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治:2022 APASL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PBC多见于中年女性,起病隐匿,通常无症状,也可出现疲乏、皮肤瘙痒等症状,或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无症状性升高。
2022年2月,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发布了PBC的诊治指南,本文对指南的推荐要点进行了汇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表1 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
2022 APASL临床实践指南:PBC的诊断和治疗
一、PBC的诊断
1. 以下3项符合2项即可诊断为PBC(Ⅰ,1):
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证据(主要基于ALP和GGT的升高),影像学检查排除肝外胆道梗阻;
抗线粒体抗体(AMA)或其他PBC特异性抗核抗体(ANA)阳性,包括抗sp100或抗gp210阳性;
存在主要累及小叶间胆管的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的组织学证据。
二、PBC的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
2. 吸烟、饮酒和肥胖可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应鼓励PBC患者戒烟、戒酒、保持理想体重。(Ⅲ,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线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
3. 推荐将口服UDCA(13-15 mg/kg/d)作为所有PBC患者的标准治疗。UDCA治疗应长期持续,并检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Ⅰ,1)
4. 推荐在UDCA治疗6个月(Ⅲ,1)或12个月后(Ⅱ,1),根据适当的标准评估所有PBC患者的生化应答。
UDCA应答不佳的二线治疗
5. 对于UDCA治疗后应答不佳的PBC患者(非肝硬化或肝硬化伴Child-Turcotte-Pugh分级A),推荐在UDCA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贝胆酸(OCA,从5 mg/d开始,如果耐受良好,6个月后增至10 mg/d),或在UDCA不耐受的患者中用作单药治疗。应与患者详细讨论OCA的潜在风险和不良事件,仔细评估并适当监测。(Ⅰ,1)
6. 对于UDCA单药治疗应答不佳的患者,推荐在UDCA基础上加用苯扎贝特(400 mg/d)或非诺贝特(200 mg/d)。应密切监测不良事件,尤其是伴有肝硬化的PBC患者。(Ⅰ,1)
7. 对于UDCA应答不佳的非肝硬化PBC患者,可加用布地奈德(6-9 mg/d)。(Ⅱ,2)
症状和并发症的管理
8. 推荐将考来烯胺(4-16 g/d)作为瘙痒的一线疗法。为避免干扰吸收,在服用考来烯胺前至少1h或服用后4-6h服用其他药物,包括UDCA。(Ⅱ,2)
9. 利福平(150-300 mg,每日2次)可作为瘙痒的二线疗法,并密切监测其副作用。(Ⅱ,2)
10. 推荐对所有PBC患者进行血清维生素D状态评估。(Ⅱ,2)
11. 推荐对所有PBC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评估,尤其是绝经后妇女。(Ⅲ,2)
12. 根据当地实践,患者应通过饮食摄入足够的钙(1000-1500 mg/d)和维生素D(1000 IU/d),或根据需要作为补充剂摄入。(Ⅲ,2)
13.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考虑使用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或伊班膦酸钠每月150 mg或其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应慎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应监测所有患者的副作用。(Ⅲ,2)
14. 在亚太地区,关于地舒单抗在PBC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疗效数据非常有限,因此本指南无法提出(或支持)明确的建议。(Ⅲ,2)
15. 目前尚无针对疲乏的特定药物疗法。推荐治疗贫血、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睡眠障碍和抑郁等共存疾病来控制疲乏。(Ⅲ,2)
16. 具有门静脉高压特征(即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筛查胃食管静脉曲张。(Ⅱ,2)
17. 对于男性、晚期疾病患者和UDCA无应答者,强烈推荐密切监测肝细胞癌(HCC)。(Ⅱ,2)
18. 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5、Mayo风险评分>7.8或重度、顽固性瘙痒的患者,推荐考虑肝移植。(Ⅱ,1)
19. 移植后UDCA治疗在改善肝功能检查、预防PBC复发方面安全有效。(Ⅱ,1)
三、特殊情况
图片来源:摄图网
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
20. 如果符合以下3项标准中的2项,则PBC患者可诊断为PBC-AIH重叠综合征(Ⅲ,2):
肝组织学中度/重度界面性肝炎(强制性);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过5 x ULN;
IgG水平超过1.3 x ULN或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
21. 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伴/不伴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可用作UDCA的添加治疗,或与UDCA的从头联合治疗。(Ⅲ,2)
AMA阴性PBC
22. 推荐对其他原因不明的胆汁淤积性肝生化检查且AMA、抗gp210或抗sp100阴性的患者进行肝活检,以明确PBC的诊断。(Ⅲ,2)
仅AMA阳性
23. 仅AMA阳性不足以诊断为PBC。血清肝脏检查正常的AMA阳性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生化再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肝病。对特定患者(如IgM升高、AMA高滴度或ALP接近ULN)可考虑进行肝活检,以识别临床前PBC。(Ⅲ,2)
妊娠
24. 育龄期PBC患者可以妊娠。有肝硬化特征的患者应充分了解可能的母婴并发症。(Ⅲ,2)
25. 尽管关于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UDCA治疗的数据仍然有限,但在对这些特殊问题进行特别咨询后,可以考虑在这些患者中继续使用UDCA。(Ⅲ,2)
参考文献:
[1] You H, Ma X, Efe C, et al. AP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ance: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J]. Hepatol Int. 2022 Feb;16(1):1-23. doi: 10.1007/s12072-021-10276-6.
八旬老人胃大部分切除后再遇胆道梗阻 微创手术顺利疏通
红网时刻6月14日讯(通讯员 尹清华)近日,80岁的李爷爷,因胆总管结石引起了急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腹痛难忍,生命垂危,被家人急送长沙市第一医院救治。
由于患者高龄,身体状况差,合并基础疾病多,30多年前因“消化性溃疡并穿孔”接受了“剖腹探查 胃大部分切除手术”,腹腔内粘连严重,手术难度大。肝胆外科团队通过反复研究讨论及周密术前准备后,为李爷爷实施了“腹腔镜肠粘连松解 胆道探查取石”微创手术,顺利解决了胆道梗阻问题,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好,转危为安。
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尹清华介绍,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胆管炎、黄疸、腹膜炎,有生命危险; 诱发急性胰腺炎;长时间胆管堵塞,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长时间刺激可引起胆管癌变。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势?
1.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术后的痛苦程度远小于开腹手术。
2.腹腔镜手术对肥胖或同时患有糖尿病的病友而言,尤为合适,因为不用担心术后刀口的脂肪液化、长期不愈。
3.合并心肺脑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在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情况下,腹腔镜手术对全身影响较小,耐受较好。
4.对腹腔影响小,术后发生肠粘连的概率大大减小。
每一项医疗技术都有它的适应证,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对于有腹痛、黄疸、发热等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应及时手术治疗,千万不能采取“保守治疗”,否则可能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后果可能致命。
目前手术方式可以选择开腹胆道探查、腹腔镜胆道探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但对于既往有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史的患者,ERCP是手术禁忌症,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亦是相对禁忌症,却非绝对禁忌症,对于高水平的肝胆外科团队来说,是可以选择的最佳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最快、病人耐受性好的特点。
死亡率50%的重症胆管炎 百岁老人挺过来了
通常,高龄老人出现疾病重症,很多人倾向于保守治疗,理由是手术风险太高。不过最近,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救治了一例高龄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患者今年刚好100岁。
陈老太是诸暨人,上周三清晨,因为右上腹不间断疼痛并伴有高热,由当地医院转入杭师大附院消化内科。入院时,体型肥胖的她已是精神疲软,伴有巩膜黄染,上腹部压痛,血压波动等症状。
消化二科李之印主任在会诊时,怀疑陈老太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经过腹部CT检查,明确陈老太患有急性重症化脓性胆管炎伴胆囊结石,且救治刻不容缓。
考虑到陈老太常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李主任凭借多年临床经验与过硬技术,最终决定为陈老太采取PERCP(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
手术中,李主任顺利完成ERC、EST、胆道结石取石、切开引流等操作,大量乳白色脓液及褐色泥沙样结石当即排出。取出泥沙样结石,留置鼻胆管,整个手术过程仅仅历时10余分钟,十分顺利。术后,陈老太腹痛、高热、黄疸等症状很快缓解,心率、血压等也逐渐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且神志清醒,食欲渐恢复。
李主任说,急性重症胆管炎也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除了有右上腹痛、畏寒发热、黄疸,还伴有休克及精神异常症状。重症胆管炎的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达30%-50%,老年患者因肌体储备能力明显减弱,免疫力下降以及全身各器官退行性改变,因此,在休克条件下的手术方式选择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