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从不是审美问题,一个“胖”字让全身受伤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减重门诊内分泌主任医师 袁振芳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治肥胖,拒绝负重前行”。世界肥胖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肥胖地图》显示,当前中国34.8%的人超重,即BMI(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大于等于24,小于28;14.1%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即BMI大于等于28。目前,我国肥胖总人数已达1.84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胖人最多的国家!
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或多或少有家人和朋友活在“负重”之下。今年刚28岁的果果称,上班3年,体重从55千克飙至68千克,本不觉得是大事,但身体的变化令她无比困扰:“突然有一天就睡觉打呼了,经常被憋醒,还口干舌燥、嗓子疼。”去年体检,她查出了轻度脂肪肝,一度下定决心减肥,但运动一小会儿就大喘气、咳嗽,半小时的中度有氧都很难坚持;饮食方面,一到饭点就“心慌”,情绪陷入低谷,什么事都干不了,“特别影响工作和生活。”30岁的娜娜是孕期长胖的,最大的感受是:“坐下时必须靠着点啥,一弯腰就肚子窝着难受,只有仰面瘫着才舒服。”本以为生育后体重会下降,可结果并不如愿:“孕前,工作日午间我都会在办公桌上趴着眯一会,但产后小半年重返工作岗位后,一趴下肚子上的肉就憋的难受。”
超重及肥胖,从来都不只是“审美命题”,更是“健康命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减重门诊内分泌主任医师袁振芳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肥胖会增加200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从上到下影响全身健康。可以说,没有一个胖人能一直完全健康的活着。
呼吸系统疾病。袁振芳介绍,肥胖者的脂肪若堆积在呼吸系统,就会导致咽壁肥厚、软腭肥大、咽腔狭小,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还有研究发现,肥胖会提高哮喘严重程度、影响药物控制的效率,严重的还会导致肺功能异常。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曾刊登一项研究显示,BMI值可以预测哮喘事件的发生率,即BMI越高,越可能发生哮喘。
心血管疾病。“肥胖者血液中的脂质较高,血液浓稠就会导致斑块、粥样硬化,降低血管弹性,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疾病。”袁振芳说,肥胖者体重较高,心脏负荷也比正常人大,增加心血管病风险。此前瑞典哥德堡大学此前针对138万余名育龄期(18~45岁)女性开展的一项研究称,与BMI在20~22.5之间的女性相比,超过35的重度肥胖女性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高了近5倍。
形成脂肪肝。肥胖者的脂肪在腹部堆积,大量多余脂肪无法通过肝脏代谢、转运出去,就会囤积起来,导致脂肪肝的形成。2018年的一项全球性研究称,普通人群中脂肪肝的比例约有25%;肥胖人群中这一比例可达60%~90%。
2型糖尿病。脂肪细胞会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具有胰岛素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过程失衡,从而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此前,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会刊《糖尿病学》发布的一项丹麦研究称,肥胖会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至少6倍。
肾功能异常。肥胖者大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能增加肾小球血浆流量及滤过率,导致肾小球肥大,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曾发表的一项纳入全国50多万30~79岁居民的研究显示,全身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肾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增加19%、27%。
生殖健康。男性方面,肥胖会导致雄激素下降、雌激素增多,导致成熟精子细胞的发育受阻滞和被吞噬,精子数量减少。有数据显示,临床上生育困难的男性中,肥胖患者约占1/5。女性方面,肥胖会阻碍胎盘发育,导致胎盘的血管密度和表面积下降,降低母亲与胎儿间的营养交换效率,还会影响其激素水平,导致胎盘功能异常。南非的一项研究发现,孕期肥胖会严重影响孕妇的胎盘结构和功能,增加母亲和婴儿的健康风险。此外,肥胖还会影响夫妻间性欲、诱发性功能障碍等问题,间接影响生育。
损伤肢体关节。肥胖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比常人负重更多,所以关节磨损问题严重,更易发骨关节炎。一项今年3月的研究数据显示,肥胖患者骨关节炎的发生率高达12%至43%。
增加癌症发生率。肥胖者往往饮食不均衡,消化系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体力活动较少会导致脂肪堆积,而脂肪堆积就会使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降低免疫功能,诱导癌症发生和发展。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健康中心,联合对17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400万人的调查研究发现,肥胖导致了3.9%(约54.43万)的癌症。
袁振芳说,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来看,“一胖生百病”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她呼吁,超重或肥胖者应积极做好以下3点。
1.进行肥胖诊断和风险评估。
减重前可先去医院看一次医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若有相关疾病,需先做好疾病的治疗和调理;若状况良好,可向医生了解适合自己的最佳减重方式,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内科药物及外科手术治疗等。
2.“管住嘴”:注意热量和营养
要想减肥,先得了解怎么科学地吃。这里推荐2种饮食方法:高蛋白膳食模式,即把饮食中的蛋白质供给比例增加到20%以上,多吃瘦肉、蛋、禽、鱼等;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即在保证膳食平衡的情况下,减少每种营养物质的摄入。普通肥胖者一般建议选用高蛋白膳食模式,有肾病的患者可采用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上述2种模式可间歇性混合使用。
3.“迈开腿”:兼顾高效和安全
肥胖者制订运动计划前,要先做基础疾病情况、体脂分布、肌力、运动耐力、柔韧性的评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对普通超重及肥胖者,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相结合最好,一周至少做4~5次,最好每天训练。每次训练可先用15分钟到20分钟做无氧,如卷腹、仰卧举腿等,消耗掉体内多余的糖;后做半小时到40分钟的有氧,如快走、骑车、游泳等,进一步消耗体内脂肪。此外,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中注意安全、运动后做舒缓整理。▲
1200万重度肥胖人群,渴望过上“普通”人生
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
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之前200多斤的时候,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把自己关在卧室打游戏,一直处在封闭的个人世界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年。”
35岁的转转是一名小学老师,自记事起,减肥是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事。为了让自己瘦下来,每天早上五点父母会叫醒她去跑步,这一度导致了她的膝盖严重磨损。可即便这样,肥胖还是伴随了整个成长时期。
成年以后,不再被父母约束,转转体重突破两百斤。为了减肥,她尝试过各种流行方法。“最狠的一次,将近4个月没吃一粒米饭,瘦了六七十斤后,一旦这根弦绷不住的时候,立刻严重反弹。”转转说几乎每次减肥都是如此,反反复复,最终以失败告终。
“减肥”总被不少爱美人士挂嘴边,“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瘦成一道闪电”……相比打造一副更符合大众流行审美的“完美身材”,对于很多像转转一样的肥胖人群, 减肥并非为了追求某种潮流或时尚,而只为回归一种正常人生。
根据《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成人超重或肥胖已超过50%,重度肥胖症患者超过1200万,中国的肥胖问题日渐凸显。肥胖症与超过200种慢性病发生相关,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大众普遍的关注停留在审美层面,但肥胖带来的潜在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如何提高社会对肥胖危害的广泛认知,解决“肥胖危机”,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被低估的肥胖危机
24岁那年,转转体重达到巅峰240斤。不只是体重秤上的数字难以启齿,一系列生活困扰也随之而来。
“不管是精神状态还是个人形象气质,都处于非常差的状态。”转转说。
除了面对心理压力,很多肥胖患者还伴随着隐性健康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要用枕头把后背垫高才能入睡,如果只是平躺着,就总是觉得憋气,感觉呼吸不畅。”转转后来从医生口中得知,这种现象是许多肥胖症患者都要面对的,因为太胖了,脂肪堆积过多,呼吸道会变得非常狭窄。
事实上,不少人开始正视肥胖问题,也是因为身体亮起了红灯。26岁那年,君义投注大部分精力到减肥当中,身高158cm,体重140斤的她,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己血糖严重超标。但在此之前,身体没有发现任何不适或异样。唯独结婚两年来迟迟没有成功备孕,这让她怀疑与肥胖引起的血糖超标有很大关系。
回顾日常生活习惯,君义觉得自己平时并不嗜好甜食,血糖高可能源于家族性遗传,但长辈们也多只是在四十多岁才被确诊为糖尿病。
根据上述《白皮书》,肥胖症的危害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并与增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重度肥胖症患者的相关合并症风险、以及致残和致死风险更将呈数倍至数十倍增加。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医生主任医师朱利勇教授提到,在日常接诊的肥胖人群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合并有2型糖尿病。
“老百姓认为肥胖只是营养好了,不是一种疾病,但肥胖几乎是很多疾病的‘万恶之源’,我们现在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血脂高,血压高等,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跟肥胖等有密切关系。”朱利勇教授说。
误区与希望并存
在传统认知中,减肥更重要的是守好“管住嘴,迈开腿”这条铁律。君义一开始的减肥也遵循如此,为了瘦下来,不惜花上万报健身房的私教课,日常饮食严格限制碳水摄入。 “平时吃不上什么东西,加上运动量又大,每次运动完之后,都感觉超越了身体的极限。”君义说,那段时间情绪几近崩溃,很压抑,减重效果也并不理想。
在尝试很多减肥方法都无果后,君义走进医院的减重门诊。据2021年未来营养组织对全国492家医院的问卷调查显示,调查中的全国332家三甲医院中,已有238家开设了减重专科门诊,占比71.7%。其中,涌向减重门诊的,不少是为了体重发愁或者焦虑的女性,许多三甲医院的医学减重门诊甚至一号难求。
朱利勇教授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减重手术在2019年一年突破200台后,一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已经超过400台。据朱利勇教授观察,来咨询减重手术的患者以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约在30岁左右。这类患者,过来会主动要求办住院手续,并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减重手术进行过咨询和了解。另一类人,则是在家长陪同下一起过来,患者往往是在读大学生,或者刚刚步入社会,问的最多的就是有什么并发症,担心减重手术对未来的影响。
对于走进减重门诊的患者,医生则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因人而异提供治疗方案。由于肥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减重门诊往往背靠多学科的支持,比如,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心身医学科等等。
但在临床上,患者的情况往往更复杂的多,需要医生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对减重方案做出更为谨慎的评估和判断。朱利勇教授举例,很多人肥胖但并不发病,没有伴随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通常也不建议做手术;有些人如果BMI数值不是很高,但已经出现肥胖合并高血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说明已经进入肥胖失代偿期,这类患者则建议手术干预治疗。
“就减重药物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药物能够实现。”朱利勇教授也强调,如果只是单纯肥胖,在并发症出现之前,患者可以进入早期防控。等到出现肥胖带来的各类疾病后,治疗难度就会更大,医疗支出成本也会有所增加。朱利勇教授认为,需要整体上从早期营养、饮食干预,到药物治疗,再到最后手术治疗等阶段,建立一个综合体系预防肥胖症。
结合转转和君义过往减重的经历、并发症情况和BMI指标,她们接受医生的建议后,分别于2019年、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减重手术,术后一年她们的体重均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君义的血糖指标也在此后恢复正常水平,并成功备孕,迎来了自己的宝宝。
“减重前和减重后,简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转转表示。
君义接受减重手术后
防控肥胖,刻不容缓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2.5万人接受减重手术,到2022 年接受减重手术人群达到3万人,人数逐年上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张鹏教授提到,北京友谊医院早从2009年就开始开展减重代谢手术,目前手术量居于全国领先的水平,在本专业医疗质量、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系统建设。
不过并非所有肥胖人群都适合手术。“如果BMI处于24〜28 之间,即达到超重水平,这类人群建议积极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包括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通常可以达到正常水平;如果BMI在28~32.5之间,就属于轻度肥胖症,需要接受医学减重治疗,如药物减重并辅佐以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迅速回归接近正常水平;而如果BMI超过32.5,这种情况下,通常多余体重超过了至少20公斤,无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减重都很难使体重回归正常水平,此时则应积极考虑减重手术治疗。”张鹏教授说。
从手术远期安全性方面而言,张鹏教授提及,减重手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展,目前已很成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障,且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科学方法之一。“然而,手术只是一个外力,相当于给了一次瘦下来的机会,且可帮患者更易于建立起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张鹏教授指出,即便做完减重手术,也并非一劳永逸。不同的人减重效果可能不一样,之后是否会反弹以及反弹程度,和自身长期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有很大关系。
“体重正常并不意味着体脂率和肌肉量正常,也不意味着随着年龄增加体重会长期正常。”张鹏教授说,“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也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做好自身体重管理,除了不暴饮暴食、尽量减少烟酒零食饮料和垃圾食品、坚持正常的昼夜作息外,每天还要动一动,按照我们国家推荐的国民运动指南,建议每人一周有至少150分钟的运动时间,具体是每周至少5次运动,每次至少半个小时。运动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可以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譬如说尽量乘坐公交通勤或者共享单车通勤、少坐一站地铁多走一站路、每次走路时候尽量快一些等,就可以较容易地达到效果。”
近年来,随着减重手术量逐年增加,不科学、不规范“减肥”社会乱象频发。推动减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需要多方发力。去年2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起,涵盖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等国内六大权威学术组织的“减重代谢外科规范化建设与质量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规范,为通过考核符合标准的医院予以受证,从行业层面加强肥胖代谢外科的质量控制,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肥胖标准以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直面肥胖带来的疾病问题,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全社会对肥胖疾病的关注与认知。
作者:誉瑾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这种体型患结直肠癌风险更高……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020年有超过190万例发病病例和近100万人死亡。有证据表明,超重或肥胖的人(BMI≥25 kg/m²)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更高。
腰围、臀围、腰臀比代表了身体脂肪分布的替代标记,并与BMI类似,显示出与结直肠癌的风险相关,但没有提供对结直肠癌病因或风险辨别的额外见解。联合考虑这些人体测量特征可以提供关于体型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的信息,并进一步了解肥胖亚型如何与结直肠癌风险差异相关。
日前,一个大型国际医学研究小组评估了数万人的体型和遗传倾向,以了解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发现,普通肥胖者和高个子“苹果”型身材的人,比其他体型的人更容易患上结直肠癌。研究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
编辑:李楠(实习)
资料: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