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菌群(肥胖菌群移植大约多少钱一次)

文章目录:

肥胖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有关专家坦言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通讯员蒲欣、杨玲9月2日报道: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上海浦南医院发起承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上海第四届浦南内分泌代谢病论坛暨基层医生培训班”日前召开。来自上海及浦东新区有关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和医务人员近2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培训班。

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30余名专家分别对内分泌领域热点话题“食物成瘾症”、“肠道微生态营养治疗”及“糖尿病治疗新方法与新进展”、“高尿酸血症专家共识”、“脂肪肝病门诊建立”、“低钠血症诊断思路”等话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与深入的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高蛋白饮食的摄入,肥胖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根源,更是滋生代谢性疾病的温床。

如何控制肥胖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次论坛邹大进教授就食物成瘾症与肥胖、糖尿病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李宁教授则提出了肠道微生态营养治疗的方法。高鑫教授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如何建立脂肪肝病门诊。

上海浦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连勇教授指出,近年来代谢性疾病(“四高”)患病率越来越高,不少专家认为肥胖与代谢性疾病有直接关系。但目前对肥胖的病因及如何来控制肥胖,还没有明确认识和更好的治疗手段。研究发现食物成瘾症是导致肥胖的一个假说,这次我们学习班有幸邀请到国内著名肥胖领域专家邹大进教授,给我们阐述食物成瘾症的理论,有效控制食物成瘾也是预防治疗肥胖措施之一。当然,我们平常说“管住嘴、迈开腿”,就是要求控制饮食量,增加运动、消耗脂肪。但是有很多患者效果也不理想。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研究也发现人体肠道菌群的紊乱也与肥胖有关系,而且还和很多疾病如肿瘤、炎症、免疫功能异常、便秘等疾病有关。这次学习班也有幸邀请到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专家李宁教授,提出目前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改变肠道微生态治疗肥胖、便秘、肿瘤,提高免疫力等。

本次论坛的召开,使上海及浦东新区内分泌系统的医务人员对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新进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提供了一个提高业务水平、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中国居民两人就有1人胖!菌群移植或成减肥新方法

肥胖已经成为流行病

当“速效”“不用挨饿不用运动”“躺瘦”“不反弹”等的减肥字眼充斥着手机APP时,就知道大家是多么期望能多快好省得甩掉身上的赘肉。然而减肥却没有捷径,只有科学方法。

5月11日为世界防治肥胖日,记者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获悉,今年珠江医院将开展粪菌移植技术,期望这种新的减肥方法能够给BMI≥30的肥胖患者带来新选择。

近些年来,我国肥胖人群严重超标,根据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而且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我国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

到底什么标准为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孙嘉告诉记者,有三个指标可以衡量是否体重超标,其一,身体体质指数BMI(正常值为18.5-23.9);其二,理想体重:体重(kg)=身高(cm)-105。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10%-19%为超重。其三,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性肥胖的标志。在我国腹部肥胖的情况尤其普遍。

一旦体重超标,各种代谢性疾病也如影随形。“年轻女性肥胖,容易罹患多囊卵巢综合症,这个疾病重要的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引起不孕、月经紊乱、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甚至还会诱发糖尿病。”孙嘉教授指出,“因为肥胖可以累垮胰岛!”由著名的内分泌专家杨文英教授牵头的在我国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肥胖的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0倍,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4倍。可见,人体肥胖时会明显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

另外,临床还发现,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孙嘉教授认为,肥胖会导致肝脏合成尿酸增加,引起高尿酸血症,体重超标的男性大多尿酸也会超标。所以说,肥胖不仅仅毁掉的是身材,更是人体的健康。

减肥方法五花八门

市面上,减肥的方法千千万,减肥饼干、代餐、酵素……孙嘉教授认为,这些方法大多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节食”而来。以代餐为例,谷物/蔬果代餐粉通常含较高的膳食纤维,容易产生饱腹感,但是这绝对不能完全替代主食,一旦停了代餐,回归正常饮食,体重就会反弹。

管住嘴、迈开腿,这是减重的不二法则。然而很多人就干脆少吃,甚至不吃主食,一开始还挺凑效,但是不能持久,因为摄入主食太少,时间久了会损伤大脑,人会变得迟钝,因为大脑消耗的主要就是糖原,其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吃的粥粉饭面。而且一些女性急于减肥,用力过猛,摄入热量过少,以至于月经紊乱,甚至闭经。

“人体的体重不仅仅是由脂肪控制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水分在控制,比如一位体重50公斤的女性,体内水分约占57%,即有57斤是水分。”孙嘉教授说,“水分在人体内短时间波动很大,节食或不吃晚餐,带来的体重下降,大部分是水分的流失!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体脂率反而越来越高,而且肌肉是由蛋白质和大部分的水分构成的,水分的流失也会伴随肌肉量的流失,脂肪却未减少。”

因此,孙嘉教授指出,“减肥的时候,主食不能少,各个营养元素的配比应该合理,比如减肥的时候,我们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比例从55%下调为45%,不断经过调整来达到合适的比例。如果盲目不吃主食,热量缺口过大,很容易丢失肌肉,而脂肪却原封不动。所以科学减肥,应该去到医院的内分泌科,由专家根据BMI、活动量以及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减重处方。”

菌群移植或成减肥新方法

据了解,在珠江医院的临床药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帮助下,很多肥胖患者成功减重。“一般而言,男性一个月减5公斤,女性3-4公斤是合理的。”孙嘉教授说,“减重后,一些代谢性疾病随之也会消失。临床研究发现,如果3个月内减少15公斤,86%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病情是可逆的,即不用药物就可以降低血糖。”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将把菌群移植技术应用到BMI≥30的肥胖人群用于减重。其实,从2013年开始,细胞代谢领域顶级刊物《Cell Metabolism》中就不断报道粪菌移植治疗肥胖,研究人员鉴定出了一种叫梭菌的肠道细菌,这种肠道微生物组中的有益细菌,可以防止小鼠发胖,而且同样能控制人的体重。

孙嘉教授介绍,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对于减重的有效率达到100%,经过4-8次的粪菌移植后,可以达到菌群定植,从而达到体重的稳定。这有望成为超级肥胖患者另一个有效的新方法。

孙嘉教授还指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有着不同的基因、不同的肠道菌群、不同的活动强度、不同的代谢能力、不同的健康状况以及不同的目标。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我们的膳食方案和营养配比,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减重、安全减脂。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伍晓丹 韩羽柔

图/视觉中国

不同菌群影响肥胖逆转水平 你的肠道菌群还好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对同样的食物会有非常不同的反应,体现在餐后血糖、疾病干预和治疗效果等方面。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个体间的肠道菌群不同。

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和林旭研究组,揭示了肠道菌群在指导精准营养干预改善代谢综合征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营养与食品研究》。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以腹型肥胖为核心特征,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也是其重要的病理表现。代谢综合征是发生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高危风险因素,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当的生活方式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在前期研究中,林旭研究组针对代谢综合征及其高风险人群进行了连续12周的饮食干预研究,利用花生替代等能量的精制谷物制品,可以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代谢综合征的逆转率。“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我们通过对花生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样本分析,发现肠道菌群个体化差异很大。”论文第一作者王烁告诉记者。

鉴于人群对花生干预响应程度的差异,研究人员根据每个代谢相关指标的前后改善情况,以及代谢综合征风险的逆转情况,将花生干预组人群分为应答者与非应答者。研究人员应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利用干预前样本的菌群测序数据特征,建立了针对每个指标和代谢综合征整体风险逆转情况的响应预测模型。

“在我们检测的9项临床指标中,有6项指标的预测模型取得了一定的预测效果,特别是在舒张压和体重的干预效果预测上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另外,代谢综合征整体风险逆转情况也可通过预测模型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王烁说,不同的肠道菌群,影响了代谢综合征整体风险的逆转水平。

此次研究表明了肠道菌群在精准营养干预改善代谢和治疗疾病策略中的关键地位,为后续以肠道菌群为功能性食物或药物的靶点研究,或为开展更大规模精准营养干预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记者 黄海华)

来源: 解放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