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好(肥胖症有多可怕)

文章目录:

调理脾胃可以赶走“大肚腩”

生活中,肥胖的人常常因自己的“大肚腩”而烦恼,也经常会抱怨:“我别的地方都不胖,就是肚子大。”事实上,无论是全身肥胖还是腹型肥胖,本质上都属于身体代谢紊乱。甩掉“大肚腩”的方法,最常喊的口号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在此基础上,中医从脾胃功能的角度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多痰”“少气”易肥胖

中医认为,脂肪多是体内痰湿瘀滞聚积,肥胖反映了体内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即“多痰”和“少气”。气血足的人饮食通过脾胃,把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该排泄的湿浊糟粕排出去,不容易长胖;而脾胃虚弱的人吃进去的饮食没有被完全代谢,变成半成品——痰湿,加上气血不足,推动力不够强大,无力排出痰湿浊气,日积月累,堆积在腹部,就出现了“大肚腩”。此外,长期处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状态下,也会伤及脾气,导致脾失健运、痰湿而生、聚为膏脂,存储于腹中,最终发展为肥胖。

甩掉“大肚腩”,该如何调理脾胃呢?从中医用药角度来看,如祛痰利湿的苍术、泽泻、荷叶、苡仁等,活血化瘀祛脂的丹参、益母草、山楂、鸡血藤、川芎等,滋阴降脂的女贞子、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等,益气健脾的黄芪、人参、白术等,消食降脂的山楂、神曲、麦芽等,都具有健脾祛湿、通阳利水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改善生活习惯巧瘦身

肥胖问题不可小觑,这不仅仅是体重的增长,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日常生活中,建议从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理改善。

把好入口关: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法。若胖而不壮、松垮虚浮、食量不大,伴有疲倦乏力、肢体困重、腹胀便溏等,多选有燥湿健脾补肾功效的食物,如红豆薏米粥、荷叶粥等;若胖而壮实,食欲旺盛或有便秘、口干舌燥、怕热多汗等表现,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选择具有清热作用的凉性食物,如凉拌苦瓜等;若易急易怒,常感觉胸胁胀满,调理应以清肝泻火为原则,饮食宜选择入肝经、具有清热平肝功效的凉性食物,如芹菜羹、菊花茶、决明子茶、茵陈茶等。

燃烧卡路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提高身体的消化能力。通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周至少需要进行5天中等强度运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天坚持跑步30分钟、持续跳绳10分钟、每天打羽毛球30分钟等。体型偏胖的人群最好选择每天快走30分钟,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运动时长。

起居宜有常:顺时作息是人体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也是中医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在该休息的时间持续熬夜,等于打破身体的运转节奏,就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尤其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改掉熬夜的坏习惯,这样才能够维持脾胃运化的平衡,身体得到脾胃的濡养,才能维持机体功能的稳定。

文/杨晓娟(江西省中医院消化二科主治医师)

三甲医院+专业团队,实现胖友们的瘦身梦!这种好事儿就在……

各位胖友,您是否正在为自己臃肿的身材和健康状况而发愁?如果是,行动起来,来到仁济医院南院“肥胖专病门诊”吧。专业化综合医疗管理,肥胖症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助您科学减重、实现瘦身梦想。

仁济南院肥胖专病门诊信息

时间:

5月4号起

每周一下午 13:30~16:30

地点:

门诊二楼内科一诊区4号诊室

服务对象:

超重/肥胖/腹型肥胖人群

注:体重指数(BMI)= 体重/身高2(kg/m2)

肥胖症MDT团队介绍

肥胖会带来众多伴发疾病,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孕症、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哮喘/气道反应性疾病、骨关节炎、压力性尿失禁、胃食管返流性疾病、抑郁症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健康,降低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BMI和腰围虽然适用于评估超重和肥胖的严重程度,但单独这两项指标无法衡量超重/肥胖对身体的损害,所以对于超重/肥胖患者并发症的评估至关重要,其治疗核心一定是减重和并发症治疗并重的综合性医疗管理。

仁济医院南院肥胖症MDT团队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体化诊疗模式。内分泌科胡耀敏主任深耕于脂毒性领域近20年,在肥胖症的综合医疗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韩亭亭主治医师为内分泌科肥胖症亚专业的负责人。肥胖症MDT团队以内分泌科为核心,群英荟萃,汇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领域的权威专家范竹萍主任、精技于代谢性手术的普外科沈志勇主任、以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症的中医科丁忱欢主任,强调多学科协作,个体化、针对性地进行超重/肥胖患者的综合管理和长期随访,以实现精准医疗的团队愿景。

诊疗特色

★提供人体成分测量分析,全面记录基础数据。

★明确肥胖病因、评估全身代谢状况、系统筛查肥胖相关并发疾病。

★多学科协作,团队专家提供专业性指导和建议,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科学减重策略:包括营养运动指导、减重药物选择、并发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肥胖伴发疾病)、中医治疗(针灸埋线)、以及减重手术。

★提供睡眠监测;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评估。

★开展心理评估和教育,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

★以患者为中心,全程专业化个案管理和长期随访。

团队专家介绍

胡耀敏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闵行领军人才,仁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仁济南院内分泌科执行主任

诊疗专长:

肥胖症及代谢综合征的综合管理、各种内分泌疑难疾病的诊治

范竹萍

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四届常务委员,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

诊疗专长:

肝脏健康和疾病管理、消化系统疑难病症诊治

沈志勇

仁济医院南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诊疗专长:

腹腔镜外科微创手术治疗肥胖及2型糖尿病、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等

丁忱欢

仁济医院南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软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妇科协会委员,浦江优青

诊疗专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肿瘤术后调理等

韩亭亭

仁济医院南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仁济南院内分泌科肥胖症亚专业负责人

诊疗专长:

肥胖、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

脂肪分好坏?Nature子刊研究发现这种脂肪多的人心脏更健康

你知道吗,脂肪还分好坏。

什么是“好”脂肪?

人体脂肪分为两类——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细胞外观呈浅黄或白色,是身体脂肪的主要构成部分,负责储存多余的热量。

而棕色脂肪(BAT)恰恰相反,在适当的条件下(如低温),能够用来燃烧卡路里以产生热量,有时也被称为“好”脂肪。

棕色脂肪中有丰富的线粒体,是细胞氧化多种营养素产生能量的“引擎”,由于线粒体含有细胞色素,所以棕色脂肪外观呈深棕色。

线粒体3D概念图

棕色脂肪组织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特有的一种脂肪,在新生儿和冬眠的哺乳动物中含量很高。

婴儿时期,棕色脂肪会堆积在新生儿肩胛处,帮助维持体温。随着年龄增长,棕色脂肪会逐渐消失。最终,人体内只残存少量棕色脂肪细胞,通常多分布于颈部和肩膀上。棕色脂肪虽然只占成人体重的0.1%,最佳情況下却能燃烧每天基础代谢量的10~20%的热量。

尽管动物研究表明棕色脂肪与葡萄糖和脂质体内稳态的改善之间存在联系,但人们对棕色脂肪对人类的影响还知之甚少。

迄今为止最大的人类研究证实棕色脂肪对健康的益处

2021年1月4日,由美国洛克斐勒大学Tobias Becher等人在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Brown adipose tissue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metabolic health”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表示,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组织对心脏代谢健康有重要贡献,并表明棕色脂肪可能对人类具有治疗潜力。

18F-FDG PET/CT被认为是棕色脂肪组织筛查的金标准,而仅仅为了研究棕色脂肪而使受试者接受放射性检查显然不合适,因此很难对棕色脂肪进行大规模研究。所以研究人员另辟蹊径,从癌症筛查时所接受的PET-CT检查入手,为了防止与肿瘤混淆,放射科医生一般会定期记录下患者棕色脂肪组织。

为此研究人员与美国排名第一的癌症治疗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合作,获取了2009年6月至2018年3月间52,487名受试者的134,529例PET CT扫描信息,并结合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迄今为止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相关人类研究,研究测量了受试者身体六个部位(颈部、锁骨上、腋下、纵隔、脊柱旁和腹部)的棕色脂肪组织活性。

最后共在5070名患者中发现了棕色脂肪组织(占9.7%),棕色脂肪在女性中的比例高于男性(13.8% vs. 4.9%;p<0.0001),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结果表明棕色脂肪组织与较低的心脏代谢疾病发病率独立相关。在携带棕色脂肪的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发病率较没有棕色脂肪的人群明显更低。

此外,棕色脂肪还与葡萄糖,甘油三酸酯和HDL-C水平的显著改善有关(P值均 <0.0001),而低密度脂蛋白或总胆固醇的测量值没有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在在超重和肥胖者中更为明显。如在有棕色脂肪的肥胖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到无棕色脂肪肥胖人群的一半(7.5% vs 20.3%; p<0.0001)。

根据有无棕色脂肪和不同BMI范围对心脏代谢性疾病患病率进行分层

如何提高棕色脂肪的活性?

近年发表的一些研究显示,棕色脂肪主要在低温、交感神经刺激和运动的情况下,活性会有所增加。

气温降低时,棕色脂肪组织的活性会升高。有研究指出,连续六星期、每天2小时待在17摄氏度房间内,或是连续10天、每天留在15~16摄氏度的低温环境6小时,棕色细胞活性会显著增加。不过这些研究,都还只显示棕色组织活性和低温有关,尚无法阐明因果关系。

从食物来说,对交感神经有轻微刺激作用的化学物质,例如儿茶素和咖啡因,也可能提高棕色组织活性。

运动也是个好办法,运动时人体会分泌去甲基肾上腺素、鸢尾素等荷尔蒙,都能活化棕色脂肪细胞。

正如研究者在总结中所说的那样,随着全球肥胖危机的恶化,棕色脂肪组织作为潜在的治疗目标的出现极具吸引力。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提高我们对棕色脂肪组织在人类中的调节机制的理解,并积极开发安全的棕色脂肪组织活性调节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