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容易患(肥胖容易患癌吗)

文章目录:

日本学者:肥胖会增加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人民网东京12月2日电 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德岛大学大学院医齿药学研究部助教渡边毅日前发布研究结果称,肥胖和代谢异常会增加日本人的患癌风险。这项研究利用了以日本人为对象实施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从癌症类型来看,肥胖的人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存在高血糖等代谢异常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渡边毅通过分析从德岛大学及全国多所大学和癌症中心收集的约5.3万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知,肥胖之人患肝癌的风险提高139%,患大肠癌的风险提高41%。此外,若存在高血糖、血脂异常或高血压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即定义为代谢异常,患癌症的风险都会提高15%。

而在女性当中,肥胖可使患乳腺癌风险提高45%,若同时有代谢异常,会进一步上升至63%,而患子宫癌的风险也会提高95%。另外,即使是体重处在正常范围内的男性和女性,若存在代谢异常,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提高60%。

在德岛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渡边毅表示:“过去在欧洲,人们一直认为肥胖者的癌症发病率较低。但通过这一次的研究发现,肥胖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也呼吁大家,积极去了解自己容易罹患的癌症类型,并通过改善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编译:蒋晓辰 校对:陈建军)

肥胖也会危害健康,容易引起这5种问题,别胖过这个界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晨起床,对着镜子叹气:“怎么又胖了?”
上楼梯,气喘吁吁,心里自嘲:“我真的不行了。”
或者每次去体检,总有医生提醒你:“要控制体重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扎心?但别急着转头离开,因为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让你变成某种“完美身材”。而是提醒你:胖到一定程度,不仅是身材的问题,更是健康的隐患。

很多人认为,胖一点无所谓,只要不影响生活就行。但真相是,肥胖就像埋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它可能悄悄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会“自愈”。今天,我就和你聊聊肥胖可能带来的5种健康危害,看看你的身体是否已经亮起了红灯。

1. 高血压:身体的“压力锅”,随时可能爆炸

肥胖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对“难兄难弟”。根据研究,肥胖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到3倍。这是为什么呢?

想象一下: 你的血管就像一条高速公路,而脂肪就像路上的车流。越胖的人,血管内的脂肪和杂质越多,血液流动的阻力也就越大。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供应,心脏不得不加大“泵血”力度,血管也被迫承受更高的压力。时间一长,血管弹性下降,甚至可能破裂。

危险在哪里? 高血压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它是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始作俑者”。你永远不知道这颗“炸弹”会在哪一天引爆。

2. 糖尿病:甜蜜的负担,变成沉重的枷锁

提到糖尿病,你可能会联想到“吃太多糖”,但实际上,肥胖才是2型糖尿病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有关。

原因很简单:肥胖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是“打开细胞的门”,让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但当脂肪过多时,细胞的“门锁”会出现故障,血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最终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可能让你失明、肾衰竭,甚至截肢。听起来很可怕?那就从今天开始,和多余的脂肪说再见吧。

3. 心脏病:你的心脏在“负重跑马拉松”

肥胖的人,心脏就像一位每天背着沙袋跑步的选手,迟早会累垮。脂肪不仅堆积在体表,还会“悄悄”堆积在内脏周围,尤其是心脏。脂肪压迫心脏,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问题。

一则真实数据: 据美国心脏协会统计,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64%。而每减掉5%的体重,这个风险就会下降10%以上

心脏病的发作,往往是突然的、致命的。所以,别让你的心脏继续“负重前行”了。

4. 脂肪肝:肝脏的“垃圾场”,迟早会罢工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只有喝酒才会得,但其实,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脏是身体的“化工厂”,负责处理脂肪、代谢毒素。但当脂肪过多时,肝脏就像一个被垃圾塞满的仓库,处理能力大大下降。

脂肪肝早期可能没有症状,但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好消息是: 脂肪肝是可逆的。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减重,肝脏的“垃圾场”就能逐渐清空。

5. 睡眠呼吸暂停:晚上睡得香,但命悬一线

胖到一定程度,肥胖者的脖子和上呼吸道会堆积大量脂肪,这会导致呼吸道变窄,甚至在睡眠中发生塌陷,阻断呼吸。这种现象叫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危险却常被忽视的肥胖并发症。

你知道吗? 睡眠呼吸暂停不仅会让你白天疲惫、记忆力下降,还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可能在睡梦中“偷走”你的生命。

如果你睡觉时打鼾很严重,甚至有憋气的现象,别犹豫,赶紧去医院做检查。

肥胖的界限:BMI超过多少,你的身体就不“友好”了?

可能有人会问,我到底算不算肥胖?一个简单的指标可以帮你判断:BMI(身体质量指数),计算公式是:体重(kg)÷ 身高²(m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 BMI 18.5-24.9:正常范围
  • BMI ≥25:超重
  • BMI ≥30:肥胖

当然,BMI只是一个参考,腰围、体脂率等指标也很重要。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就要警惕腹型肥胖的风险了。

结尾:改变,从今天开始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焦虑,而是希望你明白:肥胖并不是“无害的”。它是健康的敌人,是许多慢性病的“催化剂”。

但好消息是:肥胖是可控的。
减肥不需要一天瘦十斤,也不需要严格到“断糖断油”。健康的减重,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天少吃几口高热量的食物,多走几步路,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投资。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愿意从今天开始,为自己的健康减掉一点负担吗?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与健康风险研究报告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疾病与肥胖的关联

《柳叶刀》:全球肥胖与慢性病的相关性分析

中华医学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

中国疾控中心(CDC):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学报告

除了“三高”,肥胖还有这个隐藏的风险

年过60的曾阿姨性格开朗,自中年以后开始体重渐长。曾阿姨不以为意,常常自嘲胖子不怕摔,因为有脂肪可以垫着。半年前的一天,曾阿姨去阳台晒被子,弯腰起身时只觉一阵胸背剧痛袭来。曾阿姨又是热敷、又是按摩的,几个月后,胸背疼痛都没有明显好转。无奈之下,曾阿姨只好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老年医学科就诊。

经过X片及骨密度检查,曾阿姨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还有两处肋骨发生过骨折。曾阿姨百思不得其解,不是体型瘦小的人才容易骨质疏松吗?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随着我国快速出现的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高达32.0%。

骨质疏松症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全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不足,筛查率、诊断率、治疗率低。患者多在出现疼痛、骨折等严重后果时才寻求诊治,错过了早期防治的时机。

胖子为什么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研究表明,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体重的适度增加可以降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此,过去普遍认为肥胖对骨质疏松症有保护作用。其实,低体重及肥胖者都是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群。

在肥胖的形成过程中,与雌激素、瘦素、脂联素、胰岛素等与体重相关的激素,都对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肥胖者常常合并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充足的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足够的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及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流失和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因此,肥胖症患者发生骨折风险要高于体重正常者,同时肥胖常伴有糖尿病,也更容易发生骨折。

如何实现“管体重、强骨骼”?

均衡的饮食是管好体重的基础。低体重、肥胖和偏食常常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应当重视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平衡膳食和充足营养,确保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和维生素K,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尤其是老年人,应当采用主动运动和被动活动、肌肉训练与康复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表明,适度的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能够显著提高骨骼强度,达到增加肌量和肌力、改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而减少骨折的目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积极锻炼,并关注营养的摄入,都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应定期到医院就诊,根据个人情况使用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减少骨流失,促进骨形成,尽可能减少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通讯员 钟丽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