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快更容易得心脏病!五个问题了解你的“心”
文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杨进刚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哈佛医学院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心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认为,静息状态下心脏跳动得越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研究称心脏跳动每分钟增加5次,心脏衰竭风险和死亡的风险会同步增加13%。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杨进刚副主任医师为你揭秘关于心脏健康5个小知识。
杨进刚解释,临床上的确发现,心跳快的人,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但很难说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非是因为心跳快导致了心血管病。二者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心跳快的人得心血管病的多,可能是某些内在的机制发挥作用,同时导致了心跳快和心血管病。
比如,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了心跳快,血压高,同时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因此,心跳快是一个指标,反映了身体的健康情况。比如,肥胖和经常不锻炼的人就心跳快,这些人容易出现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也就多。增加体育锻炼,心率就可能减慢,同时,心血管病的风险也降低了。
为什么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
杨进刚表示,心血管病现在已经成为“大众疾病”,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和癌症总体上都是年龄越大,发病的可能性越高。心血管病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需要时间。动脉粥样硬化的起病在儿童,发病在中老年。但是,以往人的寿命也就40岁左右,来不及发病就因结核、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去世了。现在人活的时间长了,自然心脑血管病发病就增加了。
其次,心脑血管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近几十年,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高脂、高糖和高盐的饮食增加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包括肥胖、吸烟、糖尿病、运动减少、睡眠减少和压力大等因素,也使心血管病增加。
再次,心血管病不能根治,是一种慢性病。但现代治疗手段比较多,可以很好地控制。
总体而言,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走向富裕社会的一个过程。美国也经历过这个过程,但现在发病率已经下降了,因为只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以及吸烟,心脑血管病就能下降。
为什么在我国农村得心脑血管病的人也在增加?
杨进刚说,中国以前是城市心脑血管发病高于农村。但农村后来者居上,现在已经高于城市。这是社会发展所导致的。
早年,农村吃不饱穿不暖,相应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就很低,感染性疾病多一些。城市吃的好一些,心脑血管病就相应多一些。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但健康观念和保健水平没有跟上。城市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都远超农村。很多偏远农村居民一辈子都没有量过血压,更别提吃药了。而城市医疗资源多、就诊渠道多、报销比例也高。
当然现在中国的医保进步很大,但还有很大的地区差别。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方法有,关键得“做”,这方面,农村比城市做得要差。
年纪轻轻就得高血压,是遗传的吗?
杨进刚指出,近些年,年纪轻轻得高血压的患者越来越多。
年轻人发现高血压,首先需要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如肾上腺肿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要及时、积极治疗那些一旦解除病因,高血压就能被治愈或者明显好转的疾病。
当然,九成以上的年轻高血压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就是没有确切病因的高血压。年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存在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吸烟、大量喝酒、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平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不爱运动、工作压力大、脾气大、饮食不健康等。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年轻高血压患者,主要考虑为原发性高血压。
很多人把年轻时得高血压归结于遗传,没错,遗传会导致高血压提早发生。但不要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血压一家人往往有同样的生活习惯:比如吃得过咸、不好运动、脾气大等。如果有高血压家族史,自己平时又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贪食、肥胖、运动不足、工作压力大等诱因下,很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所以,如果自己得了高血压,不要想当然地推卸责任,我的高血压是遗传造成的。我们应积极查找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并积极纠正,这对控制血压波动、减缓疾病进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有极大帮助的。
糖尿病人需要格外注意心血管的健康
杨进刚提醒,与非糖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倍—4倍。这是因为糖尿病本身引起的高血糖、血糖波动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代谢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发展速度及其危害都会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和控制体重等治疗措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个动作自测“心脏隐患”,达不到这个指标要警惕了
作为人体最累的器官之一,心脏一生中大约要跳25亿~30亿次。昼夜不停工作的它,其实十分脆弱。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
爬楼梯气喘、熬夜后心跳加速、疲惫时心慌……这些可能都是心脏衰老的信号。
你是否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用一个动作自测心脏隐患,并推荐几个实用运动帮心脏蓄力。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重竞技教研室运动训练专业讲师 鲍克
90秒开合跳自测心脏隐患
心脏状态好不好,通过一次运动或许就能检验出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建平推荐一个简单方法:原地开合跳90秒钟,跳完立即测试心率,1分钟之后再测一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刘兴鹏指出,如果两次对比下,心率下降得越多,说明心脏功能越好。但若两次心率之差<18,就要注意心脏健康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身已知有严重的心脏问题,或者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憋气、胸痛等严重不适,就要立即停止测试,并去医院检查。
除此之外,心脏的内在变化也会通过体表改变展现出来,可以尝试通过以下6条线索“摸”出心脏健康情况。
耳垂折痕
耳朵上的毛细血管丰富且敏感,一旦体内血液流通变慢,耳垂就会首先因缺血而有所表现。
因此,发现自己单侧或双侧耳垂上出现折痕,要警惕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早就医。
脖子变粗
一般情况下,男性颈围超过39厘米,女性超过35厘米,就说明脖子较粗。从临床经验看,脖子粗的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相对较高,这些因素与心脏病密切相关。
脉搏紊乱
平时通过摸脉搏,就能感受到心跳。脉搏跳动节律整齐、每分钟在60~100次是心脏健康的重要表现,跳得太快、太慢或杂乱无章都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信号。
测脉搏方法:取坐位、静下心来,伸出左臂或右臂,将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搭在伸开手臂的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数一下1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如果有节律不规整等问题,可到医院心内科做进一步检查。
腰粗体胖
胖不仅影响外形,还会让心脏受累,特别是腰部肥胖。当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时,就要尽早调整生活方式。
脚踝水肿
久站、久坐都可能出现脚部水肿问题,但如果排除以上因素,脚部出现不明原因水肿,且持续几天仍不见好转,用手一按一个坑、不容易恢复,就要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的可能。
脚趾冰凉
如果炎炎夏日或温暖的环境中仍有脚趾冰凉的表现,说明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了,根源多在心脏。
3种“原地运动”强心又燃脂
比起跑步、跳绳等传统的恒速有氧运动,以下3种“原地运动”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心率,还能达到脂效果。
开合跳
又叫“星星跳”,是经典的燃脂动作,几乎带动全身肌肉和关节。把它当作练前热身还能节约热身时间、提高心肺功能。
标准做法
站直,双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用力跳起,双脚向两侧张开,同时双臂张开,高举过头;
双脚跳回时,双手放回身体两侧,注意应脚尖先落地同时微屈膝盖。
建议每组30~60秒,休息1分钟后进行下一组,每天完成10组开合跳即可。
如果感觉标准开合跳的强度较大,建议可在保证组数的前提下,省去跳跃动作,换做双腿交替向外跨出、向内收回,同时双手张开,高举过头。
波比跳
这种跳跃运动结合了深蹲、伏地挺身、跳跃的一连串动作,可活动全身75%以上肌肉群,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心率,是最有效率的全身健身项目之一。
标准做法
下蹲,将双手撑在地面,与肩同宽;
双脚用力后跳,成手掌平板支撑姿势,完成一个俯卧撑后屈腿向前跳;
站直,完成一个向上纵跳。
建议每组10个,组间休息10秒,坚持10个循环;待强度适应后,再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次数及休息时间。
没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初学者或手臂力量较小的女生,可进行简易波比跳锻炼,即省去俯卧撑,从手掌平板支撑直接跳起即可。
登山跑
这是一项模拟登山动作的运动,锻炼腿部和腹部核心肌群。坚持练习这个动作不仅锻炼腿、腹部,还能提升肩膀的稳定性,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脂效率。
标准做法
平板支撑姿势下,利用腿部肌肉带动单腿膝盖往前收,靠近胸部,然后还原;换另一只脚重复动作。
建议20~30秒为一组,组间休息20秒,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加快速度,每天5组即可。
如果无法做标准登山跑,可适当减速,进行慢速登山跑;待体能、肺活量有所进步,手臂力量提高后,再逐渐提升强度。
心脏不好,运动时掌握两大原则
对于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剧烈运动不合适,静养似乎又无法起到锻炼心肺的作用。其实,要想科学地进行心脏康复运动,也有几个原则。
运动前步行试验
心脏病患者进行运动之前,一定要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
具体方式为:在一个标准化的室内通道里(长30米)行走,尽可能往返行走6分钟,结束后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和心脏功能的参数。
通过对心脏病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心脏运动康复治疗。
运动优先从下肢开始
体力较弱且处于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推荐以耐力性有氧运动为主,步行就是不错的选择。
出院后或体质较好的心脏病患者,除上述运动外,还可进行以下活动:
需要提醒的是,做上述下肢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80-年龄(岁)以内,60岁以上或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在170-年龄(岁)以内。
每次运动应持续30~60分钟,其中包括10~15分钟的热身活动,以及5~10分钟的慢走活动,真正的锻炼时间为20~30分钟,至少要达到15分钟,每周运动3~4次。
半个月到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上下肢配合运动,比如太极拳、保健操等。
来源:生命时报
控制高血压,你注意过心率吗?
慢性心率增快的危害有句通俗的话说,“心跳越快,寿命越短。”由此可见,心率的快慢对于人类生命指标的重要性。
心率是影响血流循环的重要因素,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同时,还会缩短每次心搏的舒张期,减少心肌的血供。这是因为,在心脏收缩的时候,心肌收缩,埋在其中的冠状动脉也会被挤压,流入的血流很少,在舒张期,心肌舒张,冠脉管腔一下子舒张开,负压会把血液吸引进来,所以心脏的血供主要在舒张期。
正常情况下,通过锻炼减慢心率,特别是运动时的心率,可以改善心功能。同时,心率也反映了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因此,静息心率在55~60次/分左右是最好的。
研究指出,心率加快可增加成年人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在男性中,心率≥90次/分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比75~89次/分时增加12%~32%;在女性中,心率≥90次/分者与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发病风险增加23%。
此外,心率是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心率达到84次/分以上时冠状动脉事件稳步增高;基础心率与其后5~10年的心梗发生率相关。
另外的研究显示,在同样的血压控制水平下,高血压患者的心率<65次/分与>84次/分相比,后者的冠心病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相应升高。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8﹪;当静息心率≥70次/分时,心衰住院风险增加两倍以上。心率>90次/分是心肌梗塞后1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高血压患者心率多少为好?
研究发现,10年前心率70次/分以下的人,如10年后增至85次/分,那么其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将翻一番;对10年前每分钟心跳速度在70~85次/分的人而言,10年后如心跳增速到每分钟85次以上,死亡概率也会提升85%。
如果心率降低,效果则相反:10年前每分钟心跳70~85次/分的人若10年后降至70次/分以下,患心脏病死亡的概率可降低40%。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心率在40~100次/分范围内时,血压随心率增快而线性升高;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心率每降低10次/分,患者死亡率下降15%~20%。
国外另一项研究显示:心率<65次/分的患者,总死亡率在30%;心率65~75次/分,总死亡率在35%;心率75~84次分,总死亡率在40%;心率>80次/分,总死亡率在60%。据此说明,心率越快,死亡风险也就越高。
因此建议,普通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应该<70次/分,心率过快或过慢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合并冠心病或心衰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应控制在50~65次/分。
高血压伴心率增快如何应对1.使用同时针对血压升高与心率增快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心肌重塑、减少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提高心室颤动阈值、预防猝死等特殊的作用,是高血压伴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独特价值药物。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年轻患者,在预防冠状动脉事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合并肥胖、代谢综合征及交感神经活性过度激活的患者,都属于其合适选择的药物。
因此,对于同时伴有心率增快的青壮年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比索洛尔、卡维地洛、阿罗洛尔为宜。
2.可以同时联合使用ACEI或者ARB类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单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还不能有效控制血压者,可以考虑同时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一方面发挥协同降压作用,另外可以发挥后者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以抵消前者潜在对代谢的不良影响。这类药物也不会加快心率,相反可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有助于减慢心率。
3.生活方式干预:纠正大吃大喝的饮食习惯,禁烟、限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不喝浓茶、咖啡等会引起心率增快的饮料。#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