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身体发胖,可能是脾虚,或由这几个原因引起,早了解早受益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一天清晨,刘大妈推开窗户,外面晨光微露,空气清新。她站在镜子前,摸着自己的腰腹,叹了口气,“怎么又胖了?”从去年开始,刘大妈的体重就像坐上了滑梯,越滑越快。她不是那种爱吃油腻食物的人,晚饭也吃得很少,甚至每天还坚持散步,可体重却不降反升。最让她不解的是,自己明明觉得胃口一般,但腰围却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家里的女儿笑着说她可能是“幸福肥”,但刘大妈心里却隐隐不安: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像刘大妈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发现自己发胖了,第一反应是饮食问题或缺少锻炼,但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身体的内部状况。中医上有一个概念叫“脾虚”,很多人可能听过,但并不完全了解。脾虚并不是脾器官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中医认为脾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液在体内滞留,形成肥胖。刘大妈的情况很可能与此有关,而她还不了解,在她的身体内部,脾胃正悄悄发出“求救信号”。
刘大妈在一次社区义诊中遇到了老中医张大夫。张大夫看了她的舌苔,又摸了摸脉,说了一句让她惊讶的话:“你的肥胖啊,很可能是脾虚引起的。”刘大妈听得一头雾水,张大夫耐心解释道:“脾是‘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把吃进去的食物化成身体需要的营养。如果脾虚了,运化功能变差,水湿停滞,就容易造成体内湿气重,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肥胖。”他说,刘大妈的体质看着就偏湿,平时应该注意调理。
张大夫的这番话,让刘大妈开始回忆自己的生活习惯。她确实经常觉得疲惫,尤其是吃完饭后,常感到腹胀,还总是感觉手脚发沉、乏力。这些症状正是脾虚的典型表现。张大夫还提到,有些人因为脾虚,肚子会鼓得比较明显,这种情况叫“虚胖”,跟那种吃多了长出来的“实胖”完全不同。虚胖的人往往吃得并不多,却体态臃肿,甚至还容易气短乏力。
刘大妈回家后,开始尝试按照张大夫的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她减少了寒凉食物的摄入,比如生冷的水果和冰镇饮料,改吃一些温补脾胃的食材,比如红枣、山药、小米粥等。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温补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她还尝试每天泡脚,用艾叶和生姜煮水,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奇怪的是,她的体重虽然没迅速下降,但人感觉轻松多了,尤其是以前的疲惫感明显减轻了。
然而,刘大妈的故事只是众多“莫名其妙发胖”的案例之一。另一位年轻的公司白领赵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赵女士每天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常常吃快餐或者外卖。她发现,自己虽然吃得不多,但体重却悄悄增长,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得很明显。她尝试了很多减肥方法,比如节食、跑步,但效果都不理想,反而经常感到头晕乏力。
后来,赵女士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肝功能有些异常,血脂也偏高。医生告诉她,这种情况可能是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代谢问题。现代医学认为,脾虚可能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相关。当身体的代谢功能下降时,摄入的热量不能被有效利用,脂肪就会堆积起来。医生建议她改善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和全谷物,少吃高脂高糖的加工食品。同时,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比如快走或瑜伽,来促进代谢。
赵女士还了解到,肥胖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脾虚,还有可能与内分泌失调、肝肾功能异常、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例如,有些女性在月经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也容易出现体重增加。甲状腺是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如果其功能减弱,新陈代谢变慢,脂肪就容易堆积。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脂肪分布,使人腰腹部变得“富态”起来。
不仅如此,很多人还忽视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睡眠不足。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尤其是瘦素和饥饿素。瘦素可以抑制食欲,而饥饿素则会刺激食欲。当睡眠不足时,瘦素分泌减少,饥饿素分泌增加,人就会更容易感到饿,进而摄入更多的热量。赵女士回想了一下,自己确实经常熬夜加班,难怪体重一直在上升。
刘大妈和赵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肥胖不仅仅是一个外表问题,更是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到原因,盲目通过节食或过度运动减肥,可能适得其反。肥胖背后可能是脾虚、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等多种问题,需要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和现代医学在处理肥胖问题上各有侧重。中医强调从整体调理,以“治未病”为核心,注重改善体质;现代医学则更注重具体病因的分析,比如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水平等来判断肥胖的成因。两者结合,可以为肥胖人士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最后,张大夫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肥胖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解决。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下去。调理脾胃、改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减肥,更能让整体健康状态得到提升。”刘大妈听后深有感触,她明白了,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减肥只是恢复健康的一个副产品。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 《内分泌代谢病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肥胖症的综合治疗》中华医学会
喝凉水都长肉或因胃强脾弱
中医认为,喝凉水都长肉,或是脾胃功能出现了问题。一般来说,胃强脾弱的人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胃强,主要是指胃的消化功能比较好,引起容易饥饿、进食欲望强、想吃、想多吃及大便秘结等症状。脾弱,主要是指脾的运化功能不好,导致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正常地消化和吸收,出现饭后胃不舒服、不消化、胀满、打嗝,这时就会出现“喝凉水都长肉”的现象,容易虚胖。
“喝凉水都长肉”的情况,过度节食和过度锻炼可能效果都不太好,需要配合中药调理改变体质状态。当体质改变了,减肥才会更有效果。
(摘自《大河报》)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