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引起月经量少(肥胖月经量多怎么回事)

文章目录:

长胖很多、皮肤变差、例假变少 当心多囊卵巢综合征 治疗之外控制饮食也很关键

每日商报讯 “医生,我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多囊啊?”小爱(化名)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最近发现自己长胖很多、皮肤变差、例假量也变少了。对照症状,她怀疑自己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于是立马挂了浙大妇院的门诊。

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小爱确实患上了多囊卵巢综合征,不过情况还不算严重。尽管小爱还没到备孕和生育的时候,但出于对患者健康的考虑,浙大妇院及时为她进行了治疗。

医院浙大妇院生殖内分泌科楼航英主任医师介绍,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该症不仅会影响到生育力,还会关系到孕期、远期及子代的健康。

据悉,在浙大妇院的复发性流产门诊中,多囊卵巢的患者数量就占很大比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早期自然流产率较普通人群明显增高,约44%患者首次妊娠以早期流产告终。流产的原因包括: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与肥胖、血栓形成倾向、子宫内膜问题、黄体功能不全等。

楼航英指出,治疗多囊卵巢除了常规用药之外,规律的作息、愉悦的心情、健康的饮食都很关键。其中饮食核心是控制胰岛素水平的稳定,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控制。实际上,对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影响最大的营养素就是碳水化合物。因此,每餐有比例恰当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维持血糖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她建议,以下四类食物可多吃:新鲜的水果,或者没加糖的果酱;含淀粉量低的蔬菜和新鲜水果,比如芥蓝、菠菜和胡萝卜;全麦谷物,比如说加工工序少的麦片、全麦面包、荞麦面、糙米等;要喝东西就喝白开水,不习惯喝水可以加茶叶或新鲜柠檬。

同时,这些食物要少吃:加糖的果汁、罐装水果、奶茶;含淀粉量高的蔬菜,如土豆;增甜的谷物,如蛋糕,甜甜圈等;含糖量高的饮料,如苏打水和果汁;含糖量高的食物,如饼干、糖果等;零食,如薯片等。

女性月经量少?中医辨证调理效果佳

中医以月经量少于以往,甚至点滴即净,或经期少于两天,但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以及全身的证候分为肾虚、血虚、血瘀、痰湿4型。

证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肾虚证治疗宜补肾益经,养血调经;血虚则宜补血益气调经;血瘀证一般经血色暗有血块,伴有腹痛,治疗宜活血化瘀调经;痰湿证多形体肥胖经血质黏腻,治疗的话宜化痰燥湿调经。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痰湿型月经量少治愈的案例

33岁李女士,形体肥胖,平常月经多错后,2年前开始月经量明显减少,2天即净,色淡红,质黏腻如痰。

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以化痰燥湿调经治疗,方用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当归,赤芍,泽泻,川芎等加减治疗3个月经周期。

复诊时,患者诉情况明显好转,体重减轻16斤,月经量增多,经行3-4天。

月经量少及时治疗,多可痊愈;但迁延日久,失治误治,可发展为闭经。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月经量突然减少,一定要及时检查找出病因,对症调理。

最后给针对预防和调节月经量过少的情况,给出一些生活建议:

  • 注意月经期卫生保健。
  • 选择适宜的伙食,忌生冷、辛辣之品。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损伤和不良刺激。
  • 注意休息,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平素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 避免手术(流产)过多、过频,忌经期、产褥期同房。

#中医##月经##妇科疾病#

重新定义肥胖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