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甜更廉价就更邪恶?玉米糖浆被指控是肥胖的万恶之源
来源:Slate
作者:Daniel Engber
翻译:SME科技故事
大约在50年前,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亦称果葡糖浆或高果糖浆)开始进入我们的食物供应链。到1984年,几乎整个美国的汽水生产商都采用了高果糖浆来作为食糖的廉价替代品。
十年前,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几乎占到美国人饮食中所有添加糖的一半,但这种情况在近十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可乐配料表中的果葡糖浆指的就是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
2009年4月,百事公司(PepsiCo)宣布放弃这种经典的美式甜味剂,同时推出了三款新饮料:天然百事(Pepsi Natural)、复古百事(Pepsi Throwback)和激浪百事(Mountain Dew Throwback)——它们都是用甘蔗和甜菜糖的“天然”混合物来增加甜度的。
紧跟着百事的步伐,思乐宝(Snapple)饮料也推出了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广告活动,以推广他们一款用“真正的”蔗糖酿造的“天然”茶饮料新产品。除此之外,必胜客、卡夫食品和康尼格拉等品牌也在随后几个月内进行了相似的转变。
“天然百事”
尽管美国玉米精炼协会(Corn Refiners Association)斥资3000万美元开展了一系列媒体宣传活动,也没能扭转这一趋势。
反对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理由主要有三个:就像人们对反式脂肪和人造食用染料这些“有害成分”的抵制一样,高果糖玉米糖浆被指既不健康、不自然,又不可口。(这三个说法被形容为希波克拉底式、柏拉图式和伊壁鸠鲁式的食物运动……)
1966年至2013年,美国人均糖和玉米甜味剂的消费量(绿色数据为玉米糖浆)
虽然这些说法并非完全错误,但也没有一个是绝对正确的。
人们对高果糖玉米糖浆的恐惧源于对果糖(其主要成分之一)对健康影响的担心。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葡萄糖之后,身体便会释放调节食物摄取的化学物质,促使我们停止过量进食。但是果糖的摄入却几乎不会抑制我们的食欲,并且它还与新脂肪细胞的形成相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让一些科学家怀疑,过去几十年里果糖摄入量的增加是否可能是肥胖率上升的根本原因。
《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的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更多反对果糖过度使用的确凿证据。加州的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被分成两组的志愿者要在十周内每餐都喝一杯饮料。
区别在于其中一组喝的是加果糖的汽水,而另一组喝的是加葡萄糖的汽水。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志愿者的体重都有所增加,但摄入果糖的受试者内脏脂肪更多——这种脂肪附着在我们的器官上,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结果还表明,食用果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胰岛素敏感性较低。
不过这个实验研究有一个缺陷,就是果糖比葡萄糖甜得多,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少量的果糖就可以抵得上较大剂量的葡萄糖。
抵制可口可乐的抗议者在游行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果糖比葡萄糖对人体更有害。
但是“高果糖玉米糖浆比其他高热量的甜味剂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这又是另外一个需要科学验证的疑虑了。虽然它的名字中有“高果糖”,但实际上它的果糖含量并不比蔗糖高多少。
我们习惯在咖啡中加入的就是蔗糖,它是一种果糖和葡萄糖各占一半的化合物。而一般汽水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是55%的果糖和42%的葡萄糖的混合物。如果果糖是万恶之源的话,那么高果糖玉米糖浆只会比蔗糖“邪恶一点点”。
果糖(左)和葡糖糖(右)的结构式
事实上,《临床研究杂志》的实验并没有区分这两种甜味剂。他们认为玉米糖浆和蔗糖可能同样有害,因为两者都含有大量的果糖:“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比较摄入高果糖玉米糖浆、蔗糖和100%果糖的长期影响。”
在美国,将肥胖归咎于高果糖玉米糖浆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根据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的一篇文章,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出现使能够获得农业补贴的廉价玉米能转化为同样廉价的糖。因此含有大量热量的食品被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出来,进而导致了全体美国人的变胖。
但如果玉米不是如此廉价及充足,人们就可能会减少甜味剂的摄入。玉米糖浆的价格因农业补贴而被人为压低,但其他甜味剂的价格却因进口蔗糖和精制糖的关税和配额而被人为抬高。换句话说,如果取消所有的补贴和贸易限制,我们仍然会有大量廉价的糖为食物提供同样的热量。
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各种饮料含糖量对比图”
正如汤姆·菲尔波特(Tom Philpott)在《谷物》(Grist)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其实不需要高果糖玉米糖浆也能提高美国式的肥胖率:澳大利亚的食品工业也导致了类似的数据,尽管他们的食品工业主要是以蔗糖为基础。
人们普遍认为高果糖玉米糖浆不如其他形式的糖“天然”,这无疑加剧了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坏名声。“任何天然的东西都是健康的,任何人造的东西都是不健康的。”这个观点其实是十分不科学且愚蠢的。
如果果糖真的是问题所在,我们就应该避免在食品中使用纯天然的甜味剂。例如浓缩的苹果汁或梨汁,它们中果糖含量高达2/3,比高果糖玉米糖浆更有害健康。(未加工的天然龙舌兰花蜜可能更加危险,它的果糖含量高达90%)
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就是自然界中有毒的“天然物”太多了
事实上,如何对高果糖玉米糖浆进行归类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理论上来讲这种糖浆是由土壤中生长出的天然产物加工制成的,但人们却习惯将它归类为人造产品。主要依据是将玉米淀粉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需要加入一系列化学品(这些化学物质中有两种可以将痕量的汞转移到最终产品中)。而且这个过程中有一步偶尔会使用到一种叫做戊二醛的有毒合成固定剂。
正因为上述的原因,有消费者多次试图起诉汽水生产商——因为他们将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甜味产品宣传为“纯天然”。2007年,7Up和Capri Sun的生产商就在面临法律诉讼时改变了他们产品标签的措辞。
2008年,针对Snapple的类似诉讼被驳回。当时法官认为,关于玉米糖浆的这个问题最好还是留给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的官员来判断处理。而FDA最终做出了有利于玉米精炼企业和汽水生产商的裁定结果。根据官方的说法,只要戊二醛不与糖浆发生物理接触,高果糖玉米糖浆就可以被认为是“天然的”。
风靡一时的无糖可乐
然而,这一裁决并没有让公众信服。食品行业继续执着于这样的观念:玉米糖浆是假的,而蔗糖和甜菜糖才是真的。这导致了新型加糖汽水饮料的制造商不可避免地宣传及兜售其“纯天然成分”——根据Mintel市场研究集团的调查,“纯天然”在2008年开始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宣传词,出现在23%的新食品和饮料标签上。
这些营销活动迎合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普遍观点,即高果糖玉米糖浆有一种令人不快的味道。(一个著名的美食博客声称“撇开科学不讲,白糖的味道毫无疑问是更好的”)Snapple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也宣布,该公司改变甜味剂的决定“归根结底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口味”。
行业刊物BevNet.com的编辑说,蔗糖有“完全不同的,更清洁的味道……你喝完后嘴里不再会有那层糖浆状的东西。”
不过一些风味专家对此表示怀疑。他们指出,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配方在20世纪80年代添加到汽水饮料中之前,就已经精准地校准过了,为的就是彻底地模仿蔗糖的味道。可口可乐公司的发言人也特别坚定地表示,这两种饮料的味道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科学界尝试过评估纯糖的相对口味。199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要剂量与甜度相匹配,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就无法被区分。也有其他研究表明,果糖的味道来得更迅猛,葡萄糖的味道则会被缓慢建立并趋于长时间的持续。但现在还没有权威的研究来比较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风味。
可乐生产商:“最紧要Happiness啦。”
尽管如此,大量坊间流传的报告表明,人们确实能够分辨出加蔗糖可乐和加高果糖玉米糖浆可乐的区别。我们不太清楚的是其中一个是否真的比另一个好。
在《多伦多星报》进行的街头调查中,大多数路人更喜欢喝普通可乐而不是蔗糖或者无糖可乐。Snapple的测试人员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惑:有人形容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版本尝起来“更自然”,也有人认为纯天然版本有一股令人生厌的“化学味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高果糖玉米糖浆并不健康,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它对人体比蔗糖或者甜菜糖更糟;至少根据美国官方的说法,高果糖玉米糖浆与其他甜味剂一样“天然”。尽管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味道似乎与纯蔗糖略有不同,但许多人还是喜欢它。
百事跟可口可乐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所以,您可以用第一个结论说服疑病症患者,用第二个结论说服环保主义者,还可以用第三个结论来击败美食家。不过说到底,什么健康什么不健康那该是科学家实验出来的结果;什么好喝什么不好喝则因每个人不同的口味而异。
商家可以根据科学的研究或者大众的喜好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但假如越界来试图利用伪科学理论操纵大众对于食物选择的喜好倾向,那就太过分了。
比盐和味精更可怕的糖,我们每天都在吃!难怪三高肥胖找上门
正常情况下合理摄糖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若摄入过量,多余的糖就会消耗体内的蛋白质,发生“糖化反应”,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这种产物还会破坏胶原蛋白,造成皮肤的松弛,加速人体的衰老。
抢走健康的“强盗”:糖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糖、烟、酒并列为癌症的3大诱因。摄糖过量不但会加速皮肤老化,还会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概率:
1血脂升高
据了解,中国人血脂中甘油三酯升高的原因,50%是因为油,另50%就是因为过量的糖。甘油三酯的升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高血压、血栓等的疾病风险。
2肥胖
摄糖过量会造成整体肥胖和向心肥胖,脂肪更易在心脏、腹部沉积。
3情绪不稳定
维持人体能量代谢过程或情绪神经稳定性的过程,需要B族维生素的参与。但人体为了消耗摄入过量的糖分,需要消耗很多的B族维生素,若补充不够,B族维生素缺乏,就会导致沉闷、低落等情绪。
自测:你吃的糖超标了吗?
中国人均每天吃下53.7克添加糖,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量的2倍多!怎么判断每天的摄糖量是否超标?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研究数据建议,我国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在25克以内,最高不要超过50克。
标准的一块方糖是4.5克糖,所以25克糖相当于6块方糖。
小贴士:
添加糖指的不是食物天然含有的糖,而是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和糖浆等物质。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隐藏着很多“甜蜜陷阱”,一些尝起来不甜的食物可能含糖量惊人!这些食物是哪些呢?我们又踩了哪些雷区?
生活中隐藏的“甜蜜陷阱”
01常见饮料:果汁、乳酸菌、奶茶
市面上常见的饮料有果汁、乳酸菌、奶茶等,虽然有的喝起来口感酸甜,但含糖量却非常高。
随便测试了一杯奶茶、一瓶果汁、一瓶乳酸菌饮料的含糖量,数据分别为33克、40克、52克,相当于7块方糖、9块方糖和11.5块方糖,饮用一瓶就远超过每日建议的摄糖量!
02部分不甜的水果:鲜枣等
一些水果虽然尝着不甜,但实际含糖量可能很高。水果中的糖可分为果糖、蔗糖和葡萄糖,而果糖(1.7倍蔗糖甜度)>蔗糖>葡萄糖(0.7倍蔗糖甜度),因此果糖尝着更甜,但未必糖更多。
水果含糖量参考↓
当然,最终摄入的糖量与食用量有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水果人均日摄入量为200-350克,相当于吃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一个橙子。
03零食:鱼片、肉脯、咸味酱等
超市的零食区更是糖分的“重灾区”,更具有隐匿性。为了吃起来更有嚼劲,商家往往会在鱼片、肉脯等食品中加入大量的糖来锁住水分,从而保持韧性、提升口感。
因此,学会看配料表非常重要,尽量少吃含“白砂糖”过多的食品。
04无糖饮料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爱美人士来说,无糖食品可以说是福音。既能满足口感上的要求,还能不升糖,但事实真的这样吗?
无糖饮料有甜味,是因为里面加了代糖。代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糖,但是又有接近糖的口感,能满足想喝甜味又担心糖分偏多者的口感需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代糖如木糖醇,也含有一定热量,大概是等量白糖的60%,如果大量使用,也会导致热量超标、引起血糖波动等问题,因此也需要控制量。
来源:CCTV回家吃饭
糖,才是让你发胖的元凶
你是怎么发胖的,你知道吗?糖,才是让你发胖的元凶!
如果你总是迷恋各种甜食、甜味饮品,你会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胖子。甜食是富含糖分跟热量的食物,过多的糖分会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
相比于脂肪来说,糖分才是最容易转化为脂肪的物质,是导致身材发胖的“元凶”。
人在心情低落的时候,适当吃一些甜食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你感受到心情愉悦。因此,很多人心情不好压力太大的时候,喜欢暴饮暴食来释放压力,这种行为也容易让人发胖。
而糖分的饱腹感是比较差的,会让你过量进食而不自知。当你摄入过多的能量后,身体就会把多余的糖分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而细胞分子是比较臃肿肥胖的,你的身材就会逐渐发胖。
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曲奇、巧克力、蛋糕、雪糕、奶茶都是很甜的食物,饱腹感也不高,容易促进脂肪的合成。
而各种谷类如米饭、薯类、豆类食物也属于糖分,但是它们属于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分解为单糖,因此,升糖系数会比“看得见”的糖分低得多。
不过,当你过量摄入碳水主食的时候,也会造成脂肪的堆积。所以,并不是说不吃甜味的食物,就等于没有摄入糖分,有的食物虽然不甜,但是糖分含量却不低,比如面条、米饭等食物。
糖分可以说是一种“另类毒品”,吃多了是会上瘾的。而摄入过多的糖分,还会加速皮肤氧化,变得暗黄,容易起痘痘,让你颜值老化。
糖类说到底就是碳水化合物,单糖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双糖跟多糖就是稍微复杂一点的碳水化合物。想要保持好身材,平时一定要远离各种高糖分、有甜味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减肥期间,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才能减缓升糖系数。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时候,可以选择分解时间比较长,饱腹感更强的碳水主食,这样可以抑制脂肪的堆积。
一个成年人每天的正常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50-300g左右,减肥期间,你可以控制在200g左右,摄入量不能低于150g,否则无法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身体代谢动力也会受阻,不利于身材瘦下来。
减肥的人少吃碳水主食,会让你提前出现饥饿感。为了降低饥饿感的出现,平时你可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食物,身体分解蛋白分子耗费的热量会更高,饱腹感也会更久持久,比如各种鸡蛋、三文鱼、牛肉、虾肉、鸡胸肉、金枪鱼、奶制品等食物。
三餐可以多吃一些不同种类的蔬菜,比如白菜、西兰花、番茄、豆芽、芦笋、花椰菜、洋葱、空心菜、苦瓜、芹菜等,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少,升糖系数也比较低,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你控制卡路里摄入,同时提高燃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