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人超重肥胖!BMI大于32应考虑手术
每3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胖子,超重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2~4倍,多学科联合狙击肥胖糖尿病刻不容缓。
7月27日,2019中国减重糖尿病论坛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病医联体及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中日友好医院召开。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牵头,中日友好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共同组建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病医疗联合体宣告成立。中国肥胖糖尿病防治有了专家队。
中国人容易“恶性肥胖”
“最新数据是中国大概1/3的人群超重肥胖。”新当选的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贾伟平说。
贾伟平表示,虽然我国重度肥胖的人只有4%~5%,但是胖友们都很有特点,“大多都是‘腿细肚子大’。这是典型的腹型肥胖,医学又叫‘恶性肥胖’。”
腹型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关系暧昧,容易引发一系列血管类疾病,治疗起来非常复杂。其中,肥胖与糖尿病的联系最为紧密,超重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2~4倍。中国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其中64%的男性及77%的女性体重超标。
当肥胖勾引出糖尿病,就会借着糖尿病的“手”损害患者的眼睛、血管、器官、口腔……我国特色口腔颌面外科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回忆,他到现在都忘不了年轻实习时糖尿病口腔肿瘤患者口腔散发的、独有的烂苹果味。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处长黄磊表示,以肥胖糖尿病为基础的代谢综合症已经成为我国除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外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把胃从柚子变成香蕉或者改变食物流向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是谁,我自己也在重新认识自我,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我长这样。”论坛进行到一半,一位身材匀称的女士登台为浓郁的学术研讨氛围带来一丝轻松,大家纷纷被她的讲述和对比鲜明的照片吸引。
原来,这位名叫丁蕊的女士是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的患者,去年秋天孟化为其做了减重手术。如今术后不到一年,丁蕊“甩肉”100斤。
减重手术又叫代谢手术,生活方式、内科方法解决不了的肥胖,就需要外科出马手术解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已经证明,BMI>32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减重包括糖尿病治疗效果要好于内科治疗。”孟化介绍,目前国内常规的减重手术有两种,即袖状胃切除术和胃转流手术。前者相当于把胖友的胃从柚子变成香蕉、强制降低胃容量,后者则是改变食物的生理流向,让食物避开胃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强制缩短食物的消化吸收。
美国、欧洲长达15年的减重手术随访数据显示,术后超重体重可平均下降80%,且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回归正常;同时绝大多数糖尿病相关代谢综合征,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亦能得到逆转、回归正常。
减重糖尿病医联体让基层患者享受同质化治疗
1998年减重手术刚刚规范化兴起时,全球手术例数约4万例;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就变成46.9万例。在欧美发达国家,减重手术已经成为医学对抗肥胖与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中国,即便是中日友好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等领衔全国的减重手术中心手术数量加起来也不到1万例。与之对应的,是中国9000万的肥胖人群和1200万的重度肥胖人群。
“基层其实有非常多超重糖尿病患者,但是他们很多才刚刚接触或者说还不知道减重代谢手术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院长刘寒松告诉记者,他们医院在2017年5月开展减重糖尿病手术,当年就做了89例,截止目前已经做了360例,但看着身边更多的超重患者,刘寒松还是觉得需要更大的科普力度让更多人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医联体成立后,各家医院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相互促进,还能在全国形成一个专业矩阵放大声量,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治疗。”
中日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孟化说:“我从2012年开始做这个手术,经历了最初的各种改良到现在的成熟把控,比如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患者手术‘三无’无胃管、无尿管、无引流管,胃状袖状切除手术2天出院、胃旁路手术3.8天出院……这些经验技术都可以在医联体平台上推广,这样患者哪怕是在基层,也能享受同质化高水平的减重糖尿病手术治疗。公益分享、同质同行是减重糖尿病医联体的未来方向。”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我国近五分之一青少年面临超重肥胖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有近五分之一的6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5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体重超重人群比例偏高,给防治工作带来结构性挑战。
肥胖防治也是一项全球性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有约八分之一人口处在肥胖水平,成人肥胖人数自1990年以来翻番。对此,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表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调整实现共同应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卫生疾控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全人群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大会上表示,肥胖问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要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主要慢性病。
来源:新华社
责编:唐云成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