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肥胖不全由基因决定 常锻炼有助保持体重
西媒称,人们是否肥胖不应由基因决定。尽管遗传了所谓“肥胖基因”的人确实更容易发胖,但有一些人们力所能及的做法有助于保持更加健康的体重。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8月1日报道,由台湾大学科学家林菀俞领导的科研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六种对于消除导致肥胖症的遗传效应特别有效的做法,它们与锻炼尤其相关。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杂志8月1日发表了相关研究结论。
报道称,肥胖症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内多余的脂肪累积到了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此外,肥胖症是一个人的基因与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很难控制。医生们往往建议患者做运动,但不清楚哪些锻炼方式最能帮助因遗传因素而易于发胖的人抑制体重增长。
这项对超过1.8万名年龄在30至70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的新研究探究了人的基因与日常锻炼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经常跑步是控制体重的最佳锻炼方式。
其他几种有效的锻炼方式包括爬山、走路、健步走、某些类型的舞蹈和长时间的瑜伽课。所有这些锻炼方式都能降低身体质量指数,该指数被用于估算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骑自行车、拉伸运动、游泳和玩跳舞机无法消除有关肥胖的遗传效应。
研究表明,在肥胖问题上,基因带来的命运不是不可避免的,其效应可能随着人经常进行不同类型的锻炼而减弱。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频繁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减弱有关肥胖的遗传效应,但那些研究只关注身体质量指数。这项新研究还考虑了另外四种与代谢问题密切相关的衡量肥胖的指标:体脂率、腰围、臀围和腰臀围比。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肥胖症依然是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不应过分夸大锻炼的好处。(编译/苏佳维)
运动减肥,为何越胖越难
“管住嘴、迈开腿”一直被奉为减肥的铁律。但对一些人来说,“迈开腿”的效果却很“玄学”:有人运动了也不见得瘦,有人运动完反而更胖了。
8月27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由于身体自带的“能量补偿”机制,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础代谢水平,从而让运动的燃脂效果大打折扣。对本身就比较肥胖的人来说,这个折扣打得更狠——近乎5折。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越胖的人越难通过运动来成功减肥。
残酷真相:胖人运动减肥难
“一个残酷的反转:运动会让肥胖者休息时燃烧的卡路里减少”——约翰·斯彼克曼在介绍这项成果时,用了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
他是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联合国际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探讨了人体能量补偿机制与肥胖的关系。
这项研究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双标水数据库收集了1754名成年人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些人的BMI值(身体质量指数)分布在12.5到61.7之间。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标准。一般来说,当BMI在20至25之间为正常值,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于肥胖。
研究发现,肥胖者(BMI较高)运动时燃烧的热量大约有一半都被“抵消”掉了,因为运动后他们的静息代谢竟减少了49%。相比之下,BMI正常的个体只有28%的运动耗能被“抵消”。
具体来说,当一个肥胖者通过运动每消耗100卡,其静息代谢就会减少49卡,那么总能量支出只增加了51卡;而一个不胖的人运动每消耗100卡,其总能量支出会增加72卡。也就是说,与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的运动减肥效果更差。
“这对肥胖者来说是一个残酷的结论。”就连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斯彼克曼都不禁如此感慨。
读懂能量补偿:减肥还有希望吗?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对BMI值进行分层研究发现,胖的人比瘦的人补偿效应更大。为了进一步明确肥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他们在同BMI人群中,把脂肪量作为连续变量进行了交互分析,发现脂肪含量的确影响了能量补偿效应。
“造成补偿效应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运动增加了食欲,导致吃得更多,另一种则是运动降低了人体其他方面的能量支出,比如静息代谢,这样运动的能量成本就降低了。”斯彼克曼说。
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罗汉普顿大学路易斯·哈尔西教授总结道:“世界各地都倾向于通过运动和节食减少500~600卡的热量,来达到减肥的效果。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维持人体基本功能所燃烧的卡路里的减少,而这是身体为了补偿运动所消耗的卡路里所造成的。”
尽管是一项“扎心”的研究,但论文还是指出了一条有希望的路:既然人们已经发现,花样繁多的减肥计划和不断涌现的减肥风尚很少能带来长期、实质性的体重变化,那不妨对有关减肥的公共卫生策略进行必要的修订。随着科学家对各类人群能量代谢机制的认识加深,未来有望像“精准医疗”那样,结合不同个体能量补偿的遗传倾向打造个性化运动减肥计划。(见习记者 刁雯蕙 记者 李晨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运动可能让我们更胖?
来自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一项研究结果称,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因此也降低了运动带来的燃脂效果。该研究于8月27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这是不是在说,运动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胖?
研究人员解释说,其实是一种运动过后身体产生的补偿机制在“作怪”。也就是说,“管住嘴,迈开腿”这话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并没有错,但人们虽然迈开了腿却常常管不住嘴,因此才出现了“运动反而变胖”的说法。这种现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为显著,其中对肥胖者的影响最大。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双标水数据库,收集到1750名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数据,发现这些人的BMI值(身体质量指数)分布在12.5到61.7之间,但分析他们的运动状态后发现,肥胖者(BMI较高)运动燃烧的热量约一半都被“抵消”掉了,静息代谢甚至减少了49%。相比之下,BMI正常的个体只有28%的运动耗能被“抵消”。所以,研究人员得出了“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的结论。
换句话说,就是与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的运动效果会更差。
研究团队调查了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以及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后,发现这种现象可能是所谓的“运动的补偿效应”所致。即运动增加了能耗,但肌体会从其他方面补偿总能耗的增加。造成这种补偿效应的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运动增加了食欲,导致人吃得更多;二是运动降低了人体其他方面的能量支出,比如静息代谢,以降低运动的能量成本。
所以,靠运动减肥的效果其实一直因人而异。对于肥胖者来说,只是运动就想减肥其难度会更大。研究人员甚至表示,肥胖水平决定了补偿机制的个体差异。肥胖的人运动量越大,静息代谢水平越低。
该研究为未来针对减肥的个性化运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建平)
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