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素最全解释--番茄
作物健康高产,我们从补充营养开始,通常我们给作物补充营养的方式就是施肥,复合肥,尿素,钾肥等,这几类大肥,但光施用这几类大肥,就就相当于人吃饭一样,但光吃饭够吗?
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除了氮、磷、钾外,还需要其他营养元素综合补充,实际上我们作物需要的元素按需求量多少进行了划分,如下:
大量元素: 碳、氢、氧、氮、磷、钾
中量元素:钙、镁、硫
微量元素:硼、锌、铁、钼、锰、铜、氯
只有作物所需要的元素都得到补充了,作物才能健康生长。那么如果,我们只注重对作物需求量需求量最大的氮、磷、钾补充,而缺少对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作物会怎么样呢?
大致部分会呈现如下缺素症状
总结完善下缺素发生位点:
顶端叶:易缺钙、硼
中上部叶:易缺铜、铁、锰、锌、硫
老叶:易缺氮、磷、钾、镁、钼
然而,缺少量中微量元素,它并不引起黄叶,但是即使如此,他对产量也会产生严重影响,以辣椒举例。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到“最小养分定律”
假设作物的产量就是上图中桶里的水,那么对作物影响产量不是它平时需要的大量元素氮、磷、钾,而是它最缺的钙,最终它最缺乏的短板,造成了它产量的流失,即使在补充在多的氮、磷、钾也无济于事。以下图的两位女士为例,做到”均衡营养”,除了吃足主食(氮磷钾)以外,补充好蛋白质、维生素(中微量元素),才能做到像下图中,左边那位女士这样健康,匀称,美丽,而不是向右边那位女士这样肥胖而不健康(过度补充氮磷钾)。
那么如果番茄缺少中微量元素会有什么症状呢?我们通过番茄的缺素图谱来一窥究竟。
番茄中微量元素缺素图谱
钙
提高果皮致密度,增加蜡质层厚度,从而改善果实表光,防止果实变绵衰老,被称为“表光元素”,耐储藏。同时提高果实硬度,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延长果实货架寿命及储藏期。缺钙时,初期幼叶边缘为浅绿色,叶背呈紫色,后期叶尖和叶缘枯萎,植株瘦弱,生长点附近的幼叶边缘发黄皱缩,部分枯死,同时会引起脐腐病。由于钙的移动性差,主要在老叶积累,所以叶片上出现缺钙症状时表现在新叶部分上。
据测定,每产1000千克番茄,需吸收氮(N)2.4千克,磷(P2O5)1.7千克,钾(K2O) 4.8千克,钙(CaO) 2.2千克,镁(MgO) 0.6千克。除了氮、磷、钾以外,番茄对钙的需要也非常的高,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对钙的补充。
缺素规律:土壤中钙不足,施用氮肥过多,施用钾肥过多,设施的高温高湿环境加速了蔬菜对钙的吸收,土壤钙素缺乏,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所致。
缺钙症状:
缺钙引起的脐腐病
镁
镁具有合成叶绿素并促进光合的作用。由于镁在韧皮部中的移动性较强,缺镁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当植物缺镁时,下部老叶边缘失绿,后向中部扩展,黄化由基部向上发展,形成黄化斑叶,严重的叶缘上卷,叶脉间出现坏死斑点,叶片干枯,最后全株变黄.
缺素规律:一般系土壤中含镁量低,有时土壤中不缺镁,但由于施钾过多或在酸性及含钙较多的碱性土壤中影响了番茄对镁的吸收,有时植株对镁需要量大,当根系不能满足其需要时也会造成缺镁。生产上冬春大棚或反季节栽培时,气温偏低,尤其是土温低时,不仅影响了番茄植株对磷酸的正常吸收,而且还会波及到根对镁的吸收,引致缺镁症状的发生。此外,有机肥不足或偏施氮肥,尤其是单纯施用化肥的棚室,易诱发此病。
缺镁症状:
硼
-细胞壁的形成组件,糖的新陈代谢和转运,开花和坐果率(花粉萌发 花粉管伸长)
缺硼,叶片失绿或变枯红色,茎生长点发暗、变黑,顶端枝叶卷曲、变黄而死亡,植株丛生,叶片易脱落。茎中空或开裂,易落花落果。果实表皮木栓化,表面出现黑斑块,果实易变形,且容易裂果。
缺素规律:雨量丰富地区的河床地、石砾地、砂质土或红壤土,因长期淋洗作用使土壤中硼含量极低,番茄容易缺硼。在酸性的砂壤土上,一次施用过量的石灰肥料,易发生缺硼症状。pH值高的石灰质土壤,硼易被固定,有效性低,容易发生缺硼症状。土壤干燥,硼在土壤中的移动和作物的吸收均受阻,易发生缺硼症。土壤有机肥施用量少,导致土壤pH高的田块也易缺硼。施用过多的钾肥、氮肥,会影响番茄对硼的吸收,易发生缺硼症。
缺硼症状:
缺硼造成的果实变形,裂果
铁
铁在植物体中的移动性较差,缺铁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呈现均匀黄化,病健部交界不明显,顶部叶片黄化严重。缺铁时不表现为斑点状黄化或叶缘黄化,否则就可能是其他生理病害。
病因:碱性土壤容易缺铁,磷肥施用过量也容易使叶片黄化,出现缺铁症状。在土壤干燥或过湿及地温低时,根系活力弱,对铁的吸收能力减弱也会导致植株缺铁。
缺铁初期
缺铁中期
缺铁后期
缺铁症状
铜
影响糖类和氮的代谢。木质素和黑色素形成酶的激活剂
缺铜植株节问变短,生有丛生枝,叶片卷曲,植株呈萎蔫状。叶片一般呈深绿色或蓝绿色,叶片小,叶缘向内向上卷曲,像萎蔫的样子,叶片先端轻微失绿,变褐坏死。症状多发生在上位叶片(幼叶)。
缺素规律: 土壤中的铜很难移动,黏土和有机质对铜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在黏重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上,很容易发生缺铜现象。
锌
锌在植物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蛋白质合成,例如含锌的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的原料,缺锌会导致生长素的减少,影响茎叶生长。碳酸酐酶存在于叶绿素中,催化CO2和水生成碳酸根和氢气,此酶和锌量是平衡关系,可见,锌与光合强度有密切关系。锌还关系到叶绿素的合成和稳定,缺锌时中部叶片黄化。锌可改善糖的代谢,关系到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
缺锌中部叶开始褪色,与健康叶比较,叶脉清晰可见;随着叶脉间逐渐褪色,叶缘从黄化到变成褐色;因叶缘枯死,叶片向外侧稍微卷曲;生长点附近的节间缩短;缺锌多出现在中、下部叶,上部叶一般不发生黄化;
缺锌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淋溶强烈的砂土全锌含量很低,有效锌含量更低,施用石灰时极易诱发缺锌现象。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和冲积土有时含锌量也很低。碱性土壤中锌的有效性低,一些有机质土如腐叶土、泥炭土,锌会与有机质结合成为不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形态。光照过强,吸收磷过多,土壤pH值高,或低温、土壤干旱,土壤内的锌元素释放缓慢,番茄植株会因得不到充足的锌供应而缺锌。再者,磷的施用可抑制植株对锌的吸收。
上部叶片变小,呈丛生状,俗称“小叶症”,
中、下部叶缘从黄化(到褐色)
备注:缺锌症与缺钾症类似,叶片黄化。缺钾是叶缘先呈黄化,渐渐向内发展;而缺锌,全叶黄化,渐渐向叶缘发展。二者的区别是黄化的先后顺序不同
锰
缺锰,中部叶片或老叶叶肉黄化,呈斑块状,后幼叶失绿,叶片上出现网状纹,最后茎叶全部变黄。不孕蕾,不开花,
钼
番茄缺钼, 植株生长势差,总体颜色偏黄。症状首先出现在植株幼嫩叶片上。幼叶褪绿,叶缘和叶脉间的叶肉呈现黄色斑块,部分黄斑干枯,呈褐色,不规则形,病健部分界不明显。有时叶缘向内部卷曲,叶尖萎缩。植株往往开花而不结果。
发病规律: 钼可以提高叶绿素的稳定性,并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所以缺钼叶片有时会表现出黄绿花斑。土壤中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缺钼,土壤中铝的可供给性与土壤的酸度有密切关系,在土壤条件偏酸时,土壤中的有效铝的可供给性就会下降,从而导致缺钼。此外,如果土壤中缺磷、缺硫,或者铁、锰的含量过高时也会阻碍植株对铝的吸收。
作物缺中微量元素的原因:
1、土壤本身: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多少受土壤类型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成土母质不同,所以含微量元素不同。
2、pH值的影响:土壤酸碱度是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试验表明,pH值高时,会引起缺铁、锌等症;而在酸性土壤上植株易出现缺钼症状。
3、偏施化肥:一般偏施氮肥会影响钙的吸收,使植株表现为缺钙症状;偏施钾肥,会影响植株对硼的吸收,出现缺硼症;偏施磷肥易引起缺铁、锌等症。
4、中微量元素叶面肥施用量少:目前菜田的微量元素主要通过施入有机肥来补充,而有机肥用量少,使本来缺素的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进一步缺乏。而又未及时用叶面肥喷施。
文章来源:农人农业、公益植保
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原来这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有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吃饭就能补充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目前研究发现,部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相关,适当补充有利于改善病情。
但并不是每个糖友都需要补充,一般只有在缺乏的时候补充至生理需要量,因为目前没有研究明确表明补充多少这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最佳的。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补充剂之前,一定要去专业医院检测,缺乏的患者及时补充,同时注意饮食调整。
下面是与糖尿病病情相关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糖友一定要知道食补的方法。
1.维生素A
维生素A是机体一种有效的捕获活性氧的抗氧化剂,可以维护正常视觉、维护上皮组织细胞的完整,可以预防眼部的并发症。
像鱼肝油、牛奶等奶类、蛋黄、胡萝卜等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需要补充维生素A的糖友可以适量吃这类食物。
2.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有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功效,这是因为它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在物质代谢中充当辅酶和辅基。
其中,维生素B1还能促进胃肠功能,可以增进食欲、助消化、消除疲劳,还有防止肥胖、润泽皮肤和防止皮肤老化的功效。
B族维生素的来源非常丰富,比如种子皮、动物内脏、瘦肉、动物肝脏、奶类、蛋类、豆类、绿叶蔬菜、全谷类食品、水果和坚果类内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但动物内脏、坚果类食物建议糖尿病患者限量吃。
3.维生素C
维生素C可以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还在改善脂质代谢和预防动脉硬化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在维生素C缺乏时,胆固醇转化为胆酸减少,导致肝脏胆固醇蓄积、血胆固醇升高。
维生素C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为新鲜蔬菜和水果,一般是叶菜类含量比根茎类多,酸味水果比无酸味水果含量多。
4.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能维持人体内钙的代谢平衡以及骨骼形成,从而保持骨健康,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维生素D还可以减缓炎症,调控免疫系统功能以及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因此维持充足水平的维生素D还可有效预防某些癌症、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特别是绝经后妇女、老年人群)等问题。
建议糖尿病患者平时每天晒半小时的太阳,如果工作忙碌,也可以吃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来补充,比如动物肝脏、大脑、肺、鸡蛋、牛奶、三文鱼等。
血液中的维生素D最好保持在40~60纳克/毫升,缺乏的患者可以口服天然维生素D补充剂。
5.维生素E
有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缺少维生素E容易患糖尿病。体内维生素E含量低的男子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4倍。维生素E与β-胡萝卜素有协同作用,正常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4毫克,而糖尿病患者每天可补充维生素E100~200毫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有: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莴笋叶及柑橘皮中含量也很丰富,几乎所有绿叶蔬菜中都含有维生素E;奶类、蛋类和鱼肝油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E;肉类、鱼类等动物性食品,水果及其他非绿叶蔬菜的维生素E含量很少。
6.与糖尿病相关的微量元素
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如铬、锌、硒、锰等与糖代谢有关。微量元素对胰岛素的合成、分泌、贮存、活性以及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1)三价铬可与烟酸形成有机复合物,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参与调节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长期缺铬可引起糖耐量减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衰竭,导致糖尿病。
2)锌也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分泌和降解。并且锌还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锌在物质代谢中还有胰岛素样作用。
3)硒也元素具有类胰岛素作用,一些硒蛋白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推测补硒可能预防2型糖尿病,但并不建议正常人群为预防2型糖尿病而补充硒元素。
4)锰是多种酶的激活剂,能维持胰腺的正常功能。长期缺锰会造成胰岛素合成降低,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导致糖代谢障碍,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食物多样化,拒绝一味地相信保健品。临床上,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面对铺天盖地的保健食品广告时,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缺乏上述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糖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膳食补充或通过补充剂补充,如果不能掌握好补充剂的量,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避免过量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作者:沐欣欣
近10%的人“尿钙”超标!加速钙流失的3类食物,你可能经常吃
钙是我们人体需求量很大的微量元素,一旦缺乏很容易引起各种问题——女人缺钙衰老变快,小孩缺钙成长不快,老人缺钙容易摔坏~
近日,一项发表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的新研究,选取了6个省份2637名志愿者,监测了他们24小时尿钙水平,结果显示,高钙尿症的检出率为9.78%,也就是尿液中钙的排出量超过了正常水平。
正常情况下,体内钙的摄入和排出保持着动态平衡,肠道吸收的钙一部分沉积于骨骼,余下的则经过肾脏重吸收,随着尿液排出。当尿液中的钙排泄量增多时,并不一定代表钙摄入过量,也反应出身体的“存钙”能力不足~
那为什么会发生人体存钙能力下降呢?
01
钙排泄超标,可能是这些食物吃太多
①吃盐太多
人体内的钙是通过与钠相伴从尿中排出的,肾脏每排泄1000mg钠的同时,会耗损26mg钙。
因此,如果吃盐过多,尿钠就排出多,钙的消耗也会随之增加。
②吃肉太多
每顿饭都无肉不欢,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使得膳食总蛋白质过剩,从而造成钙的流失——对于过量补充蛋白质的人,蛋白质每增加1克,可导致1.75克的钙流失。
③含磷食物吃太多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钙∶磷比例是2∶1,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多地摄入碳酸饮料、咖啡、汉堡包、比萨饼、炸薯条等大量含磷的食物,过多的磷会把体内的钙“赶”出体外,导致钙质加速流失。
现如今,大家都有补钙意识,但此外,我们还要学会留住钙~
02
4种矿物质 2个小习惯,留住钙
日常一些高钙的食物,像牛奶、乳酪、芝麻酱、西兰花、小油菜、芥菜、黑豆等都需要加入饮食中,此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助攻手”。
1镁——助攻骨沉积
镁是组成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维持和促进骨骼、牙齿生长的作用。补充镁元素,有利于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改善骨矿物质的密度。
食物来源:
镁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适当多食用绿叶蔬菜(菠菜等),而坚果(腰果、榛子等)、豆类食物(黄豆、黑豆等)中含镁也很丰富。
2锰——助攻骨合成
锰是身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锰在人体中含量甚微,而骨骼中锰的含量约占总量的40%,因此骨骼是锰储存的主要场所。缺锰则可能造成骨结构破坏,增加骨骼关节疾病风险。
食物来源:
干果类、谷类、豆类制品等食物中通常含有较丰富的锰,如核桃、燕麦片、豆腐皮等。
3锌——助攻骨生长
锌元素对人体起到多种功能,它不但支持免疫调节、影响认知行为,也有助于人体生长发育,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钙化。
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物,如:贝壳海鲜类、红肉、动物内脏等,都是锌的良好来源,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含锌较低,尤其过度加工的食物(如小麦加工为精面),可能导致锌的大量流失。
4铜——助攻骨活性
铜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矿物质,帮助身体维持正常造血功能,而骨髓细胞的形成也需要铜的参与,若缺铜可能引起贫血和降低骨细胞活性,影响骨骼的健康生长。
食物来源:
含铜丰富的食物包括坚果(如腰果)、种子类(如葵花子)、鹰嘴豆,以及谷类、肉类和鱼类等。
5晒太阳
太阳光里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能帮助储存在皮肤底下的7-脱氢胆固醇,也叫维生素D原,转化成维生素D3,维生素D能够帮助预防钙流失。
晒太阳时,如果不存在紫外线过敏,建议尽量露出皮肤。推荐上午9点-10点,下午3点-5点晒10分钟左右。
6规律运动
人体不运动时血液循环慢,提供给骨骼的营养素不够会导致成骨作用弱。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使到达骨骼里的血液变多,营养素充足,可以增强成骨作用,增加骨密度。
日常可以试试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每天运动半小时。
关注@CQTV健康到家,带你了解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