医学临床开发部高级副总裁兼负责人Boaz Hirshberg指出,随着其他选择的出现,我们实际上可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结语
肥胖治疗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型肥胖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GLP-1类药物的升级与拓展,到多靶点药物的崛起,再到新型激素类药物的探索和非注射类药物的开发,以及基于遗传学的药物研发,这些新进展不仅有望实现更显著的减重效果,还可能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然而,这些新型药物的安全性和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在未来的肥胖治疗中,医生将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期待这些新型肥胖药物能够早日获批上市,为肥胖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肥胖相关疾病带来的健康负担。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404-9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减肥神药”真能终结肥胖?权威指南来了
生活在北京的张程今年29岁,身高1.63米,体重116斤左右,并不属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张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9月初,她曾打过一次0.5毫克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打完一周内,瘦了四五斤。用药后第二周食欲恢复,体重又回去了。
张程用到的司美格鲁肽,是一款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受体类药物,由丹麦药企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生产。用于减重的司美格鲁肽针剂Wegovy于2021年6月在美国获批。GLP-1类药物实现减重,主要通过抑制食欲、缓解胃排空起作用。今年6月,该款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7月下旬,美国礼来公司的“减重神药”替尔泊肽,在中国获批上市。替尔泊肽是一款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
与此同时,国内多个肥胖诊疗指南先后发布。7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发布了《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这是国内首部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并将GLP-1类药物纳入其中。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西斯科·布兰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世卫组织正在制定GLP-1类药物用于治疗成人肥胖的使用指南。该指南暂定明年7月发布。
“干预越早,获益越大”
卜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门诊上,她遇到一些超重、肥胖,自身还患有糖尿病、高尿酸等代谢疾病的人,会建议他们减重。“检查后发现,有的患者体重指数(BMI,单位为千克/平方米)都超过30了。”她说。卜乐是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执行主任。按中国肥胖症的诊断标准,超重定义为24≤BMI≤28。世卫组织规定,超重为25≤BMI≤30,而肥胖为BMI超过30。
最近,一名“吃播”因恶性心律失常,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卜乐到心内科为其会诊。多年前,这名患者曾找卜乐就诊。卜乐回忆,当时他三十多岁,体重400多斤,有糖尿病和高血压。那时患者认为自己状况还好,没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或减重手术。“最近再遇到这名患者时,他告诉我,之后会努力配合医生治疗。”
“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提到。曲伸是这部指南的通讯作者和执笔者之一,也是同济大学肥胖症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主任。
曲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部指南的亮点在于,提出肥胖要早治疗、早用药,这与欧洲肥胖研究协会今年7月发布的专家共识观点一致。以前有不少肥胖相关的指南,大多都是建议肥胖者,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果无效,再尝试药物等方式治疗。但这并未减少肥胖的发生,只是延迟了这部分肥胖者前来医院诊治的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
很多人并不认为肥胖是一种需要被医学干预的疾病,而是热衷于自己寻找各种减肥办法。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按照国内标准,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 11.1%和7.9%。曲伸表示,尽管国内肥胖人数不少,真正到医院就诊的人,不足十分之一。
世卫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近年,也有一些学术组织和学者建议,将肥胖症定义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曲伸参与撰写的前述指南中,将肥胖症定义为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复发性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从业已接近30年,他是《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陈伟注意到,近几年,与肥胖相关的指南内容,有了一些新变化,体现在治疗方式、治疗理念等方面。
曲伸牵头编写的指南提到,对大多数超重或肥胖患者,符合适应证,就可以直接进行减重药的治疗。对部分患者,如肥胖程度较轻且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尝试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可通过减重药物治疗。该指南也强调,临床上需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评估,特别是那些用药物风险较高,药物耐受性较差的患者。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提到,当超重且伴有高血糖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达预期时,可联合用药物治疗。“近期发布的多部指南,其实都指明了要将肥胖症逐步作为慢性疾病管理。”陈伟表示,仅靠个人意志力,无法彻底解决肥胖问题。
几年前,世卫组织就已关注到肥胖带来的危害。2021年,世卫组织形成终生预防和管理肥胖症的建议,该建议在2021年形成草案并讨论,2022年成形。布兰卡表示,这是关于预防和管理肥胖的总体政策和规划建议。
布兰卡表示,监管机构批准GLP-1类药物后,世卫组织的指南将评估此类药物如何帮助管理肥胖这一慢性疾病。他们还将审查一些问题,例如何时以及如何将这类抗肥胖药物,整合为慢性护理模式(包括临床和生活方式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这样做可能带来的益处和风险。
“减重药物应避免滥用”
目前,国内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成年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除了奥利司他,获批的其余四款药物均为GLP-1类药物,使用方式均为皮下注射,但注射频率各不相同,比如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每周注射一次,中国生物制药旗下企业正大天晴研发的利拉鲁肽每天注射一次。服用GLP-1类药物的患者,可以实现10%—20%的减重,甚至更多。
“当下,所有的减重手段都会出现体重反弹。”曲伸说。2021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提到,约803人每周接受司美格鲁肽注射(2.4毫克/周),同时进行饮食调整、锻炼和心理咨询,四个月内,平均减掉了近11%的体重。但三分之一的参与者改用安慰剂注射一年后,他们的体重又恢复了7%。
“减下来是第一步,如何维持下去,要难很多。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保持减掉的体重。”卜乐说。
大多数患者停止服药后体重反弹迅速,主要是因为大脑中与食欲相关的区域仍然“失调”。GLP-1类药物只能掩盖这种“失调”,当药物作用消除时,人们对食物的渴望会很快恢复。曲伸打了个比方,药物治疗,相当于给大脑蒙上一层眼罩,降低了向大脑的报信速度,因此,食欲会降低。只有当身体适应这样的状态后,才能逐渐实现对体重的长期控制。在曲伸看来,用药两三个月就停掉,容易反弹。长期用药后,会降低反弹率。“但现在很多医生还不太能接受肥胖治疗长期用药的观念。”他说。
陈伟在临床上接触的减重人群与接受药物治疗的肥胖人群并不完全重合。他表示,需要减重的人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在20—40岁,占门诊患者比例的80%。其中,采用减重药物治疗的,大都有糖尿病等合并症,年龄偏大。如果没有糖尿病等合并症,目前在国内开具GLP-1类药物,属于超适应证用药。“医生会有意识地避开这种开药情况。”他说。
“减重药物在使用时应规范化,避免滥用。”陈伟表示,医生对药物剂量以及配套生活方式的把握,应有一个完整的培训,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正规的培训。《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后,后续的医生培训也会随之启动。
陈伟表示,肥胖治疗,如今更强调以患者安全为核心,重视长期管理。他认为,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对GLP-1类药物,用药时间越久,减重效果可能越好。不过,肥胖长期管理依赖于完整的医疗机制。比如,慢病管理中有健康管理师。对减重者而言,有这样的管理师,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反弹力度。
长期用药难以回避安全性问题。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胃肠道反应,是GLP-1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陈伟谈道,目前,关于GLP-1类药物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大多持续时间在两年以内,2—5年以内的安全性问题仍不确定。他谈道,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使用人数的增多,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可能也会更加显著。相对健康的肥胖人群,并不能接受用药后明显的副作用。如果不良反应超过药物给肥胖者带来的益处,药物甚至可能会退市。事实上,历史上不止一款减肥药因此而退市。
现阶段,糖尿病合并肥胖人群应用常规降糖药物效果不佳时,使用注射的GLP-1类药物,可以医保报销。在陈伟看来,肥胖治疗药物的出现,有助于形成规范的肥胖诊疗模式。“随着肥胖诊疗模式的改变,肥胖未来有望作为慢病之一被纳入医疗管理体系中。”他提到,目前,国家医保局并未给出肥胖病的“医疗编码”,肥胖还缺少一个作为主要疾病治疗的“名分”。医生在门诊为肥胖人群开药时,主要诊断应符合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等。
“GLP-1类药物未来的研发,正在向双靶点、多靶点的方向延伸。”陈伟表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在保证药物有效的前提下,通过调节靶点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已经有在申报流程中的多靶点减重药物。
多学科诊疗是方向
药物治疗,只是对抗肥胖的方式之一,并非每个人都能从药物中受益。近几年,陈伟明显感到,学界对肥胖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球各地的学术组织和研究团体,越来越重视肥胖防治。同时,医生对肥胖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认可肥胖是一种需要多学科共同诊疗的疾病。
很多肥胖患者,同时患有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去年5月,发表在《转化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五分之二的超重或肥胖者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在陈伟的门诊中,他遇到过不少存在心理问题的肥胖患者。“门诊上遇到的这类患者中,大约10%存在情绪性进食。我们临床营养科诊室的对面就是心理医学科,转诊相对容易。”他说,重度肥胖本身就是导致抑郁的主要因素之一。原本有抑郁、焦虑或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后也容易加重肥胖发生。
卜乐提到,到肥胖症诊治中心就诊的未成年肥胖者中,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比例较高。减重的同时,还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其做心理疏导。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提到,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曲伸所在的肥胖症诊治中心聚合了内分泌、生活方式评估门诊、代谢外科、心理科、内镜中心以及妇科等相关学科。患者就诊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超重与肥胖,均需接受综合评估,医务人员会详细了解年龄、病史等信息,并检测体脂率、肌肉含量等数据,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再根据个体情况,用不同办法减重。
“MDT模式是肥胖症诊治中心的初级版,通过会诊和融合研究的医疗服务模式,把多个科室聚在一起来为个人诊疗。”陈伟解释,MDT模式下,病人只需挂一个号,之后多个相关科室的专家为其共同诊治。其实,比较理想的综合诊疗模式,应有一个肥胖专诊科室,安排有专业从事肥胖治疗的医生、各相关专科医师以及护士分诊等。分诊护士可以做初级病例采集。一位全科医生,为患者安排专业检查,并提供专业化的初级诊疗意见和建议。肥胖患者的用药,可能涉及多个学科,如果初步诊断无法解决患者的全部问题,再将患者向其他专业专科转诊,这时应有一个灵活的转诊机制。
“多学科诊疗模式,是未来肥胖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陈伟表示,国外有专门的肥胖中心或者肥胖专科门诊,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所有肥胖病诊疗的相关问题,比如提供加码衣服、改善减重后皮肤松弛的整形外科医生等。目前,国内的公立医院尚缺乏理想的运营机制。部分公立医院尝试建立针对肥胖症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但大多是以外科为主,依靠综合医院的转诊机制来完成。
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组建了一个针对疑难重度肥胖的MDT专业组,医院每周三会邀请多达18个专科的医生共同参与肥胖病人的MDT诊疗。陈伟表示,协和医院的MDT模式,以治疗疑难重症为主,比如合并子宫内膜癌、有生育需求但又不愿意做手术的肥胖患者。因重度肥胖导致心力衰竭的肥胖患者,每年有上百人接受治疗,每个患者都要接受几个乃至十几个科室的共同诊疗,完成其肥胖治疗后,还需进行定期身体指标的监测、随访,线上管理等,形成完整的治疗闭环。
这种MDT模式下,每个科室都会为病人制订一份诊疗计划,分别在不同的科室做相应的检查,最后医院再统一汇总检查结果,出具一份多学科的诊断报告。但这会牵涉到不同科室话语权的问题:“到底谁说了算?”
在曲伸看来,肥胖治疗需要中心化管理和个体化诊疗,需要各个科室的医生,而不是某个科室的单打独斗。他曾在采访中谈道,中心化管理,即集所有肥胖治疗手段为一体,由中心主任统一领导,中心内所有员工的编制和绩效由中心负责。整个中心形成利益共同体、共享绩效奖金,患者收治进来后,不需要再请外部会诊,外科医生只负责做手术,随访管理有专门的营养师,最后根据每个人的贡献分奖金。
陈伟认为,有的医院采用中心化管理的模式,但是在现行政策下尚难推行。比如单一科室可能挂号费是100元,而现在肥胖中心联合挂号费用达到500元,具体到每个科室的费用如何计算,诊后随访的经费如何收取等都还未知。“这更多是一个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难题。”
(文中张程为化名)(记者 牛荷)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