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怕冻(胖子不怕冷是因为脂肪厚吗)

文章目录:

有人“一身膘”却不扛冻?专家给出保暖建议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 苏 浩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

最近的大风降温天气让人着实领略了一把严寒的威力。有网友调侃道:“好吃好喝养着的一身膘,关键时竟不能为我‘遮风挡雨’!”为何有些人长得胖却不扛冻呢?

“在穿着、体重、年龄、环境等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胖人一定是更扛冻的,功臣就是脂肪。”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苏浩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脂肪有保温、隔热、防震等功能,同时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胖人夏天更容易出汗,就是脂肪隔热作用的体现;人们在跳跃、颠簸、轻微推搡时内脏不会受伤,得益于脂肪防震功能的保护;由于脂肪的保温功能,胖人御寒能力更强。

此外,脂肪还有“色彩”之分。白色脂肪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脂肪类型,从外观上看,它呈白色或黄色,主要功能是存储能量。当身体摄入过多热量时,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白色脂肪细胞中。还有一种棕色脂肪,因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呈现出棕色。棕色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产热,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下,棕色脂肪细胞中的线粒体可以通过一种叫做解偶联蛋白1(UCP1)的物质,消耗能量并产生热量,这个过程有助于维持体温。“相比之下,棕色脂肪对人体更有益,因此我们经常建议大家通过运动把‘白色脂肪棕色化’。”苏浩说道。

“之所以有人觉得一身肥肉却不扛冻,可能与热源匮乏或穿着单薄有关。”苏浩建议,想要提高机体御寒能力,可尝试三个方法。一是激活热源,这就要求人们尽量不要久站、久坐。静止状态下身体产热少,热源匮乏,保温就无从谈起了。二是注重保温,除了脂肪这层天然“外套”,严冬下,不论胖瘦,最好都穿上羽绒服、羊绒大衣等保暖衣。三是不断输入热源,冬季外出可随身携带保温杯,时常喝些温水,作为身体的“外接热源”,有助达到保暖效果。▲

胖子冬天不怕冷?真相来了!

引言

嘿,朋友们!随着寒冷的冬天来临,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那么几个经典段子:“你看我这么胖,根本不怕冷!”“冬天来了,我才不会冻到呢!”这不禁让我想问:真的如此吗?胖子在冷天里就真的这么坚不可摧吗?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掀开这个话题的面纱,看看那些关于胖子和冷天气之间的神秘关系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

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上确实广泛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胖子抗寒能力强,瘦子就是个冰块”,是不是感觉听起来很合理?毕竟,很多人都觉得肥胖的储存脂肪可以保暖。可是,真相果真是如此简单吗?让我们细细分析一下!

主要论点

首先,脂肪的保温效果并不代表胖子就不怕冷。在过冬前,我们不妨先来想想,保暖其实不仅仅是靠脂肪,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环——身体的热量产生。人的身体是一个恒温动物,保持体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来产热。而如果你的肌肉量少,那么你在冬天活动时产生的热量也会跟着减少。说白了,单靠脂肪可不够,得有肌肉来帮忙呢!

胖与抗寒的深层次分析

接下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探讨。虽然胖子身上的脂肪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胖子的肌肉量往往是比较少的。这就意味着什么呢?没错,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生成热量的效率也下降。想想看,当我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是不是都希望能有源源不断的热量生出来?可对于肌肉少的人来说,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游戏。

而说到热量的产生,线粒体这个小家伙可不得不提!它是细胞中的发电厂,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线粒体将燃料(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转化为能量,再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确保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能正常运作。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问题来了:胖人的脂肪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比肌肉细胞中的要少得多。所以,即便有较多的脂肪储存,胖子在寒冷中获取热量的能力并不会因为多了几斤肉而提高。反倒是那些拥有健康肌肉的人,能更有效地维持体温,抵御寒冷。

结论

总结一下,想要在冬天里当一个不怕冷的勇士,光靠“胖”可不行!真正的王道在于拥有足够的肌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热量产生能力,跟低温的挑战进行一场完美的拉锯战。也就是说,在这个冬天,我们要追求的是既壮又健康的体态,而不仅仅是“胖”。别忘了,拥有肌肉的同时,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精彩哦!

所以,亲爱的读者们,你对此怎么看呢?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自信无比的胖友们,声称冬天绝对不怕冷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一起聊聊“冬天抗寒”,让我们感受一下在这个寒冷季节里的温暖吧!

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抗冻?胖人不怕冷?网友吵翻了

北方人靠什么过冬?

当然是暖气了!

那南方人呢?

一身正气!

每年一到冬季

“到底是南方冷,还是北方冷?”

的话题就会

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

很多北方人认为南方不冷

很多南方人认为北方人更抗冻

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就来好好说说

这场“世纪大战”

南方冷还是北方冷?

北方人觉得冷都会说:回屋暖和一下!而南方人冷了说的却是:出去暖和暖和!

对于室外温度来说,北方肯定会更低一点。

有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一月平均最低气温是零下6℃,平均最高温度是5℃;而上海一月平均最低温度才6℃,最高气温竟然达到11℃。这两个地方的最低温度足足差了12℃。

对于室内温度来说,南方肯定会更低一点。因为北方普遍有暖气,《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冬季采暖标准为16℃~24℃。

但是,仅靠温度来衡量身体对环境的感受是不准确的。

俗话说,北方冷皮,南方冻骨。北方的冬天干燥,空气中含有较少的水汽,被称作“干冷”;而南方较湿润,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被称作“湿冷”。

北方的干冷可以通过穿厚厚的棉裤、棉袄等来抵御,而南方的湿冷却无法简单地用厚衣物隔离。

这是因为在冬天,湿度每增加10%,体感的温度就会下降1摄氏度。

今天,上海浦东的湿度达到100%,而北京东城区的湿度却是45%,这样算下来北京和上海室外体感温度差不多。然而,在北京可以到室内取暖,而在上海的朋友们只能默默承受。

这样看来,是不是南方更冷,南方人会更“抗冻”呢?

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更抗冻?

其实,每当看到这个问题,北方人都会觉得,南方的最低气温都没下零度,还抗冻?

接下来,南方人就会反驳道,北方人过冬全靠暖气和棉袄,穿那么暖和怎么可能知道“冻”是什么感受?

其实,南方人到北方过冬就会发现,室外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是真的冷,还经常刮着刺骨的冷风;而北方人到南方过冬也会发现,即使自己套上最保暖的棉衣、棉裤,寒冷还是无法祛除。

所以,抗不抗冻和南北方没有什么关系。

胖子还是瘦子更抗冻?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胖人怕热,瘦人怕冷”,说的是胖人脂肪多,身体厚实,感觉比瘦人要抗冻,这是真的吗?

有专家提出“产热学说”,胖子的脂肪多,但是产热效率偏低;瘦子却能依靠肌肉持续产热,提高体温。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实验结果。

国外一实验表明,将一胖一瘦的两个人邀请到只有零度的房间,要求他们脱光衣服、口含温度计,并时刻记录其体温的变化。

实验结果发现,瘦子冻得哆嗦的时候,胖子却无动于衷。而且,温度显示器显示,胖子的体温比瘦子的体温要高。这么看来,胖子比瘦子要抗冻。

其实,抗冻能力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息息相关。如果身体素质高,新陈代谢能力强,那么人会更加抗冻。

所以,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不仅能抵御风寒,还能预防感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