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肚子很肥胖(整个肚子肥胖,肉厚图片)

文章目录:

“大肚腩”甩不掉,其实是脾出了问题?治中年发福的祛湿妙招公开

很多人年过四十后发现,曾经平坦的小腹渐渐鼓起,无论是少吃多动,还是用尽各种“减脂神器”,那一圈“大肚腩”依旧顽固如初。

有人归咎于代谢变慢,也有人以为是脂肪堆积,其实,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脾虚生湿,湿滞成脂。

中医认为,脾虚不运、湿气内生是中年发福的核心根源之一,尤其是腹部肥胖、乏力沉重、食欲不振、睡眠不香等综合表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吃太多”,而是脾失健运、湿浊积聚的表现。

理解这一点,才是迈向健康减脂的第一步。

脾虚不运,湿气堆积成“肚”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是负责将饮食化为气血津液的重要脏腑。脾的运化正常,人体水谷精微才能上升为气血,下行为津液,滋养周身。

如果脾失健运,体内水湿便无法排出,聚而成湿,久而生痰,最终形成顽固脂肪,尤其容易堆积于腹部。

这种由于脾虚引起的“腹部肥胖”常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体型松弛、大腹便便,但四肢并不粗壮,甚至显瘦。此类人常常伴有早起口淡、食后腹胀、便溏黏腻、舌苔厚腻、精神不振等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中年人群脂肪分布存在规律性变化,内脏脂肪比例逐渐增加,而这正是影响代谢和健康的“危险脂肪”。

从中医角度看,正是“湿困脾阳”,导致水谷不化,痰湿堆积,逐渐表现为腹部肥胖与体内湿浊淤积。

中年发福,是“虚”不是“壮”

许多中年人误以为发胖代表营养好、身体壮,其实多数是“虚胖”。这类人饮食并不多,却脂肪堆积、精神倦怠,说明不是摄入太多,而是运化太弱。

中医将其归为“脾虚湿盛”,强调“肥人多湿,瘦人多火”。

不同于青少年时期的阳气旺盛,中年后脾胃运化能力本身逐渐减弱,加之久坐少动、情绪波动大、熬夜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进一步耗伤脾阳,加重湿邪困脾。

在中医治疗上,这类人群不能一味节食或猛运动,而应先扶脾祛湿,提升脾阳,恢复运化功能。否则,即使体重暂时下降,湿邪未清,反弹更快,且可能损伤身体正气。

中西医结合认识“腹部肥胖”

西医将腹部脂肪过多视为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表现,常伴随血糖、血脂、血压的异常变化。通过减少热量摄入、增加有氧运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等方式干预,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重。

但对部分体质虚弱、湿气重、消化不良者,这些方法难以长期坚持,甚至会加重身体负担。

此时,中医的“从脾入手、祛湿健脾”思路,能够从根源上改善体内环境,为后续的健康管理打下基础。

西医更关注“结果”,而中医重调“根本”,两者结合,可形成互补优势。通过现代检测手段识别代谢异常,用中医方法调养体质,是当前临床中被广泛采纳的路径。

祛湿不靠排汗,调脾才是关键

很多人听到“湿气重”就去汗蒸、跑步、大量饮水,想通过出汗“排湿”。

实际上,中医所说的“湿邪”,并非表面水分那么简单,而是指脾失健运后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黏滞不化、郁而成邪,仅靠出汗是难以彻底清除的。

要想真正祛湿,必须从健脾入手。脾强则运化畅通,湿自可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言:“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这意味着调脾宜温补,忌生冷湿重。

在日常调理中,饮食温润、生活规律、适度运动尤为关键。宜多食健脾祛湿食物,如山药、薏米、茯苓、陈皮、扁豆等;避免寒凉瓜果、油腻煎炸、生冷饮品。

同时,中医推荐一些简单有效的祛湿方法,如每日晨起一杯温姜枣水、饭后饮用陈皮茯苓煮水、常做搓腹按摩刺激脾经,均有助于缓解腹胀、祛湿利水、改善消化。

对于舌苔厚腻、舌边齿痕明显、口中黏腻者,还可以在中医指导下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参苓白术散等传统方剂,达到补气健脾、祛湿化滞的目的。

生活习惯决定湿气生与否,调节从日常做起

湿从何来?除了脾虚体质,生活习惯也是决定性因素。现代人久坐办公、活动不足,喜食甜冷饮料、宵夜频繁,情绪易郁结,夜睡日醒,这些都会加重体内湿气,扰乱脾胃运行。

要从根本上“瘦腹”,需要从饮食、作息、运动、情绪多方面入手,长期坚持,湿气自然减少,肚腩也会逐渐缩小。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节律,有助养阳化湿;清淡饮食、温热进食,减少寒湿内侵;每日适量运动,尤其推荐快步走、太极、八段锦,有助于气血流畅、脾阳振奋、湿邪外排。

在情绪调节方面,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焦虑紧张、戒除烦躁易怒,也是调和脾气、改善湿滞的重要手段。中医讲“思伤脾”,过度用脑与情绪压抑,最易使脾气困顿,气滞生湿。

真正的“减腹”不是减重,而是减湿

许多中年人减肥多年却效果甚微,是因为方法走偏了方向。肚子变大,并不只是脂肪增多那么简单,而是脾虚湿盛的表现,是身体运化功能的整体失衡。

调理“虚胖”的根本,不在节食,不在猛练,而在于扶正气、祛湿浊、通气机、健脾胃。这也是中医数千年来对“胖人多湿”的深刻理解。

健康的身形,是内外平衡的体现。要甩掉肚腩,先从调脾去湿开始。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平稳、运动适度,是中年人远离发福、守住健康的最佳方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资料:

脾胃虚弱的人肚子大?每天喝上一杯它,脾胃好了、肚子小了~——光明网2025-05-11 09:21

肥胖,其实是体内有“3种du”没排出来

很多人希望“少吃多动”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却总是被平台期给限制住,反复在饿的受不了、体重怎么还没掉之间煎熬徘徊。

我说的 “3种毒”,指的是困扰现代人的痰、湿、瘀,它们藏在体内阻碍气血运行,让身体代谢变慢、垃圾堆积,最终形成 “胖而不畅” 的状态。

是肥胖最常见的 “推手”,多因脾胃虚弱而起。现代人久坐少动、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吃进去的食物无法转化为气血,反而变成黏腻的 “痰浊”,堆积在体内。

这类人通常肚子松软肥胖、舌苔白腻厚重、大便黏马桶、总觉得嗓子有痰咳不出,还容易疲劳犯困

湿

湿与痰毒同源,却更像 “黏在身体里的胶水”。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爱吃生冷食物,或缺乏运动,都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在体内潴留。

湿重的人往往全身浮肿肥胖、皮肤油腻爱长痘、大便不成形、头发和脸每天都像 “没洗干净”,尤其夏天一动就汗出黏腻,整个人沉甸甸的。

多因气滞或气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代谢废物无法排出。

这类人肥胖常伴随局部脂肪堆积(如腰腹、大腿),皮肤暗沉长斑、月经颜色深有血块、容易胸闷刺痛,甚至舌头上有瘀点、舌下青筋粗胀,属于 “不通则胖” 的类型。

38岁的吴女士,其身高 158cm,体重72kg,自称减肥多年无效,现在身体很虚:每天没精神,吃完饭就犯困,肚子松软肥大,大便黏腻难解

我观她舌苔白厚腻,摸脉脉象滑濡。

吴女士从事文案工作,长期久坐、三餐不规律,常吃外卖奶茶,早已伤了脾胃。因其脾胃受损无法运化水谷精微,多余的能量就只能转化为痰浊,堆积在腹部和经络,才会代谢变慢、体重飙升

这是典型的脾虚痰浊壅盛证于是我以化痰祛湿 健脾通络的思路,将中药与埋线结合作为她的诊疗方案。

1.开方。

厚朴

2.埋线:调节代谢,化痰通络
选取中脘(胃募穴)、天枢(大肠募穴)、阴陵泉(健脾要穴)、丰隆(祛痰特效穴)等穴位,埋藏可吸收蛋白线。

埋线相当于 “长效针灸”,持续刺激穴位,激发脾胃之气,促进痰浊排出,同时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效率。

#减肥##中医##肥胖##瘦##埋线#

只是肚子大?小心内脏脂肪超标!

有的人整体看起来不胖

只是肚子比较大?

小心你的内脏脂肪超标!

我们常听到的脂肪肝

就是内脏脂肪过度堆积

最为典型的病症之一

并且45岁前患上脂肪肝的人

多年后更易得癌

做好4件事,帮你离脂肪肝远一点

内脏脂肪

人体健康的“定时炸弹”

脂肪根据其分布位置,可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位于皮肤下,紧贴着皮肤的脂肪。

内脏脂肪:主要分布于腹腔或胸腔下方,大网膜表面附着的油脂便是内脏脂肪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皮下脂肪堆积在腹部。此外,脂肪还会沉积于肝脏、心脏、脾脏等脏器内部,形成脂肪肝、脂肪心、脂肪胰等,不仅增加内脏负担,还可能会直接损害脏器功能。

我们常听到的脂肪肝,就是内脏脂肪过度堆积最为典型的病症之一。

关注BMI值: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kg)/身高(m)2

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关注腰围:

成年男性腰围标准:<85cm

成年女性腰围标准:<80cm

脂肪肝的形成与这3点关系密切

不良饮食习惯:

如果经常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及含糖饮料和零食,又有经常熬夜、睡眠时间不足、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那么这些多余的脂肪就会堆积起来,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脂肪肝发生。

不当用药:

不当使用药物,也会造成肝脏脂肪堆积,损害肝脏健康,甚至导致脂肪肝发生。

遗传因素:

父母如果肥胖,孩子肥胖概率会明显增加。而家族中如果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或脂肪肝病史的人群,孩子患脂肪肝风险就会高于普通人群。

查出脂肪肝别不在意

小心拖成肝癌

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做好4件事,帮你离脂肪肝远一点

管住嘴:

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想要预防或改善脂肪肝,需要控制好日常饮食。

运动处方:“坐起火箭推”帮你燃烧脂肪

找到一把稳固的椅子,坐在椅子上,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大小腿呈直角;

双手握住哑铃或矿泉水瓶,臀落在椅子上,脚跟与椅子距离约为半个脚掌,两脚与肩同宽;

呼气,起身站立同时双手向上举,坐下后吸气;

10~15次为一组,一天做2~3组。

控制体重:

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据证实:

减重>5%,肝病炎症、血生化指标明显改善;

减重>10%,肝纤维化及组织病理学显著减轻。

饮用陈皮山楂荷叶茶:

功效:健胃消食、祛湿化痰、调节血脂、养肝护肝。

制作方法:取陈皮3克、荷叶6克、生山楂10克,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10~20分钟。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人群不宜饮用。

监制:柯成韵

主编:于小曼

编辑:张娅芳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CCTV生活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