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分之一儿童体重超标 美媒:垃圾食品吃多了
来源:参考消息网
原标题:中国五分之一儿童体重超标 美媒:垃圾食品吃多了
参考消息网3月21日报道 美媒称,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五分之一的中国儿童超重或肥胖,而1995年时这个比例只有二十分之一。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3月19日报道,研究发现,尽管过去20年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和消瘦的情况减少,但超重和肥胖儿童的数量却增长到原来的4倍。
研究报告的作者称,看到这种显著的增长,他们感到很担心。报告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的马军(音)说:“这表明亟须制定政策予以应对,比如可对额外加糖加脂的食品和饮料征税,提供补贴推动饮食多样化以及制定战略加强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等。”
报道称,收入增加使中国家庭在食品上的开支加大,城市化让家庭更容易获得更好的卫生保健和教育。
但与此同时,英国伯明翰大学应用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李白说,中国孩子现在更容易摄入垃圾食品,而孩子们的体育活动比以往减少了。
她说:“过去,课余时间孩子们都在外面玩;现在,他们都待在电脑或电视机前。如今,中国有许多快餐连锁店,中国人正在接受这种新食物。”
在这篇发表在英国《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采用了1995年至2014年间100多万名年龄在7岁至18岁之间的中国儿童的数据。
研究发现,在这段时期,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导致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的比例从8.1%降至2.4%,消瘦的比例从7.5%降至4.1%。而同一时期,平均来看,中国超重或肥胖儿童的比例却从5.3%提升至20.5%。
14岁少年竟患重度脂肪肝!小胖墩究竟是怎么胖起来的?
脂肪肝是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一般常见于中老年人,而如今,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病在胖孩子中也已比较普遍。
在北京,14岁的少年小浩因为胖,居然患上了重度脂肪肝,不得不休学减肥。因为身体太胖,不仅患有重度脂肪肝,他还有尿酸高、转氨酶异常等问题。
小浩表示,小学期间,他的体重还算正常,在准备小升初的那个暑假,由于父母工作忙,每天都给他钱让点外卖吃,一个暑假就变成了一个小胖子。
小浩称,他一年胖了五六十斤。“我每次都吃很多,爱吃一些高热量的食品。也爱喝饮料,总是在家躺着不爱出去,也不喜欢运动。”
越来越胖的身体也影响了他的人际交往。现在小浩最希望的,就是把自己的体重减下来,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老年病”找上胖孩子小浩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 倍,而肥胖儿童发生高血脂的风险是正常4.4 倍,发生高胆固醇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5.8 倍。这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在体重超重的孩子身上已经很常见。
肥胖是脂肪细胞过多过大导致的,过量的脂肪细胞除了在体内储存能量,还具有储存雌激素的功能,因此肥胖也会影响青少年青春期的发育。
专家表示,胖女孩月经来潮的时间相对会早一些,而患多囊卵巢的女孩很多都是肥胖的;男孩胖的话,性发育可能相对略滞后一点。
小胖墩是怎么胖起来的?调查显示,近30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肥胖儿童都有不合理膳食、运动量少等问题。
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肥胖主要原因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85年到 2014年,我国7~18岁学龄儿童的超重检出率从2.1%增长到12.2%。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肥胖孩子都是喜欢吃高热量食品,经常饮用含糖饮料,有的甚至用饮料代替水。
调查显示,从 1991年到2009年,我国儿童的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脂肪供能比到2009年已经达到57%,远远超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30%的上限。
另外有些家庭早中晚的用餐量分配不合理也是导致很多孩子肥胖的原因。专家表示,正常晚餐应该是吃得最少、相对应该是最清淡的,但我们经常晚餐是最丰盛的一餐。家长们应在晚餐放孩子最不爱吃的食物,早餐放孩子最爱吃的食物。
运动量少、睡眠不足会导致肥胖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多数肥胖孩子都不爱运动,虽然学校有规定的体育课,但有的学校体育课课时不足,有的体育课上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运动。
中小学生课外培训班偏多,也是导致课余时间运动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也容易使孩子养成熬夜的习惯,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也是孩子发胖的原因之一。
专家提醒:孩子超重须及时干预专家指出,如果孩子超重早发现、早干预,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很多家长往往并不把超重当回事儿,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专家介绍,每天门诊都会碰到体重超重的孩子,但很少有家长是因为超重来医院,而是遇到其他问题,到医院才发现是因为肥胖引起的。
专家提醒,家长要及时监测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对照身体质量指数,一旦发现孩子超重或者肥胖要及时干预,如果在家体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要到医院就诊。
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伟
编辑/史萌
©央视新闻
“小胖墩”如何科学减肥?不妨去这个专门科室试试
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
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
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
暑假期间
减重门诊一天接诊100多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
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
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
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
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
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
“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
“小胖墩”们
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
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
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闫洁说:“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
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
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
她告诉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
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帮助孩子减重,树立正确认知是前提,更需要有科学的减重知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困扰——科学的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来自内蒙古的14岁男孩李哲宇,身高不到1.7米,体重91.6公斤。他在妈妈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肥胖。经过半年治疗,如今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1公斤。
在此之前,母子俩在减重这条路上“翻过车”。开始减肥治疗前的半年,李哲宇体检查出尿酸高、脂肪肝以及黑棘皮,母子俩决定一起在家里减肥。
在互联网减重博主的错误指导下,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一周只吃一顿牛羊肉或鱼肉,结果不仅减重效果不理想,母子俩还双双查出贫血。
李哲宇妈妈告诉网记者,网上的减重知识五花八门,有时看得她眼花缭乱。
她也曾想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孩子做饭,但因为孩子身体的特殊性,有些推荐食物不能随便吃,而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替代。
“如何科学地帮孩子减重是我的一大难题。”李哲宇妈妈说。
听说北京儿童医院有减重门诊,李哲宇跟妈妈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闫洁根据李哲宇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专门的减重食谱并联合中医给予辅助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闫洁告诉记者:“肥胖的孩子饮食结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
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定制专属食谱,比如孩子的尿酸高需要少吃大豆制品及海产品,就会将此类食品替换成能够提供同样营养的其他食品。
再配合中药控制孩子的慢性病,中药在减重方面有其独特价值,一般肥胖的孩子体内湿气都比较大,所以根据他的体质通过中药来扶脾祛湿。”
“这次减重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坚持了,妈妈买了一个食品秤,每天按照食谱给我做饭吃,吃得很丰富,没饿着就瘦了。”李哲宇说。
在此后一月一次的复诊中,李哲宇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感觉轻盈了许多。
中考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李哲宇的体重虽然没有反弹,部分指标还是出现了小范围的反弹。
暑假期间来北京复查,李哲宇的妈妈询问闫洁:“孩子虽然体重降了20斤,但是整个人看着还是虚,皮肤看着更松了。这是怎么回事?”
闫洁解释:“这是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的问题——只强调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随着体重下降,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改变,肌肉量下降,体脂率反而上升。”
据夏露露介绍,儿童肥胖在判断时至少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身高的比值、体脂率。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
若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属于肥胖(如果将100个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BMI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前5名便属于肥胖)。
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理想的腰围(cm)/身高(cm)值应小于0.46。
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5%,超出以上范围属于肥胖。
闫洁说:“减重的目标应当是身体指标全面恢复正常,而不是只关注体重的下降。因此当减重到达一定阶段,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科学运动(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这也正是我们减重门诊的痛点所在。”
儿童减重门诊
还缺一份“运动处方”
提起减重,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方面,减重门诊为患儿制定的食谱非常详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
但涉及到“迈开腿”,减重门诊的医生却只能给患儿和家长非常模糊的建议,“建议连续性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闫洁无奈地表示:“身体指标的全面下降离不开运动,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
什么是运动处方呢?
通俗来说就是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体质测试结果,比如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信息,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系统化、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案。
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记者了解到,202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多名专家反复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发布,专家共识将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
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明确运动处方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执行者为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运动健康师或健身教练等。
闫洁介绍:“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不同,减重应当遵循不同的运动处方。
比如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运动,不能看别人去练哑铃自己也跟着去练,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一使劲,血压瞬间升高就很可能出现心血管问题。
又比如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容易低血糖,因此餐后1小时内避免运动,而早晨起来的空腹运动也是禁忌,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运动时段的选择。”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培训有运动处方资质的人员,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医院与医生共同服务慢病患者。而大多数医生只能给患者提出运动的‘建议’,而非科学的‘运动处方’。”
闫洁告诉记者,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者、体育健身机构人员又不具备慢性病的医学知识。
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去运动,却因为缺乏运动处方专业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技能和体验,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健身教练教你如何跑步,却不知道有健康问题的你真正适合什么运动。
闫洁说:“孩子减重需要家、校、医、体的共同协作。
当前,‘体医融合’作为一项国策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
‘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江苏省已经开展体卫融合在社区医院服务慢性病患者,效果显著。
但就减重门诊来说,要想将其充分融合发挥1 1>2的作用,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而这也是闫洁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联合业内多名专家正在申请行业标准——体医融合儿童青少年减重门诊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闫洁说,希望未来跟体育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那时,“小胖墩”走进减重门诊,就会拿到专属、定制的减重食谱与运动处方,一步到位实现“管住嘴、迈开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其中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方面,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及以上。
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方面,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5%。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生活作息逐渐规律起来,这对于减重很重要。闫洁嘱咐家长与孩子,减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暑期减重效果好的孩子需要家长持续监管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课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保证每天有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暑期减重效果不好的孩子不要气馁,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制定减重计划,规律三餐,餐食定量,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早睡早起;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和身高变化,提升减重计划的执行力。
相信在家、校、医、体的共同努力下,减重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