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嗜睡症能治好吗(肥胖嗜睡吃什么药)

文章目录:

人胖易犯困?国内团队发现限时进食或能改善

11月13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12 篇文献,关注:限时进食,饮食模式,饮食干预,超加工食品,膳食蛋白质,膳食多糖,膳食多酚,红肉,乳制品,味觉。


国内团队:限时进食改善活动期的过度嗜睡

National Science Review——[23.178]

① 给雄性C57BL/6J小鼠饲喂正常饮食(ND)或24小时慢性自由采食的高脂饮食(HFD),发现慢性HFD会损害小鼠丘脑室旁核(PVT)神经元活性,缩短清醒时间;② 慢性HFD会降低神经元兴奋性,破坏PVT突触传递,重塑兴奋/抑制平衡;③ 与HFD干预相似,瘦弱小鼠PVT神经元失活会导致觉醒受损,而PVT活性恢复可减轻肥胖小鼠的觉醒损伤;④ 限时进食(TRF)可预防HFD引起的夜间清醒障碍,以进食持续时间依赖性的方式阻止HFD诱导的PVT中突触传递破坏。

【主编评语】

高脂肪饮食(HFD)引起肥胖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严重损害机体的健康,白天过度嗜睡是HFD诱导的肥胖常见症状,但初步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通过限时进食(TRF)得到改善,然而目前潜在的神经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近日,浙江大学李浩洪、华中科技大学张珞颖及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慢性HFD会损害PVT神经元活性,这对小鼠的夜间(活动期)觉醒受损和睡眠增加至关重要,而TRF可预防和逆转饮食引起的PVT功能障碍和过度嗜睡。总之,该研究强调了与肥胖相关的过度嗜睡潜在的病理机制,也为未来对其进行非药物干预提供了新见解,值得关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Time-Restricted Feeding Is an Intervention against Excessive Dark-phase Sleepiness Induced by Obesogenic Diet

2022-10-16, doi: 10.1093/nsr/nwac222


澳科大:Epac1缺乏或加剧西方饮食引起的肥胖症状

Microbiome——[16.837]

① 生理条件下,相比野生型小鼠,Epac2敲除小鼠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升高,菌群组成显著变化,存在肠道失调症状;② 西方饮食下,Epac1缺乏轻度加剧肠道菌群失调,Epac2缺乏显著增加肠道通透性;③ 西方饮食下,Epac1缺乏加剧小鼠白色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和巨噬细胞浸润,并加剧胰岛素抵抗;④ 小鼠Epac1缺乏导致WD喂养后循环脂质运载蛋白-2(LCN2)浓度显着升高。

【主编评语】

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西方饮食引起肥胖的诱因,且与肠道通透性增加、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然而,肠道失调的病理生理学中涉及的宿主代谢途径仍不清楚。cAMP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在细胞-细胞连接的形成和胰岛素分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澳门科技大学钟金淑子教授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利用Epac1和Epac2敲除小鼠,以研究Epac蛋白在西方饮食喂养后介导肠道生态失调、肠道通透性和炎症中的作用。(@RZN)

【原文信息】

Deficiency of exchange protein directly activated by cAMP (EPAC)-1 in mice augments glucose intolerance, inflammation, and gut dysbiosis associated with Western diet

2022-11-04, doi: 10.1186/s40168-022-01366-0


JAMA子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死亡率的关联受种族因素影响

JAMA Network Open——[13.353]

① 纳入6109名45-84岁的美国参与者,包括非裔、华裔、西班牙裔、非西班牙裔白人,中位随访15.9年期间,共1391例死亡;② 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评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评分,LCD评分与死亡率无显著关联;③ 在西班牙裔(而非其它族裔)中,中等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及非心血管死亡率相关;④ 相似的,仅在西班牙裔中,中等的基于动物性饮食(而非植物性饮食)的LCD评分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及非心血管死亡率相关。

【主编评语】

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6000多名美国参与者中进行约16年的随访后发现,仅在西班牙裔中,中等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而在其它族裔中,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评分与死亡率无显著关联。(@aluba)

【原文信息】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Low-Carbohydrate Diet With Mortality in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2022-10-20,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37552


王刚等:益生菌、生物活性化合物及饮食模式如何影响高尿酸血症(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11.208]

① 饮食模式通过调节宿主的嘌呤代谢,或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分别直接或间接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② 地中海饮食与DASH饮食有助于降低血清尿酸浓度,从而预防高尿酸血症;③ 益生菌可通过吸收嘌呤、恢复失调的肠道菌群、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从而缓解高尿酸血症;④ 多酚、多肽和生物碱等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可通过调节尿酸盐转运蛋白、阻断XO活性位点、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NLRP3信号通路等发挥抗高尿酸血症作用。

【主编评语】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糖尿病、肾衰竭及其它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相关。江南大学的王刚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益生菌、生物活性化合物、饮食模式调节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作用机制。(@aluba)

【原文信息】

Probiotics,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dietary patterns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hyperuricemia: a review

2022-09-08, doi: 10.1080/10408398.2022.2119934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的营养干预(综述)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15.272]

① 普通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DG)症状可通过饮食疗法治疗;② 根据不同CDG亚型病人给予不同营养干预,如复合碳水饮食、生酮饮食、能量限制性饮食干预等;③ 针对特定CDG亚型,可采用甘露糖、D-半乳糖、海藻糖、锰、尿苷、维生素B6、丁酸等膳食补充剂治疗以及生酮饮食等饮食治疗;④ 但并非所有CDG亚型都能通过饮食治疗;⑤ 未来CDG治疗策略包括利用粘膜渗透、磷酸甘露糖突变酶2、疏水性甘露糖1磷酸衍生物、脂质体递送系统及伴侣蛋白治疗等。

【主编评语】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是一组遗传性代谢紊乱,影响蛋白质和脂质糖基化的多种途径。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最新综述总结了关于先天性糖基化障碍的营养干预策略,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RZN)

【原文信息】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in 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2022-05-10, doi: 10.1016/j.molmed.2022.04.003


超加工食品摄入或增加克罗恩病风险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10.02]

① 纳入近18.6万例受试者(平均56.2岁),平均随访9.84年,共841人确诊炎症性肠病(IBD),其中251名为克罗恩病(CD),590例溃疡性结肠炎(UC);② IBD患者超加工食品(UPF)的摄入更多,CD和UC分别是非IBD人群的1.94倍和1.39倍;③ 高摄入UPF者患CD的风险是低摄入UPF人群的2倍,但患UC风险二者未见差异;④ UPF摄入与需要进行IBD相关手术也显著相关;⑤ UPF对IBD的进展及预后有待更多研究。

【主编评语】

超加工食品在全球越来越流行,但是其与很多慢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有关。本文主要探究超加工食品与IBD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过度摄入超加工食品与克罗恩病风险增加有关,而与溃疡性结肠炎无关。并且已经患有IBD的患者摄入其超加工食品摄入更高,与其需要手术治疗的可能性越大有关。(@Bingbing)

【原文信息】

Intake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rohn’s disease: a 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187,154 participants in the UK Biobank

2022-10-28, doi: 10.1093/ecco-jcc/jjac167


多吃动物蛋白或可增加老年人骨密度,植物蛋白可能相反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12.063]

① 纳入4项研究的1570名65岁以上的虚弱、营养不良或健康老年参与者(中位年龄71岁,56%女性),总结膳食蛋白摄入与骨密度(BMD)间的关系;② 横断面分析中,总蛋白或动物蛋白摄入量与较高的全身和脊柱BMD相关,而植物蛋白摄入量和较低的全身和脊柱BMD相关;③ 充足的钙摄入和高血清25(OH)D浓度可增强总蛋白或动物蛋白摄入量与较高的全身和脊柱BMD相关性;④ 340名参与者纵向研究,12周或24周的蛋白质补充或结合抗阻运动没有显著改善全身BMD。

【主编评语】

骨质疏松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患者易发生骨折。钙和维生素D是重要的骨骼营养物质,而膳食蛋白质也被认为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但目前蛋白质摄入对维持或提高骨密度的证据尚不充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Inge Groenendijk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发表最新研究文章,分析4项针对老年人的试验数据,发现总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入量与较高的骨密度之间存在关联,而植物蛋白的摄入与较低的骨密度相关。(@芥末)

【原文信息】

Protein intak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Cross-sectional relationship and longitudinal effects in older adults

2022-11-08, doi: 10.1002/jcsm.13111


刘斌 曾峰等:海带多糖会如何影响线虫的抗氧化及抗衰老活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8.025]

① 海带多糖(LJP)是含硫酸和糖醛酸基团的酸性多糖,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组成;② LJP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可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及活性氧;③ LJP可显著延长高温环境线虫寿命,提高T-SOD水平、降低丙二醛、ROS与脂褐素含量,调节多种抗氧化基因表达;④ LJP干预显著改变了线虫体内 (R)-3-羟基丁酸、棕榈酸等代谢物水平,促进了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TCA循环等通路。⑤ LJP是一种功能食品,有增强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的潜力。

【主编评语】

海带多糖(LJP)是一种几乎无副作用且有着丰富生理活性的植物多糖,在维持人体健康、预防各类疾病方面意义重大。目前,关于LJP体内抗氧化特性的研究很少,在线虫体内的具体代谢途径尚不清楚。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刘斌、曾峰及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发现,LJP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食用LJP可显著延长高温环境下线虫寿命,提高T-SOD水平、降低丙二醛、ROS等含量,其变化可能和改变多种氨基酸、TCA循环、丁酸代谢有关。总之,该研究表明LJP是一种功能食品,为未来进一步开发其抗氧化和延缓衰老功效提供了新见解。(@九卿臣)

【原文信息】

Antioxidant and anti-aging activities of Laminaria japonica polysaccharid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based on metabonomic analysis

2022-09-07, doi: 10.1016/j.ijbiomac.2022.09.008


补充膳食多酚可改善肥胖的部分指标(荟萃分析)

Food Chemistry——[9.231]

① 纳入44篇文章,4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2978名受试者,评估多酚在成人肥胖管理中的有效性;② 多酚显著减少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和腰围,对体脂率无明显降低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支持;③ 亚组分析显示,至少3个月每日摄入多酚小于220mg能够显著改变50岁以下、亚裔、肥胖相关疾病患者的人体测量参数;④ 虽然摄入多酚并不能保证改善肥胖相关指标,但可以作为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的膳食补充剂。

【主编评语】

多酚是植物来源中天然存在的次生代谢物,分为类黄酮和非类黄酮。膳食多酚可能对预防和控制肥胖有效,包括白藜芦醇、姜黄素、儿茶素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团队在Food Chemis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评估成人肥胖相关的各项指标,来确定膳食多酚对肥胖的影响。(@RZN)

【原文信息】

The effectiveness of dietary polyphenols in obesity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human clinical trials

2022-10-19, doi: 10.1016/j.foodchem.2022.134668


减肥后期吃牛肉有利于维持体重吗?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8.472]

① 研究纳入108名BMI为28-40的成年人,经历8周的快速减肥期,减重8%及以上的人群继续进行12周的体重维持期,期间进行中等蛋白膳食(牛肉摄入25g/d)和高蛋白(牛肉摄入150g/d)膳食干预;② 在每个队列设计中,其平均体重、体脂、体脂率在体重维持期均降低,而平均瘦体重、静息代谢率增加,且各组无明显差异,这些与意向性治疗分析结果一致;③ 各组之间心血管代谢风险因子变化无明显差异,在减重期均呈下降趋势,而在体重维持期有些反弹。

【主编评语】

随机对照实验中,摄入非加工红肉对心血管代谢风险和体重无负面作用,但是其对于体重的维持是否有生化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摄入牛肉为例对此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显示,摄入未加工牛肉的多或少对于急速减重后3个月内的体重维持影响无明显差异。(@Bingbing)

【原文信息】

Unprocessed red meat in the dietary treatment of obes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beef supplementation during weight maintenance after successful weight loss

2022-10-28, doi: 10.1093/ajcn/nqac152


乳源饱和脂肪摄入对男女性的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不同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8.472]

① 纳入2391名3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② 女性体内,摄入最高(前1/4)比最低(后1/4)乳源饱和脂肪的BMI和体脂率均更低,且LDL颗粒更大;③ 同样在女性体内,非乳源饱和脂肪与甘油三酯(TG):HDL比例呈负相关;④ 在男性体内,乳源饱和脂肪与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TG以及TG:HDL呈负相关,⑤ 摄入乳源饱和脂肪最高(前1/4)的男性具有更大的HDL、LDL颗粒,更高的HDL颗粒浓度以及更低的VLDL颗粒水平;⑥ 非乳源饱和脂肪与上述结果无显著负相关。

【主编评语】

现有的膳食指南多建议控制饱和脂肪的摄入,但是饱和脂肪的来源未被充分考虑。本文主要探究乳源饱和脂肪与非乳源饱和脂肪对男女性群体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摄入更高的乳源饱和脂肪与较低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代谢风险有关,而该效果在女性身上较弱。非乳源饱和脂肪似乎与这些心血管代谢结果无关。(@Bingbing)

【原文信息】

Saturated fat from dairy source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ardiometabolic risk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2022-10-28, doi: 10.1093/ajcn/nqac224


饮食如何影响味觉敏感性和偏好

Journal of Neuroscience——[6.709]

① 果蝇的味觉敏感度和摄食行为在1-4天的不同膳食模式下即改变,更偏好稀缺的宏量营养素;② 雌性果蝇中,位于唇瓣神经的甜味受体在糖减少膳食中增加敏感度,糖充裕膳食中降低敏感度;③ 利用基因和转录物组分析发现,通过DopR2信号通路,糖减少膳食提高细胞对糖的敏感度,降低对氨基酸的敏感度;④ 细胞和行为对糖的敏感性依赖于dilp5,膳食糖充裕时,对糖的偏好降低与dilp5下调关联。

【主编评语】

动物对食物的选择会随着内部营养状态以及饮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Journal of Neuroscience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果蝇中,对糖和氨基酸的摄食偏好可以独立调节,以促进食物选择。说明果蝇的味觉系统在神经生理学上的可塑性,果蝇搜寻食物会基于营养需求而调节。(@章台柳)

【原文信息】

Dietary Macronutrient Imbalances Lead to Compensatory Changes in Peripheral Taste via In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2021-12-15, doi: 10.1523/JNEUROSCI.2154-20.2021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九卿臣,RZN,aluba,Sunflower,Dale King,WK红叶,芥末,XC YIN,阿当,Bingbing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1-12 | 让肠细胞产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

11-11 | 肠屏障受损,大脑为何受连累?15页Lancet子刊综述说透

11-10 | 72分综述全面解析菌群与人体健康

11-09 | 肠道免疫细胞:7篇高分文章聚焦前沿热点

11-08 | 今日Cell:抢夺膳食抗氧化剂,胃肠道细菌有何利器?

11-07 | 首医团队:感染率90%的EB病毒,如何促进大肠癌?

11-06 | 解析衰老之谜,寻觅抗老新方!12文聚焦研究前沿

11-05 | 1.2万人随访20年:潘安等解析饮食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

11-04 | 31分Cell子刊:深度解析人类小肠菌群的动态变化

11-03 | 郭春君等Nature突破:膳食纤维调控免疫的新机制

三个月胖了20斤,长沙42岁男子频繁犯困,竟是肥胖引起

长沙42岁的王先生最近精神不佳,明明晚上一沾枕头就能入睡,香喷喷地一觉睡到大天亮,可白天还是觉得没睡醒,整个人昏昏沉沉,车里、沙发上,稍一放松便能睡着。这难道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带着疑问,3月17日上午,王先生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睡眠呼吸疾病专病门诊就诊。

接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室副主任范杜仔细询问情况后得知,王先生近三个月胖了10公斤,身高172公分的他体重竟然到了85公斤,体重指数超过28,属于轻度肥胖;之前从不打鼾的他最近几个月来只要一睡着就鼾声如雷,惹得妻子连声抗议;连一直正常的血压都偏高了。根据这些情况,范杜为王先生安排进行睡眠呼吸监测。

第二天结果出来了,提示王先生存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长呼吸暂停时间长达109秒!

“我睡着时竟然呼吸暂停了近2分钟?”王先生一脸不可思议。

范杜解释,打鼾是睡眠时由于上气道松弛、塌陷、舌根后坠,使上气道狭窄,呼吸时气流通过狭窄的咽部发出的一种噪音。当上呼吸道完全阻塞,造成呼吸间歇暂停,医学上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OSAS患者睡觉时,上颚软组织塌陷阻塞气道,造成无气流进入肺部,呼吸停止长达十几秒或几十秒,血氧浓度降低,给大脑觉醒信号;人体觉醒后,软组织肌肉重新紧张,气道打开重新呼吸,如此循环在夜间反复进行,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而患者往往对此毫无所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常普遍,但市民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该病会引起患者日常活动时嗜睡,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神经衰弱、抑郁及情绪波动 ,时间一长,更可引起高血压,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

而王先生之所以会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他近几个月来体重增长有关。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之一,身材过于肥胖者咽部脂肪过多,就容易导致气道塌陷狭窄,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好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可以有效治疗和纠正的。查清病因后,范杜建议王先生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及控制饮食以减轻和管理体重,再结合戒烟、睡眠侧卧位及使用家用呼吸机(CPAP)进行治疗。

范杜提醒:打鼾不是小毛病!有着打鼾问题的市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减肥、锻炼、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不熬夜,避免服用镇静安眠药物;采取侧卧姿势睡觉,可防止咽部组织和舌后坠堵塞气道,还可以减轻腹部、胸部、颈部的额外重量造成的气道压力。如果出现睡眠打鼾、呼吸停顿10秒以上、睡眠憋气及烦躁、起床后头晕乏力、白天精神差、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行睡眠呼吸监测,必要时采取佩戴呼吸等方式进行治疗。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李海银

来源: 潇湘晨报

打鼾、肥胖且白天嗜睡?高度警惕这种“睡眠杀手”!

我国约有6000万人有呼吸睡眠暂停,由于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关系密切,甚至可引起猝死,又被称为“睡眠杀手”。

由于我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治疗设备多局限于大型医院,公众对打鼾盲目轻视,使得大量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近日,《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2018)》发布。

识别可能的呼吸睡眠暂停

对常规体检的患者应该注意以下情况:

①是否打鼾?

②是否肥胖?

③是否有下颌后缩?

④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⑤是否抱怨白天嗜睡?

⑥是否有夜尿增多?

如果有上述情况,应该进行更详细的睡眠病史评估和体格检查。

高危人群

共识指出,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是呼吸睡眠暂停高危人群:

肥胖,难治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夜间心律失常,脑卒中,肺动脉高压,职业司机,减重人群。

打鼾同时白天嗜睡者要小心

患者存在呼吸睡眠暂停的相关临床特点为:白天嗜睡、醒后精力未恢复、疲劳或失眠;夜间因憋气、喘息或窒息而醒;习惯性打鼾、可观察到的呼吸中断等症状。

当怀疑呼吸睡眠暂停时或已经诊断明确呼吸睡眠暂停时,应该详细地询问睡眠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以帮助评估呼吸睡眠暂停对患者的影响及严重程度。

白天嗜睡可根据嗜睡量表评估

睡眠病史的内容包括打鼾的情况、可观察到的呼吸暂停、夜间窒息或憋气发作、不能解释的白天嗜睡(可应用Epworth嗜睡量表进行评估)、睡眠时间、夜尿情况、白天头痛、易醒/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和白天警觉性下降、性功能障碍等。

同时需要评估呼吸睡眠暂停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和交通意外风险等。

体格检查包括可以导致上述危险因素的心、肺和神经系统的异常,需要特别注意BMI、上气道狭窄的程度以及可能导致上气道解剖异常的体征。

危险分层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按照呼吸睡眠暂停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对于高危患者应该尽快做出诊断和评估严重程度。

对于非高危患者,进一步检查的时机取决于呼吸睡眠暂停的风险、白天症状或者相关的合并症。

基层医院可应用STOP-Bang问卷对可疑呼吸睡眠暂停患者进行筛查和分度。

STOP-Bang问卷评分≥3分为OSA(AHI≥5次/h)高危患者,敏感度84.7%,特异度52.6%。

治疗:改变睡姿和减肥是基础

1.改变睡姿

侧卧位睡眠可以改善舌后坠,从而降低咽部塌陷的可能性。

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通过侧卧位睡眠缓解症状,尤其是对于体位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2.减轻体重

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病因之一。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一种辅助治疗,节食减重可以改善呼吸暂停频率,减轻上气道塌陷,从而有效减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

3.“呼吸机”

改善呼吸暂停频率首选的治疗方法为使用“呼吸机”,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其原理是人为施加一定程度的气道内正压,从而维持气道通畅。这种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夜间缺氧、鼾声等问题。

河北省人民医院高洁等进行的研究曾表明,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还可以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

但佩戴呼吸机时可能出现一些相应的副作用,口干、鼻出血、影响睡眠、机器噪声、鼻干及皮肤刺激等。当然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患者感觉是比较舒适的。

4.手术不作为初始治疗手段

通常手术不宜作为本病的初始治疗手段。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可以使用。

资料:

[1]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 1(1) : 30-35.

[2] 高洁,王荣国,王立立,等. 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脏亚临床功能障碍的探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72-76.

(文韬)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