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易发胖怎么破 中医告诉你这么调
生活中,我们常说胖子没有春天;在本公子认为,胖子还没有未来!作为微胖界的“常驻大使”,每每想到如此,本公子也是无限哀伤,然后在心中默默发誓:吃完这顿,我一定好好减肥。很多人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也不胖?而我只是喝了点水,体重还稳如泰山呢?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你脾虚胆虚,消化吸收不好!中医认为,身体易胖多半跟脾虚胆虚相关,要想瘦首先得调理脏腑。具体怎么调呢?且听本公子来分解!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 多半是脾虚胆虚
“明明我只是喝了杯水,而她吃了那么多的米饭还有那么多的肉,为啥俺是个悲哀的胖纸,而她却是个窈窕的妹纸?”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瞬间感觉累觉不爱了有木有啊?
其实呢,身体易发胖是有原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体质的原因是发胖的根本。如果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进行有效的调理、建立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微胖界、胖子界顺利毕业,成为瘦纸将不再是梦想!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多半跟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胆虚等密切相关。
“脾气不好”容易发胖
所谓“脾气不好”,在中医中称为脾虚,一个人若脾虚,很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失健,从而导致消化不好、体内废水无法外排导致肥胖。在中医中,脾胃被称为酒囊饭袋,仓廪之官,其掌管人体的受纳运化之功能,脾喜燥恶湿,若脾被痰湿所困必然会造成脾阳受损,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四圣心源》里说到:脾升而善磨,即水谷入胃,全依赖于脾阳来运化,脾有多好运化能力就有多强。
关于脾虚致肥胖,主要有两点论述:
第一, 脾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曾说打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里所说的肉主要指肌肉,其营养主要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的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体健美,如脾虚,则肌肉松弛,形体臃肿。
本公子友情提醒:对于爱健身的朋友来说,上午巳时(9:00-11:00)是最佳锻炼时机,此时脾经最旺,最利于锻炼肌肉!
第二,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而水谷运化不利包括水液运化不利和五谷运化不利。前者长期如此必造成体内湿气重,使得体内的废水不能排出,从而出现水肿;后者必然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能够被分解,从而积聚体内、滋于肉下,造成肥胖。
脾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近些年来,中医临床上脾虚之症越来越高发,这主要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吃喝生冷之食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原因。故调节脾虚多从饮食出发,因脾喜阳,所以脾虚者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像冷饮、冷菜、凉茶、生冷瓜果、辣椒、油炸类等该戒的就戒了吧,该少吃的也要少吃。此外,推荐一款食疗粥,红豆薏米粥,常吃当饭吃不仅养脾除湿,还美容养颜,让你瘦到没朋友!
你这个胆小鬼,居然还是个胖子
很受伤有木有,人家胆子已经够小了,为何还是个胖纸,中医认为胆虚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胆是六腑之一,所谓肝胆相照,胆与五脏之肝互为表里,与肝相连,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而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同样依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胆气足,则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反之,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相应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其受纳运化失健,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
另一方面,胆虚会致肥胖还与胆汁相关,胆囊分泌的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就会外排胆汁如十二指肠,帮助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脂肪便得不到充分分解,滋于皮下,就会形成肥胖。还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其实胆汁即是由肝的精气所化,且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当机体胆汁分泌出现障碍时,亦可反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届此肝胆皆失衡,肥胖同时亦会出现头面浮油长痘。
胆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在临床上,很多人会切除胆囊,认为胆并非人体生存之根本,其实不然,这绝对是对自己生命的折减,因为五脏六腑这十二官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胆腑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谋断。不仅如此,其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体表形象(如发质、肥胖)等密切相关。关于养胆腑,本公子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子时入眠,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最旺,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胆经,可使晨起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第二,杜绝宵夜,因为吃宵夜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不仅容易长胖,还不利于养胆;第三,敲打胆经,通过敲打胆经上的重点穴位,可舒筋活血,防止少白头的产生。
结语: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健康的少食多运动,还是不健康的节食吃减肥药,都拍死了很多减肥者。前者难以坚持,后者于身体不利,所以从机体体质进行调理才是根本,只有将身体的内环境塑造成为易瘦体质才能真正享“瘦”。
易胖体质减肥怎么减?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发胖
易胖体质是怎样的体验?“喝凉水都长胖”,这句话在易胖型体质的胖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有些瘦子怎么吃都吃不胖,因为他们是“易瘦体质”;你喝一口水都会胖、减肥总是失败或者体重总是反弹,这些都是“易胖体质”惹的祸。
什么是易胖体质?
影响人体胖瘦的荷尔蒙,分成新陈代谢与储存能量两大系统,肾上腺素与甲状腺素属于主掌新陈代谢的荷尔蒙,也是瘦的荷尔蒙。至于会让人肥胖的荷尔蒙只有胰岛素。但是当人体中瘦的荷尔蒙高于胖的荷尔蒙时,这种人就是属于易瘦体质;反之,当体内储存能量的荷尔蒙高于新陈代谢的时候,人体就会偏向易胖体质。很多人以为体质是天生注定、无法改变的,但其实主导体质变化的原因就是饮食习惯,只要拥有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可以把易胖体质变成易瘦体质了。
女性要想彻底瘦下来,不再徘徊在减肥反弹的恶性循环中,唯一做法就是改善易胖体质,而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加快体内排毒,提高新陈代谢。但如果体内的潜在的益生菌、膳食纤维过少的话,肠道里的15公斤宿便排不干净、肠道内表面积就会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样大。这样,你不仅不能健康、快速减肥,就连身体也会变得亚健康状态。
什么体质容易发胖
1、胃火兴旺者
如果说你经常感觉自己有饥饿感或者说有口臭还有口干的情况发生,而且平时还容易长痘痘,还有便秘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你的胃火过旺导致的,这种情况的莫名很容易发胖。
2、水肿者
如果说你平时很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而且喜欢吃凉性的食物,而且经常感觉口干,下半身还有水肿的现象发生,那么你也是容易肥胖的美眉。
易胖体质减肥方法
1、不吃甜食
不吃甜食也是一种易胖体质减肥方法,因为蛋白质不会使人发胖,糖类才会使人发胖,糖类在体内极易被分解或吸收,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绝大部分食物中都含有糖,那些糖已经保证了你身体的需要,额外过多的食用甜食,能诱发胰腺释放大量胰岛素,促使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大部分胖子,都有一个爱吃甜食的习惯,所以,要减肥,就尽量不要吃甜食哦。(中学生最好不要戒吃甜食,因为适量吃甜食能增强记忆力)。
2、晚饭之后运动
下半身肥胖的MM们主要是因为长期坐着不运动,多余的热量也消耗不了,这类易胖体质的MM,一定要多多运动,吃完晚饭之后,要进行适当的运动,我们可以快步走半个小时以上,但是注意不要投入高强度的训练。
3、睡前不进食
睡前的4--5个小时不要进食,水也要少喝。如果实在太饿,可以吃苹果。苹果当中含有大量水分和维生素C,可以缓解便秘,同时这种低热量食品能给你充饥,也能快速将废物从你体内排出。
健身小课堂丨对抗易胖体质,这六招就够了
制图:雷宇竺
编者按:健身无定法,但健身是科学。这里为你提供健身中“你可能不知道,又不能不知道”的知识点。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6日电(李赫) 有些人干吃不胖,而你喝水都长肉。这不是“诅咒”,而是不少人实实在在的烦恼。这烦恼的来源,在于“天赐了一副好身板”,吃下的东西从来不会浪费。易胖体质的你是否已经“弃疗”了?别灰心,这六招帮你对抗“易胖体质”。
制图:雷宇竺
大多数“易胖体质”的人,其基因倾向于囤积脂肪。有国外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运动,抵消遗传力量对肥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具体来说,研究发现包括骑自行车、伸展运动、游泳等的项目都“似乎无法抵消遗传偏见”。
制图:雷宇竺
其中,研究特别指出,在冷水中活动(如游泳)可能会使人们更加饥饿,并导致随后进食过多。
制图:雷宇竺
但同时,研究也表明,基因导致的肥胖并不意味着不可避免——定期进行正确的运动可以对抗肥胖症。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通过调查找出了6种可以有效抵消肥胖基因的影响的运动,分别为:定期慢跑、爬山、散步、力量行走、跳舞(国标)和长时间的瑜伽练习。
其中,根据研究发现,定期慢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是所有对抗肥胖基因的运动中最有效的。
制图:雷宇竺
除了慢跑,其他运动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是你需要掌握的。
制图:雷宇竺
爬山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利用10—20分钟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尽量放松全身肌肉,这样攀登时会觉得轻松许多。爬山时,尽量用全脚掌爬山,用后脚跟吃劲,可采用外八字式迈步。每次迈步换腿时,可以将支撑腿伸直,以将腿的承重就能分散给腰肌一部分。
制图:雷宇竺
散步也并非随便走走就能起到减肥作用,一般来说,时速在4.5公里的强度才能达到健身减重的目的。持续到30分钟,燃烧脂肪的效果才会比较好。
制图:雷宇竺
力量行走与健步走类似,但强度因人而异。通常可以分为慢步走(每分钟约70-90步)、中速走(每分钟90-120步)、快步走(每分钟120-140步)、极快速走(每分钟140步以上)。每次45分钟左右,多种强度交替进行是最有效的行走方法。
制图:雷宇竺
至于国标舞和瑜伽练习,有兴趣的你可能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了。但无论是简单的爬山、慢跑,还是专业的国标舞、瑜伽,最重要的还是坚持运动。
正如一位学者曾经说过的:“肥胖是由遗传、生活方式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虽然遗传物质是天生的,但可以由自己决定生活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