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短的人,可能有4个共性,若您也有,还是尽可能改掉的好
一直以来,长寿健康都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不断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这么想并没有错,也并非是什么“贪恋红尘”,而是想尽可能地让自己在晚年时少遭疾病缠身之苦,同时也能多享受家庭的幸福与温暖,和亲人多一些陪伴和守护。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问题,人体的健康和寿命和哪些因素有关?其实,除了先天的遗传基因无法更改之外,后天的保养和调理以及生活的习惯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重点,因为这才是有可能被改变的命运。
1、 饮食不节制,只按自己喜好进食
饮食不节制分很多种,有的人贪口腹之欲,不管肠胃是否能承受,就一个劲儿地往肚子里塞。吃得胃里紧绷又圆滚;还有的则是辛辣刺激、过于油腻、重口味等食物不知节制地吃,但相应可能出现的健康隐患也是极多的。
比如说:吃盐过多可能损伤血管弹性,增加高血压风险;脂肪摄入过多诱发高血脂、肥胖问题;吃过甜可能血糖要“超标”等等,很多疾病问题都是在不经意中给吃出来的。
2、 身体不舒服时总拖着不去看
当身体出现疼痛、不适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去医院检查看看,而是选择“扛一扛”。
一来呢,是怕麻烦,觉得没有必要;二来则是怕花钱,毕竟进一次医院就动辄几百块钱的,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但还是想在提醒大家一下:身体的事情没有小事,一旦有不舒服,还是尽量及时就医才好。以免小病拖成大病,更加花钱遭罪。
3、 性格孤僻、情绪暴躁易怒
不爱说话、与人交流,平时出现遛弯走动的也少,这样很容易让大脑和四肢退化更快。与此同时,患抑郁症、老年痴呆的风险也会上升。
而情绪过于暴躁、波动过大的话是很伤脏腑的,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问题也更容易被诱发,像是心梗、脑梗等突发性疾病大多都和情绪的猛然波动有一定的关系,需要多加注意才好。
4、 节俭过度,什么都舍不得
老一辈儿的人节俭惯了,所以不论什么事情,最先考虑的可能都是花销问题。
这导致很多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用、不舍得丢的。剩饭剩菜经常吃,毛巾牙刷用半年不舍得换,甚至一些食物过期了都舍不得扔,依旧加热后继续吃用。虽然节俭是美德,但还是要以身体健康为主,可别啥都舍不得。
以上4个特征,您占几个?还是要尽早改掉才好。
没钱没地位对寿命影响,比肥胖饮酒还大 扎心研究:领导活得长
■本报记者 李晨阳
可怕的不是有人比你地位高,而是比你地位高的人还比你活得长。
国际研究人员曾在7个欧洲国家对170万人展开研究,发现没钱没地位对寿命的影响,竟然比肥胖、饮酒和高血压更大。
如果你认为只有人类社会不“公平”,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许多动物社会中,“领导”都比“下属”寿命长。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非洲猫鼬地位不同、寿命不同的秘密,相关论文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
猫鼬大宅门,首领更高寿
猫鼬又名狐獴、细尾獴。尽管动画电影《狮子王》中的猫鼬“丁满”是个快乐的流浪汉,但猫鼬其实是一种家庭观念很强的动物。曾有一部描述它们家族生活的纪录片,就叫《猫鼬大宅门》。
猫鼬通常生活在2到50只个体组成的繁殖群里。一只雌性首领和一只雄性首领是群体内的统治者,它们一起创造了群体中大约90%的幼崽。而那些地位较低的猫鼬常常放弃自己的繁殖机会,专注于帮“领导”带娃。
众所周知,生娃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会导致身体消耗并且加速衰老。但数据显示,尽管“领导”们生了很多孩子,它们还是比自己地位较低的同胞活得长——无论雄性或雌性都是如此。
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存在于许多合作繁殖的动物社会中。一系列针对蚂蚁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研究表明,有繁殖特权的个体通过特殊的抗衰老机制延长寿命。
这也让另一些科学家猜想,是不是脊椎动物中也有类似的机理,让群体中的繁殖者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延缓衰老。“如果我们想治愈人类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也许我们应该研究它们。”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剑桥大学动物学系的Dominic Cram博士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生孩子还不会老得快,如果真能扒出这背后的分子机制,想想都让人激动。
谁的生命时钟走得更快
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研究人员对这些有趣的小动物进行了追踪,记录它们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并且定期抽血采样。
同獴不同命。同一窝出生的兄弟姐妹中,有的最终成长为首领,大多数则终生处于从属地位。
研究人员对这些猫鼬的白细胞端粒进行了研究。端粒素有“寿命时钟”之称,它是位于真核染色体末端的一顶“安全帽”,每经过一次细胞分裂,都会缩短一些。当端粒丢失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细胞衰老、凋亡和组织功能紊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
莫非寿命更长的猫鼬首领的细胞端粒也有神功护体,从而更加坚固难摧?
结果恰恰相反,研究人员发现首领的端粒比下属消失得更快,并且证明这种端粒损耗速度与个体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首领们为自己在生育上的投资付出了沉重代价。” Cram说。据他所知,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合作动物群体中比较不同阶级个体的端粒损失速度。在此之前,也有研究人员着眼于其他一些衰老指标,比如自由基对细胞及组织的损伤,或者抗氧化剂提供的保护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蚁后和蜂后也长寿,她们通过分泌化学信息素就可维持种群秩序。相比之下,哺乳动物要保持自己的领袖地位,必然会付出更多代价。”他认为,哺乳动物首领的长寿机制和昆虫不同,是很合理的结果。
寿命不平等也是“社会问题”
既然不是端粒等生理性机制在起作用,那究竟是什么早早杀死了猫鼬中的“平民”呢?科学家发现其中另有蹊跷。
猫鼬社会是一种母系社会,雌性领袖长期留在群体内部,其伴侣死亡后可以招赘一位外来“小伙子”。而雄性领袖一旦失去配偶,就不得不离开群体,去寻找别的机会。
总体来说,猫鼬一旦成为领袖,游荡在群体外的时间就变得很少,而且不随年龄再发生变化。雄性首领的平均离群时间比雌性首领长一些。
对那些下属来说,“獴生”则要艰难得多,它们离群的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呈指数上升。“它们常常被迫离开团队,要么是为了找到配偶,要么是被强势的雌性赶走,独自留在卡拉哈里沙漠,面临被掠食者吃掉的风险。”Cram描述道。
真相揭晓了:之所以平民猫鼬比首领命短,是因为它们更容易被吃掉。真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我们的发现表明,决定猫鼬寿命的社会因素远比衰老速度重要得多。”Cram说,“我预测这个结果对所有哺乳动物社会都是一样的。”
值得庆幸的是,对人类来说,即便离群索居,也不大可能被捕食动物吃掉。但Cram相信,他们的工作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就像猫鼬一样,人类也有端粒,它们会缩短并显示出剩余的寿命。”他说,“在人类身上,生殖、压力和疾病是加速端粒缩短的主要因素,而端粒缩短会导致提前死亡。与此同时,人类有害的社会生活也会导致早死,只不过不是通过掠食动物的嘴,而是通过压力和心理问题。”
“这项工作把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动物的社群行为表型结合起来探究动物的寿命问题,是颇具新意的。”王德华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9-19 第3版 国际)
频繁爬山徒步 七旬旅游达人耗尽“关节寿命”
湖北日报讯(记者余瑾毅、通讯员陈梦圆)近年来,老年人旅游火爆,不少人在退休后加入“夕阳红”旅游大军。武汉一位老年“旅游达人”热爱爬山、徒步,竟导致髋关节过度磨损,提前消耗完“关节寿命”。
今年75岁的周女士退休后爱上旅游。尤其是近十年,每年都要长途旅游四五次,也经常和朋友们去周边城市爬山、徒步等。“各个省份有名的景点都去看过”,周女士说,自己身体素质很好,家人并不反对她出门游玩。一个月有大半时间都在外面,十多年间踏足大江南北,多次出国游。
一个多月前,准备再次踏上旅途的周女士右侧髋关节开始疼痛,严重到无法走路,明显跛行。休息了半个月没有好转,周女士只得暂时放弃旅游到医院就诊。
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骨关节科医生为周女士详细检查发现,患者双侧髋关节磨损,其中右侧髋关节磨损严重。该科副主任医生胡勇介绍,周女士右侧髋关节已经达到重度骨性关节炎程度,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伴疼痛,需要进行关节置换。8月12日,医生为周女士进行了右侧髋关节全髋置换手术。目前周女士恢复良好,术后三日在医生指导下恢复正常行走,即将拆线出院。
“这位患者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形成应该与其频繁爬山徒步有关”,胡勇介绍,严重到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关节病变多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伤、激素药物、酒精等相关,周女士并没有涉及相关因素。此外,过度肥胖会也会加重下肢关节负担,导致关节提前磨损。周女士体格瘦小,本来应该不容易出现关节过度磨损的情况。但周女士热衷旅游,无论是旅游途中的久坐,长时间行走、爬山还是运动后得不到充分休息,都可能导致关节严重磨损、提前消耗关节寿命。周女士在以往旅游过后也出现过髋关节疼痛的情况,休息一段时间就能缓解,所以并未在意。随着关节磨损加重,这才会出现不能缓解的疼痛。
胡勇说,中老年人旅游活动有助于改善全身的心血管功能,增强体质,但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在旅游中发生了髋、膝关节损伤,旅游回家后出现持续的关节疼痛,甚至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胡勇提醒,中老年旅游的目的应以休闲、锻炼身心为主,不要一味追求参观景点和观光。个人还应结合平时健身、锻炼的强度,选择相应强度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时间;旅游时穿着应休闲,最好选用相应运动项目的服装、鞋袜,还应配备旅行背带、护膝等。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