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r75 肥胖

文章目录:

《科学》:测了64万人的基因,科学家找到防胖密码!大规模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携带GPR75与肥胖风险降低54%有关 | 科学大发现

对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奇点糕一般不怎么嫉妒,但唯独有一种特质做梦都想要,那就是吃不胖。不然要在大啖美食和涨体重之间做选择,可实在太痛苦了。

不过奇点糕也知道一点,那就是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吃不胖有可能是刻在基因层面里的“天赋”,还真是求都求不来。今天《科学》上发表的一项最新分析,就找到了一个出现频率只有万分之四的防肥胖基因——GPR75

这个DNA似乎很好吃

为发现这个基因,主持分析的再生元(Regeneron)公司联合多个科研机构,对64.5万人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了16个与体重指数(BMI)有显著关联的基因,而GPR75就是其中最可能防肥胖的。

携带这个基因的杂合子,就与体重比一般人轻5.3公斤,肥胖风险低54%有关。初步的动物实验也证实,抑制GPR75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而且GPR75蛋白还是G蛋白偶联受体,特别适合作为药物开发靶点[1]。

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是这样万分之四的幸运儿呢?

寻找有保护作用的基因,继而开发机制相似的药物,套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难。这样的“好基因”可能出现频率很低,小样本测序研究不一定能找得到,尤其是像肥胖这样,牵涉到全身各种机制的复杂问题。

此前科学界已发现近20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但由于基因变异的差异千变万化,这些基因的影响也不是一定的,比如著名的MC4R基因,虽然多数时候是导致肥胖,但也可能在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后防肥胖[2]。

为了把各种基因变异情况尽量都囊括进来,这次分析的样本量就相当大,研究者们对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等三个大型队列,共64.5万欧洲/美洲世系的参与者做了全外显子组测序,用另一只奇点糕的感叹,那就是“好有钱啊

根据测序结果和参与者的体重情况,研究者们再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层面的Meta分析,总共发现了16个与BMI有显著关联的基因,其中MC4R等4个基因,是已知与肥胖有关的。

GPR75不仅是未知基因之一,还编码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它部位,特异性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分布部位中就包括对能量代谢调节有重要影响的下丘脑。所以研究者们才把它挑了出来,进行多重验证。

首先是对GPR75基因预测功能缺失变异(pLOF)者的体重分析,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这些人体重正常的比例,要明显比其它参与者更高,比MC4R基因pLOF人群更是高得多。

一般受试者的超重/肥胖比例真够高的

进一步分析显示,GPR75基因对体重的影响,与邻近基因没有关联,而且真正有意义的可能是所谓的“蛋白截断突变”(protein-truncating),存在这种变异的参与者GPR75蛋白完全失去功能,与BMI下降的关系也最明显。

而在小鼠实验中,不敲除GPR75基因的小鼠,被喂食14周体重就会翻倍,而敲除一个GPR75等位基因,小鼠的体重就少上涨25%,两个都敲掉则会少上涨44%,糖耐量受损也相对较轻。

与不敲除基因的小鼠相比,敲除一个(HET)或两个(KO)等位基因,能够让小鼠少胖一点

有这么明显的效果,不研发药物可太浪费了。再生元公司已经表示,正在尝试用单抗类药物、小分子抑制剂或者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的途径抑制GPR75,以发挥治疗作用,而研究中发现的其它基因价值就相对有限了。

用研究通讯作者Luca Lotta的话说,像GPR75一样的治疗靶点,就像是藏在人体基因组里的“金矿”,《科学》同期刊发的评论文章,也认为类似的探索很有前途,当然啦,这样的研究也得真金白银砸下去才行。

参考资料:

1.Akbari P, Gilani A, Sosina O, et al. Sequencing of 640,000 exomes identifies GPR75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from obesity[J]. Science, 2021, 373(6550): eabf8683.

2.Lotta L A, Mokrosiński J, de Oliveira E M, et al. Human gain-of-function MC4R variants show signaling bias and protect against obesity[J]. Cell, 2019, 177(3): 597-607. e9.

本文作者 | 谭硕

肥胖主题毕设走红之外的疑问:肥胖有原罪吗

作者:张田勘

即将从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的徐某昕设计了一个与自己肥胖有关的主题展鉴,名为“摸摸我的肚子。”在展鉴中,她蜷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间展厅的角落里,把自己埋在布艺沙发的褶皱之间,那五团布垫,肉粉色,像堆积的云朵,也像她的肚子。

肥胖歧视似乎是一种存在已久的社会现象,徐某昕自嘲式的展鉴,意图是与肥胖和解,也是希望人们理解肥胖。在徐某昕看来,肥胖不是原罪,这个观点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肥胖和瘦弱一样,是个体和身体多元化的客观体现。

只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还是拿肥胖来嘲讽和开玩笑,甚至有人把肥胖看作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疾病。他们认为,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说明其意志力太弱,也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肥胖者,认为他们或许有潜在的性格问题。

显然,这是把肥胖简单化了。研究表明,全球肥胖和超重者约占三分之一,即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者有7亿人,BMI在25-30之间的超重者有15亿人。肥胖和超重的成因多种多样,饮食不当和缺少锻炼只是其中的一些原因,还有一些原因是肥胖者本人难以抗御的,例如先天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遗传性,刚刚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美国纽约医学院、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一些人的肥胖并非因为他们爱吃不爱动造成的,而是基因导致的。对墨西哥、美国和英国随机645000名志愿者的健康数据并对其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区外显子组进行测序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导致人肥胖的基因GPR75,这个基因如果功能正常,则让人肥胖,如果发生突变,则不会肥胖。这一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比没有该基因突变的人肥胖风险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个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通过对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和较低的志愿者的遗传数据,研究人员确定了16个与BMI相关的基因,它们都与肥胖有关。在深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每3000名志愿者中就有1人携带了突变的GPR75基因,因此,他们比普通志愿者体重要轻5.3千克,而且肥胖的几率降低了54%。这个发现,为研发治疗肥胖的药物指明了方向。

美国耶鲁大学预防研究中心主任卡茨,在2014年4月1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肥胖不是一种病”的文章,也可以看作从科学上为肥胖正名。卡茨认为,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病会“误导”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以为他们的身心不那么健康。那么,如果肥胖和超重并不影响健康,也较少导致身体功能的受损,是否可以不因身材而遭受嘲笑呢?这要从肥胖产生的源头来看待问题。如果肥胖并非因为自身原因,而纯粹因为遗传原因造成,那应当把这样身体状况当作生命多样性的一种状态予以认可。

然而,人们看到徐某昕的肥胖,抑或说是看到其他的肥胖者,并不区分原因,也不会想要了解他们肥胖的原因,正如很多人并不了解肥胖后面的遗传因素一样。今天,如果尊重科学,而且认识到有些人的肥胖并非本人的原因,只是生来如此,以及即便是肥胖但并不影响什么,那么,在工作和学习等场景中,社会就应当对这些肥胖者报之宽容,接纳他们。这或许是社会对待肥胖的应有之道。因此,徐某昕设计的展览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张田勘)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肥胖主题毕设走红之外的疑问:肥胖有原罪吗

作者:张田勘

即将从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的徐某昕设计了一个与自己肥胖有关的主题展鉴,名为“摸摸我的肚子。”在展鉴中,她蜷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间展厅的角落里,把自己埋在布艺沙发的褶皱之间,那五团布垫,肉粉色,像堆积的云朵,也像她的肚子。

肥胖歧视似乎是一种存在已久的社会现象,徐某昕自嘲式的展鉴,意图是与肥胖和解,也是希望人们理解肥胖。在徐某昕看来,肥胖不是原罪,这个观点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肥胖和瘦弱一样,是个体和身体多元化的客观体现。

设计者靠在毕业展览的设计作品上 ©中国青年报

只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还是拿肥胖来嘲讽和开玩笑,甚至有人把肥胖看作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疾病。他们认为,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说明其意志力太弱,也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肥胖者,认为他们或许有潜在的性格问题。

显然,这是把肥胖简单化了。研究表明,全球肥胖和超重者约占三分之一,即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者有7亿人,BMI在25-30之间的超重者有15亿人。肥胖和超重的成因多种多样,饮食不当和缺少锻炼只是其中的一些原因,还有一些原因是肥胖者本人难以抗御的,例如先天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遗传性,刚刚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美国纽约医学院、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一些人的肥胖并非因为他们爱吃不爱动造成的,而是基因导致的。对墨西哥、美国和英国随机645000名志愿者的健康数据并对其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区外显子组进行测序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导致人肥胖的基因GPR75,这个基因如果功能正常,则让人肥胖,如果发生突变,则不会肥胖。这一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比没有该基因突变的人肥胖风险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个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通过对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和较低的志愿者的遗传数据,研究人员确定了16个与BMI相关的基因,它们都与肥胖有关。在深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每3000名志愿者中就有1人携带了突变的GPR75基因,因此,他们比普通志愿者体重要轻5.3千克,而且肥胖的几率降低了54%。这个发现,为研发治疗肥胖的药物指明了方向。

美国耶鲁大学预防研究中心主任卡茨,在2014年4月1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肥胖不是一种病”的文章,也可以看作从科学上为肥胖正名。卡茨认为,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病会“误导”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以为他们的身心不那么健康。那么,如果肥胖和超重并不影响健康,也较少导致身体功能的受损,是否可以不因身材而遭受嘲笑呢?这要从肥胖产生的源头来看待问题。如果肥胖并非因为自身原因,而纯粹因为遗传原因造成,那应当把这样身体状况当作生命多样性的一种状态予以认可。

然而,人们看到徐某昕的肥胖,抑或说是看到其他的肥胖者,并不区分原因,也不会想要了解他们肥胖的原因,正如很多人并不了解肥胖后面的遗传因素一样。今天,如果尊重科学,而且认识到有些人的肥胖并非本人的原因,只是生来如此,以及即便是肥胖但并不影响什么,那么,在工作和学习等场景中,社会就应当对这些肥胖者报之宽容,接纳他们。这或许是社会对待肥胖的应有之道。因此,徐某昕设计的展览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张田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