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预防肥胖图片(幼儿肥胖的预防)

文章目录:

【首儿所蒲公英科普】预防儿童肥胖,行动起来!

马历楠

儿童营养研究中心 主管护师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如果我们吃太多好吃的食物,而又不太喜欢运动,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圆滚滚的,这就是肥胖啦。虽然看起来很可爱,但肥胖对我们的健康并不好哦。

肥胖可能会让我们的心跳加速,呼吸变得困难,还可能导致我们容易累,没有精神玩耍。而且,肥胖还可能让我们更容易生病,比如糖尿病和高血压。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肥胖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哦!第一,我们要吃得健康,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甜食。第二,我们要多多运动,比如跑步、跳绳、做游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消耗掉多余的能量。

所以,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持健康的身材,快乐的成长吧!记得,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哦!

文 | 马历楠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闻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就诊服务

首都儿科研究所融媒体矩阵

【热点】专家教你如何预防和应对儿童肥胖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可订阅哦!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始于2000年前后,200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合计为6.6%,2012年就增长到15.8%,这十年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美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最快时期,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我如何知道孩子肥胖了?

通过测量和评估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如同身高和体重生长一样,体型是否匀称也有百分位标准。也就是100个孩子从瘦到胖排队,百分位数越低的孩子越瘦,百分位越高的孩子越胖,位于第50百分位的孩子代表了平均水平。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之间肥胖的标准均有差异,您可以咨询医生来了解自己孩子的标准。

不同年龄的孩子评价方法不同。<2 岁的宝宝直接将体重与同性别同身长的儿童比较,第85-97百分位为超重,超过第97百分位为肥胖。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医生会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诊断儿童肥胖的标准,BMI=体重(kg)÷ 身高²(m)。将您孩子的BMI与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比较,第85-95百分位为超重,超过第95百分位为肥胖。

肥胖对我的孩子有哪些危害呢?

健康的体重非常重要,因为严重超重肥胖的儿童可出现:

  1. 肝脏问题:脂肪肝,转氨酶升高等肝损伤。


  2. 血糖升高:儿童肥胖可以引起2型糖尿病。


  3. 哮喘:这是一种可造成呼吸困难的肺部疾病。


  4. 高血压。


  5. 膝盖或背部疼痛等骨骼和关节问题。


  6. 睡眠呼吸暂停:这是一种可让人在睡眠中短时间停止呼吸的疾病。


  7. 心脏病发作和一些癌症等。


  8. 儿童期肥胖会持续到成年期,造成肝肾等损伤。

什么原因引起儿童肥胖?

01

吃的太多

随着享受着美食量和时间增加,贪吃宝宝们的身体也在一日一日辛勤的劳作,不断的把吃下去的蛋糕、烤串、奶茶、火锅等等变成脂肪储备起来。

02

运动减少

每天久坐不动看电视、玩手机游戏,包括写作业时间太长等的生活方式造成。

03

不健康饮食

含糖饮料、方便食品的份量、快餐服务、家人共餐机会的不断减少等都是不健康饮食。

04

遗传因素

例如部分儿童父母均肥胖,伴有这些儿童吃得又太多、吃不健康食物或未进行充分运动而超重或肥胖。

05

疾病引起的肥胖

约3%~5%的肥胖症儿童继发于各种内分泌代谢病和遗传综合征,他们不仅体脂分布特殊,且常伴有肢体或智能异常。

肥胖儿童需要做相关评估吗?

可能需要。医生会与您和您的的孩子交谈,并对孩子进行体格检查。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测,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容易增加体重的原因,及儿童超重时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

我如何帮助孩子控制体重?

为帮助孩子达到体重控制,您需要帮助孩子吃健康食物和增加活动。做出这些生活方式改变可能比较艰难,尤其是在开始时。您可树立下述目标以改善孩子的健康:

01

多吃水果或蔬菜

让孩子每天多吃水果或蔬菜。但果汁不可以。“1份”通常是一整个水果(如,1个苹果或1根香蕉)或者半杯蔬菜。如果孩子不喜欢蔬菜或水果,则慢慢开始。您自己也要吃这些食物以竖立良好的榜样,并让孩子坚持尝试。

02

限制观看屏幕的时间

限制孩子观看屏幕的时间。观看屏幕的时间包括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者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做家庭作业以外的事。专家推荐幼儿(2-5岁)每日观看屏幕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年龄更大的儿童也应限制观看屏幕的时间。过久地观看电视或使用电子设备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

03

每天至少1小时体力活动

让孩子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的体力活动,其中可包括做运动、跳舞或在户外玩耍。

04

不要给任何含糖饮料

不要给孩子任何含糖饮料。含糖饮料包括汽水、运动饮料和所有的果汁。建议儿童饮白开水,建立良好的口味习惯。

05

顺应喂养,不强迫进食

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而具体吃什么、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您需要耐心鼓励并充分尊重孩子发出的要求或拒绝进食的请求,发展其自我控制饥饱的能力。

您和孩子在一开始或许不能达到上述全部目标,这不要紧。开始时可选择1-2个目标进行尝试,之后您们可尝试达到上述所有目标。

我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帮助孩子减少体重吗?

是的,您可以:

01

避免把不健康食物带回家

如果您把不健康食物放在家,即使您告诉孩子不要去吃,他/她也可能不会遵守。不健康食物包括薯条、饼干、糕点和其他许多零食。

02

确保孩子睡眠充足

一些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儿童更可能体重增长过多。一般而言,3-5岁的儿童每天应睡10-13个小时(包括打盹)。年龄较大的儿童每晚应睡9-12个小时,青少年应睡8-10个小时。确立固定的每天就寝时间和唤醒时间(即使在不上学的日子)有助于促进孩子睡觉。每天进行安静的睡前常规也是一个好主意。尽量不要让孩子在临睡前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03

让整个家庭都参与进来

让家中每个人的饮食都更健康,并且都增加活动,包括体重正常者。尝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体力活动。这可以简单到去游乐场或散步。

04

告诉孩子目标是让他变得健康和强壮

告诉孩子您们的目标是让他变得健康和强壮。让孩子知道变得健康和强壮的方法是吃健康食物和活动。

05

寻求帮助

如果超重让您的孩子伤心、忧虑或在学校处境艰难,您应寻求帮助。向医生寻求帮助孩子的方法。

06

与孩子的医生合作

定期到医生做检查,这样他能跟踪孩子的BMI情况。如果您在达到上述目标方面遇到困难,应告知医护人员。他可帮助您开始行动或给您一些建议。他可能还会推荐您与营养师(食品专家)交流。营养师可帮助您选择健康食物和制定膳食计划。(文/陈晓波)

编辑:宣传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首都儿科研究所

服务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促进】六一儿童节:预防孩子超重和肥胖

目前在国内外,儿童超重和肥胖呈日益增加的流行趋势,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已达25.2%。

肥胖可能影响儿童多系统器官功能

1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肥胖儿童较正常体重儿童更易患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反复肺炎等。

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肥胖儿童更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石症。

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肥胖儿童更易患高血压、血脂异常。

4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肥胖儿童更易发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功能障碍如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女性高雄激素血症、代谢综合征。

5 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

肥胖男童发生性早熟的风险是正常体重男童的2.15倍,肥胖女童发生性早熟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童的9倍。肥胖儿童青春期启动提前,从而对青春期生长及身高产生负面影响。

6 增加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概率

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密度增长晚于身高和体重的发育,肥胖儿童的骨骼过于脆弱无法承担巨大的体重,大大增加肥胖儿童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概率。

儿童肥胖的防治

1 合理营养与膳食

(1)婴幼儿1岁后要多吃果蔬,吃饭时先吃蔬菜,喝汤后吃主食,饭后不要再吃甜食。

(2)避免过度喂养,提倡顺应喂养,注意观察婴幼儿饥饿和饱足的表现,鼓励但不强迫进食,注意食物的能量密度,不额外添加糖、盐及各种调味品。

(3)儿童在4-6岁时,其进食量会增加,消化能力也会增强,在此阶段应当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糖的食物为主,并且做到细嚼慢咽。

(4)采用合理的膳食结构,食物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产能恰当比例55%~65%、10%~15%和25%~30%。

(5)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家人围坐就餐是儿童学习自主进食的最佳方式,不追逐喂养,不强迫进食。

(6)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为幼儿过多准备食物,减少食物诱惑,避免食物奖励,减少外出就餐。

2 合理加强儿童体育运动

(1)尽量让孩子到室外多做些体力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加能量消耗,防止肥胖,而且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

(2)运动时间选在下午或晚上进行最好,因为在此时消耗的热量比上午多。建议儿童每天锻炼不少于2h。

(3)在家时教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4)不强调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以培养健康的习惯为主要目的。

(5)减少久坐时间,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少看电子屏幕,2岁以下儿童避免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

3 父母的榜样效果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饮食观念都会影响儿童的饮食习惯,父母要纠正不正确的教养观念,正确指导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饮食环境,让孩子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身心全面健康,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

文 | 周波

封面 | 贾旭

编辑 | 宣传中心

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闻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