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影响经济发展 导致社会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疾病引起的经济负担又称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它是指由于疾病、失能(残疾)和提早死亡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经济资源。通常用货币来衡量。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引起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的重要原因:肥胖患病率的不断上升,使治疗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费用逐年增加。研究发现,全球每年有 1.5 亿人因为卫生医疗支出而遭受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
我国成年人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占全国平均疾病支出的 15.3%,其中城市家庭的比例为 13.8%,农村为 15.8%。
2003 年,我国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平均住院病人费用分别为 7953 元、3904 元、11008 元,同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472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 2622 元,这意味着一旦有家庭成员患上肥胖相关慢性病,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家庭都将面临着其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风险。此外,由于肥胖及其并发症而休假或病故等间接引起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对超重和肥胖的疾病负担评估是趋于保守和低估的,但结果已经反映了肥胖对人群的危害程度和影响。
城市居民人均用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的治疗费用是年收入的一半,达到农村居民年收入的 3 倍。此外,由于慢性疾病多为终身疾病,还经常伴有并发症,对于个人和家庭,除巨大的经济负担外,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数 据 显 示,2003年,中国慢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经济负担达到8580.54 亿元,占全部疾病总经济负担的71.45%,占GDP的7.31%。 其中脑卒中的总费用达 198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整个国家卫生总支出的 3%;高血压病为 622.51 亿元;冠心病为 576.89 亿元。2010 年,我国糖尿病直接医疗开支约 1734 亿元人民币,占医疗总开支的 13%。2012 年,中国因早死所致的间接经济负担为 4251 亿人民币,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 67.1%。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在2011年~2025 年间,全球因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7万亿美元。现阶段,美国每年有将近 30万人死于肥胖相关的疾病,至 2030 年,美国和英国将会因肥胖新增 600万 ~850 万 例 糖 尿 病 患 者、570 万 ~730 万 例 心 脏 病 和 脑 卒 中 患 者,相关预防和治疗费用在美国每年增加至 480~660 亿美元,在英国达每年19~20 亿英镑。2009 年,爱尔兰的肥胖疾病负担为 11.3 亿欧元。2015年,墨西哥累计有 1200 万糖尿病病人和 800 万心脏病患者,治疗费用高达 8.06 亿美元。
肥胖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时光倒流十年,恐怕没有人会认为肥胖是社会问题,充其量是个人健康问题、审美问题。但是现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肥胖者因此而失去工作、遭受歧视,甚至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不能享受一个健康人应有的快乐。多种慢性疾病纷至沓来,各种烦恼接踵而至。看到他们每天消耗着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大家就会明白,肥胖的确是社会灾难性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肥胖已拉响了 SOS 警报,多一个“胖墩”,少一个栋梁之才。国民身体素质下降 , 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肥胖而导致性功能退化的男性正日益增多,他们的胡须没了、声音带女腔、腰部臀部增大,性器官退化,无法过正常夫妻生活,甚至离婚。
全国十几个城市育龄女性调查显示,不孕女性占 18%,其中 80% 的不孕女性是因为超重肥胖,影响生育能力,导致家庭破裂。
在美国,每 5 人中就有 1 人是肥胖症患者。肥胖还导致美国警察战斗力下降,他们行动迟缓、举止笨拙 , 严重影响正常公务的执行。
肥胖群体在就业、升学、婚姻等方面常常受到不公正待遇,因此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正常人大得多。乘坐公共汽车时,许多人不愿与他们同坐;社会上人群出言不逊,称他们为“肥婆”“肥佬”。许多肥胖者因此自我封闭,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已在世界范围呈流行趋势,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只有对其进行合理、科学、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才能全面认识和防治。
防治肥胖,刻不容缓
权威机构调查显示,肥胖已与艾滋病、吸毒和酗酒并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并且被医学界称为人类“死亡五重奏”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都与过度肥胖有关。因此 ,WHO 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宣布肥胖将成为全球首要的健康问题。
在我国,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将伴随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快速扩大而增多。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应将对肥胖问题的关注看作是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给予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不少医生还未将肥胖当成一种疾病对待,当就诊患者同时存在肥胖问题时,往往不将其当成疾病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治疗。
倡导科学的减肥方法
对待肥胖与减肥问题,目前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一:人们对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能吃是福,肥胖是营养好,生活水平高。因此,当务之急是教育广大群众科学地看待肥胖问题,调动肥胖者自我保健的积极性,增加减肥的动力。
误区二:市场上充斥着许多虚假的减肥理论、方法、产品,比如脱水减肥法、腹泻减肥法,给肥胖者带来不良影响,轻则减肥失败,重则损害健康。肥胖者对此难辨真假,认为都是健康有效的减肥方法。有人错误地认为减肥只需服用药物,吃了药就可以放心大吃大喝,或者认为完全不吃主食就能健康减肥、单纯运动就能健康减肥等。
误区三:人们对肥胖的形成以及能量、营养素等营养学知识严重缺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物质比较匮乏,人们勉强可以吃饱。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多、数量多,人们不知道怎么选择才能均衡营养、健康饮食,不知道肥胖形成的真正原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教授大揭秘减脂这点事儿》
肥胖可能拖垮一个国家:诱发两百多种疾病、带来千亿医疗负担
受访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医师 王存川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袁振芳
本报记者 张 健肥胖严重威胁身心健康。近期,世界肥胖联合会等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全球健康》上一项涵盖8国的建模研究发现,肥胖是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不仅缩短健康人群寿命,还会增加医疗保健需求,造成巨大生产力损失,降低生活质量。
肥胖经济成本在逐年升高
超重和肥胖,是指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堆积,可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成人肥胖程度。为了研究肥胖的经济成本,研究人员对28种已知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成本”来评估超重(25千克/平方米≤BMI≤29.9千克/平方米)和肥胖(BMI≥30千克/平方米)对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西班牙和泰国8个国家2019年的经济影响。
研究认为,肥胖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经济影响有多方面,肥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所有国家中,肥胖的医疗费用平均占直接费用的90%;过早死亡的成本在所有国家的间接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约56%~92%)。按人均计算,2019年各国肥胖成本从印度的17美元到澳大利亚的940美元不等,因肥胖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8个国家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由于肥胖患病率上升、人口变化和经济增长,研究人员估计,到2060年,肥胖经济成本将增长到平均每个国家GDP的3.6%。例如,从2020年至2060年,西班牙的肥胖经济成本将翻一番,印度则增加19倍。值得注意的是,8个国家的肥胖经济总成本预计将以1.8%~6.6%的平均速度增长,这一趋势令人担忧。
“肥胖也是我国居民健康的一个日益增长的负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医师王存川表示,从20多年前开始,我国肥胖人口增长速度就不断加快。总体来看,我国还处于世界中等肥胖水平,但我国成人中已有半数超重或肥胖了,因为人口基数大,我国肥胖人数已是世界第一。《柳叶刀》发表的一项针对中国肥胖潜在负担的研究预测分析表明,在不考虑医疗保健服务费用的长期增长,以及肥胖相关的间接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出勤、旷工、提前退休、残疾等)情况下,到2030年中国因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带来四大沉重负担
“肥胖是一种疾病,我国成年居民肥胖率已高达16.4%,超过了糖尿病,但肥胖还没有像糖尿病一样引起足够重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袁振芳说,国人BMI超24千克/平方米就属于超重,需要控制;而BMI超28千克/平方米就属于肥胖,需要减重。达到这两个临界点,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会出现拐点式上升,还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几方面重大损失:
更多医疗保健费用。王存川表示,肥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多种癌症和抑郁症等,这就导致肥胖人群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服务、手术和药物。有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处方数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而且,肥胖问题所占用医疗资源越来越多。一项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在英、美、法等38个国家,肥胖占糖尿病所有治疗费用的70%、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3%和癌症治疗费用的9%。
生产力和人力资本损失。研究显示,肥胖会造成适龄劳动力缺勤的天数更多,工作效率低,以及失业风险增加。袁振芳表示,一些年轻人会因为肥胖而影响工作,甚至还会有些中年人因肥胖引起的关节炎、精神心理疾病等出现“残疾退休”的情况。王存川也表示,他在美国、加拿大出差时,经常发现有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因肥胖而坐上了轮椅。还有研究发现,肥胖会影响学习成绩,从长远看,会降低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国家的人力资本产生负面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肥胖会增加患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影响生活质量。袁振芳曾接诊过一位重度肥胖的患者,二十七八岁时体重达300多斤,并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而到三十多岁时该患者已经胖到400多斤,出现了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严重时走几段路都喘,影响了生活和工作,最后做了减肥手术。即使减了100多斤,但年纪轻轻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缩短寿命。据经合组织分析,在2020~2050年,肥胖和相关疾病将使经合组织、欧盟和二十国集团国家的预期寿命减少约3年。王存川表示,肥胖也是国人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项研究显示,对男性青壮年来说,重度肥胖平均缩短寿命20年。
“一胖百病生。”王存川表示,肥胖就像一块滋生疾病的土壤,让很多慢性病生根发芽,给个人和国家社会造成很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可以预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增长,因肥胖导致的经济负担会越来越重,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为肥胖问题买单。
控制肥胖刻不容缓
“虽然肥胖正引起大众重视,国家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我国肥胖控制和预防涉及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和个人等方方面面。”两位专家呼吁,现有的很多措施不足以控制肥胖流行,还需要下决心出台更多举措。
建立全面的肥胖防控法律法规体系。例如,限制不健康食品生产和销售,遏制甜饮料、超加工食品消费等。
考虑将肥胖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支持肥胖的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
改善致肥环境。如餐饮业和食品工业实施强制性营养标签制度;限制高能量密度、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和高糖高盐的预包装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广告宣传;建设社区公园、体育馆、自行车道等设施,提升运动意愿。
个人和家庭要积极掌握健康饮食知识。具体包括了解每日食用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吃糖、盐和高脂食物。
合理运动。儿童和青少年每周至少应进行60分钟中等至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成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至少75~150分钟的剧烈强度有氧运动。▲
来源:生命时报2021-11-16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长胖就是不自律?近八成受访者希望社会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
生活中,一些“大码人群”容易遭受异样的眼光,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标准,也加重了他们的不自信。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生娃前我属于微胖,有120斤,生了俩娃后体重维持在140斤。”辽宁沈阳的二孩妈妈周璐璐说,现在不容易买到合适好看的衣服。
当下,一些人追求A4腰等极致身材标准,对此32.8%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是一种畸形审美,不应该提倡;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匀称健康才是美;仅11.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爱美的体现,可以理解。
“逛街想试衣服时,店员会提醒我穿不下,这种看似善意的提醒有时挺扎心的,但没办法,很多衣服都是均码或只有小码。”周璐璐觉得,一些品牌推崇小码版型助推了畸形的审美。
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孙淼认为,可以制定健身计划、坚持运动,这样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但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瘦到多少斤。“一些明星、网红已经很瘦了,但为了追求极致身材,还在不断控制饮食,我觉得普通人完全没必要这样,健康才是最美的。”
78.4%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上海90后赵军是一位“大码人士”,“小时候右耳受伤听不见了,吃了药听力才恢复,但可能因为药里有激素,我变成了一个‘胖子’,很长一段时间体重有240斤”。
赵军买衣服从不挑品牌,能穿上就行,如果某个品牌有特殊尺码,他会经常光顾,但一般还是在网上买,更容易买到大码衣服。“冬天的衣服还好,夏天的T恤买起来很麻烦,因为T恤很显肚子,我得买更大一号的,但这样看起来更不精神”。
调查中,31.4%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因为肥胖对一个人存有偏见,54.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13.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赵军回想以前的经历,也曾经历过一些尴尬时刻,“一些不太结实的凳子可能会被我坐坏。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家宴,开席前大家坐在床上聊天,一张床坐了七八个人,床就被坐塌了,大家都觉得是我的问题,虽然我是最先坐上去的”。
“当电梯满员没法关门时,大家也会把目光投到我身上。”虽然赵军遇到过一些类似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觉得周围的氛围还算友好。“我并没有因为肥胖交不到朋友,朋友也都很照顾我。日常坐火车或高铁,可能会挤到旁边的人,但从来没有被抱怨过,大家都比较包容”。
“我一直吃得不太多,但已经是一个‘大码人士’,想减肥真的很难,需要很大毅力,瘦下来之后维持体重需要更大的毅力。”赵军现在通过晚上少吃饭和每天运动的方式,将体重维持在190斤左右。
孙淼看过一个研究,减肥后人体的代谢率会降低,吃了同样的食物,能消耗的热量却比之前少,所以要吃得更少,才能维持住体重。“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减肥后身体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比减肥前更强烈了”。
赵军觉得肥胖人士需要更自律,尽量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社会对肥胖人士也应该更友好一些。“我遇到过一些人爆粗口,叫我‘死胖子’,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希望大家在面对跟自己有差异的人时能给予更多尊重。”
“我觉得人的体型跟遗传有关,我们全家人都是胖一些、壮一些的体型,我一直都消化快、容易饿,所以日常食量很大,但我发现有些人吃得并不多,却比我更胖。”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周璐璐并不觉得就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
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得自己不好或很好都是不太对的心态。”赵军说,肥胖人群出行可能会挤占别人的空间,肥胖人群在期待获得更多包容理解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肥胖带来的问题。“过于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我在240斤时血压就有点高,还有重度脂肪肝,减到180多斤时血压才恢复正常,所以从自身健康的角度来考虑,还是应该尽量把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5.7%受访者期待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赵军认为肥胖人士首先要自洽、接纳自己,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也有因体型受益的时候,比如经常被人说胖胖的很可爱,比如容易被人记住,我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因为体型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认识了,这也是优势。”
帮助肥胖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如高铁提供加宽座位等;62.2%的受访者认为社会要包容和理解“大码人群”,减少偏见和歧视;61.7%的受访者建议引导公众摒弃单一的审美取向,尊重个体差异;47.3%的受访者希望鼓励“大码人群”不必在意有色眼光,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拥抱世界;20.4%的受访者期待科普肥胖成因,摒弃刻板认知。
周璐璐认为,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要妄自揣测,随意给“大码人群”贴标签。
赵军希望公园和运动场所铺设更多健康步道,“对于我们‘大码人士’来说,运动对膝盖的损伤会比较大,所以更希望能够完善塑胶跑道的建设。另外,我是一个南方人,在北方求学时最不适应的是公共澡堂,因为我不太愿意在公共场合脱衣服,还是希望有一些单间,希望这些公共设施在设计之初就能够考虑到我们的需求”。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6.1%,90后占42.1%,80后占33.0%,70后占7.0%,60后占1.8%。男性占42.5%,女性占57.5%。
(应被访者要求,赵军、孙淼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2024年04月12日 03 版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