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记者 赵黎浩)
来源: 工人日报
减重专家:肥胖影响到心理健康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不要祝我们世界肥胖日快乐,过这个节日不健康,一定要想办法跟这个节日不沾边!"3月4日,世界肥胖日,全国肥胖代谢外科都在举行大型义诊及健康科普行动。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院门诊大厅,肥胖代谢外科/减重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大型义诊及科普宣传,现场聚集的很多肥胖人群及糖尿病者纷纷表示道。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代谢外科学科带头人王存川教授介绍道,3.4世界肥胖日是由世界肥胖联盟于2015年倡导设立“世界肥胖日”,并于2020年宣布每年的3月4日为“世界肥胖日”,这个肥胖日并不是祝胖友节日快乐,是为了倡导全社会共同应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柳叶刀》杂志于2024年2月29日发表的全球分析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肥胖总人数已超过十亿(现在全世界共有70余亿人口),全球数据分析估计,2022年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是1990年的四倍。在成人中,女性的肥胖率翻了一倍多,男性几乎增加了两倍。2022年,共有1.59亿儿童和青少年以及8.79亿成人患有肥胖症。文中也分析了中国的肥胖数据,中国成人肥胖率,女性的肥胖率从1990年的2.0%增加到2022年的7.8%,男性从0.8%增加到8.9%!
王存川教授也特别提到龙年春节多次上热搜的话题就是减肥!只因一部电影《热辣滚烫》,女主角杜乐莹(贾玲饰演),一个颓靡又有些“社恐”的“肥宅女”,命运似乎已经可以一眼看到底。一宅就是10年! 经历了妹妹的软硬兼施和闺密、男友的双双背叛,乐莹离开了自己“宅”了十年的家,走向了茫茫人海。因为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拳击教练昊坤,在吴坤的影响下,她开启了“拳击”之路,瘦身之路!“因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数据庞大,在减肥的路上产生共鸣,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肥胖歧视问题。”
王存川表示,在暨大附一院减重中心每天都在重复听着类似的减肥故事,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胖哥,从18岁时的210斤,与人交往中感觉受到受歧视,而出现自卑一直宅家,一宅就是20余年,最后就医时已经38岁是400多斤,全身浮肿,检查发现心衰和脂肪肝肝硬化,病情严重到随时有生命危险;还有是一位母亲带着12岁200斤的女孩看诊,女孩头发凌乱,刘海几乎遮住了孩子的脸蛋,孩子全程低头不交流,根据家长反馈,肥胖导致孩子受到同学的歧视而导致休学在家,成了剧中的“肥宅女”。
“孩子小时候肥胖,常被认为孩子胖嘟嘟很可爱,长大了肥胖他会明显自卑,所以,控制体重从小做起,发现肥胖已经影响到心理健康,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否则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难。”王存川表示,希望肥胖人群向电影中的乐莹学习,自信、自爱走自我否定的泥潭,从“失败的自我阴影”走向“相信自我的成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为全新的自己,尽早告别肥胖,早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陈笑梅
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原标题: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黎浩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来源: 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