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排序(肥胖程度表)

文章目录:

中国人胖出了全球第一!胖人身上5个器官最先“坏掉”

一说到胖,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整天吃汉堡炸鸡的欧美人。可你知道吗,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国家已经是我们中国了。

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1920万成年人做了个历时40年的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肥胖人口升至6.41亿的时候,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经常听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引起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诱因。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提醒你肥胖的危害,并教你如何健康管理体重。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 常翠青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副组长、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教授 曾其毅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 钮文异

肥胖最伤5个器官

美国《医药日报》载文,刊出“肥胖最伤害5大人体器官”。

1、心脏

体内多余脂肪组织需要消耗更多的氧,心脏必须提供更多的血氧。

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不仅加重心脏负担,而且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的危险。

2、结肠

研究发现,肥胖与结肠癌关联最大。在肥胖人群中,肠癌发病率与肥胖程度之间呈惊人的正比例关联。

专家认为,一大原因是,加工肉食和红肉摄入过量,增加肠道息肉(早期结肠癌迹象)危险。另一大原因是胰岛素或血液中与胰岛素有关的生长因子水平偏高。

3、大脑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人相比,胖人大脑组织平均少8%,大脑早衰16年。

一般超重者的脑部组织也比正常人少4%,早衰8年。越胖,大脑认知功能越差。

4、皮肤

肥胖症会导致体内激素变化,进而导致黑棘皮症(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等)和瘀滞性皮炎(皮肤红肿发炎等),也会导致静脉功能减退,增加脚部溃疡危险。

5、肺脏

法国一项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腹部肥胖者肺功能损害几率高两倍,慢阻肺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更高。

过多脂肪会增加体内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损害肺脏。

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说,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肥胖诱发癌症,主要是因为肥胖者身上脂肪过多,会刺激体内激素水平的提升,如脂肪细胞能释放雌激素,会增加女性肥胖者患乳腺癌的风险;腹部脂肪细胞则会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而这正是诱发多种癌症的关键所在。

科学家们又进一步明确了更为青睐“肥胖一族”的肿瘤,分别是:食道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癌、肾癌和乳腺癌。

此外,小肠癌、胆囊癌、喉癌、膀胱癌、子宫颈癌、卵巢癌、脑瘤、淋巴瘤等与肥胖也有一定关系。

两种身材最该减肥

从身材上看,哪些人最需要减肥呢?专家认为与很多身材匀称的人相比,苹果型和梨型身材的人最应该减肥。

苹果型身材

特点:苹果型身材的人通常胳膊腿细、肚子大,但是腰腹浑圆,就像苹果一样,这也是减肥最容易成功的体型。

苹果型身材又称腹部型肥胖,男性所占比例较多。这类人的脂肪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

如果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即2尺7,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即2尺4,就属于苹果型肥胖了。

危害:苹果型肥胖由于脂肪大多聚集在腹部,对胸腹腔器官都有挤压作用。

梨型身材

特点:梨型身材的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上,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状似鸭梨,也称周围性肥胖。

大多从小就胖或是青春期肥胖、产后发胖,女性肥胖多属这种类型。

危害:梨型肥胖是由于腹部、腰、大腿、臀部的皮下脂肪的蓄积造成的,这些地方的脂肪一旦生成就很难减下来。

一份“体重管理指南”

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按照2003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体质指数(BMI)超过24为过重,超过28为肥胖。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每个人都应该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将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想要管理好体重,其实并不难,你要明白以下6件事:

1、减肥什么时候都不晚

想要控制体重,首先要坚定信念:肥胖其实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任何时候开始减肥都不晚。

2、管住嘴,迈开腿

减肥没有捷径,少吃多动是个好方法。

  • 保证均衡饮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少吃精米精面和甜食,多吃粗粮、蔬菜、瓜果、豆类等,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肉、蛋奶、豆制品等。

  • 坚持有氧运动

常见的有氧运动按照热量消耗排序可列为:田径、跳绳、骑自行车、慢跑、打篮球、打乒乓球、游泳、散步。

快步走、游泳、跳舞和骑自行车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每次有氧运动不应少于30分钟,每周进行3~5次。

对于体重过大的肥胖者,一次持续运动不要超过1小时,为了减轻膝关节负担,迈开腿也可以选坐位和卧位肢体运动。

3、在生活细节上下功夫

生活细节也有助于减肥,比如吃饭时每口嚼15~20下,细嚼慢咽不但能帮助肠胃消化,还能产生饱腹感,让人更容易感觉到饱。

注意进食顺序,饭前喝汤,接着吃菜,再吃饭,尽量用热量较低食物填饱肚子,就不会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

4、保证充足的睡眠

美国专家发现,每天只睡5小时的女性更爱“长肉”,发福几率比每天睡7小时者高出1/3。还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防止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

5、每天写减肥日记

想减肥的人写写日记,把每天的饮食、运动、体重情况都详细记下来,并注意总结,发现有哪项做得不好就及时改掉,还要设立阶段性目标。

比如先每天减1两主食或走路30分钟,下一周再减半两肉食走50分钟。不管多晚,每天都坚持快走三四十分钟,每分钟走80~100米。

6、找伴儿相互监督

美国流行“同伴减肥”,也就是说,和朋友一块减肥。

可能你今天不想动了,朋友的一个邀请或者一句“我这个月减了3公斤了,你怎么样”的刺激,都会让你走出家门,增加运动量。

本期编辑:王晓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快收藏!最全食物嘌呤等级表来了

近期,来自伊朗和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学者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17)及GBD2013等数据库资源,对痛风1990-2017的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知名杂志Arthritis & Rheumatology上报告了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

1990-2017年

全球痛风人数翻番

该研究显示,2017年全球痛风患病人数估计为4120万。同年,发病数为740万。

2017年的患病数和发病数,都已经约相当于1990年的2倍。

进一步亚组分析2017年的数据表明,男性在患病和发病方面的数据都明显高于女性。

患病人数,男性在60岁-64岁年龄段达峰值,女性则整体延后5年。

研究者结合已有研究指出,这种差异可能与女性停经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男女性别比例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有关。

研究者最后呼吁指出,鉴于痛风的负担在近三十年间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公共政策性干预措施,比如实施靶向“中年男性”等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宣教等项目,将有利于遏制痛风负担快速增加的趋势。

“痛风”警告

这类人群要小心

痛风有几个主要的危险因素:

1.血尿酸升高

血尿酸水平的持续升高是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诱发高尿酸血症的许多因素也与痛风的风险增加有关,比如医疗条件、肥胖、生活方式因素和药物,银屑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

2.男性更易患痛风

性别和年龄增长是痛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痛风,雌激素可能与之有关。绝经前的女性痛风患病率很低,绝经后女性通过激素替代疗法可以降低痛风的发生风险;而且与痛风男性相比,痛风女性发病年龄较晚。

3.管不住嘴

没有管住嘴导致的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主要是指摄入了过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比如喝酒、吃海鲜;也有可能是吃了太多可能导致嘌呤水平升高的食物,比如果糖。

综上所述,如果你正好是个中年男人,而且你管不住嘴(由于应酬各种喝酒、喜欢吃海鲜、一个越来越大的“啤酒肚”),加上体检时可能尿酸一直在“安全值”边缘疯狂试探,恭喜你,你可能马上就要中奖了!

快收藏!

最全食物嘌呤等级表来了

如果你已经痛风了,请一定去看医生、规范用药;以及收藏这些食物嘌呤等级表。

如果你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也请一定去看医生、规范用药;以及收藏这些食物嘌呤等级表。

如果你是或者你身边有上文这种高危人士,请一定收藏这些食物嘌呤等级表。

根据食物嘌呤含量不同,我们将食物分为:

低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小于25毫克);

中等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25~150毫克);

高嘌呤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150~1000毫克)。

以下数据为每百克嘌呤含量,单位为毫克,含量排序由左向右,由低到高。

以上为“分类按含量由低到高排列表”,以下按“低嘌呤食谱、中嘌呤食谱、高嘌呤食谱”排列。

一、低嘌呤含量食物:痛风患者主要食谱

二、中嘌呤含量食物:痛风患者未发作期间可少量吃

三、高嘌呤含量食物:痛风患者尽量不吃

编辑:刘旭

2022年胆固醇含量排行榜公布,鸡蛋位居榜尾,医生:能不吃就不吃

胆固醇在体内血液发挥的生理作用较为广泛,主要依赖于内源性合成、外源性饮食两大方面,一旦出现油脂堆积、胆固醇含量偏高的现象,也会诱发高胆固醇血症。

若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出现胆固醇、甘油三酯数值偏高的现象,就在医生的建议之下,服用抗凝血药物进行稳定治疗,间接性调控自身的饮食,预防血栓疾病诱发。

根据相关性疾病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性因胆固醇偏高而诱发高胆固醇血症致死的人群高达1.03亿,高危年龄阶段为55~65岁的中老年,年轻人群占总比11.3%。

胆固醇含量偏高诱发高胆固醇酸血症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大诱因,应当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及时管控自身植物性胆固醇、动物性胆固醇的摄入含量。

成年人每日最佳胆固醇摄入含量为50~250毫克,相当于2~3个鸡蛋的总含量,以免出现油脂沉淀、低密度脂蛋白堆积现象,诱发血管病变问题。

——2022年胆固醇含量排行榜公布,鸡蛋位居榜尾,医生:能不吃就不吃

第一:脑花

受当今饮食多样化因素所影响,市面上一兴而起的火锅也深受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喜爱,烫煮5~6分钟左右达到成熟程度,可有效满足胃部饥饿感。

但相关专家针对于脑花这一动物内脏食物,曾作出一定的表明:

食物本身所含有的胆固醇物质,甘油三酯成分,铁元素,锌元素,虽然在短时间之内维持机体脑部大脑神经元反应能力,达到气血补充,预防贫血的作用。

但如果长时间摄入,从而出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成分堆积现象,从而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油脂成分沉淀于血管表层,导致胆固醇超标,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问题。

应当遵循医生的意见,针对于这些食物能做到不吃就不吃,不要为了一时的满足口感,给身体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第二:皮蛋

针对于大部分喝酒的男性来讲,皮蛋可谓是常见的下酒菜之一,搭配豆腐共同凉拌,吃起来非常的爽口。

但针对于这一手工合成的半加工产品,所含有的食品添加剂成分偏高,长期摄入人体不仅会加重肝脏器官所承受的负担,也会导致系元素金属含量增加,出现食物中毒反应。

皮蛋中所含有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也是非常的丰富,长期摄入人体易出现血脂飙升的现象,从而诱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问题。

第三:甜点

市面上所售卖的巧克力慕斯,蓝莓蛋糕,毛巾卷,芒果蛋糕等甜点类制品,深受大部分女性的喜爱,摄入人体之后达到中枢神经系统亢奋的效果,使人感到兴奋感、满足感。

但甜点中所含有的奶油成分,多半是反式脂肪酸偏高的动物油脂,长时间摄入,人体不仅会紊乱自身胆固醇标准含量,还会导致甘油三酯水平持续上升,诱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问题。

第四:猪蹄

大部分女性通常会选择食用猪蹄的方法补充机体所缺乏的胶原蛋白,提高皮肤表层抗氧化能力,达到衰老速度延缓的效果。

但猪蹄本身就属于一种油脂偏高的高热量食物,一旦过量摄入也会出现胆固醇含量超标的反应,从而提升自身患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的风险。

建议患有慢性代谢疾病的人群尽量少吃猪蹄,成年女性可采用蜂蜜、豆制品食用的方法延缓自身的衰老速度。

第五:鱿鱼

鱿鱼这一海鲜类食品,所含有的优质蛋白成分非常的丰富,与鸡蛋相比高出了0.8倍左右,根据食品营养学成分表最新数据显示:每100克鱿鱼中所含有的胆固醇含量高达571毫克,属于胆固醇大物。

并不建议大家长时间食用鱿鱼,将一日最佳摄入含量控制为125克左右为好,也要避免油腻、辛辣的烹饪手法。

第六:鸡蛋

鸡蛋作为家家户户常见的滋补类食品,常见食用方法为水煮鸡蛋,鸡蛋羹,炒鸡蛋,煎鸡蛋,荷包蛋等,所含有的卵黄脂,铁元素,钙元素,优质蛋白等成分,也有助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微量营养物质。

根据《中国膳食指南建议》表明:人体一天最佳胆固醇摄取含量为250毫克,养成一天食用一个鸡蛋的好习惯,有助提高免疫系统抵抗能力,降低自身患病的风险。

但针对于市面上所售卖的茶叶蛋、糖心蛋就要做到及时的忌口,以免出现大量添加剂成分沉淀现象,导致油脂堆积,紊乱自身胆固醇、甘油三酯标准含量。

——胆固醇偏高,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1、肤质变化

经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胆固醇偏高的人群,脸部易滋生大量的黄色斑块,也被称之为黄疣,是由于油脂成分堆积过多而引起的真皮层沉淀现象。

2、心血管疾病的前兆

胆固醇高还会有头疼、头晕甚至是牙疼的症状。这些都是胆固醇所诱发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征兆。由于这并不属于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状,所以也不能排除其他脏器的疾病

3、针对性眩晕

眩晕也是胆固醇含量偏高、诱发血栓疾病的前兆特征,特别是在早上起床后现象最为明显,在洗澡之后以及疲惫劳累过后,情况也会非常的严重。

——如何降低胆固醇?

【稳定的体重】

慢性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倾向于肥胖体质患者,其中老年人群将自身的体重控制与标准范围之内,可通过饮食调节、坚持有氧运动的方法进行控制。

【远离不饱和脂肪酸】

若想要从根本上达到胆固醇水平稳定的目的,首先就要远离肥肉、奶油、奶酪等不饱和脂肪酸偏高的产品,应当以鱼肉、虾肉、红肉、牛奶等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为主。#爱乐养生指南#

举报/反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