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二八尴尬”告别“散装身体”
调查数据来自互助宝和阿里健康
■ 本报记者 侯赛
20岁的年纪,10岁的情绪管理,40岁的肩膀,50岁的膝盖,60岁的颈椎,70岁的体力……时下,不少年轻人调侃自己是“散装身体”。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让一些年轻人不知不觉中受到“老年病”的困扰。专家表示,体检是预防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但调查显示,我省需自费体检职场人只有20%会主动体检,享受免费体检的职场人有20%拒绝体检。
畏惧体检 不少人存在“鸵鸟心理”
“你今年去医院体检了吗?”
“不敢去。”
“为什么呢?”
“我觉得不去检查就没有病!”
“我也是。”
30多岁的电商主播薇娅曾在直播中和助理聊天,说到自己不敢体检的窘境。短短几句对话暴露出一些年轻人的健康状态和侥幸心理。
“体检前半个月我就开始早睡早起、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好似焚香沐浴、更衣斋戒般虔诚” “妈妈劝我不要再抽烟喝酒了,不然体检的时候一定会查出病来,听了妈妈的话我就再没去体检过” “万一体检出个结节什么的,重疾险都买不了”……不体检身体的问题就不存在——这是当下一些年轻人的“鸵鸟心态”。
海南省健康管理协会会长易慧明曾接诊一名20多岁的男性,其体检报告显示肾功能存在问题,转氨酶也很高。年纪轻轻,身体出现这么多异常指标,男子刚开始不能接受,认为是检查结果出了问题,而不是自己身体有问题。“这种心理相当一部分人都存在”。
“我今年20多岁,我的肩膀47岁,我的膝盖51岁,我的背60多岁,我的腰快90岁了,我的很多头发已经入土为安……”这是网络上一位网友的自嘲。一些年轻人开始调侃自己是“散装身体”,看似戏谑的话语背后,是健康问题已实实在在成为年轻人的困扰。
针对体检 职场人的“二八尴尬”
一份2019年职场人健康力报告显示,仅两成白领认为身体状况良好。在易慧明的印象中,近些年来,每到公务员考试和征兵体检中,不少年轻人皆因为健康状况不达标,最后错失工作和入伍机会。
易慧明曾针对我省职场人群做过一次体检状况调研,对于需要自费体检的职场人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每年体检的两类人群,目前都存在着“二八”的尴尬现状。
易慧明解释说,对于需要自费体检的职场人,往往只有20%的人选择每年自主体检,而剩下高达80%的职场人并不会主动体检,“这仅有的20%主动体检人群,也是因为身体出问题了才会去体检。”
而针对可以享受每年免费体检的职场人群中,只有80%的人会积极参与体检,还有20%的人群,尽管用人单位出资,依然会选择忽略或者拒绝体检。“这80%的体检人群积极参与的原因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可以享受工作日借 ‘体检’机会休息半天的福利”。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年轻,身体修复能力强,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在很多时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对被检者来说,每次体检都是对过往生活方式的一次总结。熬过的夜、喝过的酒、吃过的不健康食品可能会化为体检报告里的指标箭头。
易慧明表示,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许多年轻人的饮食不健康,患上了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富贵病”。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年轻人患癌比率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易慧明表示,在我国,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在男性中排在第一位、女性中排在第二位,且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一般确诊时已是肺癌中晚期。乳腺癌、卵巢癌发病也呈现年轻化趋势,且恶性程度更高。
“主要还是和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饮食结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等有关。”易慧明说,甲状腺疾病在年轻人疾病谱中排名靠前,高血脂、脂肪肝等“老年病”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困扰,肠胃病、颈椎病等看似非重大疾病也在折磨着年轻人。
不能不检 应制定个性化方案
很多年轻人“怕”体检的背后,也与公众对体检指标不够了解有关。不少人对指标的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对自己的身体状态产生忧虑。这需要医生综合分析后给出科学的判断和建议。
“体检的意义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经济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之一。”易慧明表示,尤其对于肿瘤来说,早一步发现和晚一步发现,治疗方案、花费、愈后都会不同,毫不夸张地说人生轨迹都可能改变。
易慧明建议,针对平时需要熬夜,工作压力比较大的职场人每年最好安排一次体检,体检最好选择在同一家医疗机构进行,这样可以对身体变化有线性的了解,有利于更早发现问题。
关于体检项目,有些人也有误区,易慧明说,他们认为做的项目越多越全就越好,其实健康管理、健康体检是一门学科,是科学、严谨,和临床一样,要通过问诊,针对性别、年龄、家族史、日常习惯等多方面,制定个体化的体检套餐组合。
易慧明表示,如有家族病史或基础性疾病的可选择针对性疾病筛查,上班族可选择“压力套餐”,有抽烟、喝酒习惯的相应增加肺、肝脏等器官的检查项目等。“准备体检时要让身体处于常态,不要刻意‘改良’生活习惯,因为这不能代表你日常的身体状况,也不要随意酗酒,否则若某些指标产生变化很难确定其影响来源。”易慧明说。
将体检报告扔在一旁全不在意、对体检报告中的上下箭头和加减号惴惴不安都不可取。易慧明认为,精密仪器不能完全替代医生。这些数据到底有无意义、是何意义,需要主检医生详细解读,若无问题当然最好,若有问题则应考虑进一步就诊。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以往体检可能更看重筛查病症,我们现在则倡导预防和早干预,希望年轻人将目光更多投注于健康管理。”易慧明说。
相关链接
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披露,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只占全体“80后”和“90后”的3%,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近六成处于过劳状态。
这些人脊椎病、血脂增高、血糖增高、脂肪肝和眼科疾病高发,35岁以上高收入白领群体机体老化速度高于普通白领,身体机能比他们的“自然年龄”衰老10岁左右。
不良姿势、熬夜、长时间上网、过度追求塑身排毒和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来源: 海南日报
“健康”小伙突然昏迷,去世前才知自己得了这病…这些习惯太要命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知道自己的血压、血糖值吗?
你关注数值的变化吗?
不少人会觉得自己很健康,没必要吧
然而,很多患者
直到发病,甚至陷入昏迷时
才知道
原来自己是高血压、高血糖患者
“最危险的患者,是不来就医的患者。”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和莅说。
“爱喝水”的小伙突然昏迷
才知自己得了糖尿病
这个病例十分令人惋惜。
患者当时只有20多岁,平日里他觉得自己很健康,也很少做体检,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生昏迷,被紧急送往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因情况严重,经过会诊,转入了重症监护室(ICU)。
当医生问他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时,家属很肯定地说:“都没有”。
家属回忆,比较反常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患者喜欢大量喝水,每天要喝掉几大瓶,吃得也不少,但是体重不增加反而下降了。
糖尿病有“三多一少”表现——
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减少。李和莅医生提醒:很多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也不一定会减轻,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
医生为他测了血糖,结果血糖仪直接“爆表”,高出了正常值十几倍!原来,自认为健康的他竟然是一个“资深”糖尿病患者。
医生询问得知,小伙日常习惯很不好:平时爱吃“重口味”食物,高油高糖不说,还不爱运动,熬夜更是常事,体重也达到了200多斤。
不幸的是,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小伙离世了。
血压飙到220
却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
李和莅医生强调,高血压没一点点症状,如果不进行专业检查,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压患者。但是,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却是很直接的:
没症状,不代表没有损害。随着病情的发展,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可能出现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慢慢破坏患者的心、脑、肾器官。如果治疗不当就会变成为较严重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堪称健康“隐形杀手”。
另据“深圳大件事”报道,深圳的90后小伙小林(化名)平日里自认身体健康,4月22日,才复工上班没几天的他接开水时突然整个人瘫倒在地上,被送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当急诊科医生问他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时,小林肯定地回答:“都没有。”
但测量结果却不是这么说——
护士拿血压计一量,发现小林的收缩压高达220mmHg,舒张压160mmHg。
而血压的正常值范围是: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
经过进一步的CT检查,结果提示:小林脑出血,血肿量25毫升左右。
急诊科医生初步诊断小林为:高血压急症、出血性脑卒中。
图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入院不到1小时,小林从原本的神志清醒,渐渐陷入“嗜睡”状态,小林被紧急收入ICU。
经过2天的精心治疗,小林才逐渐清醒,病情趋于平稳,终于搬出了监护室。
李和莅医生提醒:最近这段时间,人人都该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气温反复无常,昼夜温差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隐匿性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
春夏交替易“踩雷”
这些习惯很不好,要改
李和莅医生解释,时冷时热,温差大会诱发血管发生异常收缩,让血液流速出现异常,若伴随基础性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几率就大大曾加。
别以为这与你无关,最要注意的就是隐匿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却不自知,甚至还认为自己很健康的人群!
尤其有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血压的升高波动往往是致命的,更要注意的是,血管畸形在青壮年不少见,若配合不良的生活习惯,那么,发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都有哪些习惯呢?看看下面的这些场景,眼熟不?
熬夜
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加班到凌晨,忙碌的工作几乎填满了整个生活。
或者,为了放松,打游戏、吃夜宵high到后半夜,昼夜颠倒。
饮食高油高糖高盐
吃饭靠外卖解决,爱喝饮料以及吃高热量高油高盐的食物。
不运动
不爱运动,体重不断超标,“胖点就胖点,反正健康就行”,但是,这么胖了,健康吗?记住:肥胖是万病之源!
不体检
虽然偶尔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但从来没有在意,更别说去体检了。一直误以为自己很健康。
吸烟
太累了、太烦了、太舒服了……吸烟的理由总是那么多。
可是你知道吗?吸进去那一口烟,对身体的伤害大着呢!吸烟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危险。吸烟的伤害就像是一把刻刀,划全身的血管。
无论年龄多大,早戒烟一天,早受益一天。
最后,医生提醒:
定期体检,关注自己身体的重要指标,比如: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数值,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也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积极生活态度~
部分图源:123rf、soogif
“想不生病,肚里常空”是什么意思?肚子越空,身体越好?
有句俗话说,“想不生病,肚里常空”,有什么含义?真的靠谱吗?可能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想不生病,肚里常空,字面意思是说要想不生病,肚子里的是空的,但如果你只按照字面意思来,没有悟出其背后的深意,是不正确的。
这句话显然有夸张的成分,如果肚子里总是空的,我们如何吸收营养呢?如何维持身体正常运转呢?其实古人的这句话,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要合理的搭配饮食,不要吃太饱、无节制的饮食。
每餐吃7分饱是比较有利于健康的,既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也不会吃太多,影响到消化。
建议大家改变吃饭的速度,在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热量低,又能增强饱腹感,能够减少后面摄入肉类的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吃饭时细嚼慢咽,如果吃太快,可能当你感觉饱的时候,你已经吃10分饱了;吃饭要专心,少玩手机。
除了吃也要动,及时排出体内的垃圾与毒素,肚子才会“空”,坚持适度运动,能促进消化与排便,还能促进多余脂肪的燃烧,能防止垃圾在体内长时间堆积,预防肥胖。
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要想不死,肚里没屎”,相结合起来看,可能就更好理解了,在饮食上应当控制住适量,保持不饱也不饥的状态,才是最有利于健康的。
总的来说,想不生病,肚里常空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失偏颇,我们不能盲目全信,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学会科学合理的饮食,不节食也不暴饮暴食。
本文仅为建议配方、具体病症请寻求专业医生及医院指导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掌上健康养生