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猫头鹰太胖导致无法飞行,动物保护者帮助它节食减肥
近日,英格兰市民发现一只可怜的猫头鹰无助地躺在沟里,以为它受伤了,因此通知了英格兰东部的萨福克猫头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猎鹰首领鲁弗斯·萨姆金(Rufus Samkin)最初也认为这只猫头鹰受伤了,他的团队将这只猫头鹰带了回去。然而并没有发现伤口,这让专家们以为这只雌性猫头鹰只是因为太湿而无法飞行。但是在干燥毛发和彻底检查之后,他们才注意到真正的问题。
肥胖的猫头鹰,可可爱爱
根据救援人员称这只“相当胖”的猫头鹰重245克,并得出结论说它“非常肥胖”,因此无法起飞。这只猫头鹰甚至无法到飞到鸟舍的栖息处,这是依赖飞行的动物的最低飞行高度啊。这只鸟的重量比一只健康的大型雌性猫头鹰重约三分之一,这种额外的重量使她无法飞行。哈哈哈,这胖胖的样子,太可爱了吧!
专家们开始探索它最初是怎么变得这么胖的,因为野生鸟类达到这种状态是相当不寻常的,保护区决定将它保留几个星期并对进行监控。最后,救援人员评估说这只是“自然肥胖”的一个例子。2019年12月异常温暖,这意味着这种鸟周围有许多动物可以享用。由于不典型的气候,猫头鹰是在“满是田鼠和田鼠”的田野里被发现的。萨姆金解释说:“这里的气候非常温和,猎物每四年就会增加一次”。因为突然有了太多的食物,所以它暴饮暴食,变得非常肥胖。
称重的猫头鹰,一脸不情愿呢
保护区因此对猫头鹰进行了“严格的节食”,这样它就可以恢复到自然的体重。它甚至加入了一个运动团,被鼓励绕着康复中心飞行。幸运的是,这只猫头鹰只用了两个半星期就减掉了20到30克。该组织的社交媒体页面解释说,整件事非常特别,因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鸟类都在挨饿。这只鸟在减肥以后会被送飞到英国农村。
希望这只猫头鹰不会再遇到另一种野外老鼠自助餐,以免它再次回到胖子减肥营地!
世界上最“肥”的鸟,幼鸟被抓来炼油点灯,它吃素怎么长那么胖?
自然界中有一种鸟,被称为行走的“食用油”,它浑身上下都是脂肪,据说用它熬出来的油清透无味,存放很久都不会变质,印第安土著日常做饭或者点油灯,用的都是它的油。
这种鸟的学名叫油鸱(chī),它究竟是什么鸟?怎么长出这一身的油?
行走的“食用油”,油鸱
若是有幸走进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址,你可能会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炼油方式。
印第安人抓起一只只脱掉毛的鸟扔进带有些清油的大锅之中,使用漏勺反复地在锅里搅拌,让每一只鸟都能够均匀地受热。他们可不是在制作什么炸鸟美食,而是正在用鸟练油!
鸟儿在油锅之中仿佛烹炸,锅内的油脂竟然越来越多,炼制出了一锅清澈透亮的鸟油。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之中,鸟每天都在天空之中翱翔,可谓是“身轻如燕”,身上都是健硕的肌肉,鲜少会看见附着大量油脂的鸟类。
若是成为一只大胖鸟,鸟儿早就飞不起来了,鸟又怎么可能用来炼油呢?
印第安人用来炼油的鸟可非同寻常,它们被当地人称之为行走的“食用油”,是印第安人食用油的主要来源。这个鸟的名字,叫做油鸱。
油鸱的名字得益于它们那一身膘壮的油脂,属于夜鹰目,与我们俗称的猫头鹰有些许瓜葛,属于南美洲的夜行鸟。
油鸱嘴巴是黄色,拥有着一个又尖又带有钩的喙,长着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
浑身呈现出暗红褐色,翅膀上还能看到白色点斑与黑色横斑,体型较大,但是口裂却很小,脚也极小,尾巴呈现扇形,十分好看,长相与夜莺极为类似。
最具特点的便是那一双长长的翅膀,还有那喧闹的叫声。每次的叫声又急促叫得又快,一秒钟能够叫250多次,伴随着凄厉的叫声(7000赫兹以上),让人闻之毛骨悚然,给人一种不祥之感。
它们这叫声刻有独特的妙用,油鸱靠着这尖锐、凄厉又快速的叫声,能够在黑暗之中定位。
它们依靠着回声还能够确定食物、同伴以及障碍物的位置,可谓是带有雷达的鸟。即便在岩洞之中也能准确地辨别方位,这独特的技能跟蝙蝠可有的一拼。
在南美洲的地盘,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以及秘鲁的沿海山地之中,都生活着油鸱。从玻利维亚到委内瑞拉的安第斯山麓,巴拿马以及特立尼达都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到了繁殖的季节,他们会在岩洞岩壁凹陷处开始打造自己的巢穴。口里可以吐出黏液,能够将半消化的果肉粘合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壁巢。
雌鸟在产下2-4颗蛋后就会开始孵化,幼鸟孵化出来之后将会由鸟爸爸、鸟妈妈共同喂养120天的时间,可谓是鸟类之中“啃老”最久的幼鸟之一。幼鸟被喂养地肥肥胖胖的,体重能够达到成年鸟的70%或100%才会开始独立生活。
正是如此,幼鸟身上的油脂含量是最旺盛时期,毕竟它们整天吃吃吃,也没有运动,体内的油脂含量可比勤快的成年鸟高多了。印第安人发现了这一点后,每次到了油鸱繁殖的季节,就会开始举行他们独特的仪式。
印第安人会在油鸱的洞口架起大锅,拾起柴火将大锅烧的通红,然后将抓捕的幼鸟放在锅中炼油。
用油鸱幼鸟炼出来的油,不仅清澈透亮没有异味,还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坏,既可以用来电灯照明,还可以用来烹饪美食。
还没换毛的幼鸟
对于印第安人而言,油鸱的繁殖季节是他们的丰收日,对此他们也格外的注重仪式感,感恩天赐的食物。
可是,这对于油鸱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还没能长大成鸟,就变成了炼油的工具,更成为了人类食物的来源。若是它们会说话,早就骂人了:就你们清高,拿我们当做炼油工具!
油鸱为何那么肥,难道它们不飞吗?
众所周知,鸟类为了能够飞行已经练出了一身的“腱子肉”,体内的脂肪含量极少。若是太肥,鸟儿根本很难在天空中飞行起来,只能变成“走地鸡”了。
那么,油鸱的身上为何有如此多脂肪?莫非它们都不需要飞行?
油鸱身上的油脂之所以如此多,跟它们的食性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夜鹰目中唯一吃果实的鸟,其他的夜鹰种类的鸟儿,大多都食用蚊子、蛾等昆虫,很少纯吃果实。
每次黑夜降临,油鸱就开始活跃起来,成群结队的降落在棕榈树上,开始大快朵颐地食用油棕果。
要知道油棕向来被人们誉成为“世界油王”,从形状上看来跟椰子有些许类似,因此也有人叫做“油椰子”。
而油棕结出来的果子叫做油棕果,主要是鲜嫩的果肉跟棕仁组成。果肉之中的含油量高达45-50%,而核仁之中的含油量更是高达48-55%。
一棵油棕树,一年可以产出30-40千克的油脂,一亩更是可以产油100-200千克!
除了油棕果之外,油鸱还十分喜欢吃牛油果和橄榄。牛油果,正如其名含油量也极为丰富,100g牛油果中含有23.5g左右的脂肪;而橄榄果的含油量也高达25%。
油鸱常年食用含油量如此高的果实,吃下去之后这些油脂囤积在体内,也就含有了大量油脂,也成为了鸟类之中的“油王”。
棕榈树上的油鸱
可能有人会好奇,长得这么胖它们是不是只能够在陆地上行走,根本胖的飞不起来了?
其实不然,虽然油鸱长得肥肥胖胖却是飞行的一把好手。它们的身长大约30多公分,在鸟类之中算不上大个头,但是它们的翅膀展开之后却能接近1米。依靠着这长长的翅膀跟扇子一般的尾巴,能够轻轻松松地让肥胖的身体在空中翱翔。
不得不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油鸱也算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独特生物了。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希望印第安人能够找到更好的炼油方式,放它们一条生路,千万别整灭绝了!
鸟胖了会怎样?油鸱因吃的太胖,结果被印第安人当作“油包”炼油
油鸱,一种外表并不出众的鸟类,却有着引人注目的肥胖体型,这使它在众多鸟类中显得颇为奇特。南美洲的丛林,广袤而神秘,这里是油鸱的家园。在这片丛林中,油鸱展开着它与众不同的生命之旅
油鸱是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但其食物选择却相当特殊。樟科(如牛油果)、棕榈科(如油棕果)和橄榄科的果实是它的主要食物来源。
这些果实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果肉富含脂肪,而这恰恰是人类理想的炼油原料。其中,油棕果更是被誉为“世界油王”。
油鸱长期以这些高脂肪的果实为食,这导致其皮下逐渐积累起了一层厚厚的脂肪。想象一下,在茂密的丛林中,油鸱穿梭其中,用它那尖锐的喙啄开果实的外皮,尽情地享受着其中丰富的脂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饮食习惯使得油鸱的身体逐渐变得肥硕起来。
除了肥胖的特征,油鸱还拥有一项独特的本领——声波绝招。作为一种夜行鸟,油鸱的外形与猫头鹰有些相似,但它却具备了类似蝙蝠的能力。
在漆黑的夜晚,油鸱发出的声音具有“回声定位”的功能,这使得它能够准确地探测到食物和障碍物的位置,从而在黑暗的环境中自如地活动。
当夜幕降临,南美洲的丛林被黑暗笼罩。油鸱开始了它的夜间活动。
它发出的声波在丛林中回荡,声波触及物体后反射回来,油鸱便能根据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精准地判断出周围环境的情况。它可以轻松地找到隐藏在树叶下的果实,也能巧妙地避开树枝和其他障碍物。
这种神奇的能力,让油鸱在黑暗中如鱼得水。然而,油鸱的声波不仅是其寻找食物和导航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手段。在平常情况下,油鸱的声音频率在7000Hz以下。
但当遇到危险时,它会发出刺耳的尖叫,频率超过7000Hz。要知道,人类的耳朵能够接收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之间。
当多只油鸱在近距离同时尖叫时,那尖锐的声音足以对人类的听力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可能导致人失聪。
在寂静的夜晚,一旦油鸱察觉到危险的临近,它们会齐声发出尖锐的叫声。那声音划破夜空,仿佛是一种警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据说,印第安人中就曾有人因为油鸱的叫声而失聪,这足以证明油鸱声波的威力
尽管油鸱拥有独特的生存技能,但它的生存状况曾经一度令人担忧。在过去,由于油鸱体内富含大量油脂,这引起了印第安人的注意。
印第安人发现,油鸱的雏鸟不仅不会飞,容易捕捉,而且在某个阶段体积比成鸟大1.5倍,油脂储量更为丰富。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油鸱被印第安人捕捉,用于炼油。
油鸱炼出的油无色无味,且长时间存放不易变质,这使得它深受印第安人的喜爱。这种油被广泛用于食用和点灯,成为了印第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过度的捕杀导致油鸱的数量急剧减少,油鸱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油鸱的认识逐渐加深,意识到了保护这种珍稀鸟类的重要性。如今,人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对油鸱进行保护。
专门的保护区被设立起来,禁止对油鸱的捕杀和利用,油鸱也不再被用于炼油。在这些保护区内,油鸱得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南美洲的丛林中,油鸱继续着它的生活。它们在树林间穿梭,寻找着那些富含脂肪的果实,发出独特的声波。
希望在未来,油鸱能够逐渐恢复其种群数量,继续在这片神秘的丛林中生存下去,成为南美洲丛林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