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胖就是养得好?婴儿肥胖的这四大危害你都知道吗?
现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父母们也给孩子吃得好穿的好。平常带孩子出门,如果孩子比较瘦,碰到熟人还会被打趣道,是不是没给孩子好好吃啊,你看你吃的这么好,把孩子饿得。如果孩子吃的胖胖的还会被夸赞身体这么好,父母也会觉得很光荣。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小孩子白白胖胖就是养得好,营养好才会胖啊。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也认为小孩胖是有福气的体现。可是孩子胖也要有个度,可不能一直胖下去,不然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
2018年4月份,一则新闻“江西4岁孩子睡梦中去世,过度肥胖夺走了孩子性命”,看到这则新闻很多父母都觉得很震惊,竟会因为肥胖,导致孩子去世了。前段时间,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王凯珍说了一组数据,在中国北方某些地区,3对到6岁的幼儿肥胖和超重率已经达到30%,而综合全国的情况看,我国3岁到6岁的幼儿肥胖率以及超重率,已经是全球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肥胖已经成为中国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威胁之一。那么宝宝肥胖对身体而言会有哪些危害?
1.皮肤易发生感染
肥胖的孩子皮下脂肪过多,皮肤的褶皱变多,并且因为肥胖会容易出汗,平时护理上稍有不周,便可能会发生皮肤糜烂,甚至局部感染的情况。
2.抵抗力下降
肥胖使身体内脂肪过度堆积,加重孩子各脏器的负担,容易导致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种感染性疾病,而且会对孩子的肝肾造成负担。
3.心肺功能变得低下
肥胖的孩子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心跳加快,体质差,容易劳累。所以父母要注意控制孩子的体重。
4.引发身体多种疾病
肥胖使脂肪过多,导致脂肪代谢异常,出现脂肪肝,严重的发展为肝硬化,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发育。大量研究表明,孩子肥胖会大幅增加成年后患上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风险。
除此之外,肥胖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肥胖的孩子因为行动相对笨拙,往往成为同伴取笑、捉弄的对象,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上的问题。他们在集体活动或游戏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采取退缩或躲避的方式,使得其运动和行为锻炼的机会相对于体重正常的孩子要少得多。由此,既不利于体重的控制,还会影响智力的发育。
孩子胖并不等于健康,父母的最大的责任就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宝宝胖嘟嘟就算养的好?婴儿肥胖的这些危害你都知道吗?
在这个普遍追求骨感的时代,却对一个群体格外宽容——宝宝!
奶奶们带宝宝遛弯,晒太阳一扎堆。先不说啥,就盯着你家宝宝一通夸:“看这小脸蛋,小手手,长得可壮实,你给你家孙子一天吃的啥呀?”
宝宝的体重也就成了长辈最为得意的谈资,宝宝肉肉越多,在长辈眼里就越健康。可是,长辈眼里的这个“健康”和真正意义上的宝宝“健康”,那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肥胖,我们不做任何思考,就会给它贴上笨、懒惰、没有魅力等一系列负面标签。这种既定的偏见带给宝宝的,更戳心的是心理上的灰暗影响。宝宝的自我评价也会很消极,明显不合群,幸福感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验证,成年肥胖者无论是在工作上,寻求爱情上都会较平均水平低。
其次在健康层面,肥胖会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骨关节炎等一系列疾病。无奈,这些目前还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疾病,我们都只是当做知识听一听。对宝宝来说,就更是远在天边了,不引起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小时候一直胖的人,成年后肥胖的几率也会很高,宝宝在6个月左右就有肥胖表现,成年后出现肥胖症的概率达14%;而在7岁出现肥胖的宝宝,成年后肥胖症的概率则会高达41%。
至于宝宝身体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就要根据这个表来衡量了。
超过2岁的宝宝,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BMI,来衡量宝宝的健康程度。
BMI(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例如,一个3岁的男宝宝,体重14kg,身高95cm,那么他的BMI=14÷(0.95)2=15.51。
具体的操作方式:1.横向对应年龄处,画垂直竖线;2.纵向找到算出的宝宝的BMI值,画线;3.检查二线相交的点,落在哪个区域。
横线代表年龄;竖线代表BMI
蓝色区域:体重过轻;
绿色区域:健康
黄色区域:即超过85%就属于超重
粉色区域:即超过95%就属于肥胖
宝妈根据以上方式,就可以判断出宝宝的健康程度。宝宝肥胖和家族遗传、内分泌疾病等也有关系,有这些原发病,我们要先积极治疗。排除了这些原发病,根本原因就是,宝宝“被吃的太多了”!
由于宝宝还不具备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对自己的饮食摄入控制能力差,这个“被吃饭”就是导致宝宝肥胖直接的元凶。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塑造宝宝正确的饮食观,预防宝宝出现肥胖。
1.尽可能地母乳喂养
建议在6个月以内,给宝宝纯母乳喂养。到宝宝添加辅食时,辅食 母乳混合喂养,逐渐至2岁。这一点很好理解,宝宝吃母乳时,饱了会自己减慢速度,或者停下来。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宝宝识别自己的饥饿信号,调节自己每顿吃母乳的量。饿了吃,饱了停的这个好习惯会影响到他的整个童年时期。
2.给他提供优质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宝宝成长活动的能量必备来源。当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时,含有丰富纤维的谷物,如小麦、大麦、全麦面包等;新鲜蔬菜,白菜、萝卜、芹菜等;水果苹果、梨、香蕉等都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
3.吃饭时,和电视绝缘
说实话,宝宝的坏习惯,源头在于家长。我说过数次的“吃饭不开电视”,仍然有宝妈为了“这次”哄宝宝吃饭,打开电视。好了,有一就有二!
4.和宝宝一起动起来
活动还得宝妈先来,带动宝宝。在宝宝还只会爬的阶段,宝妈可以躺下来,或者蹲着和宝宝的视线齐平,鼓励宝宝多爬,多动。特别是3-4月龄期间宝宝翻身,以及7-8月龄期间爬行训练。宝宝会走了,就可以带他户外散步,把花费在电子产品的时间用到运动上来,一举两得。
宝宝小时候胖嘟嘟的,我们看着是挺可爱的。可怕的是,我们把这种肉嘟嘟当做了“宝宝健康”的标准,而实则,我们早给宝宝成年后,阳光的社交、完美体型,健康生活习惯埋下了引爆线。趁着时间还来得及,从现在开始,给他养成受益终生的饮食习惯!
世界上最胖的新生儿降生!看完刷新了我对“胖”的认知
你见过最胖的婴儿有多重?
7-8斤?8-9斤?最多快10斤吧!
确实,在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里,这是很胖的婴儿了。
但比起世界上最重的婴儿,这个数字就是小巫见大巫。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世界上最重的婴儿出生在意大利,体重高达20.4斤,他刚出生的体重差不多相当于1名1岁宝宝的重量,简直就是婴儿中的巨无霸。
虽说世界之最的重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胖宝宝,在咱们生活中可不少见。
过度肥胖,真的会害了宝宝
在传统文化中,“胖”是富有、身份和健康的象征。所以,生个胖小子,养个胖娃娃,是不少家长的执念。
但这份执念,真的可能会害了孩子。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多项研究证明,超重、肥胖儿童患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
而且,这些影响还可能延续到孩子成年。
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是老生常谈,如果你胖过,那么你一定还深刻体会过这个世界对胖子的恶意。
孩子会更单纯?不,你忘了童言无忌这个词。
肥胖引起的心理问题在儿童中已经很常见,他们通常不喜欢人际交往、自卑、害怕被嘲笑。
我相信,没有一位父母,愿意自家宝宝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
我家宝宝胖不胖?
宝宝是不是肥胖,不同年龄段的判断标准不同。
身长别体重是0~3岁宝宝首选的评估肥胖的方法
给婴儿(<1周岁)测量体重时,应脱去尿布,测量值精确到0.01kg。给稍大的宝宝测量体重时,应脱去鞋子,少穿或不穿外衣,测量值精确到0.1kg。测量身长时,应躺着测量。
然后根据宝宝性别,将获得的身长、体重数据绘制到下面曲线上。
如果身长别体重位于曲线的90%以上,就是超重了。
2岁以上儿童,使用BMI衡量是否肥胖
2岁以上的宝宝,就应该直立着测量身高了。
BMI的计算方式是:体重(kg)/身高的平方(㎡),家长可以按照年龄和性别,将计算得到的BMI值绘制在BMI参考曲线上,从而确定BMI的百分位。
如果BMI位于第85至第95百分位数之间,则提示超重;如果BMI≥第95百分位数,则提示肥胖。
宝宝超重/肥胖了,怎么办?
根据以上标准,发现自家宝宝是个小胖子,这可怎么办呢?
先别慌,菌菌教你来应对。
如果是还在吃奶,没有添加辅食的宝宝,会容易出现奶胖。一般情况下,奶胖会在添加辅食和增加运动量后自行好转,所以宝妈不用刻意给奶胖宝宝减肥。
虽说不用减肥,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要把喂奶当做安抚宝宝的方式。
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家长对于自家宝宝的进食时间和奶量要有所感知,避免一哭就喂,使宝宝摄入太多不必要的热量。
如果宝宝已经添加了辅食,则需要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着手:
①饮食:
饮食上要限制脂肪、糖分摄入,适当多摄入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萝卜、黄瓜、番茄等,它们体积大、热量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孩子产生饱腹感,而且其富含的纤维素还有一定的通便作用。
此外,宝爸宝妈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零食、不吃夜宵、避免不吃早餐或晚餐过饱、吃饭时细嚼慢咽。
宝爸宝妈也不要经常用食物对孩子进行奖励。
②活动:
减少久坐,对于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非常重要。
不少孩子之所以久坐,是为了看电视、玩游戏。
宝爸宝妈不要在孩子卧室摆放电视,就餐时间不看电视,同时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
增加体育活动:选择适合宝宝年龄的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锻炼,每天坚持至少运动30分钟。
肥胖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离我们很近。如果宝宝体重正常,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仍然需要保持宝宝平衡膳食,增加运动,预防宝宝肥胖。
结尾
肥胖≠强壮,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帮助宝宝保持一个合理的体重,才是对宝宝最好的礼物!
预留言
肥胖≠强壮,家长这样做,帮肥胖宝宝恢复合理体重
如果宝宝还在吃奶,没有添加辅食,易出现奶胖。一般情况下,奶胖会在添加辅食和增加运动量后自行好转,不用刻意给奶胖宝宝减肥;
如果宝宝已经添加了辅食,饮食要限制脂肪、糖分摄入,适当多摄入些新鲜水果蔬菜,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减少久坐,增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