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你发胖的原因有哪些 这些令你发胖的18个坏习惯需改正
使你发胖的原因有哪些?
1 让自己挨饿
中国有句俗话,“一席饱三顿。”通常在大吃一顿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挨饿。为什么少吃一顿也成了坏事呢?让我们设想你被困在一个监狱里,只有在看守想起你的时候才会给你送饭吃。那么,当有饭送来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储存食物!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才有饭吃。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经常大吃一顿,再饿一顿,身体也会形成储存食物的惯性,这会直接导致我们发胖。
2开灯睡觉
晚上的照明光即使再微弱也会导致不断增加人的体重。就算饮食均衡和积极锻炼也无法避免。自人类拥有电力照明后,许多人会在晚上才吃主餐,许多营养专家也相信,晚食也是体重上升的因素之一。何时吃,可能就和吃什么一样重要。
3 强憋三急成习惯
工作起来甚至连上厕所都忘记的女生是不是在说你?如果经常憋三急,不仅会让身体内的毒素增加5-10倍,并且对肠胃运动、肾脏代谢和肝脏代谢都有很大影响。长期憋三急的人都有腰腹肥胖、大腿粗的现象,这是因为一直坐着或站着憋三急,大量毒素和脂肪堆积在这几个部位。想要自己排毒顺畅,先尊重身体的排毒系统吧!
4 可恶的空调
调节热量机制受阻。空调让我们总是待在恒温的环境里,所以我们不用调节自己体内的热量。关注公众号sunhope520但如果气温很低,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动消耗脂肪,以保持温暖;如果天气很热,我们的食欲就会降低。使用空调的人,热量调节机制受阻,更容易肥胖。
5 吃得太快
要知道,有没有吃饱并不是肠胃告诉你的,而是大脑向你发出信号,已经吃了足够的食物了。不幸的是,大脑和身体之间的联系有20分钟的延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你事实上已经吃饱了20分钟后,你才会感觉到这一点。吃得越快就会吃得越多,因为你根本没有给大脑一个机会告诉你已经饱了。所以,吃饭还是应该细嚼慢咽。
6 饮水不足
新陈代谢需要用水分去“燃烧”脂肪,所以如果饮水不足,同样会使人发胖。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天至少应该喝八杯水!其实,减肥并不在于你吃多少,而在于你怎样吃。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你完全不必痛苦地节食,或者劳命伤财地吃一堆减肥药。
7 做剩饭菜的清道夫
纤瘦苗条的女生总能很准确控制自己的进食量,吃到几分饱已经合适,她拿捏得很好。就算是桌上的食物吃不完也不会拼命往肚子里塞,如果你是不忍心剩饭菜的类型,在点餐之前就要考虑好自己的食量,不要点过量的餐食。因为人体感觉到6-7分饱时肠胃已经达到9-10分饱了,只是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收到胃部发出的饱腹信息。因此一餐饭吃到7分饱完全足够了,如果你不管自身热量要做剩饭菜的清道夫,那么发胖的下一个绝对是你。
8 坐下来就不动了
懂得保持身材的女生总是喜欢给自己找事做,比如端茶倒水、到办公室外走走透气或是去洗手间,虽然这些小动作在你眼中也不能消耗什么热量,但起身活动筋骨、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对减肥本身是非常有利的。长久保持一个姿势不仅会令血液循环阻塞,还会让身体局部出现水肿,是最容易引发肥胖的细节。
听人说“少吃”是减肥的基本原则,可是怎么在你的身上就不灵?原因出在哪里?今天就来告诉你为啥吃很少体重秤上的数字就是不肯变!话说大家知道减肥的十大致命伤吗?
9 你少吃的是那一餐?午餐、晚餐还是早餐?
发胖原因:再怎么忙都不要少吃早餐!不吃早饭不仅瘦不下来还可能胖更多!那难怪瘦不下来啦!
出招:早餐是一天当中的第一顿正餐,最重要的一餐,而且是可以放心尽量吃的一餐。从昨天晚餐到今天早餐前,已经空腹将近12小时的肚子,特别需要吃一顿丰盛的早餐来唤醒还在赖床的五脏六腑,帮助启动一整天的新陈代谢并补充身体正能量!
10 下一餐或上一餐吃多少?
发胖原因:少吃了这一餐,下一餐却猛吃,总热量惊人,当然还是瘦不了!
出招:记住这一句话,“总热量才是真相”!少吃了这一餐,结果捱不到下一餐肚子就咕噜咕噜在作祟,这个时候忍不住吃下的几块饼干或蛋糕,说不定热量都比吃一顿正餐还来得高呢!就算你真的辛苦熬到下一餐,也可能因为饥饿感而吃下更多的食物!
总而言之,不要以为少吃一餐就能变瘦。一整天加起来的总热量才是变胖或变瘦的真相!知道吗:瘦身的捷径不是饥饿,而是减少吃饭摄入的热量!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了低热量食品,可以不必紧张地进行瘦身!
11 少吃也少动了吗?
发胖原因:热量摄取减少了、消耗也减少了,结果总热量还是没变。只利用节食来减肥,本来有的运动习惯突然停止或减少,少吃,虽然热量的摄取减少了,但是停止运动也同样减少了消耗的热量,少吃也少动,结果还是瘦不下来!
出招:正确的减肥观念本来就应该是有计划的饮食加上规律的运动,两者相互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瘦身效果,少了任何一方,即使暂时瘦不下来,也很容易就遭遇复胖恶魔来缠身哟!
12 少吃了一餐,却多吃了点心OR宵夜?
发胖原因:减少吃非正餐的机会,才是最有效的少吃一餐窈窕法。虽然少吃了午餐,却多吃了下午茶?少吃了晚餐,却多吃了宵夜?这样当然是没有效的啦!而且还会使你的身材更容易胖起来!
黑名单:方便面、臭豆腐、盐酥鸡、卤味
光荣榜:粥和清汤、生姜粥、大蒜粥
出招:说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可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你可能觉得一块小蛋糕、一杯珍珠奶茶或一碗肉羹汤应该不算什么,但是Body要告诉你的事实是,这些食物的热量都真的很惊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营养师总是叮咛我们三餐定时吃的重要性!可以避免吃下一些有的没有的高热量食物。
13 其他两餐你都吃什么?
发胖原因: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取量,肥肉就可以少吃一点哟!
出招:检查一下你的餐饮内容吧!特别爱吃淀粉、碳水化合物的你,如米饭、面包、馒头、糕点、关东煮等,体内的胰岛素经常处于激烈的上升及下降变化中。除了容易产生饥饿感之外,这些食物会使体内的胰岛素大量分泌,帮助食物转化成脂肪囤积在身体里,就是这样,所以你的身体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胖起来哦!不论你是否少吃了一餐,六大类食物适量且均衡地摄取,才是保持身材窈窕的关键!
14 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下降了?
发胖原因: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是比少吃一餐更有效的减肥方式!少吃好几餐也瘦不了?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基础代谢率下降了!
出招:想要减肥,与其辛苦节食,还不如提高基础代谢率比较实际!多运动、多喝水、常泡澡、勤按摩等都是有效提高基础代谢率的方法喔!
15 身体里的是肌肉还是脂肪?
发胖原因:1公斤肌肉消耗100大卡,1公斤脂肪只能消耗4——10大卡!隐藏在你身体里的是肥肥的脂肪还是结实的肌肉呢?
出招:身体里的肌肉比例越高,基础代谢率就越高,反过来说,脂肪比例越高的话,基础代谢率就越低!因此,努力增加身体的肌肉量,这样少吃一餐才能变得更有意义。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减肥重要的是减体重还是看起来更苗条?
16 每日的营养摄取均衡吗?
发胖原因:吃对食物,让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才可以健康的瘦下来!想要减肥,少吃,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取,而吃对食物,让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才可以健康的瘦下来!尤其是一整天在外用餐的上班族,更需要特别注意。
出招:所谓均衡饮食就是六大类食物的均衡摄取,每日建议摄取量建议如下:五谷根茎类3—6碗,粥类,1—2份,蛋豆4份,蔬菜3碟,水果类2个,油脂类2—3汤匙。
17 一天的最后一餐习惯在睡前吃?
发胖原因:睡前3—4小时就别吃,避免食物囤积在体内变肥肉!
出招:少吃一餐之外,也要聪明地吃对时间,才可以让体重更有效率的Down下来!
建议睡前做些伸展运动,舒松下筋骨,既可以消耗热量,入睡也更快哦。
18 少吃又变胖!怎么会这么倒霉
发胖原因:有一餐没一餐,一有食物进入时,脂肪就会更完全的被吸收。
出招:规律饮食很重要!有一餐没一餐的饮食方式会使身体弄不清正确的能量吸收时间,这个时候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被启动,结果会有两个情况发生:第一,一旦有食物能量进入时,身体就会大量吸收以储备及备用;第二,身体会自动将脂肪储存,反而先分解肌肉组织来提供能量。结果肌肉越来越少,使得脂肪比例变高,身材就越来越瘦不下来了!
肥胖是一种慢性病,严重影响寿命
肥胖是一种慢性病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王彦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将“肥胖”更名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旨在强调肥胖不仅仅是一种脂肪的异常积聚,它还严重影响寿命,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痛风、胆结石、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不孕、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疾病、焦虑、抑郁,以及某些特定肿瘤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医学减重可以显著改善肥胖相关问题。
肥胖患病率在增长
上世纪中叶,心脏病专家发现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的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期,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列入疾病分类名单。
判断肥胖的常用指标有:1.体重指数: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2.腰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时提示腹型肥胖。3.腹内脂肪面积:此指标较为精准,可通过专业设备测量。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数达6.5亿。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成人肥胖患病率从1980~2015年增加了近8倍。截至2017年,我国的肥胖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已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分别占全球的16.3%和12.4%。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肥胖的增长速度。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腹型肥胖患病率31.5%。
数据还显示,肥胖正趋向低龄化,全球儿童体重指数的上升趋势处于加速状态。肥胖不仅会显著增加儿童全生命周期相关慢性疾病风险,还会损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生育能力和生育质量。预计至2025年,我国儿童超重人数将达到4850万。
判断是否肥胖,首先要学会正确测量体重和腰围。测量体重:于测量日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后,仅穿内衣的状态下,光脚自然站立在体重计的中央并保持身体平衡后测量。测量腰围: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30~40厘米,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皮尺,放在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自然最窄部位),皮尺紧贴皮肤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于正常呼气末进行测量,精确至毫米。
肥胖的发病机制复杂
肥胖是一种复杂疾病,是生物、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长期正能量平衡(每日摄入能量>消耗能量)的结果。肥胖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方面是持续的正能量平衡和体重“调定点”的逐渐上调。在减重过程中,上调的体重“调定点”会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率阻止体重的下降,因此,需要减重者相当长时间持续的负能量平衡,才能够有效减重,并抵抗减重后的体重反弹。
近年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种类及其丰度的主要因素。全谷类高纤维饮食有利于肠道内“瘦菌”的生长,而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则有利于肠道内的“胖菌”生长。这些“胖菌”可增加身体的炎症反应,引发胰岛素抵抗及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合理膳食可以改变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促使他们更健康。
肥胖也有蜜月期
有学者曾提出“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概念,即已达到肥胖诊断标准,但是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的一种肥胖亚型。那么,代谢健康型肥胖是一种健康的肥胖吗?答案是否定的。代谢健康型肥胖只是代表代谢正常,而不能判定其他肥胖相关指标,比如肥胖者身体机械应力或精神方面是否正常,或肥胖者生活质量是否受限。因此,代谢健康型肥胖不能简单地描述为健康。由于肥胖者体内存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环境,因此有学者称代谢健康型肥胖是肥胖患者的蜜月期,蜜月期后绝大多数人会出现代谢异常并损害寿命。
对于体重指数正常仅表现为腹型肥胖的患者,更需要重视体重管理。研究发现,死亡率与腰围呈正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腰围过细或过粗都会缩短寿命。腹型肥胖者与非腹型肥胖者相比具有更高的危险性。所以,腰围是确定肥胖的重要指标,可以早期提示个体罹患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已经增加。
科学减重很重要
提及减重,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有1%的肥胖者是由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继发性肥胖,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诊疗。因此,科学评估、医学减重至关重要。
在单纯肥胖者减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三体”,即体重、体脂率、体型。不合理的饥饿疗法可以减重但也很危险,一是能量及营养素失衡所致的身体损害,包括肌肉量的下降;二是容易发生减重后的反弹,而体重反弹会显著增加体脂率,从而加速身体的代谢紊乱。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肥胖者需按照体重指数程度结合是否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予以分级,而减重治疗需要依据肥胖分级进行管理。减重治疗的方法首先是生活方式,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行为治疗,其次才是减重药物和减重手术。
最后分享一个减重小贴士:要享瘦、先立志,三规律、巧安排,定时定量慢节奏,七分饱、已经饱,少油少盐还少甜,睡眠足、心舒畅,运动减脂乐陶陶。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10年沈阳500斤小伙被医生“判死刑”,母亲不离不弃让他多活七年
文|九月
编辑|九月
沈阳23岁小伙张航郡体重超500斤,洗澡要7个人抬,6年没出过门。
医生断言他活不过16岁,却在母亲马晓秋的照料下续命7年。
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母亲23年的守候又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呢?
这位伟大的母亲名叫马晓秋,辽宁沈阳人。
她本来有着一段浪漫的校园爱情。
马晓秋与丈夫是大学同学,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晚会上一起搭档表演,每次丈夫弹琴时,马晓秋就在一旁唱歌,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互生情愫,相恋多年后于1991年结婚,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1994年,马晓秋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让一家人都喜出望外,当听说是双胞胎后,马晓秋夫妇俩愈发期待孩子们的到来,早早就为孩子置办好了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
然而马晓秋在生产时却出了意外。
由于早产加难产,使得这对双胞胎生下来的时候很虚弱。
还未来得及品尝初为人母的喜悦,马晓秋就收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
双胞胎出生后没多久,大儿子张航郡就表现出了脑瘫症状,医生说是因为脑乏氧导致的,当时马晓秋还不知道什么是脑瘫,她想着脑乏氧,多吸点氧就好了。
后来她才渐渐明白脑瘫意味着什么。
马晓秋夫妻俩为了给儿子治病,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花费上万元,但儿子的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
随后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彻底心寒了。
医生对马晓秋说,张航郡恐怕很难活过16岁。
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一直扎在马晓秋的心里。
渐渐地,夫妻俩选择接受现实。
虽然医生已经给儿子判了“死刑”,但马晓想着毕竟是自己辛苦生下的孩子,怎么说也是一条生命,来到世上走一趟不容易,即便活不长久,也要好好对待孩子。
然而没过多久,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苦命的家庭。
小儿子张原郡说话晚,连简单的计算题都答不上来。
送到幼儿园后,能哭上一整天,别人都在玩玩具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在抠墙、扣电门。
换了好多家幼儿园都被劝退,最后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做出了善意的提醒,“大姐,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你这孩子可能有病。”
马晓秋听了园长的话后,又带着小儿子去医院,确诊结果为中度脑瘫和轻度的自闭症。
马晓秋的妈妈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受不住打击,连着几天都以泪洗面,后来也尝试了烧香拜佛,但都无济于事。
让马晓秋欣慰的是,小儿子张原郡的病症较轻,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她为了能够专心照顾两个生病的儿子,辞去了国企的工作。
马晓秋在家照看孩子,丈夫就在外挣钱养家,夫妻俩互相支撑起这个充满苦难的家。
然而命运又和马晓秋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马晓秋离婚后重新振作2006年,马晓秋的丈夫被确诊为抑郁症,他成天胡思乱想,睡也睡不着觉,只能靠吃药延缓病症,最严重时更是三天三夜没合眼。
两个身患残疾的孩子,本就给了这个家庭很大的压力,丈夫生病后更是雪上加霜。
同事、邻居的闲言碎语,都让丈夫感到十分自卑,他觉得自己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丈夫已经自顾不暇,对两个儿子更是有心无力。
看着丈夫如此的痛苦,她决定独自一人抗下这一切。
马晓秋主动提出了离婚,她说今后这两个孩子就交给自己照顾。
马晓秋自始至终没有埋怨过丈夫,她明白丈夫多年来一直承受着外界的压力,但丈夫心里一直深爱着两个孩子。
后来知道小儿子弹琴得了奖,丈夫还发短信给马晓秋“感谢你对孩子的培养”。
2007年,与丈夫离婚后的马晓秋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刚回家的那半年,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常常独自站在阳台边向下望去,她总觉得下面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呼唤她,叫她跳下去。
就在她感到无比绝望,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时,一件事让她重新做出选择。
马晓秋听说了自己一位同学轻生的消息,原本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这让马晓秋有些恍惚,看着悲痛欲绝的同学父母,她忽然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
是啊,跳下去后自己是一了百了,但她两个生着病的儿子后半生就没了依靠,父母也无人赡养。
她决定为了孩子坚强起来。
但是在长期的身心疲劳下,马晓秋也出现了代谢紊乱,重症肌无力等病症。
马晓秋最大的愿望就是“比孩子多活一天”。
马晓秋重新振作后,申请了针对残疾人的廉租房。
她带着两个孩子搬到沈阳郊区,搬家时还叫来了7名消防战士帮忙将张航郡抬到床上。
新家的邻居们都很友好,有时还会给马晓秋送些自家种的蔬菜,这让马晓秋感到十分温暖。
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更是惺惺相惜,马晓秋也经常会和其他残疾人的父母,一起交流照顾孩子的经验,
虽然照顾两个生病的孩子很辛苦,但马晓秋认为自己享受到的快乐远比承受的痛苦要多。
马晓秋的大儿子患有重度脑瘫,20岁的年龄,智力却犹如两三岁的孩童。
张航郡无法正常说话,只有马晓秋能听懂儿子的密语。
他也不会走路,由于下肢肌肉已经变形,6岁后基本没有下过床,妈妈每天都要为儿子擦7、 8次身子。
儿子无法正常走去卫生间,马晓秋就在他的床边安装了一个简易的便凳。
为了防止儿子长出褥疮,每天她还要为儿子涂抹爽身粉。
张航郡最喜欢的就是吃,吃饭时需要一勺一勺地喂到他的嘴边。
他一顿饭能吃8个馒头、两大碗炖肉,还能再轻松吃下一斤蛋糕,体重也是明显超标。
马晓秋咨询医生后得知儿子不是单纯吃胖的,肯定还有继发性的病变。
因为担心儿子的健康问题,马晓秋也曾想帮儿子控制体重,但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进展。
如果不给张航郡吃的,他就会哭闹不止,脾气也暴躁起来,还会做出咬手指、砸墙、撕床单等举动。
没办法,马晓秋只能放弃了给儿子减肥的想法。
就这样,张航郡以每年20斤的速度增长,一直长到了500斤。
9尺多的腰根本买不到合适的衣服,马晓秋就特意为他定制了一件大的斗篷式罩衫。
以前儿子300斤的时候,马晓秋还能背着他来回移动,后来体重不断增加,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搬得动。
即便是洗漱、穿衣、行走,这样简单的动作,都离不开马晓秋的帮助。
每次给儿子洗澡的时候,都需要6、7个人一起出动,才能将他移到卫生间。
一坐在地上,张航郡身上的肥肉就堆出好几层,马晓秋就要一层一层地扒拉开冲洗。
每次给儿子洗完澡后,马晓秋都已经汗流浃背,她还患有腰脱,一番操作下来,她要缓上好久才能恢复。
除了脑瘫外,张航郡还有着严重的自闭症,生活上的一切流程,都要按固定的的套路来。
马晓秋说“自闭症孩子就是这样,喜欢重复一个动作,不愿意改变。”
张航郡的头发已经很短了,但他还是需要妈妈拿着推子在头上比划两下,要不就闹脾气,这样的一个动作每天要重复十几次。
风扇要放在床边常年吹着,电视要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也要随时亮着。
张航郡身边放着一把琴,这把二手琴要从早到晚插着电,张航郡晚上醒了要摸着响才能接着睡。
缺乏安全感的他,每天都要拿着一个小猪的玩具,睡觉时也不离手,在张航郡心里,这就相当于是他的小宝宝。
小时候,马晓秋一直和儿子一起睡,随着儿子越来越胖,一张床也已经容不下母子二人,马晓秋只能在屋子里再支起一张小床。
睡觉时,马晓秋每隔十几分钟就要给儿子翻一次身,毕竟体重太大,不经常翻动身体,很容易会压迫心脏。
普通人翻一次身要几秒,马晓秋要花费15分钟。
为了让儿子睡好觉,马晓秋只能随时处于待机状态,张航郡一有动静,她就要马上过去。
马晓秋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只能靠着低保生活,马晓秋的父母也会时常过来接济。
每周马晓秋的小儿子都要去上钢琴课,为了能让女儿放心地带着外孙子去上课,
马晓秋79岁的老父亲每周都要带着菜、面等生活必需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来照看老大,毕竟吃饭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开销。
每次想到父母,马晓秋都心生愧疚,自己不但没能尽孝,还要让年迈的父母为自己操心,但马晓秋的父母更多的是理解和心疼女儿。
在姥爷心里,两个孩子都是难得的宝贝,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相较于大儿子的病症,二儿子张原郡的情况则要好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晓秋发现老二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每天早上盯着小儿子练琴,就成了她一项重要的工作。
每次弟弟练琴时,哥哥也会变得很平静,还能够跟着一起哼唱,因此马晓秋也给哥哥买了一把二手琴给老大玩耍。
马晓秋惊奇地发现张航郡在唱歌时,某些歌词发音清晰,也让马晓秋十分惊喜。
从12岁起,马晓秋就开始教他唱歌,想借此教会他说话。
儿子开心的时候也愿意学,她就要像哄小孩子一样,时不时给他点糖果奖励,来巩固儿子的学习成果。
每次儿子学会了新的词语,马晓秋都会像第一次听到儿子喊妈妈时一样激动。
沈阳儿童活动中心每周三上午都会有一节面对残疾人群的免费音乐课,所以每次天还不亮的时候,马晓秋就带着老二,坐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市中心的活动中心上课,堵车时就要花上三个半小时。
张原郡从不缺课,每次早到时,他都会在走廊的旧琴上练习曲子。
《烛光里的妈妈》是张原郡的拿手曲目,他每次演奏时,台下的观众都会感动落泪,
马晓秋更是听一次哭一次。
在一场关爱自闭症的活动上,张原郡结识了留学回来的钢琴老师罗扬。
罗扬看了张原郡的演出后,认为他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被他的歌声所打动。
不同与一般人眼中的精神疾病,在罗扬看来,自闭症的儿童都是难得的天才,只是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育。
罗扬在了解过张原郡一家的情况后,她主动提出将自己考学用的钢琴送给张原郡。
这架外公送的钢琴,一直是她的心灵寄托,这次送给张原郡,也是希望将自己的好运和鼓励分享给他。
在罗扬眼里,张原郡是个体贴懂事的孩子,当然也离不开母亲的教育。
每次她上课时出汗了或者口渴了,张原郡都会说“老师,你不用说那么多话,你给我示范一遍,我弹就行了。”
随着钢琴课上的学习和一次次的登台演出,张原郡的演奏水平不断进步。
在音乐的熏陶下,张原郡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从前害怕与人沟通的他也能在交谈时落落大方。
音乐带给他的快乐和自信都是让马晓秋想不到的,他的成长也让马晓秋很感动。
马晓秋对孩子多年的付出和照顾,也算有了回报。
然而好景不长。
2017年11月30日晚,张航郡突然生病,咳嗽不止,喉咙都哑了,刚开始马晓秋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给他简单的喂了药,可没想到状况越来越严重。
几天后,张航郡呼吸困难,还咳出了血。
由于张航郡体重太大,行动不便,又害怕接触生人,在医院那样陌生的环境下,可能难以配合治疗。无法带他下楼去医院,只能邀请医生上门治疗。
得知了张航郡的病情后,不断有爱心人士和医护人员上门,结果因为脂肪太厚,别说心脏了,连肋骨都看不到,医生带来的仪器也没了作用。
后来又改成了血液化验,诊断结果是肺部感染,导致的心衰,
随后就一直在家里服药治疗,马晓秋还给儿子买来了雾化器,想要减轻儿子的痛苦。
12月18日晚上,张航郡不幸离开人世。张航郡临走前,还吃上了最爱的汉堡和蛋糕,也算是幸福安详的离去。
在19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张航郡的遗体被送往医疗机构。
马晓秋将儿子的遗体捐赠用作医疗研究,她也办理了自己的捐遗手续。
“我知道这孩子身体不好,我已经做好打算了,希望他走的那天,遗体能捐献。一方面他这么胖火化都困难,一方面我们一家人多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许多的帮助,捐献遗体为社会做点贡献,也算是回报吧。”
如果通过对遗体的研究能够找出孩子患病的原因,那么治愈这种疾病的几率就会更大一分。
当地残联了解了马晓秋一家的情况后,为张原郡提供了公益岗位,一个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未来说不定还能做钢琴老师,也算是有一门生存的技术。
哥哥去世后,张原郡害怕自己也会离妈妈而去,于是决心为了健康减肥,现在也有了显著的成效。
钢琴已经能够达到10级的水平,他还学习了美术和非洲鼓。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马晓秋一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她也决心回报社会,不断的传递着爱和正能量。
马晓秋二十年如一日的照料让人敬佩,她从未觉得孩子是累赘。
如果说大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那么小儿子就是她继续生活的力量源泉。
她是不幸的,两个儿子都身患疾病,日复一日的辛苦看护,常人无法体会。
同时她也是幸运的,享受了20多年的亲子时光,并懂得在痛苦中享受快乐。
她将苦难转化为生活前行的动力,独自一人支撑起这个家。
一次次的打击面前,她依然顽强不息。
我们赞叹她的无私奉献,也为她的坚持与坚强而感动。
希望马晓秋和小儿子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