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高中生“肠胃炎”一周,体重增加30斤!竟是这病惹的祸
来源:钱江晚报
一个17岁的中学生捂着肚子喊痛,
你首先想到的是?
高二少年超超(化名)前不久“肠胃炎”,在社区卫生院挂了三天盐水,不仅没见好转,腿都“挂”肿了,体重还增加了30斤。这奇怪的“肠胃炎”最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出原形,竟是肾病综合征,为啥肾病会导致腹痛?为啥小小年纪就得了肾病?
17岁高中生“肠胃炎”一周
挂水到腿肿还未好转
17岁的超超是杭州某中学高二学生。前不久,超超在体育课后觉得肚子隐隐作痛,刚开始以为是运动后喝了冰饮料导致的肠胃不适,便没当回事。直到第二天起床准备上学,腹痛还未好转,超超便跟妈妈说了。
“平时早饭要按时吃,不要经常买饮料喝,那都是添加剂,渴了就多喝热水。”超超妈妈下意识地认为超超这是胃痛,伴着唠叨,给超超塞了几颗胃药到书包里。
在学校里,超超吃了胃药后腹痛并未好转并且变得更加严重,便打电话给超超妈妈,妈妈带着超超到了社区卫生院。
卫生院觉得超超很有可能是肠胃炎导致的腹痛,便开了三天护胃、止痛的盐水。
“妈,我还是觉得肚子痛,并且我洗澡的时候发现我两条腿肿起来了。”三天盐水挂完后的当天晚上,超超捂着肚子还是喊痛,为此,超超妈妈带着儿子驱车前往浙大一院。
几个关键症状抓“病因”
最终竟是这个器官出问题
“医生,我儿子肚子痛快一周了,盐水挂得腿都肿了还是不见好。”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对超超做了一系列检查当下就排除了急腹症,所谓急腹症就是指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了急剧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以腹部为主要的症状。最常见的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溃疡性急性穿孔等疾病。
“喂,肾脏病中心吗?急诊外科诊间有个17岁的高中生患者主诉腹痛,并且腿肿、阴囊肿,血肌酐高,急诊CT显示肠道胰腺水肿,请帮忙过来看看。”急诊科医生拿到超超的血液报告后,立即给肾脏病中心当晚值班的
二唤医生周静怡副主任医师打了电话,周静怡副主任医师立即赶到急诊科。
“血白蛋白15g/L,血肌酐110umol/L。”看到这个指标的周静怡副主任医师皱起了眉头,“除了肚子痛和肿,有没有其他的变化?”超超和妈妈被问得一头雾水,表示好像没什么,“比如最近体重有没有增加很多?小便里有没有泡泡?嘴巴干不干?”
“哦!都有都有哎!”这时,刚好超超的急诊尿常规结果出来显示尿蛋白 。
“您孩子这个肚子痛不是肠胃炎,而是肾病综合征。”听到这里的超超妈妈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一直强调自己儿子平时身体健康并且年纪轻轻怎么会有肾病。
周静怡副主任医师耐心解释,肾脏原本是排除毒素的器官,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脏发生了病变,在排除毒素的同时,大量人体有用白蛋白也从小便流失,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而一旦血液中的白蛋白变少,血液里的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随之也会流失到组织间隙,比较常出现在下垂部位比如下肢、阴囊,也可以出现肠道、胰腺等水肿,有部分年轻病人会因为胃肠道水肿痉挛出现腹痛,这时就很容易被当做胃肠疾病以及胰腺炎诊治,超超就是这样的情况。
警惕这种肾病疾病很有迷惑性
不及时治疗很危险
“超超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周静怡副主任医师表示,超超目前血肌酐已经升高,存在急性肾损伤,并且需警惕因血液浓缩、血白蛋白降低而增加的血栓风险。
超超当即被收住在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程军主任医师医疗组。程军主任医师表示,青少年肾病综合征有时确实有较强的迷惑性,他们临床上见过不少像超超一样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因为腹痛、胰腺水肿经常被当做胃肠疾病或者胰腺炎进行治疗。
但至于超超为什么年轻轻轻就得了肾病综合征,程军主任医师表示肾病综合征病因太复杂,目前还不清楚。
“肾病综合征需要及时治疗,尤其在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要及时识别急性肾损伤原因。像超超这个患者,口干、血压低,明显容量不足,所以虽然他水肿非常严重,体重比平常增加了将近30斤,也不能盲目利尿,反而要先补液扩容。”程军主任医师表示,除了急性肾损伤之外,肾病综合征还易发生血栓栓塞,超超入院后出现了胸闷、一过性氧饱和度下降的疑似肺栓塞情况。
经过及时治疗,超超的肾功能在入院三天内就恢复正常,体重在入院十天内下降14公斤,恢复到接近病前水平,复查血白蛋白回升、尿白蛋白减少。“虽然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明确的疾病诊断,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行肾穿刺活检来明确具体疾病分类,从而指导治疗。但对于超超这种起病急骤、激素治疗效果显著的青少年患者,从专业角度和家属意愿考虑,可以暂时不做。根据经验基本可以判断他是一种叫微小病变型肾病的毛病。
如果从一开始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后面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么就会强烈建议患者做个肾穿明确一下了。”程军主任医师嘱咐超超出院后继续服药,定期复查。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胡枭峰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子宸
不一定所有的肠炎都会癌变?来看看肠炎到肠癌的距离
“肠癌”在如今的生活中已不难听闻,屡屡报导不少名人艺人都因肠癌辞世;随着现代年轻人不规律的作息与饮食习惯,肠胃疾病也不断的年轻化;肠炎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附件”,那么肠炎是否会变成恶性疾病——肠癌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肠炎→肠癌?
不一定所有肠炎都会癌变,不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被普遍认为与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很大关系。
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现,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其中慢性结肠炎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占的比例很高,那么慢性结肠炎跟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区别?
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的是慢性结肠炎的肠粘膜炎症性改变更轻,在纤维结肠镜下的表现主要是肠段粘膜的充血,血管网络模糊,血管网络偏粗,粘膜发红或因苍白而光亮,有些可见粘膜粗糙。这就是通常结肠镜的检查报告中所描述的“肠粘膜充血,血管网模糊,粘膜水肿,反光增强”等。这些病变常常只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累及全结肠的几乎未见。
▲溃疡性结肠炎与慢性结肠炎之间症状是否有区别?
溃疡性结肠炎与慢性结肠炎在身体上表现的症状区别并不大,他们的共同点:左下腹或小腹频繁隐痛或绞痛、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当然也不全是腹泻,也有可能是便秘。身体上常伴随消瘦乏力、发热、贫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些人认为只要大便带血就认为是溃疡性,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即便不是溃疡,受肠道粘膜水肿、充血等影响都有可能使大便带血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会发展成结肠癌吗?
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癌关系密切,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结肠癌,占所有结肠癌的1%~2%。溃疡性结肠炎尤其是全结肠炎,其发生结肠癌的风险往往是普通人的数倍。此外,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几率还与疾病病程有关,病程漫长者发生直肠结肠癌变的风险显著偏高。
专家建议病程8~10年以上的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和病程30~40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病人,至少两年做1次结肠镜检查,以监测疾病发展,并及早发现癌变病灶。对于普通人来说,只需要40岁后每年查一次大便,做粪便潜血试验,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就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肠癌。除了定期检查肠镜外,也要留意身体的症状。
如果有腹胀、腹痛、便血、不明原因的长期贫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都应提高警惕。
▲常见发生肠癌的危险因素
1、肥胖。尤其胖在肚子上的人,肠癌的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的1.5~2倍;
2、不良饮食习惯:肠癌是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与饮食习惯相关。如果长期维持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会很容易让肠道变得脆弱,提高罹患肠癌的风险;如果还喜欢吃煎炸、腌制食品、肉类特别是红肉,则更增加肠癌的患病几率。
3、久坐不动。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忙起来的时候可能连上厕所都顾不上。长期演成憋大小便的习惯,排泄物在肠胃中停留过久,一些有害物质在肠道内被反复吸收,会直接诱发肠癌的发病。
4、吸烟饮酒。研究已证实,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死于结肠癌的风险性要高34%,吸烟的年头越长,结直肠癌的死亡率越高;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每日摄入酒精量多于30克(包含)(也就是2杯美式或4杯英式酒)将增加罹患肠癌风险。
5、遗传因素。肠癌如同心血管疾病一样,有显著的家族遗传因素。不仅是肠癌的家族病史会产生影响,家族性腺瘤病也会导致肠癌的发病几率。最新的研究也证明,肠癌的发病因素与遗传性有显著相关。
“粑粑”能治肠炎便秘 多家医院征聘“粑粑”捐献者
来源:新京报
从粪便中提取的含有粪菌的液体。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医生正在为病人进行粪菌移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粑粑”能治病? 专家:粪菌移植作用多
多地医院开展粪便捐献与研究;专家表示,“粪菌移植”可治疗肠炎、便秘或腹泻、消化道感染等疾病
粪便可以治病?虽然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对粪便的利用已经成为医学界相关专业的热点研究领域。
记者近日获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于明年6月建立标准化“粪菌库”,以保存富余的纯化菌群,这些纯化细菌将在深低温冰箱冻存,需要时取出用于临床治疗,未来还将扩大粪菌库网点。
专家表示,除了对一些消化疾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利用“粪菌移植”这一新手段,能对高血压、肥胖甚至抑郁症起到缓解作用。
多家医院面向社会诚招粪便捐献者
捐献自己的粪便,还能获得报酬。近年来,令人敬而远之的“粑粑”开始成为医学上的“明星”,越来越多的医院向社会公开征聘“粑粑”捐献者。
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某医疗机构就曾号召市民热情捐献“粑粑”,许诺将有高额酬劳。法新社也曾报道,该国某医院在开展一项肠道研究时寻找粪便样本,宣称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将获得50欧元(约人民币393元)的回报,一时间志愿者蜂拥而至,最后医院专家只能取消捐献预约并暂停研究,理由是已经失控。
而在我国,也有不少医院贴出类似的告示。早在2016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捐献粪便,并提供体检套餐、现金等回报。广州不是第一个研究“粑粑”的地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上海儿童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树兰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多地医院开展粪便捐献与研究。
这些粪便被收集起来后,将发挥大作用,成为继肝、肾、肺、角膜等器官之后的又一移植对象。
粪菌移植成治疗新手段
为什么医生们突然开始研究起了粪便?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国内较早开展相关研究的医院,该院主任医师周永健是消化学科专家。他告诉记者,多年以前,国际上就掀起了对粪便用于临床治疗的研究热潮,2013年,美国医学指南将“粪菌移植用于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治疗”纳入其规范之中,给予这一治疗方式官方认可。
正如“粪菌移植”这一学名所暗示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粪便本身,而是其中的菌群。周永健介绍,人体内其实有着数字庞大的细菌,其数量可达人体细胞的十倍以上。一听到细菌,人们往往理解成有害物,但其实很多细菌起到维持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细菌的数量、比例、多态性发生了改变,人们的身体也会发生变化。美国就曾有科学家提取出了生活习惯与体型并不相似的同卵双胞胎的菌群,移植到实验鼠体内,一段时间之后,实验鼠的体型也随着供应者的体型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验直观证明了菌群对宿主的影响。
粪菌移植的目的,在于通过将健康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对其肠道菌群进行重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相比传统治疗手段,这一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周永健介绍,他曾接诊过一位来自湖南的功能性腹泻患者,患者在湖南、广东等多地的医院辗转治疗,多次住院,但都没能见效,经过粪菌移植之后,患者停用了之前的药物,现在已经不再拉肚子了。还有一位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通过移植不再便血,肠道愈合迅速。目前,该院已经进行了350例粪菌移植,发现这一手段在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肠易激综合征上,短期内症状缓解率达60-70%。
■ 链接
“粪便银行”向上百家医院提供样本
由于粪便移植在临床应用上的广泛前景,甚至有地区建起了粪便银行。据报道,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博士后在美国创立了名为“开放生物群(OpenBiome)”的粪便银行。这一机构向上百家医院提供粪便样本,用于粪便移植研究。此外,荷兰、英国也开设有“粪便银行”。
在我国,部分医院做出类似尝试。据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设立了国内首个粪菌库,用于治疗克罗恩等疾病。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将建立华南地区的标准化“粪菌库”,以保存富余的纯化菌群,这些纯化细菌将在深低温冰箱冻存,需要时取出用于临床治疗,未来还将扩大粪菌库网点。周永健透露,这一粪菌库预计于明年6月基本建成,将储存200份样本。
焦点 1
“粪便”能治哪些病?
可治疗腹泻、便秘,对肥胖、心理疾病或有缓解作用
周永健称,目前粪菌移植在治疗肠道艰难梭菌感染上已经有明确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它可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顽固性便秘或腹泻、严重菌群失调、难治性肠道过敏、急慢性艰难梭菌感染(特别是复发性感染)、放射性肠炎、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等,甚至对肥胖、糖尿病(合并肠道疾病)、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也能发挥作用。
此外,粪便移植或许还能治疗心理疾病。他介绍,人类的情绪与体内的化学递质息息相关,而一些化学递质则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因此,很多心理科的大夫对于粪便移植也产生兴趣。
以自闭症为例,该院就曾对一位患有自闭症的5岁儿童开展过这类治疗,虽未彻底治愈,但在短期内对症状的确产生了缓解。
当然,这一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周永健坦承,也有医生认为粪菌移植没有那么神奇,还有的患者移植后出现了轻微腹痛等症状,目前对多种疾病开展粪便移植的跟进调查也发现,不同的疾病效果并不一样。不过,他认为根据现有的临床案例,粪菌移植对一些疾病具有明显效果,他们正在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希望能进一步探究差异的原因。
焦点2
如何进行粪菌移植?
经过复杂的流程提取细菌,然后“植入”患者体内
虽说要通过粪便将他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自己体内,但真正的治疗过程并没有那么吓人,患者不用担心会被注入“粑粑”。
周永健介绍,当出现了需要移植的患者后,医生会将志愿者招来医院,在专业的场所内进行排便。之后,新鲜的样本被医护人员取走,在无菌的环境下,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制浆、离心等复杂流程,最后提取出含有所需细菌的液体备用。
这一“精华”进入患者体内的途径有多种,有的经中消化道,通过胃镜喷洒粪菌或内镜下放置鼻腔肠管;有的经下消化道,通过结肠镜下喷洒粪菌或肠镜下置管。据媒体报道,还有的医疗机构会将其制作成胶囊,让患者直接服用。
焦点 3
捐献粪便需要什么条件?
要接受多项检查,不能有传染病、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捐献“粑粑”。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数年中有几百人前往医院接受筛查,筛查合格率仅为2%,目前,医院仅与5人建立了固定的捐献关系。
根据医院的要求,捐献者在体质、病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都要符合标准。除了必须近3个月未服用抗生素、泻药、减肥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外,捐献者不能有任何已知的传染病、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疾病。
到了医院之后,志愿者还需要接受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寄生虫筛查、胃肠镜检查,并接受肿瘤、免疫、炎症指标、传染病系列(轮状病毒、病毒性肝炎、HIV、梅毒)等多项抽血检查。此外,志愿者的粪便也要接受检查。(记者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