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最困扰台湾人疾病是全身酸痛 其次是肥胖
中新网8月2日电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近日公布的健康大调查显示,最困扰台湾人的疾病其实是全身酸痛,其次才是肥胖;在自评健康状况中,以18岁至44岁人群评价最差,65岁以上人群反而评价最佳。
虽然减肥一直是热门的健康议题,但有关机构发布的“2018年台湾健康大调查”指出,台湾人的十大困扰症状中,看似不严重的全身酸痛竟位居第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18岁至35岁的人群就占了患者三分之一。
骨科医师陈怡孜分析称,全身酸痛最大原因就是久坐、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以及姿势不良,而且,上班族的情况最严重。
第二名至第十名疾病依序是:代谢变差(肥胖、水肿等)、眼睛干涩、过敏、胃痛、失眠、便秘、头痛、口臭、牙痛。
陈怡孜指出,因不良习惯造成的慢性发炎疼痛最难治疗。观察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发现,受访者中有45%久坐,每天使用手机、电脑超过8小时的有40%,睡前还要玩手机的也有37%。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全身酸痛、肥胖、眼睛酸涩、胃痛、失眠、便秘、头痛等十大症状的原因,因此,想摆脱病痛,首要就是改变生活习惯。另外,对比上班族与退休族发现,自认为“健康状况良好”的以65岁以上人群最多,高达75%,相反,18岁至44岁的年龄层中只有58%至59%自认“健康”。
管好体重,做活力少年
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肥胖地图》数据显示,到2035年,预计将有超7.5亿儿童(5-19岁)超重和肥胖,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2个超重或肥胖,且其中大多数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今年国家卫健委联合多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健康体重,健康未来,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及其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认识肥胖及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
肥胖是一种慢性病,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原发性肥胖主要是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能量摄入,身体活动不足等因素造成的。
由于BMI高,儿童在童年时出现慢病早期迹象的风险更高。到2035年,归因于高BMI,预计6800万儿童患高血压,2700万儿童患高血糖,7600万儿童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这些严重疾病前兆可能并无症状,但这些孩子步入成年后可能就步入中风、糖尿病和心脏病的轨道。以往肥胖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只在成年人中出现,而现在在儿童中越来越常见。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价方法
BMI筛查法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以BMI判定:凡BMI大于等于相应性别、年度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
6~17岁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kg/m2)
引自:《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
中心型肥胖判断
腹型肥胖也称为中心性肥胖,即脂肪堆积在腹部,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更大,与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等健康风险密切相关。腰围指标更有助于了解儿童腹型肥胖程度,与BMI一样,腰围也需要查找对应的性别、年龄的腰围标准值进行评价。7~18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通常以腰围进行判定,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75分位数(P75)且小于第90分位数(P90)者为正常腰围高值,或中心型超重;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90分位数者为高腰围,或中心型肥胖。
7~18岁儿童青少年P75和P90腰围值(cm)
引自:《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 611)
除此以外,腰围还可以与身高结合,形成腰围身高比的指标,这个指标考虑了身高的因素,是一个腹型肥胖评价的相对指标,更便于使用,当体重(千克)与身高(厘米)的比值超过0.48的时候,儿童的腹型肥胖就该引起注意了。腰围测量方法:被检者自然站立,双臂适当张开下垂,两足分开30cm-40cm,露出腹部。测量时平缓呼吸,带尺下缘距肚脐上缘1cm处、并经两侧十二肋骨下缘与髂嵴上缘之间的中点,水平环绕一周测量。
儿童青少年肥胖风险如何自评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
请家长或学生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判断学生符合哪种描述,并在相应位置划“√”,根据总分评估超重肥胖风险。
注:
1.“是”计0分,“否”计1分。累计总分小于5分,超重肥胖风险较低;累计总分5-7分,超重肥胖风险中等;累计总分大于等于8分,超重肥胖风险较高。
2.*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运动过程中,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可进行语言交流,主观感觉稍费力。高等强度身体活动:运动过程中,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大幅增加,语言交流困难,主观感觉费力。
健康体重——吃起来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面、充足的营养是其正常生长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质保障。学龄期是建立健康信念和形成健康饮食行为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使其受益终生。新版学龄儿童膳食指南提出了5条核心准则:
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
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
多户外活动,少视屏时间,每天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定期监测体格发育,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健康体重——动起来
大量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是影响该群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众说周知,一天是由固定的24小时构成,一种活动行为时间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其它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如久坐或屏幕时间的增加可能导致身体活动时间的减少。因此,合理分配24小时活动行为对个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6月,加拿大首次发布了《5-17岁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行为指南》,强调一整天的重要性,指南明确指出健康的24小时应包含:
SWEAT(出汗):每天进行几个小时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轻度身体活动和每天至少60分钟以上MVPA(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以及每周不少于3次的剧烈的身体和肌肉力量训练
STEP(步行):每天进行几个小时不同形式的低强度身体活动
SLEEP(睡眠):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5-13岁:9-11小时;14-17岁:8-10小时)
SIT(静坐):每天少于2小时的娱乐性屏幕时间,避免久坐。
此外,《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建议6-17岁儿童青少年:
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
每周至少进行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减少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个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黄剑雅
校对 李海慧
节食、催吐,因为害怕发胖,我得了厌食症(附自评问卷)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秦昊近乎“毁容”式暴增20斤出演,硕大的啤酒肚和肿起来的脸让观众惊呼“看了好几集才认出来是他”。然而在最近,秦昊又为新剧快速减肥20斤冲上热搜,秦昊同为演员的妻子伊能静晒出他的瘦身食谱。
发出这份减肥食谱的同时,伊能静明确表示秦昊是为了适应角色需求,多次强调不推荐大家模仿。
演员为了工作需要不得已控制体重可以理解,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注重身材管理,一些求美者受到部分营销号的不良引导,开始通过催吐、过度节食或运动追求“越瘦越好”的状态。在此极端的减肥过程中患厌食症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仅2022年北京安定医院进食障碍门诊就诊量就有1842人次,在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占了较大比例。
厌食症绝不仅仅是不想吃饭、能让人变瘦。它是一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损伤。
厌食症的核心症状包括行为层面、精神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
- 行为层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常通过非理性的限制进食、过度锻炼、催吐等方法,刻意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消耗,造成明显低体重和营养不良。
- 精神心理层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对瘦无休止的追求和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恐惧性拒绝维持正常体重。有一部分患者明明已经很消瘦,仍坚持认为自己很肥胖,认为自己但凡进食就会马上胖起来。
- 生理层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低于最低正常体重标准,并伴有明显营养不良,常表现为皮肤干燥苍白、头发干枯、无力,严重者还会引发身体损害,包括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的问题,女性可能出现闭经或停经,青春期前发病的患者会影响青春期发育。
除了以上主要的症状表现,厌食症患者也常常会伴有抑郁、焦虑、强迫、恐怖、易激惹、孤独、社交隔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所有的减肥一概视之为厌食症。唐利荣医生提醒,如果有人为了减肥适当控制饮食,没有过度的焦虑紧张和过度的自我负面评价,就属于正常现象,临床上确诊厌食症需要具备体重保持在低于期望值15%以上的水平,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小安这里为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附上自评问卷。问卷结果仅供参考,不构成诊断建议。如果您的自评结果异常,请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
点击下方蓝色字体进入原文进行自评↓↓↓
节食、催吐,因为害怕发胖,我得了厌食症(附自评问卷)
如何治疗厌食症
在厌食症初期,食物的摄入是最好的改善病情的方式。已经发展至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如果延续不良的进食模式,导致体重逐渐下降,将进一步加重病情,使躯体情况恶化,加重营养不良及器官损害,甚至产生严重的风险或危及生命。
为了避免情况继续恶化,厌食症患者应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综合诊疗。
以北京安定医院为例,进食障碍专病门诊对首诊患者会在询问病史、进食相关症状、情绪行为问题、对疾病的认知、家庭功能、躯体情况等方面后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患者治疗方式的建议,同时提供营养建议和简短的个体/家庭治疗建议。
一般来讲,进食障碍需要综合精神科药物治疗、系统心理治疗(个体和家庭)、营养治疗及其他躯体辅助治疗。治疗方式以营养治疗加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唐利荣医生介绍了目前比较主流的心理治疗方式:
- 家庭治疗:进食障碍治疗中研究最多的,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的治疗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家庭治疗认为神经性厌食的患者有避免家庭冲突、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作用。家庭治疗会探索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鼓励家庭成员做出改变,以改变整个家庭系统,而不仅仅是患者的症状。
- 认知行为治疗:一直被认为是循证有效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性思维,如企图通过控制进食、获得理想的体重和体型来获得成就感、价值感、认同感、掌控感等。治疗技术包括心理教育、动机促进、其他行为改变策略。
- 辨证行为治疗(DBT):核心技能主要包括正念技巧、情绪调节技巧、痛苦忍受技巧以及人际效能技巧,能帮助患者增加对自身的认识和接受度、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反应、改善人际关系等。
-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在改善进食态度、对体型的满意度、抑郁情绪和进食相关家庭冲突等方面则均有帮助。心理动力性治疗强调建立自我力量、青少年自主性、对阻碍进食的情绪的内省力。
以上治疗在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及心理病房均有开展。
最后小安想说,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追求美没有错,但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保持合理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毕竟身体健康才是一直美下去的本钱呀!
END
北京安定医院进食障碍门诊
为早期识别及诊治进食障碍,方便患者就医,进一步规范进食障碍的治疗,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特开设进食障碍专病门诊。
出诊团队成员:
李占江教授临床心理知名专家团队成员
出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周三下午,周四全天,周五全天,周六全天)
出诊地点:
门诊二楼
挂号方式:
1.“北京安定医院”微信公众号
2.“北京114预约挂号”微信公众号,114网上预约挂号,电话010-114
微信:北京安定医院
新浪微博:@北京安定医院
抖音:北京安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