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猫课文(肥胖的猫简笔画)

文章目录:

错怪了你,后悔莫及:郑振铎散文《猫》阅读分享

通常我们写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会充满感情,文字生动活泼。

有一位作家,却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表达对这样东西的不喜欢。

有趣的是,他照样写得富有感情。

他是谁呢?

他就是作家郑振铎。

郑振铎是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福建长乐人。

说到福建长乐,你也许会想到冰心,对!就是原名谢婉莹的那个冰心。

郑振铎的这篇散文《猫》,其中一段文章,我读完后,颇有感慨。

先看这段原文: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

我 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大喜欢 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 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 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 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这段话真的把“不喜欢”三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句话,“冬天的早晨……”这只猫出现的时间,就让人觉得刺骨寒冷,心生凉意。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这一亮相,一出场,就让我们觉得这个猫的确不讨人喜欢。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你看,花白的毛色,又很瘦,就给人感觉这只猫似乎经历了被人抛弃的不幸。

“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这句话回答了为什么要把一只不不讨人喜欢的小猫给留下。

很显然,是产生了可怜它、怜悯它的心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恻隐之心。

中国人的恻隐之心,或者说怜悯之心,是非常广博的;有4个字可以证明,民胞物与。

是什么意思呢?

泛指人和一切事物,都作为自己的同类来对待他,都对他有一份爱怜之心。

“张妈把它给拾了进来,每天给他饭吃。”

从“拾”这个动作,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怜悯之意,而不是出于喜欢;

这就像捡了一个被人丢弃的可怜的孩子一样的。

“每天给她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那么喜欢游玩。好像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与前文相比,这里进一步表明我们的态度,直接说,我们不喜欢它。

我们常说,活泼开朗的人才会比较讨人喜欢。

动物也一样。

这只猫,不活泼,也不喜欢游玩,而且性格里面就天生带着一种忧郁。

这谁会喜欢呀?

接下来的一句话,可狠了!

怎么样把不喜爱表达出来呢?

“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这就好比,一个游戏迷也不喜欢这款游戏;

一个电影迷也不想看这部电影;

一个足球迷也不想看这场球赛。

这猫要是能动人的意思,估计得要当场气死吧!

真是把我们对这只猫的不喜爱已经写到极点。

三妹本来是非常爱猫的,可是她都不愿意去搭理它。

你就说,这只猫有多讨厌吧。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们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若有若无,这4个字,把这只猫在我们家没有存在感,写得淋漓尽致。

他它在与不在在我们家,我们根本没有感觉,我们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

当它是空气。

可怜!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写它有没有变化呢?

有啊。

可是它的变化,依然没有让我们觉得它有值得人喜爱的地方。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的时候……”

照理来讲,大家在一起,茶余饭后坐着闲聊,它总应该跟我们人有一些简单的交流,让我们感觉到作为一个动物的可爱。

可是,没有。

它只是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呢,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是也看不出三妹对这只猫,像之前的那只猫那样有兴趣。”

太悲哀了!

再添一笔: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你看,前面写它怎么怎么不讨人喜爱;这里呢,再加一笔,让我们觉得它不但不讨人喜爱,而且还会做出一些让我们觉得非常难堪的事情。

让自己的毛烧脱,变得很难看,简直就有点儿雪上加霜。

重点来了!

就在你觉得这只猫可以扔了的时候,大逆转来了!

郑振铎发现什么了?

错怪它了。

“隔了几天,张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换句话说,其实“我”对这只猫的成见由来已久的。

从它进我们家门,就已经对它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

导致后来我们家养的鸟丢失,把这个锅就甩给了这只猫。

对这只猫的情感态度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从不喜欢,到对它心存怨恨,再到最后,发现错怪它,后悔莫及。

内心酸楚的感觉,显得特别强烈。

前后形成足够大的情感反差。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写法,可以称它为先抑后扬。

对于我们写好一样事物,十分有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

放下成见,才能避免伤害;

懂得明辨,才能做到真爱。

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吗,看到这些插图你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各位宝宝们,你们一年一度的节日来了!局长虽然不能给各位宝宝送礼,但能带宝宝们回到童年哦!

还记得小时候读了一遍又一遍的课文吗?今天,局长就带你萌复习那些经典课文里有关童年的故事。听说,还能记得下面这些的都是学霸……

1

儿童的天性便是玩乐,鲁迅也不例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收于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作者童年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有趣的百草园和沉闷的三味书屋。在二者的对比中,小主人公自然是喜欢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在他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充满了童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科学证明,童年时代尝过的食物的确会影响人的味觉,童年家乡的美食也往往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味道。出生于江苏高邮的汪曾祺就对家乡的特产——咸鸭蛋念念不忘。普普通通的咸鸭蛋在汪曾祺的笔下似乎成为了人间难得的珍馐。无需多言,那一份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牵挂,尽在对咸鸭蛋的称赞之中。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3

《鸟的天堂》是一篇记叙作者与朋友们前往“鸟的天堂”游玩的散文。文风清新流畅,营造了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没有特别的故事,没有特别的寓意,只是简简单单的旅程,也可以如同冒险之途一般。这便是童年的世界吧。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巴金《鸟的天堂》

4

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眼光总是与大人们不同,有时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得妙趣横生。《冬阳·童年·骆驼队》为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作者由冬阳里的骆驼队来追忆童年的趣事,使人感受到了纯真的孩童之心,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5

童年既有自由自在的玩耍,也有不负光阴的苦读。明代诗文大家宋濂在幼时便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在这篇赠予同乡青年马君则的文章里,宋濂回忆了自己早年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韶光,潜心治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

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欢乐与奋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孩子们的童年有乐也有苦。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片小说《凡卡》则记叙了一段悲惨的童年故事。主人公凡卡是生活在沙皇时代的小学徒,在他的童年里,只有无尽的苦难与折磨。契诃夫以凡卡的视角,揭露了那个时代的残酷现实。

突然,凡卡对面飞来一辆马车,凡卡没注意,顿时倒在了血泊之中。“吁——”马车停了下来。原来是喝得醉醺醺的邮差驾着马车撞到了凡卡,邮差非但不下马车救凡卡,而是轻蔑地对凡卡说:“穷小子,撞死活该!写封信——不贴邮票,不写收信人地址,谁给你寄!”说完,便用手一撕,再一撕,再撕,再撕……手一扬,风一吹,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捡了一张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

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他可能在想,爷爷一定会来接他脱离苦海的……

——契诃夫《凡卡》

7

无独有偶,在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中,也有一个过着凄惨童年的人物——小萝卜头。在“小萝卜头”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了监狱,最终在监狱度过了短暂的八年人生。他是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1941年,我的爸爸妈妈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弟弟才八个月,也被带了进去,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

牢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个样,也是发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罗广斌、杨益言《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8

童年时代,长辈们的教诲有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中的父亲就借花生教育子女要做真正有用的人,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散文也间接表露了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落花生》

9

童年时期的伙伴无论能不能伴随我们一直前行,都会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一个叫“闰土”的玩伴让主人公记挂了许多年,即便人到中年,还是能够回忆起那个月光下充满活力的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鲁迅《少年闰土》

局长的这些选段是不是帮你回忆起了学生时代的故事呢?你还记得哪些课文,你的童年发生过哪些趣事,欢迎和局长分享!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综合语情局公众号

本期编辑:张进进、孙嘉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解读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烦恼也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成长过程中,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文学大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院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生词学习

窜(cuàn) 觅(mì) 拗(ǎo) 确凿(què záo) 轻捷(qīng jié)

云霄(yún xiāo) 倘若(tǎng ruò) 鉴赏(tǎng ruò) 啄食(zhuó shí)

和蔼(héǎi) 恭敬(gōng jìng) 质朴(zhì pǔ) 博学(bó xué)

渊博(yuān bó) 倜傥(tì 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jiǎ)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

三、重点词语解释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宿儒】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基本上同“如果”,用于书面。

【拥肿】也写作“臃肿”,过度肥胖,转动不灵。课文中形容何首乌的块根肥大粗壮。

【高枕而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

四、背景知识

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五、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通读第1—8段

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

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2、品读第1—6段

思考:(1)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2)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

景物:①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②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触觉上:“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④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特点: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①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5)第4—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默读第7、8段

(1)这两段写了发生在冬天的百草园的什么事情?雪地捕鸟。

(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

作者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然后写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接着写捕鸟的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最后借闰土父亲之口,点出“我”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4)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4、阅读第9段

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我”太顽皮,家人要将“我”送去书塾读书。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5、默读课文第10—23段

(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

(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6、概括内容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苦”: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六、主题归纳

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