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检查什么(肥胖应该查什么)

文章目录:

腹型肥胖有了测量新方法!专家提出最新“指标”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郭晓蕙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珍玉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究人员在荷兰医学期刊《动脉粥样硬化》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提出,与腰围相比,用矢状腹径评估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更准确。当矢状腹径≥22厘米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快速升高。

这项研究在美国国家卫生与营养调查(NHANES)项目2011~2016年的数据库中选取了近7000人,同时纳入2023年我国700余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用于比较矢状腹径和腰围等指标对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与其他指标相比,矢状腹径与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最强,与大多数代谢参数的相关性也最强,更适合用于评估中心性肥胖,且没有性别差异。

矢状腹径的概念来源于影像学的腹部断层测量,矢状面是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矢状腹径是指腹部矢状面前后方向的直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它可以形象地想象成有一根箭垂直射入腹部,矢状腹径就是腹部内的箭杆长度。测量矢状腹径时,需要身体躺平,双膝弯曲,脚平放在床上,让腹肌放松,背部紧贴床铺。呼出一口气,然后用较大卡尺(如L型卡尺)测量从肚脐水平,即腹部最凸处到背部的垂直距离。这种姿势下,皮下脂肪会滑到身体两侧,内脏脂肪保持原位,因此能更好地反映腹部的内脏脂肪量。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建议以腰围和腰围/臀围比来诊断中心性肥胖。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90厘米和≥85厘米、腰围/臀围比分别≥0.90和≥0.85时,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使用矢状腹径诊断中心性肥胖,则属于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郭晓蕙说,目前诊断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主要有腰围、腰臀比、颈围和体重指数(BMI)等。腰围能部分反映中心性肥胖的问题,但受腹部形状和皮下脂肪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女性或梨型身材者;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但易受骨盆宽度和皮下脂肪的干扰产生误差;颈围大往往意味着上半身脂肪过多,是判断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之一,但颈部与腹部相隔较远,也存在干扰和误差;体重指数(BMI)反映全身肥胖,但不能区分肥胖来自脂肪还是肌肉,也无法判断脂肪分布。而矢状腹径可直接反映腹部脂肪深度,内脏脂肪主要分布于腹腔内,其体积增大会使腹腔向前膨出,数据更可靠。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矢状腹径与CT或核磁共振测量的内脏脂肪面积相关性更高。目前多项研究发现,成人矢状腹径超过临界值(男性>25厘米,女性>24厘米)与内脏脂肪超标和代谢异常显著相关。

郭晓蕙说,矢状腹径可作为中心性肥胖的一种临床参考,但不一定是唯一或最优标准。矢状腹径的测量需要有特殊的测量工具,对家庭和个人而言,比测量腰围等更麻烦,应用普及存在一定困难。

专家指出,中心性肥胖对健康有多种危害,可增加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疾病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从以下方面改善生活方式,达到减重目的。

限制热量。吃饭八分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少吃高油、高脂、高糖的食品;避免吃夜宵,晚8点后不宜进食。

增加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者75分钟高强度体育运动,要特别加强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骑车、游泳等,促进热量消耗,加速腹部脂肪的燃烧。增加腰腹部核心肌群的训练,如平板支撑、俯卧撑等,让腹肌发达起来,提高腹部脂肪代谢率。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9小时充足睡眠。

缓解压力。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大量分泌皮质醇等激素,加速脂肪堆积、改变脂肪分布,变得腰粗背厚。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瑜伽放松身心。▲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肥胖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并指出肥胖是通向不健康的大门,而且已经成为导致残疾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再说到体重,可以说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了。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电子体重称。那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及健康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 ,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

WHO规定 BMI在18.5—25区间是正常,25—30 属于超重 ,30—35 属于1度肥胖 ,35—40 属于2度肥胖 ,>40 属于3度肥胖 。除测算体重指数外,还可通过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脂率及体脂分布情况。

体脂率是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重量中所占的比例,正常成年男性的体脂率是15%-18%,正常成年女性的体脂率是20%-25%。如果体脂率过高,也说明处于肥胖状态,需要增加肌肉含量,减少脂肪。

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肥胖带来的危害很多,比如会影响人体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暂停综合症、肾病、癌症、骨关节炎、内分泌紊乱、老年痴呆、不孕不育等疾病。

其中脂肪积聚在四肢及皮下,下半身脂肪较多,也称为“梨形肥胖”也叫外周型肥胖,女性多见。已发生肌少症、肌力肌耐力下降、骨质疏松、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疾病。

脂肪聚集在躯干部和腹内为主,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变粗,四肢相对较细,多称为“苹果形肥胖”也叫中央型肥胖,男性多见,此类肥胖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

体重过大会存在运动的风险吗?

肥胖的人由于体重大,会存在运动风险。

肥胖人群的运动风险有两方面:

1.肥胖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的状态,甚至部分人已经因肥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异常而不自知,存在隐秘性健康隐患,如果不科学的开始运动,容易产生心血管事件或加重疾病。建议如果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如成人年平均每天步行步数少于5000步、儿童青少年每天体育活动低于1小时,或肥胖病史超过5年,成年人安静状态心率85及以上,请至专业机构进行体适评估及运动前风险筛查,包括心电图、血压、心肺耐力、反应时、肌力肌耐力、柔韧性、平衡性、体成分测试、核心功能测试、动作模式评估等。如果存在肥胖伴有其它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医学和运动学评估,开具运动处方,个性化、安全、科学地运动。

2.肥胖患者的大体重使得膝关节、踝关节等承重关节压力很大,如果动作设计不合理,比如在较大体重的时候进行跳跃、负重深蹲等冲击性运动,极易发生关节损伤,并加速关节磨损退化,需特殊设计减少负重的动作,比如水中运动、瑜伽垫上的卧位的训练等。易减少运动损伤。

科学减肥,健康生活。

(来源:云南健康教育)

BRI:肥胖评估新指标

参考消息网10月25日报道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10月8日报道,身体质量指数(BMI)历来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肥胖测量工具之一。它将一个人的体重与身高联系起来,是流行病学诊断肥胖症的标准。

然而,就个人评估而言,BMI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阿根廷营养学家安娜·卡佩莱蒂认为:“BMI不是预测合并症风险的适当指标,因为其没有考虑全身脂肪的数量和分布等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

BMI可能会产生误导,因其测量的是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没有区分肌肉质量和脂肪。这也是为什么运动员等肌肉量大的人可能被错误地归类为“肥胖”的原因之一,实际上他们的体脂很少。因此,卡佩莱蒂强调有必要使用其他更准确的方法来评估个人的健康风险。

在这方面,近年来,认为腹围是更好测量指标的观点逐渐深入人心。这种测量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内脏脂肪,即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以评估严重健康风险。

据报道,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周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腹围大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腹围值正常的人高出163%。即使是BMI适中的“大腹便便”者,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增加61%。

专家们一致认为,BMI完全忽略了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中国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促进部主任钱云领导的研究表明,腹围测量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心脏病、中风和其他与肥胖有关的疾病。

正确测量腹围是准确估计健康风险的关键。为此,卡佩莱蒂建议在肋骨下缘与髋骨之间的中点测量腰围。这位营养学家强调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采用这种测量方法,而不是所谓的‘裁缝腰围’(在躯干最窄处测量),以此评估与内脏脂肪有关的风险。”

一般建议是将腹围保持在身高的一半。超过这个比例会大大增加罹患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由于BMI的缺点,专家提出使用新的指标来更好评估身体脂肪分布。其中之一便是身体圆度指数(BRI),也称为腹围指数(ACI),它同时考虑了腰围和身高,能更清晰地反映腹部脂肪和相关的死亡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3.2万多名美国成年人的数据,发现BRI与全因死亡率呈U型关系——其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死亡风险。

研究发现,从1999年到2018年,美国成年人平均BRI从4.80上升到5.62,这证明了人口中内脏肥胖情况的增加。研究人员建议,该指数可成为预测死亡风险的无创筛查工具,并有助于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报道称,内脏脂肪与心脏病之间的联系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因为内脏脂肪会产生慢性炎症,长期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

钱云领导的研究表明,即使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等其他风险因素得到控制,腹围随时间增加的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这一发现强调了长期监测腹围的重要性。腹围不仅是身体脂肪的外在表现,也是内脏脂肪及其对长期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编译/刘丽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