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会肥胖吗(压力会长胖吗)

文章目录:

压力让人变胖!除了外部因素,这种激素异常也会让你吃得更多!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感到压力很大。

不管是因为工作,还是家庭,当你因为压力感到焦虑、压抑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正成为导致你肥胖的诱因。

压力本身并不会让人变胖,但很多人会因为压力出现非必要的、异常的饮食行为,专业上称之为安慰性进食。

应激导致安慰性进食

应激是人体的自然反应。家人的健康、工作压力、人际冲突、环境剧烈变化等原因都会让人产生应激反应。

适度的应激有利于战胜恐惧和提高动力,但长期、慢性的压力所导致的应激则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伤害。

这种压力会导致应激性激素,特别是皮质醇水平的上升。

皮质醇是糖皮质激素的一种,也被称为压力荷尔蒙。当这种激素的水平上升时,会给身体发出“需要补充储备能量”的信号,尤其会提高对碳水、脂肪等供能物质的需求,从而打破身体的能量需求和消耗之间的平衡。

在这方面,男女之间有所差异,女性的安慰性食物以甜食为主嗜好碳水;男性则更偏好肉类等脂肪类食物。

当这种信号出现后,会让人的食欲增加。胃口大开,热量摄入增加的同时,也促进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

如果判断安慰性进食

为缓解压力而产生的进食行为,因为不是身体所必需的,经常是在正常的进餐时间之外,额外摄入的能量,更容易储存成多余的脂肪。

如果你近期压力很大,又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形,就要警惕安慰性进食的发生了。

安慰性进食表现

1► 饥饿感来得很突然,一下子就很饿想要马上吃到食物。

2► 想吃得都是甜食,或是口味重的食物,如冰淇淋、奶油蛋糕、油炸食品、烤串、火锅等。

3►这种疯狂进食的饥饿感经常伴随着焦躁、孤独等负面情绪。

4►吃饱了也不想停下来,满足感持续时间很短,又会充满悔恨和罪恶感。

正确摆脱安慰性进食

当你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就需要警惕这种异常饮食行为的恶化了。

因为安慰性进食过后,压力的根源并未消失,依然会觉得焦虑,而且很快又进入到下一轮安慰性进食之中,循环往复,很容易造成体重的快速增加。

想要避免安慰性进食,从根本上解决压力的来源,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很多压力源是靠个人无法完全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健康、正向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情况,听音乐、写日记、运动、旅游,找人倾诉,严重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都能够比较有效地缓解压力,而不是通过吃来解决问题。

另外,通过一些方式调节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也对远离安慰性进食很有益处。

适量的运动,比如力量训练,除了能促进肌肉生长,还能调节皮质醇的释放,为体内脂肪燃烧创造更好的环境。

晚上按时睡觉也是调节皮质醇分泌的一个有效手段。熬夜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皮质醇,因为肾上腺控制着人的昼夜节奏。晚上该睡不睡,白天该起不起,皮质醇就会分泌不停。

饮食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高碳水包括豆粕,会引起胰岛素的升高,导致脂肪堆积,同时还会刺激皮质醇的升高。过量的咖啡因类食品,会促进脂肪代谢,但也会让皮质醇水平的迅速升高。

因此,拒绝咖啡因、酒精、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选择吃一些新鲜蔬果,和藜麦、小米等无麸质谷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恢复体内的激素平衡。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传说中的压力型肥胖,你有吗?想减肥,改善情绪是第一步!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李彬

很多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更容易超重或肥胖问题,通俗称“压力型肥胖”。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而压力型肥胖患者控制好情绪更有利控制体重,且可以防止复胖。

16岁高中男生李明(化名),最近两年学业压力大,进入高中后人际关系也变得紧张,逐渐出现了睡眠问题。平日他经常熬夜,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会控制不住点外卖吃夜宵,首选的往往都是高糖、油炸食品。他总觉得吃完后才能感觉到“满足和满足”,暴饮暴食不仅可以缓解自己当时的焦虑、抑郁情绪,到了白天烦躁不安、闷闷不乐的时候,奶茶、高糖咖啡还可以唤醒自己。

但这些“开心”的情绪持续时间并不久。没一会儿,又会情绪烦躁、低沉,他需要再次通过高糖、高热量饮食缓解自己的情绪,逐渐形成“不开心——吃——不开心——吃”的恶性循环。自然地,他身材也从翩翩有度,变得不敢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最后休学在家,不愿意出门。

来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刘义主任中医师的门诊就诊时,李明已经休学两个多月,厌学情绪非常明显。

医院供图

刘义分析,情绪与体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李明的父母没有肥胖病史,而且两年前情绪、睡眠正常时,不存在体重问题,之前在综合型医院也做了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水平等检查,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精神科药物等,可以排除继发性肥胖。最近两年压力较大,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所有焦虑、抑郁情绪是导致体重增加的关键,也称为“情绪饥饿型肥胖”。

随后,刘义医生为李明开出了治疗方案。在西药和物理治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服务中心两个特色治疗,一方面是通过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矫正患者体重不可恢复的负面认知,再通过饮食、运动、睡眠行为矫正,逐渐科学、规范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通过每两周复诊,李明的体重、情绪逐渐改善,建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医生通过中药调理体重问题,患者肝郁脾虚,肝郁表现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容易生气,脾虚表现为肥胖臃肿,神疲乏力,暴饮暴食后不能消化,大便偏溏,予中药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治疗后,情绪、体重均有明显改善。

通过系列的治疗,李明目前已回学校读书。

刘义表示,压力型肥胖,即“情绪饥饿型肥胖”,需要中西医结合整合治疗,但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是关键,该类患者通过药物、心理、行为治疗,焦虑、抑郁情绪控制后,饮食成瘾行为也可以得到好控制,经过科学、正规治疗,多数患者重新认知自己情绪问题,学会了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如呼吸吐纳、正念冥想等。另外,在体重管理方面,医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近期推出的特色治疗即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与中医药治疗(中药、针灸等),也可以为需要科学、正规减重的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超重者更易产生“压力肥”

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1月10日报道,新研究显示,抑郁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这种情况经常只发生在那些已经超重或肥胖的人身上。

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来说,抑郁症状与一个月后体重增加相关,但抑郁与体重增加之间不存在一般性的联系。

有关发现是由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流行病学部门的研究人员披露的。他们研究了2000多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这些英国成年人在新冠疫情期间的9个月里,每月都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心理健康——例如抑郁和焦虑,以及体重。

研究作者之一、MRC流行病学部门研究人员朱莉娅·米勒告诉《新闻周刊》的记者:“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抑郁症状评分每增加1分,他们一个月后的体重就会增加45克。”

“这可能看起来很小,但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的抑郁症状评分从5分上升到10分(相当于从‘轻度’抑郁症状上升到‘中度’),他的体重会平均增加225克。”

这种影响只出现在超重和肥胖的参与者中。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5到29.9之间即为超重,BMI超过30即为肥胖。

米勒说:“(超重)个体的抑郁症状评分每增加一个点,他们的体重平均增加52克,而对于那些肥胖的人来说,相应的体重增加幅度是71克。”

这表明,当超重或肥胖者感到抑郁时,他们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影响是参与者因抑郁而吃得更多造成的,还是抑郁推动的其他增重因素导致的。

米勒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没有考察饮食的作用。先前的证据显示,人们在情绪低落时期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而增加体重,包括饮食改变、运动减少、睡眠不足,或者因为负面情绪可能导致代谢变化,从而促进腹部脂肪沉积。根据我们的发现,我们无法判断因果关系是什么,但这些不同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是可能的。”

研究作者们希望,这些发现可以用来确保超重和肥胖人士在抑郁期间得到适当的照顾。

米勒说:“虽然体重增加相对较小,但即使是在短期内发生的微小体重变化,也可能导致长期较大的体重变化,对超重和肥胖人士来说尤其如此。BMI水平高的人发生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已经较大,所以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健康进一步恶化。”

米勒说:“监控和处理超重或肥胖人士的抑郁症状将有助于防止体重进一步增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益。”

(编译/朱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