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让人“变胖”的药物,你了解吗?
案例
30来岁的小李,曾经身材健美、相貌出众,再加上时尚的衣品,也曾是街上“最靓的仔”。不过,由于工作应酬越来越多,再加上生活方式不规律,年纪轻轻的她竟得了糖尿病。这一年来,小李一直服用降血糖药,虽然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体重却“失控”了。看着自己走形的身材,小李咨询医生:“为什么吃药会发胖?以后会不会一直胖下去?”
相信小李的疑问很多朋友也遇到了。其实,不只是降血糖药,还有很多药物也会影响体重。究竟哪些药物会增加体重?因服药而变胖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吗?下面来为您一一解答。
01#
降血糖药
让人“变胖”的药物
代表药物:胰岛素、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苯脲、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糖尿病对患者的体重有明显影响,有些降血糖药也会影响体重,比如:
►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等会使体重减轻。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苯脲,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的。内源性胰岛素增多,可促进人体的各种合成代谢,从而导致体重逐渐增加。另外,服药后人体内产生较多的胰岛素,会使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继而患者会有意无意间进食较多食物,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可能通过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导致水钠潴留,使体重增加。
02#
抗精神病药
让人“变胖”的药物
代表药物:氯氮平、奥氮平、氯丙嗪、利培酮、氟哌啶醇。
目前很多临床研究者认为,体重增加可能是药物通过激动或阻断某些神经递质的受体而引起的。比如:
►阻断5-羟色胺受体,使患者的饱胀感减退,进而食欲增加。
►阻断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脂肪生物代谢转化,使体内脂肪量堆积。
►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引起口渴,增加饮用高热量饮料的概率,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抗精神病药对上述一种或几种抗体具有阻断作用,可能增加患者体重。
03#
抗癫痫药
让人“变胖”的药物
代表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加巴喷丁。
很多癫痫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而抗癫痫药常引起代谢紊乱,特别是会使青少年和儿童体重增加。
抗癫痫药导致体重增加的机制:一方面,抗癫痫药具有镇静作用,会使患者的睡眠时间增加,活动相对减少,进而导致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其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而引起患者食欲增加。
抗癫痫药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计算用量,患者体重增加后应告知医生,必要时调整剂量。
04#
糖皮质激素
让人“变胖”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的一种,服用过多会诱导向心性肥胖,这是一种以面部圆润、背部肥厚、腰宽、腹部呈球形隆起、四肢近端肥胖粗大而远端细弱、与躯干不相对称的特殊身材。体重增加的程度与服药的剂量和疗程有关,停药后一般会自行逐渐消退,数月或较长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医生有话说:
大家对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不必过多担心,这样的体重增加会相对稳定,平时多运动、控制饮食等,体重就会下降。如果患者因过度担心体重增加而放弃治疗,那么疾病的康复时间必将推迟。因此,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一般康复停药后,体形也会渐渐恢复原态。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药”知道——合理用药的智慧》
(人卫健康)
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哪五种药用于肥胖患者的减重治疗?有哪些副作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五种药物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这些药物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
一、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五种治疗肥胖的药
1、奥利司他
- 适应症: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酶抑制剂,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
- 临床应用:通过抑制胃肠道的脂肪酶,减少对膳食中甘油三酯的吸收,促进脂肪从肠道排出体外。建议餐时或餐后一小时内口服,每日三次,每次推荐口服剂量120mg。
- 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包括脂肪泻、大便次数增多、胃肠排气增多等。
2、利拉鲁肽
- 适应症:作为GLP-1 RA的长效制剂,适用于通过减少能量摄入使体重降低的效果。
- 临床应用:作用于下丘脑,增加饱食信号,减少饥饿信号;同时作用于胃肠道,延缓胃排空,减少胃酸分泌。一天一次皮下注射,用于成人减重最高剂量为每日3.0mg。
- 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腹痛等。
3、贝那鲁肽
- 适应症:作为GLP-1 RA的短效制剂,通过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达到减轻体重的作用。
- 临床应用:用于减重的剂量为每次0.2mg,每日三次皮下注射。
- 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其他在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还包括头晕、头痛、非严重低血糖事件、注射部分反应等。
4、司美格鲁肽
- 适应症:作为GLP-1 RA的长效制剂,适用于降低饥饿感,增加饱腹感,降低能量摄入,改善饮食控制实现减重。
- 临床应用:起始剂量为0.25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维持剂量为2.4mg或1.7mg每周一次。
- 副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系统疾病,包括恶心、腹泻、便秘、呕吐等。
5、替尔泊肽
- 适应症:针对GLP-1受体和GIP受体的双靶点激动剂,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要求的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28 kg/m²(肥胖),或≥24 kg/m²(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
- 临床应用:推荐起始剂量为2.5m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最大给药剂量为15m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
- 副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消化不良等。
二、五种减重药物的相互比较
- 减重效果:根据临床试验数据,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显示出较其他药物更显著的减重效果。替尔泊肽在临床试验中显示,根据使用剂量不同,去除安慰剂效应后的体重下降幅度为11.9%-17.8%,减重幅度达到5%以上的患者比例为85%-91%。
- 副作用:所有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均为胃肠道反应,但具体副作用的类型和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
- 用药方式:奥利司他为口服,而其他药物均为皮下注射,其中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提供了每周注射一次的便利用药方式。
- 减重的机制: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酶抑制剂;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是GLP-1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是针对GLP-1受体和GIP受体的双靶点激动剂。
三、减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有哪些?
- 胃肠道反应:这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呕吐、便秘、腹痛、腹胀和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这些副作用通常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
- 营养素不足:体重快速下降可能会导致营养素不足引起的脱发、骨量减少、贫血等问题。
- 月经紊乱:在一些女性中,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的情况。
- 胆囊问题:一些研究发现减重药物可能影响胆囊,导致使用者出现胆囊炎、胆汁淤积等情况。
- 心理健康问题:司美格鲁肽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
- 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风险:关于GLP-1类药物的使用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之间相关性的争论仍在继续,尽管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贝那鲁肽具有这些风险。
- 注射部位反应:对于需要皮下注射的减重药物,可能会有注射部位的反应,如皮肤瘙痒或不适。
- 其他潜在风险: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头痛、失眠等,这些副作用可能与减肥药中的化学成分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些副作用,且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在使用减重药物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以确保安全。
哪些抗抑郁药会导致肥胖?哪些不会?一文讲解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你知道吗?抗抑郁药会“偷偷摸摸”让你长胖,但有些却不!当人们服用抗抑郁药时,体重的变化常常令人猝不及防。有人惊呼:“怎么吃了药,肚子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了!”也有人好奇:“为啥我的体重纹丝不动?”。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体重变化背后,竟然藏着一场关于代谢的“化学战争”。那么,哪些抗抑郁药会让你发胖?哪些不会?如果体重增加了,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被忽略的真相。
1. 你的药丸,可能是“隐形增肥剂”一些抗抑郁药在帮助改善情绪的同时,也悄悄给你的体重“添了砖加了瓦”。最常见的“嫌疑犯”是老一代的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比如阿米替林和多塞平。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缓解抑郁,但它们还有个“副业”:干扰你的食欲中枢,让你吃得更多。别怪你“饭量大增”,是大脑的奖励机制因为药物变得“贪吃”了。
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些药还会降低基础代谢率,身体“烧”卡路里的效率大打折扣。想象一下,你吃的是同样的饭,代谢却“罢工”了,脂肪怎能不囤积?
2. 并非所有抗抑郁药都是“发胖高手”别急着丢掉你的药瓶,并不是所有抗抑郁药都与肥胖挂钩。新一代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和舍曲林,往往对体重的影响较小,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导致轻微的体重下降。这是因为它们可以改善情绪的同时,抑制暴饮暴食的冲动,让你对垃圾食品说“不”。
有些药物甚至会成为“体重管理的朋友”。比如文拉法辛(SNRI类药物)和安非他酮(NDRI类药物),它们不仅不会让你发胖,反而可能让你稍微掉几斤。这类药物通过减少食欲和提升能量消耗,让体重更容易保持稳定。
3. 为什么有些人吃同一种药体重变化不同?“我吃氟西汀不胖,她吃却胖了,这是为什么?”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代谢差异。每个人的肝脏代谢酶活性和基因组成不同,这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运作效率。
有些人对药物吸收快,副作用自然也轻;而另一些人代谢慢,药物在体内“逗留”时间长,导致副作用放大。
此外,生活习惯也在起作用。如果你因为情绪改善开始吃更多高热量零食,即便药物本身不会增重,体重也难免上升。换句话说,药物只是“帮凶”,真正的“主谋”可能是你的生活方式。
4. 药物增重的“幕后黑手”:不仅是脂肪当你发现体重上升时,可能下意识地以为是脂肪堆积,但真相远比这复杂。有些抗抑郁药会导致水钠潴留,让你的身体像海绵一样“吸水”。这会让你看起来胖了,其实只是多了点水分。
还有一类药物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处理效率下降,间接促进脂肪合成。说得更直白点,它们可能让身体“误会”你需要更多能量,从而把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如果你因为抗抑郁药发胖,不要擅自减药或停药,情绪反复可能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正确的做法是找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选择对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对抗药物引发的体重变化:
· 饮食管理: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多吃高纤维食物,帮助控制血糖波动。
· 适度运动:即便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提升代谢率,抵消药物的负面影响。
· 睡眠规律: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的食欲增加。
· 监测体重:每周称一次体重,记录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
别忘了,体重的变化只是药物的一个副作用,关键是你的情绪是否得到了改善。如果药物帮助你重拾生活的积极性,体重的微小波动或许是值得的。
6. 别被“发胖”吓退,抗抑郁药远比你想象中“聪明”很多人因为担心体重增加而抗拒药物治疗,但科学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的益处远远大于副作用。
一项发表于《JAMA精神病学》的研究指出,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降低。这是因为情绪改善后,压力荷尔蒙水平下降,从而减轻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更有趣的是,有些药物还能间接帮助改善新陈代谢。例如,氟西汀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被用来辅助治疗肥胖症。所以,抗抑郁药不一定是“体重的敌人”,有时,它反而是健康的盟友。
体重增加并不是一件“天塌下来的事”。它可能是身体对药物的一种适应,也可能是暂时性的代谢调整。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尊重它的反应,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应对。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让你变得更好,而不是让你陷入对体重的焦虑中。如果你发现体重变化影响了生活质量,那就去找医生、药师聊一聊。健康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关乎内心的平衡。
结尾反问:那么,知道了这些,你还会因为体重的担忧而拒绝治疗吗?或许,选择相信科学,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参考文献:
· 国家精神卫生中心:《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分析》
· 《JAMA Psychiatry》:抗抑郁药对代谢和体重的影响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