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知晓率(肥胖症占比)

文章目录:

美年大健康联合新华社中经社共同发布“体检大数据糖尿病地图”

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提升和人口老龄化,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大幅攀升。全国糖尿病检出率是多少,其与肥胖的相关性有多大,在性别、地域、年龄、季节分布上有何特点?

8月28日,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美年大健康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健康中国·体检大数据糖尿病地图”(简称“地图”),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为学术支持单位。经分析全国447个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从2018年4月1日到2019年3月31日间1300余万例血糖资料完整的成人数据,全国体检人群糖尿病检出率为9.98%(比对全国人口分布校正后为8.63%),糖尿病与肥胖高度正相关,在分布上呈现“北高南低、男高女低、老高少低、冬高夏低”的特征。

中国糖尿病问题严峻检出率近一成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约有4.25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为8.8%。预计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将增至6.29亿。

中国是糖尿病的重灾区,糖尿病流行形势尤其严峻。2019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检出率从1980年的0.67%(以 OGTT 为诊断标准)增至2013年的10.9%(以空腹血糖、HbA1c 和 OGTT 为诊断依据)。

“地图”显示,单一的糖尿病检测方式会低估检出率。如果仅以空腹血糖和既往糖尿病病史为判断标准,平均检出率为5.48%,但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检出率为9.98%。从地域上看,糖尿病越流行的地区,检出率越容易被低估。

糖尿病分布“四高四低”特征显著

研究显示,糖尿病检出率在分布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别、年龄和季节差异。

在地域上呈现“北高南低”。总体看,高纬度地区糖尿病检出率偏高。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检出率位居全国前两位,均超过15%。

在地性别上呈现“男高女低”。男性检出率为12.29%,女性检出率为7.40%。在65岁前大多数年龄段,男性糖尿病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图:30-70岁体检人群糖尿病及血糖升高检出率

在年龄上呈现“老高少低”。糖尿病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70岁以后,男女糖尿病检出率均接近20%,血糖升高检出率更超过60%。

在季节上呈现“冬高夏低”。冬季糖尿病检出率高与冬季温度低、日照时间短、活动量少、食物摄入多等因素有关。此外,在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之后,空腹血糖出现较明显升高。

肥胖与糖尿病密不可分 疾病防治任重道远

国内外研究显示,超重、肥胖和糖尿病关系密切,超重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本次“地图”调研结果显示两者高度正相关。

“地图”显示,男性肥胖率较高,南北差异显著。体检人群肥胖检出率为13.58%,其中男性为17.63%,女性为9.44%。糖尿病检出率最高的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2%、20.16%,同样位居全国前两位。

同时,全国体检人群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预防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全国糖尿病知晓率(检出糖尿病患者中知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比例)为35.41%;全国糖尿病控制率(应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的人群所占的比例)为33.18%。发达地区控制率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教授认为,体检大数据糖尿病地图的推出在国内业界值得振奋和鼓舞。对于重要慢性病的全局研究及科研成果,可以为下一步研发提供新思路。例如,在糖尿病检出率北高南低的总趋势下,黑龙江省和相邻内蒙古自治区出现明显差异,其中各方面影响因素值得研究。

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指出,“数据 科技”是驱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体检大数据中的糖尿病人群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等指标,可以提升群防群治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糖尿病的效率。同时,从“地图”上能看到在预防和疾病控制领域的一些机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未来,美年将继续坚持推动以规模流量带来精准数据,以数据驱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守护好国民健康和生命科技创新。

据介绍,早在2016年,美年大健康就联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糖尿病领域的优秀企业共同发起“全民控糖登月计划”,旨在建立强大的糖尿病慢病防控体系,降低国家医疗支出。该计划为期十年,力争到2022年实现每年1亿人次糖尿病预防干预,为社会减少至少千亿元的疾病经济负担,实现高知晓率、高治疗率、高达标率的目标。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各界正在加大对糖尿病防治的投入力度,遏制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未来,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美年大健康将陆续推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肝功能异常等多类体检大数据慢性病地图,助力体检指数研发,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知晓率低、控制率差……慢病管理是全球难题

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 王临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唐文彬

本报记者 高 阳

近日,《柳叶刀·健康长寿》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的糖尿病患者中,90%未得到能让他们生活更健康、更长寿的综合管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我国近3亿慢病患者中,知晓率低、控制率差等问题,也让慢病管理的成效一直不太理想。

慢病管理是全球难题

上述研究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球68万名25~64岁参试者的数据发现,超过3.7万人患糖尿病,超过一半的人尚未被正式诊断,但存在血糖升高的关键生物标志物;55个中低收入国家中,九成糖尿病患者无法获得有效的糖尿病管理;确诊患者中,只有85%正在服用降血糖药物,57%服用降压药,服用控制胆固醇药物的只有9%,近74%接受过饮食指导,近66%接受过运动和控制体重指导;总体而言,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水平高、年龄较大或体重指数较高者更有可能接受糖尿病治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介绍,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而知晓率只有38%,治疗率占34.1%,控制率仅33%。高血压也是如此,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王临虹说,高血压的知晓率比十多年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率仅34.9%,控制率只有11%。现阶段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

“共病”更是加剧了慢病威胁。6月5日,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的一项对5万名65岁及以上中国人的研究发现,多发慢病与全因死亡率呈正相关。与没有慢病的参试者相比,具有1、2和3种慢病者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45%、72%和115%(死亡风险排序见图表)。此外,吸烟饮酒、体重过轻、运动不足的人死亡风险较高。

健康意识亟待加强

为什么要强调慢病的综合管理?王临虹举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具有多项指标异常,利用降低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的低成本药物,以及饮食、运动和体重方面的指导,可以降低健康风险。对并发症和合并症,如眼疾、慢性肾病、肢体血管病变、肥胖等进行综合管理,有利降低慢病及相关致残、致死风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唐文彬表示,现实生活中,慢病管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难点。

未能早诊早治。慢病管理最大的难关在于患者不配合。唐文彬举例,有一个28岁的患者放了冠脉支架,但其实之前每年体检都提示他“低密度脂蛋白”高出普通人3倍以上,“医生多次联系他治疗无果,直到他发生心梗。假如他尽早服用降脂药,结局会大不一样。”农村普遍做不到早发现,很多人认为没症状就是没事,结果一测量,血压高达170,有的甚至用保健品、偏方、食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生活方式糟糕。一项涉及近50万国人的调查发现,99%生活方式不健康。王临虹说,目前成年人超重肥胖比例已超过成年人总数的50%,6~17岁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1/5。此外,烟民多达3亿,油盐糖摄入量超标,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膳食营养不均衡,都让慢病风险越来越高。

治疗依从性差。唐文彬表示,目前虽然没有数据证实患者依从性如何,但从发病率来看,不容乐观。有的患者没症状就不服药,有的担心副作用,稍微好转就私自换药停药。部分患者认为,没症状还吃药“浪费钱”,事实恰恰相反。以高血压为例,社区规范化管理能为患者人均节约直接医疗费用约210元。“慢病需要长期用药、随访,但在现有诊疗条件下,患者失联失约率很高。”唐文彬表示,移动互联网在老年群体中普及度不高,不利于慢病健康管理追踪。医院专科化发展不利于多种慢病的综合管理,患者往往要跑很多科,开了一堆药,缺乏用药指导,不利于增强依从性。

社会环境有待改善。慢病管理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和卫生服务环境等。王临虹说,比如社区附近有无适宜健身的公园、体育场所,餐饮酒店、单位食堂及家庭烹调方式是否健康,全民健身氛围及社会健康教育情况,都会影响个体进行慢病控制的主动性。

忽视健康管理。唐文彬说,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科的工作内容存在诸多交叉和重复,健康管理的专业性没有体现出来。此外,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不合理,高等院校未开设相关二级学科,这类招生普遍集中在专职院校。

构建综合防护网

王临虹表示,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光靠“有病了治病”很难控制慢病发病趋势,要把预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否则“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多数慢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建议有肿瘤和慢病家族史、高危因素等人群,要定期体检;平时要保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每周运动3~5次,超重肥胖者要积极减肥,同时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慢病患者要遵医嘱服药,平时监测好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定期复查,积极和医生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增加慢病服务供给量。王临虹表示,慢病控制不理想,也反映出医疗机构相关服务不足,应该增加慢病服务供给量。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要增加人员、设备,定期评估慢病管理效果,认真履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做好慢病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医院应适当开设慢病管理门诊,特别是合理用药门诊,协调发展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科室。社区应定期开展患者教育活动和科普活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此外还要加强公共场所建设,比如设立健康小屋,对老年慢病患者开设社区健康食堂和药店,完善社区绿化,配齐健身设施。各单位可以建设营养食堂,推出方便慢病患者选择的套餐,还可以推广工间操,落实定期体检。

国家政策支持不可少。王临虹建议,慢病防控常态化需要政策支持,落实防控措施,综合管理一体化,考虑到慢病个体化需求,增加经费支持和相关建设。唐文彬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提供慢病管理服务的物价支持和平台支持,完善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慢病管理人才。此外,还应提高医疗可及性,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两会时间 | 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建议正式认定肥胖为独立慢性疾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3月3日,经济观察网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在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议案中提出,超重肥胖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须将其作为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问题来看待,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学界及居民个人等多方共同协作和努力,他建议将肥胖列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中国行动计划》。

唐岳表示,肥胖症可防可治,早期积极开展饮食和运动调节,规范化开展肥胖症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由此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解决超重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防控问题对减少疾病负担,有效落实“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实行“三高共管”,推进并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意义重大。

但是,在现阶段中国“三高共管”以及超重肥胖防控、诊治与管理还面临一些问题,唐岳介绍,肥胖在我国尚未作为独立慢性疾病进行重点防控、诊治与管理,患者疾病知晓率和治疗意愿匮乏;尽管超重肥胖有多个管理、营养、治疗等指南共识,但相互之间缺少系统性和协调性,导致临床执行度不足;超重肥胖生活方式干预缺乏公认方案;缺乏可用于肥胖治疗的药物等。

基于以上问题,唐岳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建议正式认定肥胖为独立慢性疾病,将其作为重点慢性疾病列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将开展“三高共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含14项内容,其中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了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他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慢性病防控、营养、运动、内分泌、外科、教育、心理等专家,制定我国肥胖中长期防控规划、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临床诊治及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等。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是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备将其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条件与必要性。建议将“三高共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范畴,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加强各项目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建议发挥全国爱卫办的主导作用,将超重肥胖防控及有效开展“三高共管”列入全国健康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并且围绕世界肥胖日(3月4日)和世界防治肥胖日(5月11日),召开超重肥胖防控大会,开展超重肥胖健康科普,提高公众超重肥胖疾病知晓率。同时,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与能力提升,如“三高”筛查设备、诊断技术和高质量药物供应,加强高危人群筛查与识别,加大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有效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提升管理的效率,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开展患者教育等。由于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城市,和更多投入,将“三高共管”纳入健康扶贫措施中,给予农村地区基层卫生需要特别关注,助力建设健康乡村。

第三,建议具备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设立超重肥胖症及“三高共管”专科门诊,作为慢性疾病的一种进行防治与管理,提升防控、诊治与管理能力,促进学科发展,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群健康需求。同时,鼓励支持肥胖药物的研发与注册,使广大患者能尽早使用上安全有效的药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