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重量——肥胖的文化史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雕塑,约公元前28000—25000年
“胖”这个形容词,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胖”不仅承载着社会、文化和视觉期望的负担,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负担。
描述规模时,人们常用“大”来等同于“好”,从美国到印度次大陆都是如此:前者用“伟大的国家”传递着幅员辽阔和无与伦比的信息,而对于后者来说,“大人物”和“小人物”不光区分了财富多寡,更划分了不同社会阶层。正如克里斯托弗·E.福思在其新书Fat: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tuffof Life中所写的那样,营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人类饮食的三个基本构成,它们也随着农业、宗教、文化、医学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福思对肥胖形体的描绘时间跨度很大,从三万年前上古石器时代的维伦多夫维纳斯雕塑一直到20世纪,他在著作里同时也研究了世界各地对肥胖形体态度的变化。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充分利用动物的每个部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分解动物尸体以获取脂肪和有营养的骨髓,那些牛脂甚至被用于家庭照明、制作衣服和药品。在有的民族传统中,肾脏周围的脂肪甚至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而对于那些生活在严酷的冰河时期的群体来说,脂肪受到的崇拜不一定与生育相关,而是与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冰川消融和农业社会出现后,脂肪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畜牧业的发展既是一种富足的迹象,同时也让肥胖动物的死亡变得不再遥远,由此也带来了对于肥胖看法的转变。苏格拉底时代推崇营养、成熟和腐烂的有机循环,这跟脂肪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但在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眼里,正如柏拉图所说,肥胖开始代表一种“没有更高愿望”的基本生活状态。福思假定,肥胖的身体在此时已经暗示了统治阶层的“道德弱点”,这从盛宴上无能、腐败的罗马政治家同斯巴达战士之间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后者因为严格的自律、男性气概和军事能力而受到崇拜。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在西方的出现,世人对肥胖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灵魂和来世时,肥胖则代表了一种沉重、肮脏的品质,既不受欢迎,又具有动物性。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到来,战士们迫切需要健康的体格以及对来世荣耀的追求。对于在中世纪周期性饥荒的阴影下辛勤劳作的人们来说,这种身心变化带来的冲击非常强烈。新教改革进一步鼓励人们将基本的物质存在从对于来世的完美憧憬中分离出来。1602年,多米尼加神父托马索·坎帕内拉甚至建议城市应拒绝肥胖人群的进入,同时驱逐年满14岁但身体状况不好的孩子。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神职人员竟然认为选择性生育可以清除社会上的肥胖隐患。
启蒙运动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肥胖的方式。西方中产阶级强调自我克制和改善,不仅为与穷人的卑鄙区分开来,而且也用家庭、房产甚至衣服的“包装”,使得他们成为更高的社会阶层。度量衡的标准化,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量化了人们的身体。
19世纪,帝国之间主体形象的塑造和演变也是一个证明。此时,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给非洲人和印度人贴上了低劣和粗俗的标签,比如1877年亚历山大·阿拉代斯的小说《太阳之城》里,就将“印度佬”描绘成肥胖、油腻、浮肿的形象。这即便不会令人反感,至少也说明了西欧人对其他人以及自身的看法。女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们要保持干净、柔韧、健康,这样才能努力让社会看见自己,而非那些遥远宫墙里肥胖妇女的日常诉求——尽可能多地消费,绞尽脑汁地让自己拥有性吸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和美国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我们与周围飞速发展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技术、医学、现代生活的需求,都将西方推向了对柏拉图提出的“轻量级”的不懈追求上。瘦,就是超越本能,从而掌控了身体对于满足和愉悦的需求。福思的研究透彻、精干,学术性和严谨兼具,虽然它有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物质的影响,但确实提醒了我们,有机体存在周期性以及所面临的强大外部力量。
编译:乐阳
编辑:范菁
体重大就是胖吗?减肥减的应该是“脂”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王冠琳 牛超群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姑娘们聚会中一个几乎不变的话题就是“减肥”:每日一称,甚至是每饭一称,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那么,体重真的可以代表胖瘦吗?
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对肥胖的定义:当身体质量指数(也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缩写为BMI)大于等于25千克每平方米时,为超重;在中国,这一标准为23.9千克每平方米;当身体质量指数大于等于30千克每平方米时,为肥胖;在中国,这一标准为28千克每平方米[1]
一个身高1.7m,体重是65kg的成年人的体重指数经计算可得22.5。
BMI大就是胖吗? 这并不准确
首先,对于普通人来说,BMI确实与身体肥胖程度相关,一般来说,对于身高一定的个体来说,BMI越大也就意味着体重越大,也就是越胖。
然而,对于运动员来讲,由于他们肌肉发达密度大,这样计算得到的BMI自然很大,而相同重量的肌肉的体积要比脂肪的体积小的多。也就是说:BMI大(体重大)也可能是“肌肉发达”,而BMI小(体重小)也可能都是“肥肉”……
2千克脂肪 vs 2千克肌肉
相同BMI的运动员和普通人
真正意义上的“胖”:主要看体脂率
想要准确地对肥胖进行表述,我们不得不提到身体脂肪率(即体脂率),即身体脂肪的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一个体脂率为25%的50千克的体重的女性身体的脂肪约为12.5千克)。Romero-Corral等发表的研究中表明,相同的BMI条件下(如BMI=20),体脂率的范围为5%-35%[2]。而身体的脂肪率越高,则代表身体储存的脂肪也就多,是真正意义上的“胖”。 而那些体重大而体脂率低的人,一般都是健身健将或者是专业运动员,当然不是胖了。
下图中两个女性的BMI均为22,体脂率为分别为20%和38%。和BMI相比,体脂率可以更加准确地反应身体的肥胖水平[3]。
体脂率 20%
体脂率 38%
健康的体脂率是多少呢?
科学研究[4]表明,体脂率和性别、年龄、人种都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对于20-40岁的男性(非运动员或长期健身爱好者)来说,大于19%的体脂率被认为是超重,大于25%即为肥胖;而对于育龄(20-40岁)女性,超过32%的体脂被认为超重,大于39%则为肥胖;会增加罹患一系列疾病的风险。
然而,有些女孩子盲目追求过低的体脂率,也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体脂还与一系列雌性激素的分泌相关,过低的体脂率可能会引发月经紊乱甚至不孕不育等症状[5]。
所以,小伙伴们,与其关注自身体重,更要关注身体的体脂率。目前测量体脂的方法有双能X 射线吸收测量法(DEXA),即根据不同身体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率不同来测定身体的脂肪,这也是测量身体脂肪的金标准,但这一方法测量价格昂贵、测量复杂。
而更常规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身体的生物电阻来测量体内脂肪,基于体内脂肪、肌肉的阻值不同,再经过一定的算法就可以得到身体的脂肪率。由于测量时间短(一般不超过5分钟),且仪器设备简单,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脂肪分布:苹果型身材vs梨形身材
而相同的体脂率,对身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还和脂肪的分布有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和梨形身材。苹果型身材是指腰围大于或近似于臀围,即比较高的腰臀比;而梨形身材则是腰围明显小于臀围,即比较低的腰臀比。
科学家们发现:在同样的体脂条件下,苹果型身材(即腰部积累了更多脂肪的个体),更加不健康,会增加一系列心血管的疾病的风险[6]。所以,当你有了“小肚腩”一定要开始注意要开始减肥了哦![6]
哪里可以得到比较专业的体脂测量结果呢?大家可以访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John R.Speakman教授的实验室主页,在志愿者活动页面预约测量体脂测量。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2] Romero-Corral et al. 2008
[3] Wang et al. 2015
[4] Dympna Gallagher et al. 2000
[5] Zaadstra et al. 1993
[6] Fu et al. 2015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肥胖不等于懒惰和贪吃,百余机构共同呼吁:停止对肥胖污名化
肥胖就意味着懒惰、贪吃或是缺乏自制力吗?事实上,当前科学证据表明,体重调节并非完全受个人意志控制,生理、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
3月4日,顶级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份共识声明呼吁停止对肥胖的污名化,号召医疗人员、学术单位、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媒体等对肥胖提出一种新的公开表述。
声明提到,当下流行观点认为肥胖是一种选择,可以通过少吃多运动来完全扭转,这使得超重或是肥胖人士通常被认为是懒惰和不自律的。他们在面临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作、教育和医疗环境中的一些歧视和误解,职业发展以及获得高质量医疗护理和教育的机会也受影响。
此外,外界对肥胖的歧视也会使他们的身心皆受伤害。其中,心理状况不佳会持续造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某些情况下还会发展成进食障碍等。
为此,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糖尿病系教授Francesco Rubin等36名专家组成了一个国际专家组,对体重污名的原因及影响的现有证据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联合发布了一份共识声明,建议消除对体重的偏见。100多个机构、单位、社团和期刊签署了这份声明,包括美国糖尿病学会、世界肥胖联盟和自然科研期刊等。
Francesco Rubin表示,“对肥胖的污名化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损害了相关人士的人权和社会权利,是对抗肥胖症流行的主要障碍。”他提到,这一声明的目的是召集专家学者和科学组织,一致谴责体重歧视,并揭露引起体重偏见的一些错误观念。
声明中提出了终止肥胖污名化的13条建议,包括承认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并予以治疗,提高临床环境中医务人员对污名的意识,增加对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研究经费等,同时还呼吁媒体对肥胖进行公正、准确和非污蔑性的描述。公共卫生和政策层面,声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肥胖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并建立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禁止基于体重的歧视和不平等。
对于一些常见误解,声明也予以解释。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肥胖主要是由于暴饮暴食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但现在有更多证据表明,遗传、昼夜节律紊乱、心理压力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体重,“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可能只是肥胖的症状,而不是其根本原因”。
同样,声明认为,“通过自觉少吃多运动,严重肥胖通常可逆”的观点也没有证据支撑。体重和脂肪量由许多生理机制调节,仅靠控制食物摄入和体育锻炼来减重并不可行。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对于严重肥胖症患者而言,少吃多动对其体重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