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肥胖纹(博士后妊娠纹修复)

文章目录:

研发|肥胖天注定?哈佛医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是这样的……

近日,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标记的评分系统,它可以预测个体的先天性肥胖风险。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Sekar Kathiresan博士的研究团队使用了目前最大的全基因组肥胖研究的数据,应用新算法整合了200多万个影响体重指数(BMI)的遗传变异的信息。由此得出的数字准确地预测了30多万名从出生到中年的人的BMI和肥胖情况。

研究人员将BMI在30及以上定义为普通肥胖,将BMI指数超过40定义为重度肥胖。研究结果显示,得分在前10%的个体中年人重度肥胖的风险是得分在后10%的个体的25倍。这两组人的平均体重相差约29磅(13公斤)。当然,高分不能保证肥胖,低分也不能排除肥胖的可能。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3.028

Sekar Kathiresan博士说,“我们一直认为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肥胖的基因,现在我们证实这是正确的,并且是可以量化的。该数字仅与出生体重的微小差异相关,但它预测了儿童早期体重的显着差异,以及随后几年体重轨迹和发生严重肥胖风险的显着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的遗传倾向在3岁左右开始对体重产生影响。

共同作者、Kathiresan实验室的博士后Amit Khera说:“从出生时就识别高危人群的能力,可能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肥胖策略,从而提高效果或成本效益。我们之前已经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将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一半,即使在遗传风险最高的人群中也是如此。肥胖亦是如此,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可以抵消遗传倾向。但是,那些具有高遗传倾向的人也必须更加努力地维持正常体重。”

总结来说,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尽管肥胖和心脏病等复杂疾病多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DNA是决定命运的绝对因素。你仍然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

内容整合自:Cell,生物探索等

关注海上名医,精准导医,智慧养生

疫情居家体重飙升 如何科学减重减脂专家为您支招 受访专家: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徐东升

当下流行“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的笑谈,可见瘦与美密切相关,而减肥一直都是追捧的热门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将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现在,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人宅在家,足不出户,吃喝增加,不愿动弹,天气乍暖还寒,户外锻炼少,更加容易囤积脂肪。那么如何在疫情期间科学减重,专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

长胖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如果您是超重或肥胖状态,需要维持能量摄入和消耗的负平衡,疫情期间,首先三餐分配要合理,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在饮食的过程中要细嚼慢咽、避免睡前进食、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这样相对平时,也能减少不少的热量。如果肾功没有异常,正常人每日2000-2500毫升的饮水也对减重减脂、维持新陈代谢有较好的帮助!

2、锻炼

疫情期间,居家时间多,适度锻炼也能打造很好的身材!首选在家里多做做家务,既能减肥,也能够让你享受生活的乐趣,更能让你的家里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例如仔细拖地,手洗衣物、擦拭桌椅。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操,小哑铃,弹力绳等运动,坚持半小时左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肪燃烧,还可以刺激肠道的蠕动,改善便秘的情况。

3、睡眠

疫情中居家隔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对睡眠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熬夜看电视剧、打游戏,刷视频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正常的睡眠规律,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也会导致代谢异常。要避免手机的过度使用,早睡早起,不熬夜,适当午休对自身睡眠及保持健康体重有重要意义。

4、心情

疫情期间的紧张、焦虑、恐慌,难免会有的,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良的情绪,也会导致暴饮暴食的现象产生,导致体重的飙升。不良的情绪需要疏导,例如倾诉、转移注意力。适度关注疫情,健康饮食,规律锻炼,合理分配生活时间,也能有个健康心情和体重。

专家简介

徐东升,副主任医师,硕士导师,外科学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市肥胖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多学科诊疗中心负责人,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肥胖与代谢外科联盟委员(IFSO)。擅长:腹腔镜下减重代谢手术、腹腔镜下胃肠道、肝胆疾病、胃食管反流、疝手术。

专家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文字:李晓晖 苏航)

视频 | 珠海博士后缘何摘得科研界“奥运奖牌”?

(视频|珠海博士后,时长共3分04秒)

博士后视频

不久前,珠海市人民医院陆骊工教授、尹芝南教授及其带领的博士后团队,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的研究成果被《Nature》正刊收录,影响因子49.962。其中,来自珠海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王倩和李德海等人员为该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

“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医院的核心资源。医院一直把博士后的招收作为人才引进的蓄水池。”珠海市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李朝晖说,博士后人才正成为医院发展的“科研生力军”。

据统计,目前该院共招收博士后32人,其中在站博士后15人,17名已出站博士后中有11名选择继续留院工作,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医院“引凤之巢”。在2020年度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珠海市人民医院在332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

汇聚人才勇攀医学科研高峰

此次重大研究成果是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IL-27可直接靶向并促进脂肪细胞棕色化和产热,从而减轻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有望为攻克世界级医学难题带来福音。“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就如同在这个研究领域摘得一枚‘奥运奖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如此点评。

成果源于背后不懈的努力。2014年,长期从事免疫与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尹芝南教授提出,希望从免疫系统的视角来研究肥胖,给肥胖治疗带来新途径、新希望。当时,王倩还是尹芝南教授培养的一名硕士生,她担任主要研究者与团队成员共同开展研究。

从筛查患者血清样本、推演试验到动物试验,是一个漫长的科研探索过程。2020年,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王倩在博士毕业后,选择来到珠海市人民医院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虽然中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医院给了我们试错容错的科研环境,让我们可以潜心攻克科研难题。”王倩说,在医院高水平科研平台助力之下,历时七年,该项科研成果最终赢得国际医学主流学术界的认可。

两年前,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专业的彭绍军,南下广东进入珠海市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一方面是被粤港澳大湾区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吸引,另一方面我也想聚焦临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进站培养期间,彭绍军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并申请发明专利,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6篇。更值得关注的是,他聚焦简单高效的肝癌介入治疗和mRNA疫苗新材料开发,未来将实实在在地造福更多患者。

科研硕果累累,这位年轻的博士后,今年成功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获2021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奖项每年全国仅200人获评资助,这也是近年来该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首次在珠海落地。

筑巢引凤让人才拥有干事平台

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珠海市人民医院精准对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战略,政策红利和培养力度不断增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拔尖医学人才成长不断加速。

伴随着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近年来,该院紧紧围绕肿瘤微创、介入核医学、智慧医疗等特色专科为导向招收博士后,力求在医学科技前沿领域实现新突破。据统计,该院博士后共获得国家级项目7个,省部级项目20个,发表高质量SCI论文60余篇。

秦毅作为该院首批招收的博士后人才,自2014年进站培养后留院发展,如今已成为该院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于向荣博士后在新冠疫情暴发之际奔赴湖北一线,用一流技术救治疑难危重患者,既会看病也能做科研的他,荣获2020年度珠海市科技创新之星;彭绍军博士后出站后选择留在珠海,继续从事生物医药新材料研究,致力于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珠海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彭绍军。 南方 蔡如意 拍摄

“医院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高端人才也汇聚成一股磅礴力量助推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李朝晖说,目前珠海有超九成患者在本地就医。

近几年,珠海市人民医院不断创新博士后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激发青年人才活力。高水平的合作导师、浓厚的学术氛围、一流的科研平台,助力博士后人才攻克技术难关;30万以上的薪酬待遇、人才公寓、福利保障为博士后解除后顾之忧;刚柔相济的激励措施,为留设站单位工作的优秀博士后提供入职与破格晋升的绿色通路。目前该院博士后获评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4人。

李朝晖表示,随着珠澳合作深入推进,该院作为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来将以国际联合培养、短期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为重点,着力拓展和深化博士后国际合作培养,让博士后人才拥有施展才华更广阔的平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鹤林 见习记者吴枫

【视频】南方日报记者 蔡如意

【作者】 黄鹤林;蔡如意;吴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