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下半身肥胖(艾灸下半身肥胖的原因)

文章目录:

小腹肥胖很让人头痛,艾灸这个穴位让你做个苗条人

小腹肥胖是件很让人头痛的事,不仅仅体重超标的人会有,就连一些明眼上看着很苗条的人也会有。

造成腹部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不规律的作息导致的内分泌失调,高热量食品、久坐不动等等。

排除生活习惯外,从中医角度来说,腹部肥胖往往是人体一条特殊的经脉“带脉”堵塞所造成的。

带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位于腰腹之间、人体唯一横向运行的脉络。“带脉”中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为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

一、带脉有何用?

1、中医认为带脉“总束诸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三阴 、三阳以及阴阳二蹻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有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腹部、腰部的赘肉越来越多,那就是“带脉”约束力不够强了,就好像我们的腰带坏了,没有办法扎紧裤腰一样。

2、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

3、带脉位于中下焦之处,下面就是生殖系统所处的位置,因此带脉影响孕育。

二、带脉为什么不通?

1

寒湿入体

带脉不通多因寒湿入体所致。寒则凝、凝则瘀、瘀则堵,久之,带脉就不通了。

2

肝郁脾虚

带脉不通亦与肝郁脾虚有关。长期精神紧张、情绪不畅、经常熬夜会导致肝郁,长期思虑过多、缺乏运动、贪食寒凉会导致脾虚,二者都会导致带脉不通。

人体其他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只有带脉左右横向环绕,把所有循行于腰腹的纵向经脉都系住。因此,一旦带脉堵塞,腰腹经络都会在其与带脉的交叉点堵塞。经络瘀堵,气血运行就不通畅,腰腹部就会感觉寒凉(加之腹部是六条阴经汇聚之处,容易寒凝瘀滞),就本能地需要借助外在力量(脂肪)来保暖。

就这样,脂肪一点一点地聚集,天长日久,聚沙成塔,腰腹部就肥胖起来。所以,要想消除腰腹赘肉,首先得防寒保暖,以防带脉瘀堵。

三、艾灸如何疏通带脉?

艾草素有“养生仙草”的美名,是罕见的能通十二经的药草,中医多部典籍都对其赞誉有加。韩国古医书《东医宝鉴》(朝鲜民族古代药学史上的巨著)也对艾草推崇备至,认为艾草可治诸多久治不愈的疾病,可治腹痛、赤痢和白痢,可治因五脏痔漏导致的流血、生疮,另外还可以祛风寒、促妊娠、助生肌。

艾草具有“释放热量大,燃烧时间长”的特点,艾灸时可以长时间高效率地刺激穴位,有效温经通络、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散结消症。带脉位于六条阴经汇聚的腰腹部,天生容易寒凝瘀滞,艾草乃纯阳之物,非常适合寒湿体质,《黄帝内经》曰: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所以,当人体被寒湿侵袭,以致内在阳气不足时,就必须借助外在力量补充,而艾灸则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之选。

艾灸取穴:简单地说,只要是平时系皮带的那一圈(带脉所在位置)都需要艾灸。其中有3个穴位: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可以重灸,因为这3个穴位在胆经上,肝胆互为表里,刺激这3个穴位,可以疏肝利胆,帮助胆经排毒,可有效祛除面部色斑。此外,肝郁脾虚者,可加灸太冲穴和足三里穴,也有助于稳固带脉。

四、敲带脉

除了艾灸以外,敲带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法也较简单,躺在床上,轻捶自己左右的腰部,100次以上就可以。月经期间和孕期都不要捶。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经常推敲保养带脉,好处多多。

一是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减少赘肉的产生,尤其是对于腹部及腰部两侧赘肉的减肥更是有奇效。

二是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对于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三是可以让经络气血运行加快,有调经止带及疏肝行滞的作用,可消除诸经在此处的血淤积热,对于腰部冰凉而常常感觉酸疼、痛经以及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都有帮助。

除此之外,由于“带脉”上的三个穴位“带脉”(与经同名也叫“带脉”)、五枢、维道,又全都压在胆经上,所以敲击“带脉”又有同于敲打胆经,能够起到排除体内毒素的作用,经常敲打还可以祛除脸上的痘痘和痘印。

艾灸保健疗法:产后虚浮肥胖 艾灸帮你轻松瘦身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达到保健治病的效果。

为了保证宝宝的营养,新妈妈在怀孕和产后都会进食大量的营养。但是因为生产气血耗伤太过,新妈妈容易出现多虚多瘀,有脾虚基础进食大量营养,却又无力转化为气血,往往导致产后肥胖。

产后肥胖多见于胸膈以下,膝盖以上的中间型肥胖,主要以肚子上和腰臀部赘肉集中。多伴有易疲乏,气不足易喘息,或恶露久不能尽,健脾祛湿,益气消脂。

配穴

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双侧)

中脘、神阙、气海益气健脾,沟通脾肾。足三里健运脾胃,以助祛湿,或与丰隆穴交替灸治。

灸法

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或者丰隆)同时灸疗,丰隆祛痰效佳。一次个两柱十五次以疗程。

取穴

中脘穴:在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中点,肚脐上四寸。

神阙:在肚脐正中

气海在:肚脐正中下1.5寸

上中脘,中神阙,下气海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缘

丰隆:外踝上八寸,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胫骨外缘外两寸。

(作者:吴伟基)

微信订阅号:昂生大药房(asdyf_com)

为何女人先胖腿,男人先胖腹?这样灸能瘦下来

都说人在变胖的过程中,

男人总是先有个大肚腩,

女人则是大腿越来越粗,

好像还真是,

这是为什么?

这个答案与身体如何储存脂肪有关

女生脂肪主要聚集地

手臂、肚脐周围、臀部、大腿

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除了孕妇,挺着大肚子的多是男人,调查显示,中国40~50岁的男性平均腰围已达82.6厘米,而拥有大象腿的,却多是女人。

有不少女士长着一张小巧的脸,腰也细细的,单看上半身,可能会觉得体重不过百。但当眼睛扫到腿时,就是120多斤的既视感了。

腿粗,是女人们不能言说的痛,尤其是夏天,清爽的短裤短裙不敢穿。

为何女人先胖腿,男人先胖肚?

1、西医说:

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这与身体激素有关,科学研究发现,雌激素会刺激机体脂肪向臀腿聚集;

而雄激素则会刺激机体脂肪向腹部聚集,所以,当男性增加脂肪时,身体系统会默认脂肪的储存位置就是腹部,女人脂肪增加时,会自动储存到大腿和臀部。

另外,在一些激素水平失调的女性中,比如绝经的女性,因为雌性激素的下降,脂肪会转向腹部聚集,导致腰变粗。这也是女人一到中年,腰就开始变粗了的原因。

2、 中医说:

男性没有激素之说,大腹便便这个锅,脾虚痰湿必须得背上。男性爱食厚重肥腻,极易损害脾胃,且在代谢方面比女性差,所以脾虚更严重。且男性爱饮酒,酒易生痰积热成痰湿。脾一虚,大量浊腻物质在中焦堆积,就成了大腹便便的“孕肚”。

好多人有体会,年轻时腿还是比较修长的,中年后, “大象腿”就出来了……其实就是寒湿在体内积聚太多。因为腿是一个储藏的器官。年轻时储藏的是血液。岁数大了,腿没有那么充足的血液储藏,就只能储藏寒湿废物了。

女性多寒湿体质,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在身体里易向下走,臀部又处人体躯干部最低位置,很容易出现寒湿停聚。另外,大腿主要是胆经积聚之地,女性多肝郁气滞,肝胆相照,易造成胆经瘀堵寒湿形成粗腿。

瘦腿:灸通胆经和脾经

1、灸胆经瘦大腿:

大腿外侧的经络,就是胆经经过的路线,大腿粗,说明这里堆积了不少寒气等代谢物。刺激胆经把寒气灸散,把血气灸足,大腿自然就瘦了。

从臀部的环跳开始,沿大腿外侧根部往下灸到膝盖。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四个穴位,最能行气活血、通络化瘀,每次敲10分钟左右。

2、灸脾经 瘦小腿: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会出现水湿停留,而出现四肢及面部浮肿的状况,而脾经的主要阵地小腿更是会发生水肿。

所以瘦小腿可着重灸小腿上的脾经穴位,顺着小腿上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穴这4个穴位艾灸。脾经在小腿内侧穴位很多,也很容易找。另外祛寒湿,可加灸神阙穴。

如果是推揉的话,从下往上推,找最痛的点把它推到不疼了,小腿自然能瘦下来。先推右腿脾经,再推左腿脾经。每侧10分钟。

3、预防水肿腿要注意:

— 尽量选择低糖和低盐的食品;

— 避免夜间睡前大量喝水;

— 每天适当活动腿脚,注意坐姿,告别二郎腿;

— 每晚睡前坚持做几分钟的抬高和放下腿部的运动。

所有病根都在腹部,胖哪不能胖腹

其实腿粗并不一定是坏事,一般来说,小腿粗的人,身体还是相对好的,大多食欲好,就是生肿瘤的话,生存几率也相对大一些,因为他有先天储备。肿瘤患者的小腿如果很细,像竹竿一样肌肉萎缩,中医认为就是大肉已脱,胃气不足,提示体质差,生存期不会很长。

所以咱可千万别追求“竹竿”腿,适当的祛寒湿就行啦

但是大腹便便就是个大隐患。腹部是人体5脏6腑的集装箱,如果腹部经络不通,温度过低,会影响脏腑机能,导致绝大多数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因为脂肪大量堆积,使人体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腹部脂肪过多,横膈上升,呼吸运动受限。脂肪过多使身体负担过重,关节慢性劳损,久而久之发生骨性关节病。

减肥先减腹,减腹在升温

腹部走的大多是阴经,而小腹又是阴经相交接的部位,属阴中之阴。阴性寒,那小腹就是重寒之地。小腹一旦寒起来,人体就会自动调集脂肪来御寒。艾灸升温除腹部脂肪是减肥首选。

瘦腹部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精油揉腹或推腹。

揉腹的手法是:一要轻揉,二要贴得紧,三不要用暴力,方向是顺时针。推腹最好从喉结一直推下来,因为两乳之间有一个容易郁结的地方“膻中穴”,每天推这个地方,你的乳腺病都会推好。

推腹后,用一个艾灸盒扣在肚脐上,然后点上艾条灸上30分钟,温润的艾草的阳气会进到你腹部。

另外,腹部带脉是减肥大穴,人体其他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惟有"带脉"横向环绕一圈,好像把纵向的经脉用一根绳子系住一样,带脉一旦堵塞,会造成身体多条经络都堵在腰腹处。所以刺激带脉是减肥必做项。

六大腿部穴位可以常灸

血海: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

足三里:增强脾胃的运化生血能力,脾胃差、体虚必灸!

三阴交:健脾益血,通调肝脾肾三经,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太溪:清热生气,滋阴益肾

涌泉:引血归源,引火下行,阴阳不调、体寒易上火,都可灸它!

太冲: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肝气瘀滞者必灸!

建议:如果您在头面部、腰腹部穴位灸量较大时,日常一定别忘了灸腿部的穴位,可在上述穴位中取一两个施灸。可先灸上面的穴位,再灸腿上的穴位,也可以同时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