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白天莫名 “犯迷糊”,精神不振?是怎么回事?或是这4种病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个人大概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午时分,感觉整个人就像是装了一个“懒惰模式”开关,脑袋沉重,眼皮像是有千斤重,工作也做不下去,思维变得模糊,甚至连发呆几分钟都觉得特别“正常”。
那种“犯迷糊”的感觉,真是让人受尽摧残。不过,幸好有一件事大家要知道,那就是,白天经常“犯迷糊”,精神不振,不一定是因为昨晚熬夜太晚或者喝了太多的咖啡。
有时候,它可能是一些潜在健康问题的表现。别小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或许它们背后隐藏着需要关注的病症。
打个比方,身体好像那辆车,运转不灵活了,大家一定要停下来检查一番。而“犯迷糊”的这辆车,可能不止是轮胎漏气这么简单,可能还涉及发动机的健康呢。
今天要聊的,就是那些可能引起“白天犯迷糊”和精神不振的四个常见病症。看完这些内容,大家或许就能找到自己那份困倦背后的真正原因。
贫血常常被忽略,很多人可能只觉得自己比别人容易累,或者“这就是老了”的表现。
但如果经常白天莫名感觉特别困倦,思维总是不清晰,干脆连日常工作都没法高效完成。可能就是身体的血液出了点问题。
贫血,特别是铁缺乏性贫血,直接影响的是身体的“红色动力”,也就是红血球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如果这些不足,氧气供应就跟不上,整个人就容易感到精神不振。
贫血的症状不单单是疲劳,还有面色苍白,身体乏力,甚至有些人会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很多人觉得自己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作息不好,导致身体疲惫,但其实,贫血的问题可能藏得更深。
根据医学统计,全球有超12亿人受贫血困扰,而其中女性和老年人是最容易出现贫血症状的人群。贫血的最大隐患在于,它不仅让身体缺乏活力,还会对大脑的供氧造成不足。
久而久之影响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如果总是感觉疲惫不堪,一定得去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看看是不是贫血惹的祸。
睡得好不一定等于睡得足够好,尤其是那些看似晚上能安稳睡觉的人。有时候,看似一夜好眠的背后,其实却存在一些看不见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早上醒来时。
自己明明睡了7到8个小时,但起来后依然感觉脑袋沉重、打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得不得了,连心情也差。那些并非因为晚上失眠而感到疲劳的人,可能就和“睡眠呼吸暂停症”扯上关系了。
睡眠呼吸暂停症,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睡觉时由于气道阻塞,导致呼吸暂停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晚上你在睡觉时,喉咙的肌肉过度松弛,气道被堵住,呼吸暂停,可能会暂停好几秒钟。
这个过程往往是不自觉的,旁人很难发现,但却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虽然表面上似乎睡了很长时间,实际上你的身体根本没有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
常见的症状包括:睡觉时打鼾、夜间醒来次数增多、白天嗜睡等。长期下来,睡眠质量差,白天就容易“犯迷糊”,严重的还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这个病的患病率其实非常高,全球约有10%的人受影响,尤其是中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更容易得。而且,睡眠呼吸暂停症的症状特别“隐秘”。
很多人直到出现心脏病、高血压或其他严重问题时,才意识到是这个病在作祟。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白天老是犯困不清醒,尤其是伴有打鼾、胸闷等症状时,不妨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早发现早治疗对健康的保护非常重要。
甲状腺这个小腺体,不管在身体中的位置如何不起眼,但它却扮演着“能源调度员”的角色。甲状腺素的分泌调节着身体的代谢,影响着体温、心率、消化等多个方面。
当甲状腺出了问题,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即甲减),身体的“机器”就会变得“慢吞吞”,包括大脑在内的各个部位都感受到疲惫无力。
很多人觉得自己可能只是睡眠不足,结果一检查发现,居然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有很多,包括白天困倦、体重增加、皮肤干燥、记忆力差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甲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根据临床研究,大约2%到4%的成年人会受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影响,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些症状,认为“年纪大了”或者“压力大”是原因。
最终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如果你白天常常感到昏昏欲睡,甚至出现身体虚弱、情绪低落等表现时,最好去检查一下甲状腺功能,看是否需要治疗。
有时候,“犯迷糊”其实是身体在向大脑发出信号,说“我需要休息”了。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或者抑郁症等问题,也能引起身体的各种不适。
心理问题虽然不直接影响身体的器官,但它们通过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影响到人的思维、精力和情绪。
焦虑和抑郁的人常常会感到持续的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犯迷糊”。
常常“犯迷糊”,让人看似只是在“休息”或“恢复活力”,但其实它可能是身体的一种警报。真正的原因可能并非简单的“睡不好”,而是潜在的一些病症在作怪。
所以,大家如果经常性出现这些症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去找医生好好检查一下,避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资料参考[1]贾静.贫血的五个表现及应对方法[J].科技视界,2024,14(03):8-10.
头晕、视力模糊、头脑不清楚、容易犯困是血液黏稠表现?医生辟谣
一些人很相信血流变,认为血黏度高就是反应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指标,其实不对,至少不完全对!
真正的心血管医生,更关心的是血脂,并非血流变,也不是血液黏稠这种说法。
防血栓,也并非只和血脂有关系,而是和很多因素有关系。
我们逐一揭秘答案:
一、有症状也不代表血液黏稠,没有症状也不代表就没事
有人说当我们出现头晕、视力模糊、头脑不清楚、容易犯困、胸闷气短等等症状就说明血液已经粘稠了。可能有关系,但没有必然性,因为出现这些症状极有可能就是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病、脑供血不足、颈动脉狭窄、脑梗死、颈椎病等等问题。
更何况,大部分人所谓的血液已经黏稠,并不会有任何症状,我们不能根据症状去判断我们的血黏度是不是已经升高。
最关键,心血管医生很少关心血黏度,而是更关心血脂。
二、心血管医生为什么更关系血脂而不是血流变和血黏度
有好多老百姓喜欢血流变检查,查查去医院化验一个血流,因为血流变中有一项是血粘稠度,能看看自己的血到底稠不稠。而作为我们心血管医生,几乎不会主动给患者化验血流变,也从来不关心血黏度高不高,血稠不稠。
因为血流变或这个血黏度化验不稳定,我们拿到血流变化验单,上面会写道:
全血粘度(高切)mpa.s (参考值:4.19-4.79)
全血粘度(低切)mpa.s (参考值:8-9.02)
全血粘度(中切)mpa.s (参考值:5.45-6.17)
......
很多人一化验这个血黏度都高,就被忽悠输液或吃药,其实这个血流变很不稳定:
比如这几天多喝水,去化验,血流变就可能正常,如果最近喝水少,那么化验血流变就有可能高。血流变除了受喝水多少影响大以外,还受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情况下;情绪激动、应激反应、焦虑、吸烟等情况,运动也会影响血流变结果,检测仪器的误差,正常值尚未确定等等因素导致血流变并不稳定。
所以心血管医生不参考血流变,指南也不推荐化验血流变。
我们更关心血脂,因为长期的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后,会产生更多的血管垃圾,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动脉粥样加重,就会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就会形成血栓。
而血黏度和血流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没有明确因果关系。
三、血栓疾病都有哪些,血栓的根源在哪里?
血栓疾病,很多,只要是血管内部血块问题就是血栓疾病,比如说我们最常见的血栓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急性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下肢动脉血栓、房颤等等疾病都是血栓疾病。
我们常说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主要是指动脉血栓,最常见的就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血栓是斑块形成的,斑块可以理解为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血栓的根源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那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因素,不仅仅是血脂升高这一个原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不控制,都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除此之外,还包括高龄、家族史、肥胖、抽烟酗酒、久坐不运动、不健康饮食、高同型半胱氨酸、熬夜压力大等等都会加速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都是斑块的根源,也就是血栓的根源。
四、如何才能预防血栓
既然我们知道了血栓的根源,那自然知道如何才能预防血栓。并不是当我们出现头晕、视力模糊、头脑不清楚、容易犯困、胸闷气短等等情况下,去化验一个血流变,看看血黏度高不高然后才决定是否预防血栓。
预防血栓主要在于平时的健康生活,斑块是长期不健康生活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也不可能靠发现后马上就能清除。只有预防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的预防斑块加重,从而预防血栓。远离烟酒、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健康饮食、避免熬夜、减少压力。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如果出现三高一定规律的控制并监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预防血栓,而不是靠感觉去判断是不是血黏度高,更不是化验一个血流变就完事了!
36岁女士头晕迷糊犯困以为是颈椎病 没想到跟“早更”有关
龙头新闻讯 哈市36岁的于女士近半年来经常出现头晕迷糊的现象,尤其是午后特别容易犯困,甚至坐着都能睡着,于女士以为是颈椎病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做过脑CT和核磁进行检查,并没有发现异常。16日,于女士来到哈工大附属省医院南岗院区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抽血检查,结果没想到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数都偏高,被确诊为高脂血症。南岗院区内分泌科主任冯琨表示,继发性高脂血症多数与不良饮食习惯相关,往往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而中年女性群体比较特殊,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引起血脂异常,如果出现中年发福的现象,就要警惕血脂是否偏高了。
于女士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她突然发胖,体重比以前增加了二三十斤,170身高的于女士体重从以前的105斤增加到130多斤,虽然看上去只是有点发福,还不算太胖,但总是头晕迷糊,吃完饭后就犯困,在两年前体检时还没发现血脂高。没想到在这次检查中,不仅发现血脂高,甲状腺和激素水平都有异常。
冯琨主任介绍说,像于女士这样"早更"的高脂血症患者并不少见,引起血脂高的原因除了生活不规律和不良饮食习惯以外,甲减和雌激素水平下降也是一个主要诱因,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很多中青年女性提前出现了更年期症状,更年期从50岁左右提前到40岁左右,甚至过了35岁就出现雌激素水平下降的情况。雌激素水平在正常时可以对女性的代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后,就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脂肪代谢能力下降。这种情况下,要降血脂需要多策并举,管住嘴迈开腿,必要时还要辅助药物治疗,有甲减症状的要先治疗原发病。首先要改变高油高脂高盐的不良饮食习惯,尽量避免吃外卖或者在饭店吃饭,饮食要清淡、营养均衡;每天至少坚持一个小时的运动量,最好以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为主,把体重降下来,血脂自然就会恢复正常。对血脂偏高较长时间内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用药治疗,服药一定疗程之后定期复查,如果血脂恢复到正常水平,就可以停药观察,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