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肥胖永久改变大脑 让人不知何为“饱”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为什么肥胖人士通常食欲旺盛?为什么费半天劲减了肥,一不留神就被“打回原形”?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肥胖可以改变大脑,令人一直食欲旺盛,且这种改变即使在减肥成功后至少短期内会持续存在。
研究报告由本周出版的《自然·新陈代谢》杂志刊载。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研究人员招募60名志愿者,其中一半人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属于肥胖;另一半人体重正常,BMI在18至25之间。研究人员通过喂食管将葡萄糖、脂肪或水直接送入志愿者胃部。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耶鲁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学教授米蕾耶·瑟莉博士说:“我们想绕过口腔,只关注肠道与大脑的联系,来看看不受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干扰,营养物质如何影响大脑。”
测试前一天晚上,所有志愿者在家吃了同样的晚餐,直到第二天早上插上喂食管后才再次进食。糖类或脂肪通过管子进入胃部后,研究人员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来捕捉志愿者大脑在30分钟内的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体重正常的人摄入糖或脂肪后,大脑纹状体活动减弱,这表明大脑意识到身体已经被喂饱,就不会想要吃更多食物。此外,他们体内的多巴胺水平上升,表明大脑奖励中心也被激活,会令人产生满足感。而肥胖者获取同样的营养物质后,大脑活动并没有减缓,多巴胺水平也没有上升,这表明他们既不觉得饱了,也没有满足感。当进食的食物种类为脂肪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接下来,研究人员要求肥胖志愿者在三个月内减去10%的体重,这被认为是已知可以改善血糖状况、改善新陈代谢、促进整体健康的减重比例。随后,研究人员再次进行与之前相同的测试。他们意外地发现,体重减轻没能“重置”肥胖者的大脑。
“没有任何变化,大脑仍然不能识别饱腹感(信号)或产生满足感。”瑟莉说。依照她的看法,这或许表明,志愿者要么减肥时间不够长,要么减重不够多。
瑟莉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究竟胖到何种程度会影响大脑功能?这种影响只与肥胖有关还是与肥胖者日常爱吃的食物种类有关?
她指出,不要指责那些无法通过“少吃多运动”减肥的人缺乏意志力。“对于那些与肥胖作斗争的人来说,他们忍不住总想吃可能与大脑功能失常有关。”(荆晶)
来源: 新华社
肥胖如何影响大脑?国际最新研究称减弱对营养物质应答且不可逆
中新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肥胖除了增加体重,还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吗?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代谢》最新发表一篇生理学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对60人开展的研究显示,大脑对特定营养物质的应答在肥胖个体中会减弱,而且减重后也不会恢复。其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的长期适应可能发生在肥胖个体中,而且会影响进食行为。
该论文介绍,进食行为是复杂的代谢信号从肠道、其他器官、血液循环抵达大脑再返回的结果,目的是触发饥饿感和饱腹感以及寻找食物的动机。虽然这些过程在动物模型中已经开始变得明朗,包括在肥胖等代谢疾病的背景下,但对人类这方面的了解还很少,这是因为设计能阐释这些机制的临床实验很难。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Mireille Serlie和同事与合作者设计了一项对照试验,向30名健康体重个体(定义为BMI在25千克/平方米或以下)和30名肥胖个体(BMI在30千克/平方米或以上)的胃部直接注射特定营养素(脂类或碳水化合物),同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MRI和SPECT测量他们的脑活动。体重健康的个体在注射营养物质后表现出特定的脑活动模式和多巴胺释放(与积极感受有关),但这些应答在肥胖个体中会减弱。此外,减重10%(进行12周的节食)并不足以让肥胖个体恢复这些应答,提示肥胖背景下的大脑会出现长期适应,这种适应在成功减重后仍然不变。
在《自然-代谢》一篇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同行专家认为,鉴于行为性减重后体重反弹很常见,该研究为今后探索肠-脑轴信号转导对减重维持和体重反弹的可能影响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糖大夫讲堂 | 肥胖不只是“吃得多、动得少”,真相可能是“脑子饿了”
开栏语
做糖尿病的管理达人,当内分泌疾病的调理师。“糖大夫讲堂”由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唐咸玉专家团队主讲,带您走近内分泌世界,为您科普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西医防治知识,分享临床诊疗小故事。为健康助力,为生活增彩。
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总是难以摆脱肥胖的困扰。他们明明努力控制饮食,却依旧难以抵挡食物的诱惑;他们坚持锻炼,但体重却迟迟不见明显下降。甚至被简单地贴上“自控力差”“管不住嘴”的标签,从而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陷入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泥沼。然而,肥胖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背后隐藏着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很多时候并非个人意志力所能完全左右的。
2024年,国家卫健委重磅发布了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精心编写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版)》。在这一最新版本的指南当中,对肥胖症的病因展开了全新且全面、深入的剖析。
身体“故障”诱发肥胖
肥胖大致可以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这里所提及的继发性肥胖,指的是由其他能够引发代谢异常的疾病所造成的肥胖。
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宛如人体代谢的强大“发动机”,当不幸患上这种疾病时,激素的分泌会显著减少,代谢的速度也会随之大幅减慢,从而致使摄入的食物无法正常进行代谢,进而转化为大量堆积的脂肪。
其次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疾病在育龄期女性当中较为常见,会出现雄激素水平急剧飙升、月经紊乱等症状,同时还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代谢异常,脂肪便趁机在腰腹部位大量地堆积起来。
再比如皮质醇增多症,患者通常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体征,像是水牛背、满月脸、皮肤紫纹等,同时可能还会伴随有高血压等诸多问题。
另外,部分药物也潜藏着使人增重的风险,像精神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都是常见的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基因埋下了“肥胖种子”
遗传因素在肥胖问题当中所占的比重绝对不容小觑。倘若父母双方都属于肥胖人群,那么后代肥胖的概率会超过80%。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广泛涉及到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众多方面。或许在胎儿时期,这些患者的食欲、代谢模式就已经与常人存在差异,即便他们始终保持饮食健康、规律运动,仍然难以成功摆脱肥胖的困扰。
大脑饥荒,肥胖趁机而入
在该指南中,基于病理生理的分型将肥胖症细致地分为了四种类型,其中脑饥饿型位列首位。在用餐时,如果女性每餐摄入的热量超过894千卡,男性每餐摄入的热量超过1376千卡,便属于脑饥饿型肥胖。大脑的摄食中枢会极其强烈地发出食欲信号,促使身体过度地摄取食物,这种强烈的欲望令人难以抑制。所以,很多减肥药或者治疗肥胖糖尿病的药物,多数是通过作用于大脑摄食中枢来发挥其功效的。
情绪“开闸”,催生肥胖“大包袱”
肥胖分型当中还有情绪饥饿型肥胖,也被称作享乐性进食的异常。当患者处于压力巨大、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等状态时,大脑的情绪“开关”就会被悄然触动,内心仿佛出现了一个急需填补的空洞,于是身体便迅速开启“狂吃模式”,高热量饮食成为了“情绪安抚剂”,多余的热量迅速积累并转化为脂肪,从而引发情绪饥饿型肥胖。究竟是不是情绪在暗中作祟呢?我们可以通过焦虑行为问卷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等方式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所以,如果想要切实减轻体重,首先必须密切关注自身的情绪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打破肥胖的怪圈。
综上所述,肥胖者不应一味地过度自我责备。倘若减重的过程困难重重,不妨前往医院内分泌科仔细排查病因,需要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测、胰岛素水平检测、性激素(女性)、妇科彩超、皮质醇检测等,同时伴随有心理问题者,建议进行精神心理疾病等评估。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平衡的饮食,坚持进行规律的运动,顺应身体的独特特点,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减轻体重。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深刻理解肥胖的形成原因,乃是战胜肥胖、拥抱健康的关键第一步。
医学指导:
供稿: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赵晓华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