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如何进行饮食管理(肥胖儿采取的具体措施)

文章目录:

肥胖大肚腩?两个减肥饮食法,一周2次赶走脂肪,更健康

肥胖大肚腩?

1.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个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身体也不易控制,体重增加,身体发胖,慢慢就可能出现大肚腩。大家知道肥胖不仅影响形象,还容易诱发疾病,如糖尿病、肠道疾病等问题。

2. 下面和大家分享两种减肥饮食方法。

- 高蛋白减肥法,严格规划一日三餐。

- 早餐主要摄入高蛋白食物、膳食纤维以及复合维生素三种营养,维生素是为了防止因减肥掉头发。

- 午餐可吃 2 两左右红瘦肉、2 两薯类食物如一个土豆以及半斤蔬菜。

- 晚餐建议吃豆制品或鸡蛋、鱼肉等白肉类,搭配半斤蔬菜和 2 两薯类食物。

- 轻断食减肥法,轻断食要保证当天营养,可这样吃:早餐一个鸡蛋和一杯适当低脂牛奶,午餐只吃 200 克左右水果,晚餐吃 1 两米饭或 4 两薯类食物,搭配半斤蔬菜和 2 两瘦肉。不过不要每天如此,易营养不良。建议周一、周四两天轻断食,不熬夜,其他时间正常饮食,但尽量不吃煎炸类食物,少熬夜。

3. 以上两种方法,想减肥的朋友可试试,效果一般较显著。但不建议低血糖、糖尿病、营养不良群体采用。另外饮食注意同时要适当运动加速燃烧脂肪,提高代谢,帮助减肥。坚持一段时间,可慢慢减掉大肚腩,体重下降,身体变轻松,还可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率。

4. 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大家下期再见。

科学减肥,7种饮食方案哪个适合你?

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

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这是国内首部

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

速速收藏↓↓

01

我国肥胖症患病率持续上升

《指南》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其中,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

我国人群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呈现以下特点:

①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

②男性肥胖症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为70~74岁;

③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

④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较高,男性则相反。

02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体重指数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我国成年人群的标准:

低体重状态:BMI<18.5kg/㎡

正常体重:18.5kg/㎡≤BMI<24kg/㎡

超重:24kg/㎡≤BMI<28kg/㎡

肥胖症:BMI≥28kg/㎡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85cm(男性)和<80cm(女性),腰围>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根据有关行业标准,对于7岁以下儿童,可以性别年龄别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对于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可以性别年龄别BMI作为筛查超重与肥胖标准,并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03

如何科学减肥?

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如何科学减肥?《指南》明确了肥胖症的治疗原则,指出:

1

肥胖症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减少蓄积在体内过多的脂肪

降低肥胖症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2

减重过程中需关注

脱水、肌少症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建议每3~6个月

对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进行评估

3

减重目标应进行分层设

对于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

可设定为在3~6个月之内

至少将体重降低5%~15%并维持

对于中、重度肥胖症患者

则可设定更高的减重目标

肥胖症的病因复杂,干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等。《指南》指出,对于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应当积极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临床营养治疗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可分四步,即营养筛查及评估、干预、监测、 营养教育与管理。医学减重膳食是为了满足肥胖症患者的基本能量需求和减重需求而采取的调整营养素比例的膳食方式,主要包括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模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方式。

医学减重膳食应注意,一种膳食方案并非适于所有肥胖症患者,应根据代谢状态和身体状况在临床营养(医)师指导和临床监测下进行。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如果体重反复波动,可能让寿命更短。

转自 | 央视新闻

来源: 长江云新媒体

2024版「中国肥胖管理指南」发布!6种体重管理的常用饮食策略,你都清楚吗?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专家共同撰写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为体重管理提供指导建议。(文末附跳转链接)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包括饮食管理、运动干预、习惯养成和社会心理支持等。

其中,饮食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能量摄入,有效减轻体重,而且能够改善血糖、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限制总热量摄入、维持机体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是实现有临床意义减重的关键,而饮食结构、进食方式和进食时间同样是影响减重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多种形式的饮食模式,如限能量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蛋白饮食、间断性节食等,一起来看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吧!

01 限能量饮食

实施方法:限能量饮食是限制每日能量摄入目标小于所需的能量,通常限定女性1200 ~ 1500 kcal/d,男性1500~1800 kcal/d,或在预估个人能量需求基础上减少 500 或 750 kcal/d 或 30%的能量摄入。更严格的极低能量饮食是限能量饮食的特殊类型,指将能量摄入水平控制在 800 kcal/d以内。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符合平衡膳食模式(40%~55%碳水化合物,15%~20%蛋白质,20%~30%脂肪)。

效果及获益:能有效降低体重、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组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0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实施方法: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通常是指每天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每天总能量20%~40%的饮食模式。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亦称为生酮饮食)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特殊类型,指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控制在20%以内。

效果及获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短期内应用可以显著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并能有效改善血糖、血脂等指标。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依从性较低,较少有研究评估其长期减重效果及不良后果。

03 高蛋白饮食

实施方法:高蛋白饮食通常是指每天蛋白质供能比超过每天总能量的20%,但一般不超过每天总能量30%的饮食模式。

效果及获益:有助于降低体重、改善血糖、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部分研究证据表明,高蛋白饮食可以减弱肠道脂质吸收、阻止脂肪增加,是一种防止体重反弹的有效策略。

04 间断性节食

实施方法

(1)隔日节食:包括正常进食日和节食日交替进行。在进食日,患者可以自由进食,对食物的种类或数量没有限制;在节食日,患者仅摄入其能量需求的0~25% (500~800kcal),节食日的1餐可以一次性摄入,也可以分散在1天中摄入,不会影响减肥效果;

(2)5∶2间断性节食:是隔日节食的改良版,每周5个正常进食日和2个节食日,而节食日可以连续或者不连续;

(3)时间限制性节食:将每天的进食时间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通常是4~12h),而不限制能量摄入;在非进食时间窗里,仅能饮用零卡饮料。

效果及获益:可在短时间内(8~12周)内实现轻中度的体重减轻(比基线下降3%~8%)。部分研究表明,间断性节食可能改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和糖化血红蛋白。

05 地中海饮食

实施方法:地中海饮食模式尚无统一的标准,其主要特点是多摄入橄榄油、坚果、全谷物、水果和蔬菜,适量饮用红酒,减少红肉或加工食品的摄入。

效果及获益:可有效减轻体重,缩小腰围。

06 终止高血压饮食

实施方法:终止高血压饮食强调增加较大量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奶的摄入,采取全谷类食物,减少红肉、油脂、精制糖及含糖饮料的摄入,并进食适量坚果。这种饮食方法提供了丰富的钾、镁、钙等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增加了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效果及获益: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

以上内容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7):545-564.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